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在这个论坛里看到很多父母给小孩子入籍或者成为PR,主要是看到了学费的减免等等经济上的利益,而忽略了小孩日后的教育成长仲,个人认同感和感情上的影响。
小弟当年拿了新加坡政府奖学金在新加坡前五名的中学念中三。因为新加坡建国时间短,所以政府在教育上十分注重国民教育,以致于新加坡的学生有很强烈的国民认同感和新加坡公民的概念。那个年头,公民和PR在学校里几乎是平等的,例如很多课外活动团体例如制服团体如,童军,学生警察等等团体都要求是新加坡公民和PR才能参加,学校里很多奖学金和助学金也只对新加坡公民和PR开放。刚来没多久就马上有了很强烈被排斥的感,十分不适应。
在中国的学校里,都是每周一才举行升旗礼和唱国歌。在新加坡从小学到高中每天举行升旗礼,唱国歌和念信约。每当念信约大家就能马上感觉到谁不是新加坡公民。在学校里,由于我们这批为数不少的中国奖学金学生,成绩比他们好,常常被本地同学妒忌,但还好,我们自己有自己的圈子而且名校的新加坡学生素质还是很高的(后来出来工作才发现)表面上还是很尊敬和热心帮助我们。而最尴尬的就是那小一群中国PR,他们除了残留一点中国腔外,和本地学生没有什么差别,在学习成绩上根本没有中国留学生的优势。他们常常被新加坡学生笑说他们是中国人,但是通过新加坡教育的洗礼,内心上更加认同自己是新加坡人,中国学生也不觉得他们是中国人。我们有时候也被新加坡同学暗地里歧视而吵架,常常被称呼为“PRC“,有些英文老师也会歧视我们,经常来找茬,说我们说话声音大,没有礼貌等等。小弟内心也是很理解,毕竟身边大多数新加坡同学都是很友好的,大家还是小孩子。那些中国的PR学生,每天念信约的时候都偷偷跟新加坡人一样把右手放在胸前,默念信约,看到我们中国学生也是尽量避开的,免得被人说笑。小弟看得出他们很努力的把自己去中国化。当时每周都有公民与道德教育这门课,小弟现在看来是一门不错的国民教育课,比在中国的政治课更能激发国民认同感和自豪感。
小弟有位认识的叔叔在新加坡成家立业。他是清华工程系的博士和博士后,老婆也是中国人。小弟是看着他的两个小男孩长大的,而且他们是外婆领大的。记得一年除夕夜,小弟去叔叔家吃饭,因为可以看春节联欢晚会。那两个小男孩,哥哥才上小学3年级,弟弟上小学一年级。大人都在大厅看电视,小弟去他们的房间,看他们玩什么。哥哥看着小弟一眼,问小弟是否新加坡人。小弟当时是PR,所以摇头。他竟然说,”我们是新加坡人,不看那些电视节目。那是给他们中国人看的。“ 小弟听完后,震惊了一晚。他才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新加坡出生的时候父母还是中国籍,所以有中国护照,从小是中国人的外婆带大的,父母也是中国来的新移民,怎么才上学每多久就看不起中国人了。小弟没在新加坡上过小学,没想到小学的洗脑效果这么强。
如今小弟也为人父,既然决定在新加坡入籍,就尽量让小孩成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但是在家庭教育上要让小孩保留中国的根。身边也有不少根小弟背景相似的朋友,计划把小孩子带回国内念小学。那么小弟认为这样最好就不要入新加坡籍,同时小弟也告诉他们这是不切实际,毕竟跟父母在一起的家庭相处和家庭教育要比国内的任何名校来得珍贵有效。不要忽略了小孩日后上学成中身边的同学和环境。既然决定入籍,就尽快让小孩融入新加坡吧。那些拿了PR在新加坡受教育的小孩,小弟相信他们迟早都是会入籍新加坡的。记得李显龙讲过,”新移民的确跟我们新加坡人不一样,但是他们的下一代将跟我们一模一样。“
小弟跟很多入籍新加坡的朋友们一样,还是心系中国的,根在中国,但是小孩一定不会有我们这种想法。小弟只希望他们能学好中文,至少能看懂金庸的武侠小说,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就满足了。只要中文学好了,根就不会断。
有时候要看一点深度的。
其实在学校里可能会嘲笑PRC,不过,其实主要是从上到下,对华语不感冒,瞧不上。根本原因是真的学不好。不光是普通人,英语精英阶层对华语的反感度不是一点两点的。当然,可以理解,双语不容易。
因此,这里的小孩对华文的东西没兴趣然后天然的反感是很正常的。我的朋友的小孩,很多都是很厉害的,但他们对华语,绝对是敬而远之。他们可是在家里跟父母正宗中文的。他们的水平,也就半吊子,比新加坡人强(但新加坡人也有很好的),比起我们对他们的要求,差远了!
