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准证

想问已入籍新加坡的独生子女们打算如何安置国内父母?…

同主题 欢迎讨论


没什么差别啊
父母在的,可以长期探亲


哦,我是指因为据说现在不能给他们办PR么。以后他们年纪大了要怎么办


多挣钱是王道。。钱多了,办法就多了,非常现实的问题。


有了PR有些人还是不孝顺。所以不是身份问题。


年纪大了不用办pr,都是拿ltvp在这里即可


算了。楼主还操心这事!干脆就六亲不认了。以候就不麻烦了


主要不是父母介意嘛。他们会跟国内的环境做比较,结论就是新加坡不如国内。只不过我们在这里,所以常过来。


哈哈 如果不是独生也许可行 但独生的孩子对父母来说就是一切 六亲不认太过残忍啦!更何况独立之前都是父母的支持才有今天啊 就是因为类似帖子很少所以才自己发了一个


嗯,但是有续签问题,他们不能太久不在新加坡吧。很受限 而且不稳定


只要担保人在新加坡稳定,LTVP是可以一直续的。太久不在应该也不会受影响。


1。公民父母lsvp没有续签问题。
2。你既作出了抉择,必然要承担必然的后果。
3。一般父母都会理解你的抉择。
4。你新加坡的努力工作可以给他们一些安慰和帮助,其实如果你在国内,也不一定就能比在新加坡做的好。


没有什么限制,至少目前没有


我父母也是一样的想法
我们刚来2个月不到,因为不想让父母觉得落差太大,特意租了公寓
结果二老还是觉得居住条件不如国内,吃的也不如国内丰富,总之就是呆不惯。
哎 还指望他们长期待着帮我带娃呢,结果他们已经开始想回去了
坛里的兄弟姐妹们,你们的父母在这里 一般都参加什么样的社交活动呢?
我感觉我父母整天除了出去买菜,就是宅家看电视,太无聊了。


嘿嘿,一模一样的,老一辈的人因为文化水平成长经历等等原因,多半没有什么个人兴趣爱好,一旦闲下来就不知道干啥了。我爸妈在这里的时候也是这样,我妈还整天可以买菜做饭收拾一下房子,我爸干脆整天没事干睡觉,一会在沙发睡,一会在卧室睡。唉,家里电视电脑网络一应俱全,外面游泳池图书馆应有尽有,就是没这个爱好。


社区CC有活动可以参加。我住的地方归三巴旺。每周都有活动,出去看新加坡景点,要不就组织慢走。一堆老头老太的,也可以带小朋友。交个一块钱保护费就有吃有喝。额外销费会先通知。我妈都和CC的工作人员混熟了。


嗯,自从来了新加坡慢慢就就打消回去中国的念头了。可能是因为我们家里很普通吧没有什么关系好靠,所以觉得在国外靠自己比在国内容易好多,当然不想回。然后当初还单身的时候就已经入籍了新加坡,主要考量是听说PR的父母以后办ltvp都有问题,就颠颠儿去了。谁知办完了他们还各种理由不要过来。哎。浪费了我一片苦心,本想着他们过来了的话再在家附近买多一套公寓,或者换个有地的大的一起住呢,才要去办公民,基于印花税和土地条理的考量公民身份相当重要啊。


你爸妈真好 好羡慕哦 我也有送妈妈去参加过一些活动 可能是我们这一片人实在太少了 她觉得没意思 具体也不晓得到底怎么了 哎 愁人 没有朋友多寂寞


我妈拿了17年,今年72岁了,没问题。


哇 强 那么早怎么没给她办PR呢?


我是PR,不能申请。再说,也不觉得有什么用。这样不是很好。


我觉得这个话题还是挺值得琢磨的,其实在这个论坛里大多数人申请这个那个的动机其中之一都是为了孩子,考虑孩子将来怎么怎么样,几乎没有人提过自己的父母。其实作为独生子女的我们,父母也是个主要因素,他们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他们的养老问题需要依靠我们这些子女。我们做决定之前总是向自己的下一代看,很少有人朝上面看一看。他们表面上都会是支持的,因为儿女大了留不住,但是内心的些许辛酸有谁能知呢。
版里讨论的大多都是老人生活习惯,其实这都是小事,关键是老人总有需要人护理的那一天,上医院是家常便饭,就像我们的爷爷奶奶走过的路一样,到那时,你要想想既要满足陪伴他们左右还要高昂的医药费用的时候,就不要这么轻松的调侃啦。


第一代移民要付出比较多的努力才能在异国他乡站稳. 不管你怎么做, 上一代给下一代的永远比下一代给上一代的多的多, 就好像苹果永远只会从树上掉下来一样. 为人子女的只要尽自己的能力做好孝道就好了.


