在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疯狂中,京城“幼升小”、“小升初”的赶考之路愈发艰难。相对于医疗、住房领域,教育的灰色与不公,对社会显然更具毁灭性。然,究竟是什么让人们对其表达了更多的沉默?
“老师真的说要我了”
数年前,从东北搬到北京朝阳区的张兰跟丈夫发生过一场“战争”。当时,她一心想把6岁的儿子送到海淀区上小学,她的丈夫却认为孩子小,上学路不要太远。
但张兰有自己的打算。海淀区知名中学与小学环立,被外界认为是通往清华、北大的“预备队”。张兰下定了决心要把孩子送入“预备队”。在海淀,张兰找的第一所学校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小。当时,人大附小组织了一场跨区招生的考试,对外称准备招收200人入校。北京各区的家长们闻声云集,张兰带着孩子也挤入其中。
考试数日后,张兰接到人大附小电话,说孩子属于替补资格,如果别的孩子来不了,再给通知。后来,张兰打听到虽然对外宣称招收200人,但实际仅会考试收录80多人,其他的名额早被“关系生”占下了。
张兰只好赶快去找别的学校。她想去找中关村一小,在不熟路的情况下,反倒找到了中关村三小。三小的招生负责人看了看张兰的户口本,随声问了一句,孩子会不会20以内加减法。张兰应声说会,负责人便让张兰母子下周参加入学考试。
到了下一周,孩子顺利通过了考试。试后,招生负责人把张兰叫去一旁,道了声喜,紧接着便示意张兰去学校财务室交3万元择校费。张兰自是不敢怠慢,交完款后,财务很麻利地开出一张收据,让张兰拿着收据去教务办,以此为凭,领取入学通知书。至此,孩子成为了海淀中关村三小的一员,张兰手上没留有证据,可以证明自己曾经为这个学籍花费了3万块钱。张兰并不在乎,她甚至很庆幸,“3万块的择校费并不算多,在北京这几乎是最低额度。”
张兰孩子入学时,中关村三小总共招收了20个左右班级,每班50多个学生,而此后数年,北京各中小学的新招生名额被严格控制,入校门槛随之提升,花费10万元以上却不得其门的故事开始出现。曾有大陆媒体报道,至升学旺季,某学校校长的随身包中,要求入学的条子竟重达1公斤。
相比于张兰,陈女士今年动用了更多资源,结局却更差。
陈女士家住东城区,膝下有一女,视若明珠。女儿四岁时,她便开始留意周遭名校,府学小学、朝阳师范附小和朝阳外语小学列入目标。其中,陈女士最中意的还是府学小学,一方面府学被认为是京城牛校,另一方面府学有校车服务,便于接送孩子。
巧的是,陈女士正好有朋友与府学小学校长比较熟。于是,今年女儿入小学前,陈女士特意给朋友打了招呼,心下盘算,有了熟人,只要报名考试考得好,就应该没有问题。
府学的考试安排比较滞后,在空隔时间,陈女士又带着女儿去了朝阳师范附小和朝阳外语小学,作为垫底备选。这两个学校倒是痛快,朝阳外语小学对孩子进行了简单测试,便通知交钱,而朝阳师范附小测试后亦表示欢迎孩子入学,但要先交1000元报名费和2万元赞助费。
陈女士心下犹豫,她一边向朝阳师范附小打听交过钱后还能不能退款,一边焦急地等着府学开考。尽管考上府学,听人说也要交5万元赞助费,但陈女士还是想把孩子送入府学。
终于等到了考试日,穿越过人山人海,陈女士把女儿送入考场。半小时后,女儿奔出考场、扑入母亲怀中。听女儿说考得不错,陈女士一颗心就此放下,准备等待入学通知书。
过了好几天,朝阳师范附小的催款电话打来了不少,但府学的通知却迟迟未至,等得越发心焦的陈女士便上网查询,结果竟然是女儿没被录取。数年来的美梦与数月来的辛劳,一朝破碎。陈女士疯狂给远近各朋友打电话,恳请帮在府学说情。当天晚上,陈女士辗转不能寐。第二日,精疲力倦的她决定不再求告府学,转而去了朝阳师范附小交款了事。
事后,女儿问陈女士,为什么没有去府学小学。陈女士如实答复后,女儿一声惊讶道:“可是,那个老师真的说要我了。”