所以,有时候他们的话你只能反过来理解:因为华文水平差。就比如那个国歌,如果你做个考试,你看新加坡有多少人能写出来意思?很多人不会的。因为那是马来文,从来也不用,虽然嘴巴上天天唱,记不住意思就太正常了。
毕竟他们以后职业上几乎用不到华文,因此,不愿学,不喜欢学一直讨厌鄙视,正常
至于竞争,这个问题太大,不好说清楚
不只是中文问题,在新加坡的学校里,其实中国这整个概念都不受欢迎和接受的,这是中国的软实力和整体形象问题,小弟不想过多的指出。但是父母要考虑到小孩子在新加坡学校里的感受和体会。中国学生在本地学校里还是被看歪的和有所排斥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教育上也是崇洋,崇尚西方的发达国家。至于国歌的马来文不通只是表面,但是背后的新加坡人意识却是非常的强烈。
崇洋,这个我还真没来得及说。
崇洋是正常的,新加坡的真正的根是英国的,因此,正常
嫌贫爱富,人之常情。如果中国有那么牛x,那还不。。。瞧不起就瞧不起,你能够作的比他们好就足够了。
至于那个什么强烈的意识,说到底,是不自信的表现。当然,这种问题难以深谈
这算什么洗脑。。。
其实在新加坡出生的第二代移民,非要他们抱着中国人的身份不放,对他们的成长没什么好处。
对于在新加坡的第二代移民来说,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中国和新加坡都不把他们当做自己人。。。
一点都不奇怪。其实很多新加坡小孩在家也是讲华文的,,,
那点讲没什么用,学校里基本上都是英语。除了象中国那样崇洋媚外地学外语,否则,第二语言是比较难。
看看这次新传媒闹的笑话,堂堂国家(或城市)电视台,那么重要的节目,华文翻译都要外包、做出来的东西也审查不清楚
第二语言要讲,比较容易,写,就难了;要精通,那就太难了。比如硫酸根怎么说?我们哪里知道,学化学的都不一定知道
关于新加坡以及整个东南亚仇视中国的问题,真的谈起来要从1945年之后一直谈到现在了。。。
第二代移民既然已经回不去了,就尽量去融入新加坡吧
同感,小弟也就是这个意思。既然为小孩选择了入新加坡籍和PR,就尽量让他们融入新加坡吧。不要让自己的想法和方便而影响到他们的童年和学生生活。
赞,还是尽量不要让孩子有身份认同困扰,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和成长。记得看过newegg 妹妹写她自己的经历,身份认同的缺失对孩子还是影响挺大的。
其实,小孩子融入比较不存在问题,但身份也不是父母说了算,你想当公民也得人家批准啊。
基本阅读能力,看你怎么看。读懂50%算基本吗?特别是他们完全是按英文的思考来阅读
当然,基本沟通绝不是问题。特别是那些以后会在这里生根的,华语不重要,那点优势是没有必要的。重要的是要英语好。要是回到中国,你说英语会有很多“崇洋媚外”的跟着你,也不是问题。但从纯能力上来讲,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额。。看来我老公十分看得开。。
他还说以后孩子学校的事儿,他就不参和了,家长会什么的都让我去
面得小孩儿被一些无聊+幼稚的人歧视和取笑, 影响心理发展
楼主写的很好。基本认同,感触很多。谢谢。
感触颇多!刚来新加坡觉得新加坡华人不中不洋,而再过50年我们或许也将成为他们。我们所拥有的也就是我们到异国他乡之前所积累的那些“乡情”了,中国在前进,中国人也在前进,而我们是带着中国的根在和新加坡前进。我们已经和中国脱节了。
Anyway,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快乐,而且我会告诉她/他,妈妈爸爸都是中国人,而且我们也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而骄傲。我们不会干预孩子成为新加坡人,毕竟不论在哪里都要融入社会,不过我会教育他们用客观、积极的视角去看待中国和中国人,而不是像部分local人一样带有敌视和有色眼镜。毕竟在local居民眼里他们还是中国人,而人要先自爱、自重,才能被他人爱戴和尊重。
很好奇,不知道来新的印度人和马来人怎么个想法,他们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呢?
