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投资理财

看时机的游戏

数据显示房地产投资完全是个“看时机的游戏”,如果在2008年至2010年时进场,那基本上亏钱的可能性不大。

  然而他也强调,虽然这组数据显示亏本交易非常少,但数据未能反映房地产投资的账面损失,而过去几年,高档私宅中一些单位就处于这类账面损失,只不过其屋主有持守能力。(这个应该是说数据反映的是已经完成买、卖过程的交易吧,因此尽管帐面亏损但没有卖出的是看不出来的。总之,买房子的时机完全过去了,下面看如何走向了。)

市场复苏三年来
私宅屋主共获利203亿 李敏雯 (2012-07-04)

2009年热卖的大巴窑共管公寓沁园(Trevista)是今年上半年让屋主赚最多钱的公寓项目之一。(档案照片)   自2009年下半年私宅市场复苏以来,房地产屋主截至今年上半年,总共获利至少高达203亿元。
  假如扣除屋主需要支付的3%买方印花税和卖屋时一般支付的2%佣金,这笔实际所得的资本收益则减少到173亿元。
  其中仅在去年上半年,屋主的毛收益就达到40亿元,是过去三年来最赚钱的一个半年期。屋主为房地产所支付的利息、印花税、交易手续费等开支则没有计算在内。
  这是平方尺研究(Square Foot Research)根据过去三年来市区重建局的房屋转让禁令(caveat)所得出的结论。
  平方尺研究是通过追踪本地所有申请房屋转让禁令的私宅成交纪录,对比了相同私宅单位住址每次的转售交易,并对屋主所获得的差价作了统计。但这并不包括私宅成功集体出售后,屋主所赚得的收益。
  不过该研究报告并没进一步细分这几年才进场的屋主的盈亏情况,意味着有些屋主可能早在20年前就买下私宅,但直到过去三年才卖出,因此利润可观。
  平方尺研究主管黄毅东指出,由于转售市场仅有八成的交易能通过房屋转让禁令成功配对,因此他相信实际上私宅屋主所赚取的利润应该更高。
  根据他提供的数据,去年下半年,亏本交易的宗数仅有78宗,而盈利交易的则达到6292宗,这意味着在这段期间,每100宗房地产交易仅有一宗属于亏本交易。2009年下半年的亏本交易宗数是过去三年来最高的,达到1077宗。

  到了今年上半年,亏本交易宗数有所增加,达到99宗,即每100宗房地产交易中,有两宗无法回本。
  今年上半年,亏本交易额最高的五个私宅项目清一色都是位于黄金地段的高档私宅。其中吉宝湾映水苑(Reflections at Keppel Bay)屋主亏得最多,总共有27宗亏本交易,总亏损额达到740万元。排名第二的则是瑞吉居(St Regis Residences),共有两宗亏本交易,但总亏损额也达到490万元;其次则分别是Latitude、CityVista Residences和嘉皇轩(Duchess Residences),亏损总额分别是320万元、170万元和110万元。
  至于盈利最高的五个私宅项目中,除一个位于第15邮区(即中档私宅领域),其他四个都是在代表大众化私宅的中央区以外(简称OCR)领域,而有三个是有地住宅区。
  收益排在首位的实龙岗花园(Serangoon Garden Estate)有39宗盈利交易,资本总收益达到5900万元,第二的则是早在2003年推出的执行共管公寓(简称EC)冠庭园(The Quintet),有57个项目成交,资本总收益达2520万元。排名第三至第五的项目则为福兰克园(Frankel Estate)、实里达山私人住宅区(Seletar Hills Estate)以及大巴窑的沁园(Trevista),今年上半年的盈利交易宗数分别为12、14和64。
  2008至2010年进场 亏钱可能性不大
  国际产业顾问(IPA)总裁邱瑞荣受访时指出,其实一个较平衡的做法是把屋主实际持有该房地产的期限,以及投资额一并拿来作比较,那就可以算出在投资房地产的年回报率,再对比其他资产类别的投资回报率,看投资房地产是否有吸引力。
  他也相信,若是只看过去三年内才进场的买家,他们所赚取的盈利并不这么乐观,尤其是自去年1月政府大幅提高卖方印花税的降温措施生效后,其实并没有什么投资者已经在楼市赚钱。
  高力国际(Colliers International)董事经理杨焕杰受访时也指出,数据显示房地产投资完全是个“看时机的游戏”,如果在2008年至2010年时进场,那基本上亏钱的可能性不大。
  然而他也强调,虽然这组数据显示亏本交易非常少,但数据未能反映房地产投资的账面损失,而过去几年,高档私宅中一些单位就处于这类账面损失,只不过其屋主有持守能力。
  黄毅东也说,其实从数据来看,房地产屋主所赚的毛收益已开始下滑,从去年上半年的40亿元,下滑22%至下半年的32亿元,并在今年上半年继续下滑14%到27亿元,是三年来的最低。
  他认为,毛收益率已经在去年上半年见顶,并将在未来继续下滑。
  他说:“虽然与新私宅相比,转售大众化私宅单位的价格可能看起来还有吸引力,并有一些上扬空间,但价格增长将会缓和。此外,转售私宅的成交量也出现放缓,从今年4月的1641个单位下滑到5月份的1457个单位。”
  [email protected]


楼主倒是很执着地纠结于房地产的时机问题。

太执着了不好。


你看到楼主骂人的帖子我没有删除吗?
楼主跟我不是近亲,我也不认识他,更不知道他多大了,是男是女我都不晓得。看你对他那么熟悉,连他几岁了你都清清楚楚的,或许你和他才是近亲。


