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从古时候说起,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很简单, 为了科举考试. 老百姓只有通过科举考试一条路, 历经乡试,会试,殿试, 从秀才到举人再到状元,这才能够鲤鱼跳龙门,出人头地. 所以说科举考试是普通人的”进身之阶”, 科举考试的选拔方式,例如八股文是否科学, 可以有不同见解, 但是科举考试的公平不容置疑, 各朝各代, 皇帝都会尽力维护科举考试的公平性,一发现科场舞弊, 便是株连一片的重罪.
可是, 还是有些人是不需要参加科举考试的, 皇帝本人, 皇子,阿哥,贝勒爷们, 有世袭爵位的王公贵族们, 这些人不需要去参加考试, 但是还是要受教育的, 除了四书五经, 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骑马射箭,学习琴棋书画,学习一切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用现在的话说, 这就叫”素质教育”. 快乐学习, 是的, 没有压力的学习可以是很快乐的一件事, 但是考试从来不是快乐的,你想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通过科举那个独木桥.就必须寒窗苦读, 悬梁刺股. 只有那些不需要参加科举考试的王公贵族才可以享受到”快乐学习”.
事情到了现代, 有了一些改变, 但本质上是一样的.
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将来如何能够安身立命,找到更好的工作,获得更高的收入和地位? 很简单, 就是文凭说话, 哈佛剑桥的就是比国大南大的好用, 国大南大的就是比理工学院的好用, 那么凭什么拿好文凭? 考试是唯一的办法. 现在不是科举了, 但公平的考试仍然是普通孩子的”进身之阶”,
成功人士的孩子, 就不一样了, 有好的文凭是锦上添花, 没有好的文凭将来也不发愁, 再说有钱权的帮助, 要个看得过去的文凭也不是难事, 然后就可以回去, 官二代安排进公务员队伍,或者叔叔伯伯们罩着经商, 富二代直接进自己的企业接班. 考什么试啊. 那官二代,富二代们需要不需要教育? 当然需要, 但是他们不需要去挤那个独木桥, 教育的目的就不一样了, 所以看重的是”素质教育”.
别误会了, 现在家长们让孩子学钢琴, 学艺术,学各种特长, 这可不是我说的”素质教育”, 说白了,很多家长想的是让孩子在竞争中独辟蹊径, 用特长取胜. 郎郎的父亲如果不是用棍棒, 能有今天的郎郎吗? 但如果郎郎的爸爸是李刚, 他就绝对不会用棍棒, 他也会送孩子学钢琴, 但是不去竞争, 能弹个”一闪一闪亮晶晶”, 他就为孩子的素质叫好了.
现在国内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孩子往国外送, 嘴上说的是国外的素质教育如何如何, 但实际上,离开国内那个竞争的环境才是本意, 本来竞争对他们来说就是没必要的, 万一输了对孩子的自信也是一种打击.
经常会遇到一些鼓吹”素质教育, 取消考试, 快乐学习”的家长, 如果您是成功人士, 我能理解, 但别让我跟您看齐, 我实在不配; 如果您就是一普通人, 别跟着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长大以后人家孩子快乐了,咱孩子能一直那么快乐吗?
我理解的所谓素质教育快乐学习是相对于应试和灌输似逼迫似学习而言的吧。
就论坛来说,以好好妈妈的帖子为例,就是在时间的安排上,适当地考虑和保证孩子的睡眠,玩耍和休息。
我个人还会比较一下性价比。
如果孩子的智商并不是那么高的话,与其说,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去得到一个顶尖大学的学额,
我可能会选择轻松一点,上一个次好的大学就够了。
毕竟,能够出人头地的人也没有几个。
大多数也只是希望下一代能生活好一些。
那无非就是工作好点,钱赚多点。
钱多也没多到有质的飞跃。
我这是懒惰人的思维:)
是的是的。在理财版大家热烈讨论一个去美国发展的贴。说起来小中男在美国进顶尖大学机会未必从新加坡高。美国中小学学习是否真的轻松。
去文学城子女教育看一眼,为了从千军万马中独辟蹊径杀出一条通往藤校之路,几乎任何冷门运动什么的都有人在搞。我姐家大娃才五岁,半专业在从事的运动就有游泳,足球和体操。也许以后有一项他会喜欢上,练出成绩,也可以唱唱素质教育的赞歌。
真是明白人,点个赞!
