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

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中学时期成绩差 曾考倒数第一

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公布后,获奖的英国医学教授约翰·格登和日本医学教授山中伸弥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他们在“体细胞重编程技术”领域做出的革命性贡献,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细胞和器官生长的理解,促成了许多医学领域的长足发展。但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年79岁约翰·格登回忆称,自己在中学时曾成绩垫底,甚至被老师断言绝不可能成为科学家。  

格登出生于1933年10月2日。据英国《每日邮报》9日报道,15岁时,格登在英国著名的贵族学校伊顿公学求学,当时在250名学生中,格登的生物科成绩排在最后一名,其他科学科目也排名非常靠后,被同学讥笑为“科学蠢材”。在1949年的学校成绩报告单中,格登被一名老师如是评价:“我相信格登想成为科学家,但以他目前的学业表现,这个想法非常荒谬,他连简单的生物知识都学不会,根本不可能成为专家,对于他个人以及想教导他的人来说,这根本是浪费时间。”这份成绩报告至今仍被格登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偶尔用来娱乐一下。
  
格登回忆说:“每当遇到什么麻烦,比如实验无法进行下去等情况时,我都会看看这份评价,来提醒自己要努力坚持,不然真的就被以前老师说中了。”虽然成绩差、不被老师和学校看好,但格登仍然非常坚持自己的想法,他对生物学的热爱从来没有减少过。法新社8日报道称,格登在多年前的一个采访中回忆称,自己少年时被生物学深深吸引,他甚至在学校养过上千只毛毛虫,并看着它们变成飞蛾,这在当时还引起老师的强烈反感。
  
格登的父亲曾希望他去参军或进入银行工作,因为格登身体很棒且是壁球高手。但格登的家庭医生却认为他不适合在军队发展,因此将他的小感冒诊断为支气管炎,由此中断了他的参军之路。格登回忆说,幸亏当时没去参军,不然就没有现在热爱的职业生涯了。后来,格登考入牛津大学,最初读的是古典文学,后又转向动物学,正式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1958年,格登用从蝌蚪细胞提取的完整细胞核成功克隆了一只青蛙。这次成功随后被应用于哺乳动物的克隆。格登在这次实验中用于细胞核移植的工具和技术至今仍在使用,他也因此被称为“克隆领域的教父”。1962年,格登在英国《胚胎学与实验形态学杂志》发表论文,论述了一个突破性理论:细胞的特化机能可以逆转。这项发现震惊生物界,也遭到很多质疑声———当时全球生物学界普遍认为,特化细胞发育过程是不可逆的。直到2006年,日本教授山中伸弥通过对小白鼠的实验,证明了一个成熟特化细胞的细胞核可以被逆转到非成熟的干细胞状态,格登之前的发现才逐渐被学界接受。
  
在牛津大学完成博士学位后,格登又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完成博士后工作。1971年以后,他便一直在剑桥大学工作,曾任多个生物学、遗传学等领域研究机构的负责人。据法新社8日报道,在科研生涯中,他一直兢兢业业,79岁的他现在仍坚持全职工作。在被通知获得诺贝尔奖时,他还在实验室工作。一名英国记者曾试图联系格登进行连线采访,但格登的实验室答复称:“格登正在工作,请不要打扰他。”据英国《独立报》8日报道,格登还表示,愿意将自己的部分诺贝尔奖金拿出来作为博士生的第4年科研经费(因为第4年的科研经费往往比较紧缺)。剑桥大学计划为格登办一个庆功宴,但格登表示自己很快会回到实验室继续工作。


以后老师给学生写评语时,要多注意哦!:Q:L;P
不然会被学生用来娱乐的哦!:P


放心~~~

在新加坡
无论什么样的学生
拿到的评语都必须是积极正面的,起码也是中立的~~~

比如,一个学生上课极度不专心,常常大声讲话,还骚扰别的同学
我们的评语是:XXX是一个很活跃的学生,总是不吝大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他能配合老师的要求,应该会取得很大的进步~~~

又比如,一个学生不努力,又懒惰,常常欠功课
我们的评语是:XXX如果能跟随老师的进度,按时交作业,将有很大的潜能获得更好的成绩~~~

。。。。。。。。。。。。
。。。。。。。。。。。。


我儿子的评语从小到大总是:“如果能用心听课,一定能考出好成绩。。。”

这个。。。应该算是很差的了吧。


哦,贵族哦!

每次孩子想学艺术时,我都会反对说:“不适合我们这样的家庭,我们要先学会养活自己,其次,才是为理想而奋斗。贵族则不同。”


嗯,这个评语真实的意思是
你儿子上课老不专心了
估计还会骚扰到别的同学。。。。

哈哈~~~


他的太太是田东山,广东人, 祖籍马来西亚,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博士。两人以前是明尼苏达大学的同学。


看来有很多内幕哦!


两美科学家摘诺贝尔化学奖(2012-10-11)

(斯德哥尔摩综合电)瑞典皇家科学院把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美国科学家莱夫科维茨和科比尔卡,表扬他们确定细胞如何对外来的刺激产生反应,有助于医疗界研发药物,治疗糖尿病和癌症等疾病。
  瑞典皇家科学院昨天傍晚发布的化学奖评审委员会声明说,莱夫科维茨(Robert Lefkowitz)和科比尔卡(Brian Kobilka)发现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receptor),并且确定它们如何运作。这种受体“镶嵌”在细胞表层,能感知光线、气味和肾上腺素等人体化学成分,并且能使细胞相互反应,顺应环境的变化。
  评审委员会声明说,皇家科学院颁发的是化学奖,但得奖人的发现的最大的受益人是医学界。声明指出:“半数以上的药品是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发挥其药效的。”
  评审委员会成员利丁教授在斯德哥尔摩的记者会上说:“得知它们(受体)的样貌以及它们如何运作,将让我们得以生产副作用更低的更好药物。”
  “G蛋白偶联受体”是好些人体生物作用的重要环节,与好些疾病的形成相关,然而,由于我们对其运作缺乏基本的认识,使得我们难以开发对症的有效药物。专家认为,两名化学奖得主的发现,为医学界研制更佳药物开启了大门。医学界得以开发针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药物,将使得一些与中枢神经系统、心脏、新陈代谢系统有关的疾病有治疗的可能。
  长期以来,有关细胞如何感知周遭环境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科学家们知道肾上腺素等激素有着重大的影响:它可以提升血压,加快心率。因此,他们怀疑,细胞的表面有接受这些激素的受体,至于这些受体的构造与它们如何运作,则一直是个让科学界困扰的问题。
  69岁的莱夫科维茨于1943年04月15日出生在纽约,目前在北卡罗莱纳州的杜克大学教学,并在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57岁的科比尔卡于1955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小瀑布城,目前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他是一家专注于G-蛋白偶联受体的生物技术公司的共同创办人。他在2011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