只要能hold 住,什么时候都是好时机。


我倒是真的没有纠结房地产的时机。其实大家都知道,时机已经过去,得观察不少年。只是总结一下过去十几年发生的事情吧

我是不会买房子的了,除非下跌20%以上。这应该是不可能发生的,如果发生,倒是准备了银子。

有钱花花,以后把房子卖了,看上国内一个400万rmb的房子,希望凑个钱,接手官二代的。哈哈


市场起伏,
变化无常。
手中持房,
心中也慌。
租金不够,
作实惆怅。
客户退租,
真是重伤。
分期债务,
令人断肠。
遍寻信息,
图安心脏。
掌握大势,
永恒欢畅。
风险无虞,
高声歌唱。

看来,去年卖房的人,都是高手,或有内线?哈!


其实也看造化,人生就这么短

赶到点儿上了,步步都赶上

错过了,步步都艰辛


多半还是依靠判断吧。内线神马的说笑了。


转了大弯?我没有觉得。那是你自己想象的。我在前天的帖子里从来没有讲到时机问题,从来没有讲升值问题。跟这篇帖子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你认为转弯了,你心里觉得舒坦了,觉得爽了,那我无所谓。只要你舒服就行,我被误会无所谓,我不纠结这个。
引用: 我也不太明白,年租金收入42000, 减去费用, 就算您说的是35000, 80万贷款25年分期的年付是385XX, 怎么您有6000的正现金流啊?
您大概是算 (42000-385xx)+( 9000-6000)这么来的啊
大家讨论,讨论都是为了探讨探讨吧莫名其妙喽,我哪里说到了80万贷款的事情?为了让你高兴,我特地只用了60万(即60%贷款)的例子,什么时候说到了80万???我不知道你怎么读的?

纠结80%的贷款啊,好啊。看看这里[http://space.sgchinese.net/home.php?mod=space&uid=85862&do=blog&id=195017],我老早就给大家演算了,不就是每年追加1万块,却赚更多吗?看懂看不懂,我都不负责任、不会回复。

我什么时候成45岁了?你能掐会算,但算错了。我无所谓了、只要你自己心理爽就好。但,后面那三个字,形同骂人。算了,你每天注册一个ID,跟你纠缠这个我一定输。

但你不断注册新ID的执着与持之以恒很让我佩服!我这里拱手了。本网站增加那么多新用户您的功劳蛮大啊!但,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an3。但你这个ID还有过去所有的ID的帖子我都不再回复的啦,我认不清


满山都是土八路,多极了。没办法,世道不平啊!哈哈哈,[关键词屏蔽]吧,民不畏死啊! 总木办?人不知自丑,马不知脸长吧。


真会顺杆爬,不是鼓吹借越多赚越多吗?怎么又拿借最少的为例,而且没对,自己再读吧?真是墨索里尼总是有理,过去有理,现在有理,永远有理啊,哈哈哈,笑毙了

疑神疑鬼的,有些id这么了解你,你不想想是不是你身边的人?哈哈哈哈哈哈

一句话,所有批评,不同意您的id背后都是同一个人,独立寒秋嘛,您怕什么啊?而所有赞同您的id,背后都是不同的人,一丘之貉?您该庆幸?总之后您是狮城第一人才,玉树临风,还有博客,我知道你,也许没45那么老,呵呵


我只知道,有很多帖子,没骂人,不过是说道理,据理力争,也许是歪理,但干干净净,可连帖子和i都死得不明不白的,成了冤鬼,不是吗?


买房最重要的是地点和时机,可是如果是刚需,时机则是可遇不可求啊。

还好2009年生了咱家老二,休产假时无聊就去看房子买房子,万幸!


同意。刚需是无所谓时机的。现在买也不是不可以,毕竟现在外国人不能买房子,房租又那么贵

恭喜啊


你认为是歪理,我认为是捣乱,这个解释可以吗?
我不封别人,我就封【杀鸡用牛刀】,你不满,你去投诉我呀!


再说明一下,我以为您自己没理解燕麦计算的意义,虽然燕麦已经打住了,我就谈下我的理解,看看对不对,真理越辩越明嘛,不是吗?
计算的意思是:表面回报率并不是真正的实际回报,实际回报要依不同的成本(及首付和贷款)而不同,所以不要被sales或中介忽悠。
接下来就是正因为回报和成本有关,所以不是如您相信的贷款越多就赚越多,有时贷款越多会越快逼死你,一切要看条件和时机决定。这个是在找碴吗?难道不是提醒大家不要误解
而您却恼羞成怒,
这个帖子,不是正印证了时机和条件不同应有不同策略吗?
大概这是有人说您转弯的理由吧!
其实我了解您,您是永远不会转弯的,因为只有您是永远正确的。即使机器修不好的时候,也是别人的问题和愚蠢,您敢说不是这样吗?


不觉得有什么意义,


同意楼上的。厚积薄发,要有先期的积累。

当然,该出手时就出手。我中国的朋友,一个看了巨多的房子、做了海量的分析,却不能做决断、另一个被他鼓动去看房子,看了两个就买了–信息还全市第一个朋友提供的。


是的,也就是过去的统计。不过这些人还有心思,居然把所有交易给对上,也是不容易。

当然,结果是肯定的,因为过去几年房价上升,结果是一边倒的。而且,这些只能是对过去的统计,任何人都无法对未来做出准确地判断。大家只能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了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