京城新“S-A-R-S”
入小学难,从小学升入中学,更难。2011年,北京市小学毕业生人数为10.2万人,其中至少有超过5万名孩子不是通过电脑派位进入目标学校。
按照北京“小升初”规则,若不想参加电脑派位(就近入学),对多数家长来说,往往剩下“奥数点招”一条华山路可以通行。
在此阶段,择校与升学蔚为产业。
这一年多来,每至周末,老邢都会准时出现在北京苏州街的一家披萨自助店中,邀三五人同食。同食者总是变化,但大家聊天的话题几乎不变。因为他们有着一个相同的身份:学生家长。在孩子紧张学习的周末午后,他们集中在“坑班”对面的披萨自助店中,分享话题。其中,最热门的话题无过于升学。尤其是进入12月,大家越来越多地谈到这个话题,有些家长开始变得焦虑,“S-A-R-S”在这样的气氛中蔓延传播,多少亦影响到了健谈的老邢。
所谓“S-A-R-S”,并非是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而是“严重急性人大附中综合征(SevereAcuteRDFSyndromes)”的代称。北京教育界人士对此症状的解释是:一种因有人大附中早培班、仁华学校以及人大附中情结,但一直没有如愿入学而导致的发热、干咳、胸闷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系统衰竭,是一种新的焦虑型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病情进展快速。更多时候,该症状泛指“小升初”综合征。
“S-A-R-S”综合征爆发的时节,往往是北京两所标杆性中学——北京四中和人大附中——举办“小升初”考试时节。每年此时,北京应届小学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会如“赶考”般,云集而至,参加由两校关联培训机构所办,但却在国家教育体制之外的选拔考试,以期能够被两校点招入学。考试内容都是奥林匹克数学(以下简称“奥数”)。
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以奥数、英语为标尺,以选拔小学生“尖子生”为目的,公立学校自办或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开办的“坑班”开始渐次出现。其中,根据对应重点学校的含金量,“坑班”又分为“金坑”、“银坑”、“土坑”、“粪-坑”等种类。“金坑”对应学校是北京市一流的学校,其通过“坑班”考试招收学生数量亦较多,依次下分,“银坑”多为区重点中学所办,“土坑”是一般中学所办,“粪-坑”则大多属于骗钱机构。
北京知名的“金坑班”,有四中网校,它与四中有着裙带关系,三帆则是师大二附中的“坑班”,仁华学校则是人大附中的“坑班”。
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金坑”中,仁华学校被认为是“金坑中的金坑”,是北京市“小升初”的风向标。其前身是华罗庚数学学校,是华罗庚后人与人大附中合作开办的,目的是为了搞超常教育试点。但后来,华罗庚数学学校逐渐变成了选拔“小升初”生源基地,华罗庚的家人便不干了,遂取消了冠名合作。但仁华学校的发展并没有受到影响。据悉,每年报仁华且能考进去的学生在6000人左右。考进去后,每年都要淘汰学生。到六年级,只剩下4000人,最终点招300人左右。每年仁华学校会给一些大校、名校与知名附小更多进坑名额,而普通小学则难获同样待遇。进入仁华的学生,每学期每人要交纳1000元学费,从二年级至六年级的仁华学生,每年给仁华带来的收入不止千万级。