这个问题是无法避免的,既然要在这里生活,小孩子还是把自己当新加坡人比较好点,当然最理想的情况是中文英文都能够精通,但是这个愿望似乎有点奢侈,只能希望他们英文好,同时中文也过得去就可以了。
所以,有时候确实不用用人自扰
那天坐出租车,开车的跟我讲话,后来问我:你是不是韩国人或日本人?偶回答:PR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
这个帖子很有意思!学习了!
拿中国护照,就不要说自己是新加坡人
拿新加坡护照,就不要说自己是中国人
就这么简单。
形式上。。。 或者说纸面上的而已
我什么也不说,但人家就是不但给你一个有色形象,而且就是把你当外人!
这些不是你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搂住的意思
同感,贊同。
顶回,很多人应该看看
印象中看过坡国一个采访,大概老婆是日本人,老公是印度人这种组合,最后他们选择落户新加坡,因为他们觉得不管在哪个国家,对方都被认为是外国人,只有在新加坡,他们才觉得自己不算是外国人。
我的孩子小时候申请了坡国公民,我一直没有申请,骨子里还是放不下中国,拖到今年觉得再没有什么变化了,我也就屈从于现实了。早年也觉得要教育孩子要爱中国什么的,后来发现那是个不切实际的梦。然后我也想开了,如果一个人不热爱他出生成长的地方,那心理上必然是有遗憾的。所以,他就好好的爱新加坡吧,希望能把中国放在第二的位置,毕竟那是他父母出生成长的地方。
我在家里挂了一幅超大的世界地图,一幅超大的中国地图,让他意识到新加坡的位置,中国的位置,世界很大很辽阔,希望他能明白。
赞
小孩受家长影响,讨厌中国的,小孩肯定不认同中国
赞, 我也有相同的想法,我不管孩子最后是哪国人,但他是汉人,炎黄子孙这点是一定的.
我儿子在幼儿园,老师问他住在哪里?我儿子说了,然后大声告诉老师,我是中国人耶!你知道吗?中国很大很大,很美很美!
我女儿,在某个较好的学校,多次全校第一,问她感觉到歧视没有?她说,我哪有时间去留意这个,别人怎么看我都没有用,重要的是我自己怎么样。我们全家是PR,目前没有加入公民的想法。女儿说过,如果入籍,不要带她。
儿子6岁,昨晚还在教他那首“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小子唱得很来劲。我认为根是不可以忘的,不管是第几代。重要的是民族认同感,国家也好政治也好起伏不定,给孩子一些跨越国界的大视野。:P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的歌声多么响亮……是我们这代人心底的旋律。怎么可能会忘记!:'(
不要默认小孩本地长大就真的永久的留在这里,看过外面的世界他们才会决定自己真的想去哪里。
同意………
不管在法律上,还是法律上, 就已经是新加坡人了. 不要管什么new citizen, or new immigrant….
just be yourself and well-behaved. try to get blended in properly can already…. All the best!!!
:victory::victory::victory:
呵呵,这个容易。可是,新加坡人对不管你是不是新加坡人的也要管来管去的!你说是该怎样一回事儿呢?
昨天新闻:本地学生(看那样主要不是华人),问副总理外国学生不愿意到本地学校学习,是否不能融入本地社会?注意,这些外国学生是来工作的外国人的小孩。上国际学校,却惹来本地学生质疑。呵呵
每次看到这类剪不断,理还乱的话题,我就想着,外星生命赶紧造访地球吧。这样我们就会说,我们是地球人
顺其自然吧,洗脑并没有那么厉害,国内洗了几十年的脑,微博一周就能治好。
关键是中国对外的形象不佳,再加上学校一洗,小孩子去中国化就很容易了。换个英国小孩从小在这里长大入籍,学校天天洗脑,能认同是新加坡人?
