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政府逐步收紧移民政策,在今年,区分公民与永久居民权益的政策进一步扩大至购屋、租房及就业等三大领域,平均每两个月就有一个新政策出台或宣布,对新移民及外籍劳动人口的影响范围大且深。《新汇点》访问多名本地新移民社团领袖、新移民企业家及外籍学生,盘点一整年有关新移民及外籍人士的政策调整或宣布,听听他们的反应。
过去3年,政府已逐步收紧移民政策,如不再向理工学院与公立大学应届外国留学生发放申请永久居民的邀请信。于此同时,政府也推出不少区分公民与永久居民权益的政策,包括在小一报名抽签时让公民拥有绝对优先权、减少永久居民享有的政府医药津贴等。今年,区分公民与永久居民权益的政策更进一步扩大至购屋、租房及就业等三大领域,平均每两个月就有一个新政策出台,对新移民及外籍劳动人口的影响范围大且深。《新汇点》访问多名新移民社团领袖、新移民企业家及外籍学生,盘点一整年有关新移民及外籍人士的政策调整或宣布,“痛苦”和“突然”这两个词汇,是他们最常用来形容这些政策的形容词。其中,新移民社团领袖已听到这个社群对新政策不满的声音。他们认为,新移民政策应该趋向稳定,不应该一刀切。外籍学生担心,以本地员工为优先的雇佣体系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就业机会。新移民企业家则认为,新调整有弊也有利。
必要时放松购屋限制香港新移民社团新加坡九龙会会长陈文平(50岁)认为,以前公民和永久居民权益差别不大,现在开始区分是能够理解的,但政策改得太快,会令受影响的新移民有切肤之痛。在他看来,香港和马国新移民受影响的程度不大,主要受影响的还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陈文平觉得政府的新政策和宣布方法有进步的空间。从事房地产投资业务的他以新移民购屋政策为例说:“购屋政策事前不能走漏风声,所以政府很难事先征求民众的意见。最重要的是,新政策合不合理。”他认为,新永久居民须等3年才能购买转售组屋的新政策并不合理。他说:“组屋秉持居者有其屋宗旨,让人们安居乐业。新移民对社会有贡献,政策不应该对他们一刀切。如果他们等了3年,3年后房价很高,又或者购屋限制提高至5年,他们要怎么办?”“比较好的办法是以其他的方法来区分公民与永久居民权益,让他们还有机会进场购屋。”陈文平说,政府可考虑在购屋政策实施后收集民意,必要时放松政策,让影响能软着陆。
须提供替代方案中国新移民社团新加坡天府会会长杜志强认为,政府是出于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在今年推出种种与新移民和外籍人士相关的政策调整。其中,新购屋政策对永久居民的影响面最深远。“住房是永久居民在本地发展的首要且必要需求,我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永久居民,在购屋时面对新限制。”据他了解,新购屋政策影响到这些永久居民规划人生,他们对此多有不满和怨言,但他们正在尽量克制言行,不想公开表达意见,以避免新旧移民之间产生摩擦及矛盾。他说:“凭个人感觉而言,政府在2011年大选过后的这几年,为迎合选民而调整了许多新移民政策。然而,新公民在国民人口中所占比例已达一定水平,少说有数十万人。现在人们普遍有一种感觉,认为新公民都会投票给执政党,但移民政策如果一直调整,执政党可能会流失新公民的选票。”不过他认为,新移民社群整体而言,还是能理解这些政策调整。他说:“既然新移民已经来到这里,就证明他们热爱这片土地。政府也多次肯定了新移民及外籍劳动人口对社会的贡献。这些新政策调整旨在让公民的福利更优厚,希望本土公民能了解政府这番用心,也了解新移民不是外人,他们对新加坡的贡献与本土公民一致。”除了购屋政策,杜志强也关注本月刚宣布的外国人租组屋比率限制,认为那可能引发社会矛盾。他说:“人们感觉近几年来涌入的外国人太多,这其实是基础设施没迎头赶上所致。这里好几十万的客工都需要住房,但宿舍设施并不够用。如果再为外国人租组屋设限,请问客工要住哪里?”杜志强认为,当局在推出限制的同时,须提供替代方案,让人们有选择的余地。他说:“在国家不停快速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痛苦和约束,但政策改变的幅度如果太大,其实是一种退步而不是进步。”展望未来,杜志强说:“希望政府在照顾弱势群体需求的同时,也提供一些替代方案。希望社会能够更包容,政策稳定且可持续,把新加坡的品牌和素质做得更好。”