据了解,仅海淀区,每年毕业年级人数在2.6万左右。除了打工子弟学校学生,海淀区小学平均参加奥数课外辅导的学生比例是60%,知名小学在90%左右。
蜂拥的学生,亦带动了课外辅导班的生意。北京某知名课外辅导班负责老师向《凤凰周刊》介绍:“上‘坑班’学奥数、英语的孩子大多从二三年级就开始听不懂了,到了四五年级,百分之八九十的孩子已经听不懂了。因为‘坑班’教育基本是不成体系的,完全看孩子悟性,那么孩子要想有好成绩,就只能在外面再报班,接受辅导。”学而思、高思、巨人等教育机构由此而立,其中学而思教育甚至已经赴美上市。
奥数的华山路拥挤,一爬便难以掉头。现在老邢和爱人,为了孩子升学,已经没有了自己的时间。他曾跟孩子算过一笔账,每周,不算时间成本,仅花费在参加5个课外辅导班上的费用就超过1000块。老邢对记者表示,他的花费还算是偏少的。 与家长的升学经济重负相比,学校与老师则成为了得利者。在升学动力下,名校老师成为了家长争相趋附的对象,给老师送礼成为了不可少的规程。据一家长向《凤凰周刊》记者叙述,其曾请人大附中的某化学老师给孩子私授课,睹这位年轻老师,衣着名牌,手挎LV,一身豪阔;另一位人大附中的语文老师更令其瞠目,该老师每日换衣两件,整整一个夏天,衣装不曾重复。 名中小学老师,有寒暑假期,有层出不穷的隐性送礼,却没有像官员和企业家那样的外部压力,因为他们永远不缺好学生。
奥数的华山路拥挤,一爬便难以掉头。现在老邢和爱人,为了孩子升学,已经没有了自己的时间。他曾跟孩子算过一笔账,每周,不算时间成本,仅花费在参加5个课外辅导班上的费用就超过1000块。老邢对记者表示,他的花费还算是偏少的。 与家长的升学经济重负相比,学校与老师则成为了得利者。在升学动力下,名校老师成为了家长争相趋附的对象,给老师送礼成为了不可少的规程。据一家长向《凤凰周刊》记者叙述,其曾请人大附中的某化学老师给孩子私授课,睹这位年轻老师,衣着名牌,手挎LV,一身豪阔;另一位人大附中的语文老师更令其瞠目,该老师每日换衣两件,整整一个夏天,衣装不曾重复。 名中小学老师,有寒暑假期,有层出不穷的隐性送礼,却没有像官员和企业家那样的外部压力,因为他们永远不缺好学生。
按照北京市教委的要求,“小升初”户籍与学籍需统一,跨区入学应受到严格控制。但人大附中和四中等一流名校,却不受管制,往往会利用户籍与学籍转移的便利抢占优秀生源。据《凤凰周刊》记者了解,出自人大附中的某届北京市高考状元,其学籍在人大附中分校,但就学地点却在人大附中本部,两校间因裙带关系,学籍交换并无障碍。相形之下,归北京市委所属的二流名校,则在此方面颇为掣肘。老邢的女儿曾被位于海淀区的首师大附中所看中,但对方在询问了老邢女儿的户籍与学籍后,面露难色。
一般而言,选择奥数升学的孩子往往会参加不同学校的考试,其中被称作“牛孩”的佼佼者往往会获得多所学校的签约,如果拿到更好学校的签约,“牛孩”们往往会放弃次等学校的邀请。为了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次等学校往往会首先放弃最优秀的孩子,以稳为主,选择资质稍弱的孩子,及时签约。于是,在“牛孩”与名校的制约中,北京名校的差序等级格局愈发明显。
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严令禁止奥数培训。但奥数如野火烧不尽,北京尤甚。据北理工21世纪教育研究院调查显示,全国范围小学阶段参加奥数班培训的累计时间平均2.6年,其中北京高出全国水平,为3.2年;“小升初”占坑班所占的坑数全国平均为1.8个,北京为2.1个;孩子每周用于占坑班的时间全国平均为4.3小时,北京为5.0小时。
针对奥数普及化的趋势,北京市人大代表几度联名反对。作为奥数普及化的策源地,人大附中备受非议。2011年年初,在该校教育实践报告会上,校长刘彭芝谈及外界对奥数的非议,数度哽咽,并谓:“奥数不是反革命!”