这不是什么形象不佳的问题,而是小孩自己不懂。正常
很多小孩都以为小红点比马来西亚中国还大。成天也就读那点书,正常
没用。那时候很多人肯定说宇宙人(不懂外星人懂不懂)
个人认为融入与否在于家长的立场.本人在法国接触过一对美国人一对香港人,他们的小孩是同学,都出生在法国,这些父母都是从小教育他们是美国人香港人,特别是美国人这对父母,在没有上学之前在家里都坚持讲英语,上了学自然小孩的法语程度要超过英语了,但是在家里,父母都坚持讲英语,你说他没有融入吗,他完全融入了,你说他受到歧视吗,这我不知道,但他一个小孩会非常自豪跟别人讲他是美国人,虽然他的法语比英语讲得更流利,事实上他们的同学也从来没把他们当成是本地人看待,但是仅此而已,他们还是一起玩.我也接触过其它华人小孩,中文讲得不好,他们肯定讲自己是法国人,但是那些法国人会把他们当作本地人看吗?完全不会,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能自己保持点自己的根,而非要为了融入而融入呢?根无法改变,歧视在于自身的心灵.
完全同意。至少是家长是否注意到这个问题。小孩是不懂的,重点在于家长的言传身教。
比较保守的人,一般教育比较中规中矩,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比较重视。管你是什么经历,终归是中国人。至于你以后怎样,那时你长大以后自己选择的问题。我就是这样教育女儿,至于长大了以后,随你自己折腾(除了不能嫁给日本人以外)
同一个家庭出来的家长,就有什么都是外国的好、削尖了脑袋要“融入”,可他们连融入的机会都没有。
引用: 为什么不能自己保持点自己的根,而非要为了融入而融入呢?根无法改变,歧视在于自身的心灵
赞成100分!
以前就说过:只有民族性的,才是世界性的。成天谈融入融入,其实说明各方面都没有自信心而已。我刚从欧洲回来。其实南腔北调、各色人等代表的是世界性、国际性。人家并不以此为耻,被融入或要别人融入的都是一样,是先进性的代表。只有怕这怕那的,或歧视自己的根源的,才喜欢讨论这个。
人家那里是真的开放,不存在这个问题。哪怕是杀人放火,人家也只是当作是个人极端行为,并不从什么是否融入了那个角度去考虑。
赞同
我也觉得中国人去中国化特别明显
我觉得和民族教育还有道德教育,以及国民安全和认同感有关
这个话题一扯就太大了,与其研究,不如就像你说的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他还能背出唐诗宋词,熟读四大名著,我觉得这种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对孩子来说就足够了
同意。不少中国人去中国化,其实就是否定自己的传承。54运动之前就有高人搞全盘否定,只是那时候也不知道是西化、美化、还是日本化,反正全盘否定。到现在全盘否定的人也很多
正常,言论思想自由。不过,看看人家外国人,就知道中国人在这方面尤其特别。我分析,中国人讲正统,结果正统被灭了1000年,确实有点不知道该跟什么了。外国人讲瞎搞,遍地开花,以前有什么都继承,当宝贝。
刚去了法国协和广场,才知道就是一北京菜市口,当年没事儿在那儿杀来杀去,今天你砍我的头,明天我砍你的头。又去了新天鹅堡,瞻仰了一下德国(那个时候还没有,是巴伐利亚)的李后主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ec987b0101ndbj.html ],虽然丢了王位、三天后莫名死掉,还是为后世留下了一个传奇。
所以,哪里都一样,中国人没必要自己否定自己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或者说是一定程度的虚荣心。一说起中国现在的国际形象,至少不能让人认为是正面的,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学校里同学间随便谈起的负面新闻足以毁了你家里苦口婆心的教育。所以孩子就容易往新加坡人这个方面靠。
记得以前一本网络小说里面的一句话,成功之前,农民身份是他的隐私,成功后,农民身份是他的骄傲。
哪个国家没有负面新闻?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无人关注.幸好我们生在中国,才会成为焦点的一部分.成为焦点绝不是因为中国的负面新闻才成为焦点,本质原因是强大的屹立几千年不倒的文化和如今世界第二的经济体,有大量的关注才会有负面新闻的报道.看看十年前的欧美新闻,无论是负面还是正面,一两个月才有一次关于中国的报道,现在关于中国的新闻发展到几乎连篇累牍的地步.