我知道你的感想不是因好好妈妈的帖子而发的。我自己对于素质教育和快乐学习的理解是相对于国内的应试教育而言的。
我只是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而已。
当然,国内还有一部分人在极力推崇“窗前的小豆豆”这样的教育。
他们觉得这样才是素质教育和快乐学习。
这些家长,真的会把孩子送去没有课本,没有教室的学校,接受巴学园似的教育?
肯定是不会的吧。
说得有道理,不过我想从古到今的教育也都在知识之中蕴含着人格的培养,有正确的各种观,即使分数不高,特长不长,也能够过上充实快乐的人生吧。我们为孩子选择了不同的生活环境,也有很大部分原因是不想他们生活在一个从小到大学着弄虚作假的社会里,一边糊弄别人一边糊弄自己,长大了再用同样的方法培养下一代。这是多么悲哀。我宁可孩子回国被人觉得傻一点笨一点,也不愿他们耳濡目染地长成口是心非唯利是图的聪明人。
而且,就算是贵族,不注重真的品格教育、再高的文凭再多的特长也是空中楼阁,真正几百年不倒能守住财富和声望的贵族,一定是注重人格培养的。中国解放至今的社会教育我觉得就在学校的极端口号型教育和家庭的极端功利性教育中间断裂而杯具了,小时候天天写作文拾金不昧,生活中真捡了一块钱我妈说,哎呀!运气真好,给你买冰棍吧!就不提拾金不昧的事了,这样的事情做多了所有人都接受了这样的说一套做一套,时间长了人心会很茫然和荒芜,因为生活太虚假了。怎么说着好像歪楼了…Z…我觉得这种才叫素质教育,琴棋书画只是特长教育,当然在坚持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陶冶品格。
衷心祝福楼主和孩子。
在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快乐学习还是压力学习之间徘徊的都是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的家长。经过PSLE的家长,应该就不再有这种疑问了。在现实面前,轻松快乐学习好的美梦不堪一击。我就是梦碎的家长之一。
和楼主唱个反调!在新加坡没有过PSLE,什么都是浮云!
楼主可能没有和这些新加坡的官2代,富2代混过,在这个圈子里是有很多等级的。没有好的中学是很没有面子的事!
写地很容易, 说的很容易,,
面对时更难淡定。。。
赫赫
就即使是学琴,也是苦不堪言,与成功后的喜悦并行。文化课也一样。应该都是痛和快乐并存。
学好数理化,语言才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教育。CCA也是,只能根据个人的情况各有侧重,最糟的就是平民去学贝勒爷的素质教育方法。
当然, 薄瓜瓜如果上不了哈佛确实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 问题是, 你以为他是考上的吗?
我早就说了, 您要是以和富二代官二代混在一起为荣, 您还是省省心吧, 别来教育我, 我不配啊
就是告诉你别学人家淡定, 咱普通百姓就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来, 淡定的都是已经铺好路的了
啊,我躺着也中枪啊!