深陷奥数囹圄的家长群体大部分反过来支持刘彭芝的观点,认为北京“小升初”的问题并不出在奥数上。
同样暧昧的还有具体管理部门。有知情人士表示,“坑班”之所以屡禁不绝,是因为管理部门并没有下定禁止决心。究其原因,“坑班”考试其实是现时北京“小升初”中最公平、客观的考试,无论是权贵子弟,还是民工子弟皆要统一应试,考试程序甚至严于高考。以北京某“金坑班”举例,定在早上8点考试,为杜绝作弊,7点才印出试卷。而在北京混乱的“小升初”局面中,希图选拔“尖子生”的校长亦格外清醒,唯有通过“坑班”奥数等考试,才能选拔到优秀的学生。
颇具意味的是,据相关教育机构统计,近年来,东城、西城和海淀三区所出的高考状元和前十名都上过“坑班”。 “如果所有应届毕业学生都参加统一考试和电脑派位,我们也不会走上奥数的道路。但总有人能通过‘特殊’的方式进入名校,我们只能通过自身努力,用奥数给自己趟出一条路。”经历过“小升初”的董女士认为“不患贫而患不均”是大多数家长的真实情绪。
“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人大代表们热衷于批评奥数,却对为权贵开门的情况视若无睹。”老邢说。
“三好学生”的秘密
纵然是奥数“牛孩”,每至北京“赶考”季,其家长亦难得平静。“坑班”考试与面试的标准暧昧,往往让家长们心力交瘁。 “我儿子升学的2006年,那一年,风声很紧,教委对点招入学正在打压,故而仁华学校都没有像往年一样,安排家长与孩子一起面试,而是在教室里,单独对孩子面试的。”董女士回忆道,“那是12月份,面试结束后,几个女孩兴高采烈出来,我的儿子却感觉很差。但是结果出来,兴高采烈奔出的女孩美梦落空,我的儿子却被选上了。”因种种因素,难为外人道的选拔,经常让家长们如坠雾里,迷失方向。
迷途之中,找关系推优入学与特长生证书买卖之风,愈发呼啸。
北京“小升初”,明面上可以选择学校的通道有四:电脑派位、奥数点招、推优和特长生。后两者是“小升初”中最“名正言顺”的择校渠道,也最具操作空间。因名额不多,水也更为深。
特长生制度亦始自奥数勃兴的1997年,不过当时只给了2%的升学名额,甚至后来一度要取消该制度。然而,与奥数的改革回潮一样,特长生制度非但没取消,反而是增加了名额比例,现在特长生占“小升初”的比例都超过了10%。
10%的名额至如今成为了权钱收受的由头。目前,小学特长生分文艺、科技、体育三类。很多人垄断了特长招生,通过花钱买特长证,以此来为孩子牟利,此种情况在海淀尤著,比如180斤的孩子居然是田径特长生。特长证交易并不昂贵,一般在1万元左右,但只能保证孩子进入区级学校的普通班。近些年,各中学开始重视特长生面试,以避特长证之假,但一位家长向记者抱怨,其为使女儿成为艺术特长生,投入不菲,一节钢琴课或声乐课,少则五六百,多则上千。但等到参加某小学的特长生公开招生时,学校基本是在走形式,“早已内定”。
相较之“坑班”的艰苦、特长生的局限,推优升学是“小升初”中可以较为轻松地进入名校的方式。亦正因此,推优升学中之疯狂,亦最撼人。 按照标准,能取得推优名额的学生,需满足三点要求:1.课内成绩每门在90分以上;2.是三好学生;3.体育成绩达优。其中1、3两项,对小学生而言不难达到,第2项对三好学生资格的要求,则充满了操作空间。
“当年,我儿子的毕业班推优,备选的有3个市三好学生与3个区三好学生,最后入选的竟是2个区三好学生,而其中一个孩子,在推优结果出来之前,就对同学们放话,他肯定能进入101中学,结果分毫不差。”董女士对《凤凰周刊》记者如是言道。 有教育观察者对《凤凰周刊》记者透露,“小升初”中推优贿选,各地皆以出现。在南昌,有家长为了孩子获选三好生,对老师汽车相送;在广州,有家长为此给老师送房。