本人受中国教育20多年,真正感受到中国地位的是10多年前出国,那时中国的经济地位远没有现在这么强势,那时大部分欧洲人看到我们就会问是不是日本人,当知道是中国人后,不是鄙视,而是敬佩,这个敬佩含有对另外一种他们认为很神秘的东方文化的敬佩,我第一次感受到中国的地位,第一次意识到中国文化博大而精深是现实中的而不是课本上的.
即使从趋利出发,这个利当然要放长远些,10年了,欧美还在原地,但中国早已不是10年前的中国,谁知道10年后会怎么样.成功之人必有他成功的道理,一个强大延续的生命力必有他强大延续的道理.我们根本不应该妄自菲薄,中国不是包袱,我们应该庆幸自己根在中国,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受关注的国家或者人群能有几个,能成为历史主流的国家能有几个?而幸运的是,就因为我们的根在中国,也成为关注的群体,也成功历史主流的一部分.
或者这么说吧,五六十年代有北京上海的青年支援大西北,扎根大西北,这些人的子女基本都是说自己是北京人上海人,虽然他们从小在大西北长大。而有些欠发达地方的人去北京上海发展,他们的后代大多也说自己是北京人上海人,虽然他们还在为一纸户口而奋斗。。。
即使趋利角度来说,放到10多年前,形势还不是很明朗,现在形势已经很明显,现在的中国是大西北吗?
说的非常好,看这边的各种报纸动不动就丑化中国,只发表中国的阴暗面的新闻,太搞笑了,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什么事情木有?
被批判的越多,说明这个国家在成长的越快越强。
新加坡弹丸之地,国民真的不是一般的鼠目寸光。
我公司好几个新加坡华人同事,小时候连我们天天在家玩的小霸王一类的插卡游戏机都不曾怎么玩过,就这也是尼玛的经济发达?
谈到各种世界名著,历史知识,人物传记,新加坡人差了不是一点半点的,每天不知道在干什么,就会捧个手机看。
每次跟中国同事开玩笑说,新加坡太多学生会装逼了,天天上学捧一大堆书在手上,看起来挺认真。。。
总结来说,新加坡仅仅就是经济发达,跟中国比整体,二三线城市都可能秒掉它
同意!十年前,真的是90%的新闻是跟美国有关的。现在却是大不同了。
当然,瞧不上自己中国的也没什么,确实,思想可以是自由的。只要有那么一些人,能守住就行了。鲁迅说的,能为中国脊梁可不是光是跑在最后的、而是少数有特质的人。有这些够了
上个礼拜去疯游欧洲,在新天鹅堡下的民宿酒店打尖。见到的居然半数的都是华人,有一对可能是香港人因为讲粤语,其他的,应该都是大陆来的。由此可见勇气与智慧。加上随意找上的伦敦“老成都”,布鲁塞尔“权师傅”。假以时日,随着眼界、经历的开阔,应该是越来越好的。
是不是大西北不敢说。
但是这么多人喜怒哀乐就为个小坡县的PR,
怎不见香港,台湾人排队要移民来新加坡?崛起,与你屁民何干? 刘部长睡遍青楼12钗, 你见根毛了?