我不赞同完全的快乐主义,除了快乐,面包也很重要,人生也要有目标有意义。考各种文凭,压力,拼搏就是现今社会的生活方式,不适应就会被淘汰。
但是我也不同意有些父母对孩子说:现在的快乐是短暂的,不重要,现在的刻苦会换取将来更多的快乐。事实上,现在的刻苦与将来的快乐没有任何关系。这是我在一份很有权威的科研报告上看到的。
报告上说,一个人的性格,兴趣,思考方式基本在16岁以前就定型,除非人生遇到重大变故,否则很难改变。更重要的是,童年的生活模式大部分会复制到成年。而快乐也是一种性格,一种生活模式,一种习惯,与成功与否无关,基本在16岁以前定型。
这就是说,小时候不快乐的人,长大后也不快乐,无论他是否成功。
小时候不会玩不会享受生活的人,长大后也不会,无论他有多少钱。
小时候的生活模式假如是除了刻苦学习没有别的,那么长大后的生活模式几乎都是刻苦工作,就是我们常说的工作狂,同样没有别的乐趣。就好像是一个从小抠门的人长大后就算是亿万富翁也依然抠门。
总之,孩子童年是怎样生活的,成年后的生活模式不会改变太多,除非遇到很大变故。家长们,你希望孩子将来的生活模式是怎样的呢?
这份报告不论有多少的可信度,但是都给我一个很好的提醒,从小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影响。
我的孩子毕竟是女娃儿,(男娃可能要求要更高压力更大些)我希望她以后有健康的生活模式,有一份不错的收入,有自己的爱好,爱运动,会享受生活,爱自己,会社交,会经营家庭,辅助丈夫,培养孩子,会是一个快乐的小女人,而这些必需从小培养。所以即使功课压力山大,我依然尽一切力量为孩子建造一个健康的生活模式,这真的很难很难很难,很纠结,但是我不会放弃,一定要想方设法。。。
孩子上了中学,课业以外的时间少的可怜,目前我还在辛苦的坚持着,顶着各方压力,努力维持着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生活模式。
课业依然是核心,压力根本无法排除,除此,
每天挤一点时间给女儿喜欢的兴趣,让她自由做想做的事,目前女儿迷上吉他弹唱,每天都要鬼吼鬼叫一番;
每天一定要一起晚餐,女儿回家多晚都会等她一起,因为这几乎是我们可以交流的唯一时间,彼此聊一聊当天的生活,让孩子学会倾诉和倾听。
每星期还是有半天家庭日,一家人或和别家人一起出去玩儿。孩子以后会有自己的家,如何经营家,从家里获得满足与幸福,这要从小学习。
假期还是会去旅游,刻苦学习之外要让女儿学会享受人生。
11:00睡觉,女儿现在还在长身体,我不会告诉你女人除了学历,身材和脸蛋有多重要,我不要女儿因睡眠不足少长几公分,满脸痘痘且顶着两熊猫眼,女人,随时要优雅漂亮!哈哈。
只要女儿成绩没掉到全班后十名,我就会维持这样的生活模式。可是如果倒数第一,我还可以顶住吗?不敢想。唉!依然是纠结啊!
我觉得一个工作狂至少也是以工作为乐趣,正所谓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同意工作狂也是以工作为了乐,甚至乐趣无穷,我周围就有很多这样的朋友,工作给他们快乐,成就感,满足感。
但是工作狂对伴侣,孩子,家庭是不公平的,甚至会带来伤害。
当然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没有对错。
好好妈妈,刚看了篇支持你观点的文章,你看过吗,这里也推荐一下:一个年轻妈妈被她老妈责怪不教孩子,年轻妈妈一大段苦水——说她自己和其他华人小孩一样,从小成绩拔尖,但是回过头来,那些不拔尖但是会享受生活,有冒险精神的同学,他们活的更精彩。其中举了同学和她自己事业上的例子。
谨摘一小段:
她认为,我们的文化中对孩子的培养有误区。在中国父母眼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上大学,没有把教育看成是一件为孩子的一生打基础的事儿,光以为把孩子送进了名牌大学父母就大功告成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家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还有和进名校相关的活动中,而子女教育的其他重要方面,很多不能被量化的方面被忽视了。比如,孩子的自我认同感、自信心、冒险精神、不畏失败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勇气、享受生活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她和同学相比之后感觉自己所缺乏的。人的一生更像马拉松比赛,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功,性格的培养非常重要,超过了上名校。事业都是在大学以后建立的,名校的招牌在刚毕业的头一两年找工作时还有点用处,后来很快就会被工作经历所取代。
因为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看重她的学习成绩,所以,她也把取得好成绩看得极重,不想看到父母失望不满的眼神。每次考试她都特别紧张,特别怕出错,这种情形后来就发展成了谨小慎微的性格,做事求完美而缺乏冒险精神,没有安全感,就怕把事情搞砸了,有时明知搞砸了也没有多大关系,可是自己心理上就是接受不了。
《看中国》网站:一个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对中国教育的反思
http://www.secretchina.com/news/14/03/16/533947.html
1。从你的回复就知道对2代看不上眼!但你也不能否认2代中也有不错的,是吧!