而在北京,各个区县都出现了小学生评三好生贿选的情况。其中,老师、家长、学生三方皆参与,有的学校,老师甚至明确告知,一票多少钱,高至二三千元不等。有的重点小学,快到评三好的时候,参选学生会请全班同学去钱柜等地方消费、请吃饭,其家长尾随于后,躲在一隐蔽的地方,避免让同学发现。其间,一应同学点单,每点单,家长则于暗处负责掏钱,以此来笼络同学。据了解,这样的情况正不少出现。此外,四年级之后,班主任收到的礼品档次提高很多,尤其是在知名小学,家长送礼成本非常之高。即使如此,京城某小学班主任仍在一饭局上直言,很多家长都送礼,所以没法特别照顾他们的孩子,但是不送礼的家庭,那是一定不会照顾的。
某些重点小学,犹会在“幼升小”之时,设置关卡,筛考家长。如查实家长是否大学本科毕业,如让家长背四首唐诗、把唐诗翻译成白话文之类。其目的在于考察家长素养如何,能否辅导孩子学习。据《凤凰周刊》了解,考家长始自2000年之后。
学区房接力跑
家长们不得不使劲逮住进入名校的一丝一毫机会,据《北京市“小升初”择校热的治理:路在何方?》调查报告中披露,目前,“小升初”入学方式已经多达15种。
在择校路上,手持巨款、无路可投的家长,往往会在学区房上做文章。所谓“学区房”,即是重点小学划片内的房子,购买了学区房,落了户,就获得了就近入学的资格。尽管学校越好,接受电脑派位生的比例越来越小。但据估算,目前北京市各城区通过电脑派位入学的比例大致还有:东城44%、海淀40%、西城33%。
“因地制宜”的“学区房”在售价上比周边房产贵出许多,但销量却出奇地好,即便国务院已祭出史上最严厉的限购政策。如今买“学区房”成了一种接力跑,前一位家长完成小孩学习使命后再卖给下一位家长。从北京目前情况看,一些中小学名校也利用自身招牌,主动与地产商合作,跨区开办分校,在教育资源的对外支出,与圈地并行不悖。
而对于能量特殊的家长,则索性直接搭上了“直升机”直飞入重点学校。坐“直升机”登顶的孩子,被称作“条子生”。
据北理工21世纪教育研究院调查,北京各区每年都会在几所重点学校,给“条子生”预留名额。“条子生”的家长部分来自对区的建设有影响的要害部门,如工商、税务、规划、纪检等,甚至级别更高。一般,重点学校的“条子生”占当年招生人数8%-10%左右。
就北京而言,“条子生”最集中的学校或属101中学。与人大附中等隶属于大学或部委的学校不同,101中学是北京教委直属的学校,同时军队背景深厚,故被认为是“北京教委的后院”,北京教委渠道的“条子生”,大多安排于此,相应地,北京教委对其拨款,亦居对北京中学拨款前茅。
体验真切,感受至深!
我的侄子今年小升初,现在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有很多term,& short form看不懂, 比看英文还难,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看下来,上海的比这更夸张的也有!
所以,每次回家,听到这样的故事,我总是语重心长的对儿子说,你要珍惜在新加坡这个相对公平,公正的好环境!哈哈!!!
你不必自责。忘了华文问题不大,不懂英文恐怕现在祖国也不亲近你。
看了这篇文章,心中不寒而栗。教育出了问题可不可以说这个国家从根上出问题了呢?
我看到层出不穷的怪现状,我看不到未来。
大国崛起???