我身边最常见的模式是拿新加坡公民,去中国发财。
小孩子说不懂其实也都懂,小孩子比大人抗歧视的能力低。在新加坡小孩子说自己是新加坡人,如果小孩子从小在越南长大,他能说自己是越南人才怪。
到底中国的国际地位高还是低,有点糊涂了。说高吗,去哪里都要签证,周边各国谁不扣几艘中国渔船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不少国家对中国人动不动就是又赶又杀的。说低吗,有核武,有载人飞船,GDP第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大佬出国一出手就是几百亿的援助。
糊涂了,彻底糊涂了。
哈哈,我们说了几句话,普通话的。
当然,我只是随便猜猜。新加坡人也可能。不太重要。其他年轻的一看就知道是大陆的
可以这么说吧,
政府很富有,人民很穷困
经济建设长足发展,道德建设日益倒退
国家的荣誉感并不是简单的拿几个世界第一就能体现的。
人是很現實的動物,會主動遷移到更適合生存發展的環境去生活。
如果強國收入比獅城高,空氣更好,食品更安全,生活更加舒適幸福,社會更公平穩定,做人更有尊嚴,或者下一代發展更好,誰願意背井離鄉,離開故鄉親友到獅城闖蕩開拓?小弟每年都在華人傳統節日例如端午,中秋佳節苦苦工作,卻被逼要在無聊的Deepavali放假在家。每當華人傳統佳節來臨,總會收到香港和大陸的公眾假日通知,羨慕他們過上有意義的公眾假期。老百姓心目中都有一個算盤,自由市場會自我調節,權衡利弊後,大家才走上了這條移民之路,於是你我在獅城的論壇上相逢交流。
这有什么不懂,真糊涂了?
人家是用变化的眼光研究事务,你是用固定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
签证这种东西,很多以前殖民地国家不需要,所以这并不代表什么
不一定,比如你当年也可能只是想读书,不会想太多,后来就随大流了
不少人是自己折腾,我就是,可不是船民那种,挑战自我的说
何况很多国家比狮城还要好,狮城人和移民也不会去,
我的两个在新加坡出生的孩子,,,,怎么办?
他们土生土长,从内到外都是新加坡认,却拿着中国护照,,,?!
对他们来讲,中国是完全陌生的国土阿
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不佳,仅仅凭借是前殖民地从而护照通行主要发达国家的,请试举一例。
这样的国家多了去了,加勒比国家,中美洲国家,都是免签的
其实现在全世界都欢迎中国的富人,加拿大现在推出10年有效的签证.
教育是影响小孩一辈子的事,家长的判断如果正确了,那是很好,但是判断失误,对小孩的影响要挽回的代价就很大了.
就像家长对房子的预测如果错误,那等于白辛苦好多年了.
更何况教育足以影响小孩一辈子,这个代价非常之大的.
在新加坡呆久了很容易使人的视野局限,多出去走走看看,有好处的.
这种国家很多,大家也举例子了。当然,我没有说通行所有。。。
重点在你是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这个只是一个枝节
自己是在中国刻苦读书出来的,深深反感所经历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希望他能比较轻松快乐的长大。想玩滑板就玩,想学街舞就学,做个阳光,善良,温和的人就好。能进poly 将来有份不太压力的工作就行。若是个爱读书会读书的,念到博士后也无妨。
不过的确会担心你所说的视野局限的问题。这个多游历也许能解决一点点。
读书就是要刻苦。读书就是苦,这是最苦的,没办法。当年我的读书的时候,很幸福的说。但也觉得,比工作苦多了
这里一样,不少小孩,想到的是 – – 死 。亲身经历。
视野不仅仅在于小孩,更重要的是家长,家长的视野和判断对小孩影响很大.
我的判断是,没有战争/暴动的情况下,新加坡的平头老百姓 比中国的平头百姓活的更容易, 更安全。
当然太多不可预知,30 年前我不可能知道网络能彻底改变生活, 30 年后也许新加坡加入大中华合众国也说不定。
双国籍,请教怎么个拿法?!
英国的前殖民地和现在英国的关系都还可以,有点以此为荣的意思。而中国当年当老大周边那些小弟们,现在一个比一个仇视中国。唯恐和中国扯上一点点的关系,这又是为啥呢
巨人总是让别人恐惧的,这个都不懂?特别是原来觉得狗屁不是,结果现在人家越来越强大,强大到你最贵的房子人家也 现 金 收购了,使你到你觉得难过了,使你觉得不爽了,使你觉得讨厌了。
这个不懂?这个不就是某处的现实吗?
如果还闹不明白,你想想你希望你有个笨同事,还是喜欢一个聪明眼见要爬到你头上的?
小弟願意給有道的君子讓位,最討厭無道,虛偽,獨裁而蠻狠的小人同事。再有錢也只會加重他的罪業。身邊聰明有道的君子多了,自己也會提升和進步。無道小人只會共同沈淪,這是眾業。也是我們的祖先愚昧的選擇了某黨,我們共享這個業,來到了南洋遠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