2。关于瓜瓜是不是他自己考上的,见仁见智。但可肯定,是这位教授答应要收他的吧!
3。我很享受和这些孩子打成一片。
抱歉,我也跟楼主唱个反调了,请多包涵。楼主观察是没错的,查尔斯王子进剑桥就是学艺术和地理,他确实不需要去学会计,但那是世袭。在古代中国也是除了皇帝很早就没有世袭的职位了,不管你官宦世家,太守不可以把他的职位传给儿子,都得考试。但读书不妨碍修养,如琴棋书画这些传统名目,皇帝可以画,平民读书人也可以画,没有把人文艺术素养和科举对立起来,科举命题也是修身治国,汉朝还有举孝廉。清八股重形式那是搞坏了,当朝后世都为人诟病。如果你清朝人,按你现在的观点就是要孩子拼命去钻八股啰。
清朝也有人不愿委屈天性,不要考到很高层,读书为自身,各行谋业,事业有成还是一绅士,终身有学养,尤其重教育。何况现在,不必那么唧唧惶惶,画地自陷。
我们普通孩子读到好大学当然不错,读到普通大学又怎么样,只要孩子学而不厌,能从艺术上感到乐趣,放工回来,相妻教子,又被从小校内校外培养了环保政治视野,他成年仍然关注,发出平民的声音,实行选民的权利,人生可以很丰富。
没有钱和地位就不快乐,这是病态,不值得追逐。不是刚刚有个BBC前记者写的一篇文章让新加坡让总理部长都出来讲话了吗,她说:
“新加坡的問題在什麼都「向錢看」,自我認同、自我尊重、快樂這些議題都奠基在這個人賺了多少錢。”
(全文網址: 英自由撰稿人指星缺乏同理心 | 國際 | 即時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5/8551160.shtml#ixzz2wDLspciT
Power By udn.com )”
在新加坡,经济上达到和超过平均水平就太容易了。
夫妻两个都是理工学院毕业的(大专),工作5年以上,薪水就超过3300了。
家庭收入6600。也就是说,28岁的年轻理工学院毕业生夫妇就超过平均线了。
如果是夫妻都是大学毕业,家庭收入在前30%。
中国新移民的孩子考上新加坡的这三所大学不难的。
入学率25%了。以后要达到30%。
现在的家长拼的是世界顶尖名校,还有最热门的专业。
所以呀,实际上你还是希望孩子尽量达到最高的高度嘛。不可能满足于中等水平之上的。
家长容易产生高期望,孩子好了还要求他更好。
家长要掌握一个度,或者说懂得怎么引导孩子和帮助孩子。
实话说哈,好好妈妈家主要是没有给孩子压力,大人孩子都在心态上放松,时间安排合理。
但是,她们的时间表在我看来已经是很紧凑的了。而且她的要求可不低哦,
南洋女中,保持班级前10名。
只要大人孩子科学的安排时间,适当地给孩子一些自由时间,并提高学习效率,孩子不觉得累,心情愉快,怎么做都是可以的。
还比如熊猫爸爸,他自己非常细心又勤劳,
对孩子也很耐心。给与孩子很大的帮助,孩子就有福了。
还有的孩子自我要求很高,很拼。
其实也没有一个绝对标准,就是说,孩子虽然也累,但是他还快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