5月回上海
一个朋友的孩子今年要中考
全家上下,那叫一个疯狂~~~
这样看来
儿子再忙,一个星期还有三天的下午在打球
两个休息日在看youtube~~~
你没看很多国内直接过来的妈妈,巴不得把这种中国式的精英教育搬到新加坡要孩子从小执行呢,我觉得新加坡5年后也离这不远了
国内小升初主要是家长瞎忙活;国内中烤就比较猛了,考上好点的学校就直接住校了,好恐怖
新加坡PSLE一锤定音,也是好可怕的
最近几年全国数学竞赛冠军和世界奥数赛得奖者多数都是由“学而思”和“巨人这两间补习中心培训出来的。
我来普及一下小升初的专有名词:
推优
推优也称小派位。是指为符合一定条件的小学生能够升入优质中学而采取的一种类似于选拔的升学制度,符合要求后和统测分数高低无关,所有填报志愿的学生均由计算机抽签完成。
推优的标准和比例各个区有不同政策,一般参考5年级统测成绩、是否是三好生等方面。
目前北京市公开明确具有推优制度的区是:海淀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崇文区。2010年推优比例海淀是13%,西城是30%,东城是15%。
点招(掐尖)
点招是一些重点中学一种不公开、不透明却很有效的小升初招生方式。一般集中在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3月,提前录取一部分学习成绩比较突出的优质生源。
点招不受其他任何招生方式的影响,北京市很多区县,特别是在教育强区的东城、西城、海淀区存在得尤为明显。简单说,就是许多重点中学通过自己办培训班或与某个机构联合办培训班或授权某个机构办培训班或虽不办培训班但定期考试等的形式选拔学生的一种方式。
由于点招信息的特殊性,几乎所有的学校和家长对于这方面的信息都是保密的。
派位
北京市教委为平衡教育资源推出的划片入学规则,完全由电脑抽签完成,从形式上看是一种最公平合理的升学方式。但由于教育质量区域性的巨大差异、学校教育的不均衡性、师资的差异性、高考制度的强力选拔性等因素影响,大派位只有两三年被较严格执行,后来被其他多种入学方式所冲击。目前在东城、西城、海淀等教育强区以大派位方式入学的学生比例大约分别44%、 33%、40%。
目前大派位比例的高低,已被很多人作为衡量一所小学教育质量高低、生源质量好坏、家长对教育重视与否、中学愿意录取与否的标准。一所小学最终参加大派位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受家长重视,因此也左右着家长的选择。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尤其是优秀学生家长,不把派位作为自己孩子升学的选择之一。
坑班 (动词:占坑)
坑班就是确定目标中学后,报名参加目标学校的培训或与目标学校有关的培训,占上一个位置,等待参加最终的录取考试。个别的重点中学坑班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获得更多的升学机会,甚至让孩子同时占好几个坑,一旦某个坑没站住,就让下一个坑接上,如此反复,博取被重点中学录取的机率。很多学生时间、精力有限只选择所占的诸多”坑”中的一、两个去培训,其他的只参加考试,这也是很普遍的。由此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大量的学生占了太多的坑。有的个别学生会被好几所中学同时录取,但只能选择一所就读,其他录取的学校的名额就浪费了,又挤占了别的学生升入这些中学的机会,这种假象又进一步加大了很多培训班占坑难、竞争压力大、学生、家长心理紧张的现象。
坑班虽然会增大进入目标中学的几率,但最终有用的,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对于所有小升初的家长来说,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成绩是最重要的任务。
集训队
北京集训队是北京最优秀孩子数学教育的一个公益项目,为北京地区培养最为顶尖的理科人才。这些学生将代表北京参加全国甚至国际数学竞赛。近年北京市参加俄罗斯数学竞赛,国家集训队,冬令营,华杯赛两岸四地精英赛的队员均来自北京集训队。
北京集训队每个年级约30人,基本上由全北京最优秀的30名学生组成,他们所学的知识通常超前其他学生两年左右。