关心雇佣条例改变来自中国黑龙江的大学生孙江滨(22岁)最关心的是有关雇用外籍劳动人口的政策调整。他目前是南洋理工大学电机与电子工程学院四年级学生,持外国学生准证,明年6月将毕业。他说:“最近这一两年,我特别关注外籍劳动人口政策,因为这与我今后的就业息息相关。”孙江滨与其他中国同学时常讨论这些新政策,包括去年1月调高的就业准证薪水门槛以及人力部在9月底宣布的新雇佣公平考量框架。他说:“新公平考量框架实施还有一段时间,而我已经开始找工作,所以框架对我的冲击应该不是太大。不过,那些大学三年级的中国学生就显得比较担心,因为他们的觅职期是在框架实施以后,他们不清楚框架对他们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另一方面,孙江滨有一名交往了3年、来自中国河北的女友,因此,除了外籍劳动人口政策,他也十分关心永久居民购屋的政策,特别是几月前宣布的永久居民三年购屋限制。他认为,长期居留本地首要条件之一就是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他说:“申请永久居民变得比以前更困难是之前已开始的现象,但今年种种与新移民或外籍人士有关的政策似乎是一波接着一波,的确让我感到很突然。但不管政策如何,我都想继续留下来。”孙江滨说他喜欢新加坡的环境,而大学好友圈子也在本地,所以毕业后会先在这里找工作,有机会就申请成为永久居民,再考虑成为公民。
更珍惜永久居留权来自中国湖南的新移民企业家刘朝霞(38岁)也对新雇佣公平考量框架印象深刻,因为该政策对她的业务较有影响。她在千禧年移民本地,已成为新加坡公民,目前经营一家规模属于中小型企业的会计公司,员工有新加坡人、马来西亚人和中国人等。她说,公司须要服务中国客户,因此也须要聘请中国籍员工,促进员工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不过她指出,雇主聘请外籍员工,须替他们申请就业准证,其实是一件麻烦事,所以一般公司更情愿雇用本地员工。刘朝霞说:“本地员工是我优先想聘请的,但本地人就业选择很多,不一定对中小型企业的工作有归属感。”她举例说,有碰过本地员工被她的公司录取后,又被另一家公司录取,而那家公司距离该员工的住家更靠近,于是他在上班前一天改变了主意。她认为,新雇佣公平考量框架规定雇主在工作信息库刊登14天招聘广告,吸引新加坡籍求职者,这对本地经济或竞争力的影响并不大。刘朝霞说:“刊登招聘广告不是什么问题,那其实是很合理的要求,因为公司要招募素质好的员工,原本就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当然,这也会造成企业成本和费用有些提高,但相信对经济的冲击不大。”她认为一系列的新移民政策调整对新加坡的商业环境也有好处。她说:“外籍企业家现在更难获得永久居留权,意味着获得之后会更珍惜这个身份,愿意把他们的生意基盘带来新加坡。”
回顾2013年有关新移民或外籍人士的主要政策调整或宣布1月:政府推出第七轮房屋降温措施,原本不受额外买方印花税影响的首次购屋永久居民须缴付5%印花税;非首次购屋的永久居民所须缴付的印花税从3%调高至10%;外国买家的额外买方印花税从10%增至15%。拥有组屋的永久居民不可出租整间组屋,若购买私宅得在半年内出售组屋。3月:非公民租房新限制生效,组屋房东出租整间组屋给非公民时,每次最多获批1年半。此前,每次申请可获批准出租的时间最多为3年。房东若出租房间给非公民,也须向当局申报,租约最多1年半。非公民指外籍人士及永久居民,马来西亚籍租户不受影响。7月:人力部进一步调高S准证的申请门槛,底薪要求从2000元上调到2200元。服务业的工作准证和S准证外籍员工比率顶限各下调5个百分点。8月:国家发展部对永久居民实施购屋限制,规定外籍人士成为新加坡永久居民后,须等3年才能在公开市场购买转售组屋,以进一步稳定组屋转售市场。限制实施3个月以来,永久居民每月平均购买176个转售组屋单位,交易量比今年首8个月的月均323个单位低,跌幅近46%。9月:人力部宣布明年8月实施雇佣公平考量框架,框架指定雇主为新聘请的外籍专业人士申请就业准证前,必须在工作信息库中刊登至少14天的招聘广告,吸引新加坡籍求职者,确保本地员工为优先。人力部也宣布,明年1月把外籍员工申请就业准证的最低薪金门槛,从月薪3000元提高到3300元。该门槛去年1月从月薪2800元提高到3000元后,有2万3000多名原本符合这项准证条件的外籍员工,改拿对薪水要求较低的S准证。12月:国家发展部宣布,将为可出租给外国人的组屋单位比率设限,以防止太多外国人聚居在同一座或同个组屋区,具体顶限明年公布。措施不影响马来西亚籍租户。
这。。。你怎么算的?差额不就是买旧的组屋和bto之间的差价吗? 怎么就白给?折腾了这么久入了籍bto,便宜一点钱,比起本地人直接bto,还贡献少了?还是我的理解有误
也许政府得到一点“教训”就会改变了。
要总结的事情太多。不过,房产的东西觉得不是针对新移民的,实在是房地产太热了。
3年不能买确实闹心,不过,三年之后房价肯定下跌,祸兮福兮。。。
各种马来潜规则,无力吐槽。。。
经济情况好点了,就勒紧政策赚钱,经济不好了,就狂发绿卡。。。
新加坡还是很多人愿意来的
你貌似说反了,狂发绿卡的时候是经济好的时候, 勒紧政策的时候是经济放缓的时候
你看现在经济是上升还是放缓呢
您说的是放水和现在比,
您看看什么情况.
今年也才刚有点起色而以,但是QE又要取消了,涨利息. 这个什么概念,你懂么?
小地方,只会越来越激烈。
大哥!是移民政策先收紧还是美国先宣布qe政策啊?
经济情况好点了,就勒紧政策赚钱,经济不好了,就狂发绿卡。。。
就您这点 请问什么时候 狂发的绿卡? 经济不好的时候?
我这里提到QE 只是要告诉你 现在说经济转好 还太早了.
QE 和 移民政策你还能挂钩…. 厉害
新加坡政府只要不作死,就不会到那个地步。整个东南亚,新加坡无论英语还是汉语都是最好的。想来东南亚插一脚的都得先来新加坡。这个优势是巨大的。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新加坡军队相对东南亚是较弱的,不会出现逼宫的情况。
是你非要谈qe的。
08年前后 狂发的时候正是经济好的时候呢 难道您没看到?
我谈QE 是要给你说 现在的经济 QE 取消 利息上升 利息上升意味着通货紧缩, 紧缩意味着什么?
恩 基本上无条件接收呢
不用指望新加坡政府白送一套房? 这个说法很滑稽,但新加坡政府的算盘可打得精咯,比我比你还要更精。
我们的政府只要跟美国大哥紧抱在一起,有谁要打我们国家? 新加坡军队不是人多,装备多是最好喔。 现在的部队不是靠人数,是靠精良的武器装备,靠战略还有其他因素。新加坡部队不是你说得那么弱。我觉得新加坡还是可以走得很远啦。
没有一个房地产是不希望房价红红火火的。新加坡政府是最大的房地产商,房价是很难下铁的。只有愚昧的人才相信房价会下铁。要不然,头脑发热才会去炒房,可见一部分的新加坡人可以先富起来。因为有钱人钱赚钱。
看了我也觉得这观点有意思。
反正谁有本事就可以移民啦。 管它什么原来什么国籍,影响大不大就在与你口袋有没有钱而已。对有钱人来说,影响很小。新加坡是很欢迎外籍富豪移民的国家。
怎么好的跳板,谁不要加入新加坡国籍。有利也有弊。利比较多。很有安全感的国家。
新加坡和台湾的外交关系怎么密切。从老蒋的年代就开始建交。到了小蒋年代,已经是稳固。香港和新加坡也是close,新加坡做什么政策,香港也跟着学什么。
这个可以理解,回国探亲,居住还是怎么样,马国护照确实也有好处。这个我也清楚
这个就要问新加坡政府,为什么不同国籍的人,政策就不同?
马国人不加入新加坡国籍,因为他们回国买房子比较方便。新加坡国籍的话,就有点麻烦。
这话说的。。。如果是房地产商,那是亏本的房地产商
下跌是政治任务,关系到某些东西的生死存亡,政府还算钱啊?政府只是希望不要下跌的太厉害
我发言很丢人,丢人也是我自己。我不怕。你无权叫我沉默。你也不可以控制我怎么发言。
人家要怎么说,你无权控制别人怎么说。我说我的,你说你的。
这几年房价有下跌吗? 房价还是这样高。很多人说会下跌,最后也没有什么跌。
要买房子就要早买。
别最后。…这不是跌了嘛
关键是政府作为你说的房地产商,并不想房价上升,充分说明你前面的论点是错误的。这就足够了
不是军队弱,而是政府控制力强。这点和某国很像。。。。
哦,政府肯定要算钱。
对于政府来说,房价跌不重要,只要地价不跌就行。
即便是政治任务,政府也不会贴钱去做。
我是这么认为的。。。
当然你要问,地价不跌房价跌有可能吗?
我觉得是有可能的。。。。
当然不是一回事
军队的实力强弱是和别国比至少是邻国比
中国军队实力和泰国比谁强谁弱?
但中泰两国军事政变的可能性孰高?
明年应该不会这么猛烈了
政府就是贴钱在做啊,每年卖BTO亏老了
地价跌对政府无所谓,因为地价收入是进国库的,不归政府管
很有趣你没有提英国国籍,因为英国公民如果因为需要加入其他国籍而放弃英籍的话,可以有一次恢复的机会。
这只是说的英国公民的国籍,很多香港人拿的那个没有居英权的海外国民身份 (以及一些 Penang, Malacca1982年以前出身的马来西亚华人所持有的British Overseas Citizens的身份),一旦放弃就没有恢复的可能。
不知道香港人加入新加坡国籍需不需要放弃他们的那个(无法恢复的)英国海外国民身份。
错鸟。。。
香港不是国家,没有国籍。。。。
香港只有永久居民和非永久居民之分。好像只有永久居民才能拿香港护照。
国籍上多数香港人属于中国国籍,但不拿中国护照,拿香港的。(废话香港护照比中国护照好用百倍谁不拿谁缺心眼)
但也有保留英国国籍同样也是香港永久居民的。不过英国护照比香港护照好用?
但是拿香港护照的人入籍新加坡要怎么搞我就不清楚了。
不过肯定一点就是没有香港国籍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