这些学生在北京集训队将得到以陶晓永教授领衔,周春荔、余其煌教授,张旷昊、韩涛、杨巍、赵璞铮等国家队教练,前国家队队员,国家集训队队员组成的教练团队的悉心指导。并享受包括减免学费,定期义务指导性讲座,免试推荐服务。通常,北京集训队会包揽小学初中高中各大杯赛竞赛的前十名。
神童班
特指北京八中少儿班,招生30人,录取率接近1:60。
共建
”共建生”,是指大型企事业单位与重点学校通过合作,从而满足本部门职工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堪为典型的”以权择校”。调研报告披露,共建生隐秘性很强,信息完全不透明。
优录
优录:该入学方式指的是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参加坑班考试,递交简历、参加目标校测试等),目标学校直接进行入学承诺的一种入学方式,最早的可能孩子五年级就有确定的,最晚的可能一直会持续到小升初接近结束。但不可否认,各位为孩子小升初提前做布局的家长最想要得到的还是这种入学方式,毕竟这是对孩子能力和家长付出的一个最直接的肯定。
学位房
学位房,也叫学区房,是为了孩子能在入读小学或者入读初中时取得相关学校的学位而在该学校所规划的学区范围内购买的房产。
若干年前看过描述北京孩子的入学或者升学的故事,看完的感觉是喘不过气来。
那我们外地人根本想都别想进北京呢,进北京读书不是只能做梦啊
进北京读书对于有钱有势而且孩子成绩好的人来说不是难事。北京中小学里的外地孩子很多,多到。。。北京人都认为自己被边缘化了。。。当然,普通人在北京只能读私立或者国际学校了,就算有幸读了政府中学,也得回原籍参加高考。
不过,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清华大学从今年开始锐减从北京招生的指标,听说北大也会跟进。如此一来,北京的学校的招生压力或许会减少一点。。。
我侄子就直接选择了私立中学(海淀外国语学校)就读,一年5万包括学费和住宿费,没上什么坑班,也没为小升初挤破头,伤太多脑筋。这两个月在英国游学呢。
虽然没资格进北京,好歹也进新加坡的RI了,给别人倒了个地方!
咱成绩好没用啊,小四川的,光拼爹一项咱就输个底儿掉了!
人均资源少且资源分配不公,这就是我们的国情,但又什么办法呢?就是到了新加坡,竞争也不所不在,从AEIS到PSLE,那个不是要孩子们靠一笔一笔拼出来。只是相对国内而言比较不必那么拼爹罢了。
一年5万包括学费和住宿费,这还真不贵。
是啊~幸亏离开了。。。到这来发现压力也不小。。。尤其家长:L
在坛子里混这段时间,才真正接触新加坡的教育,发现竞争满厉害的,是比较公正的那种。还没去,就已经感到很有压力了。
海淀外国语的“卡登班”?相当的有名啊!听说到了高中,还要去美国读一年书,考AP, ACT等等。。。
据说现在也很难进。。。
竞争哪里都有,咱们就希望有个公平的环境。
不拼钱,不拼爹,
孩子就算输了,咱们也认了。
还去美国读一年?那五万可就远远不够了
到了高中学费就不一样了,而且出国还要另外收费。
我朋友的女儿也在这种私立学校上学,每年有一半时间在美国度过。上美国的中学,在当地人的家中寄宿,没有什么升学压力。这孩子给人的感觉是健康活泼,相当的有活力。。。
另一种程度的出国留学!
拼爹,拼妈无时不在,只是有的地方做的不太白。首先拼爹,妈的基因,然后拼爹,妈的时间,金钱投入,最后拼爹,妈的社会影响力。如果你是“瓜瓜”;”宝宝“;”禾禾“,名校会向你招手。如果你不是很有钱和社会影响力, 自认基因尚可,那就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吧。
只要拼爹,咱就输的不止一代人啦,得输上一个世纪还多
他这两个月去英国游学,费用人民币6.8万。
说得很好,至少还有个奔头。大家一起努力。
这两天刚萌发了回去读的想法!之前真的不了解!后背 冒冷汗。。。。。。
引用: 这孩子给人的感觉是健康活泼,相当的有活力。。。读着特别的悲摧~~~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听到
从国际学校出来的孩子
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状态
都比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