嗯 你了解我的意思~
不过其实我觉得我的个案跟你描述的比较不同 就是我觉得我是为了父母牺牲了我的孩子 因为本来我是打算给孩子上国际学校的 可是新加坡公民baby必须履行至少6年政府小学的教育作为national education的一部分 而baby出生前我和他爸已经各自独立成为公民了 所以baby没有选择

而我去申请公民的动机就是想给爸妈多一个选择是看要不要来新加坡跟我们一起住 为了确保至少他们的LTVP没问题才去申请的 还有为了可观的额外印花税的减免给他们再买另一套公寓 所以公民身份真的挺重要的

我觉得最孝顺的行为就是要陪伴他们 特别是年老的时候 所以至少我给他们创造了这个条件可以选择过来新加坡了 我很希望他们能兴高采烈得来跟一家人一起生活 一开始他们的确不适应 可是有什么能比一家人在一起更幸福呢?

至于医药费生活费的花销 只要你不去鹰阁伊丽莎白之类的专宰富豪的那种 基本上不会是太大的负担的 当然如果他们可以办PR最好 因为这样就算万一儿女的收入有变动 他们自己养自己也没问题的

大家过来传播点儿正能量吧~ 一起加油!


嗯 同意你的观点!爸妈也不会怪孩子的 主要是沟通 我就发现我爸妈在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特别抗拒来新加坡 主观地认为什么都贵 什么都不好 其实还是他们对外面的世界不了解造成的 来生活久了就知道哪好了 中国普通老百姓似乎典型都这样啊!!


其实父母要是想回国住也可以啊,没必要一定要把他们留在身边。。
我们入了公民,不代表他们必须配合我们嘛。。
还是应该听听父母自己的意见。。


这不是什么沟通的问题,而是有些人比较喜欢原来的环境。
上次有一个,父母来了,要当家长,死活赖这儿。敢提一个走字,立马拿菜刀准备砍人。。。
父母要真要你养,你赶都赶不走。一般他们日子过得还可以,或者是过习惯了


那个要赖在这里的,最后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这样的老人,在这里让子女鸡犬不宁,在大街上就是讹人,在生活中就是跳广场舞让人骂的那种了。


你真说对了,我父母就是不想让我养。他们甚至觉得我不靠家里是一种不孝的表现…他们跟别的中国亲戚朋友比较的时候,比的不是谁的孩子有本事,而是谁的孩子更依赖父母,比如父母全权参与找对象买房子生孙子等等。这个我没办法,谁让中国社会现在就是一个价值观严重扭曲的时代呢。因为他们在那样的环境下生活了多少年,我可以理解。而沟通的意思就是让他们了解在国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样他们就更能理解我滴良苦用心了。我很不喜欢新加坡式的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都是些目光短浅的所谓的“精英”或者“looser”。但为了父母能在第一时间看到孙子跟他没有忧虑地一起生活我还没结婚就办好公民了。但这样一来我孩子必须去上政府小学6年,中学才可以转国际学校。

就像习近平主席说的一样,现在的中国社会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我很赞同。我也希望他们明白这一点。所以说沟通很重要。


这就是难以理解了。你父母不能说服你,难道你就应该说服他们?既然他们不要靠你,你顺其自然不就什么事儿都没有了?非要改变别人是没必要的。

如果新加坡的教育制度也让你不爽,那我就更没法理解了。


谈到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我有点糊涂。之前感觉的情况是国外的竞争远远没有国内激烈,所以到了国外的孩子都成了学霸,名牌大学信手拈来。你看香港那些艺人,很多都有国外名牌大学的学历,很早以前一个选修的超女,单亲家庭移民澳洲的,墨尔本大学的,对了,阿娇也是墨尔本大学的。

但是看本版好多例子,小学中学就来新加坡了,最后连直接上个ntu/nus都好像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一样,这真的是让我很难理解。到底是现实很残酷还是传说太美好呢。


哎,你说的对。应该顺其自然。他们看到孙这么可爱,当然慢慢会想过来一起了。

我也是跟很多把小孩送国际学校读书的同事还有朋友们聊过以后才觉查新加坡教育的问题的。主要是培养方向不对。因为同事们大部分都是外国人,本地的也都多数在国外读书生活过,我们看问题的时候比较中立,比较多本地人看不到的点都会讨论。其实就是不想孩子没有童年,只知道读书参加补习。我的童年就是那样的,希望给孩子解脱出来。


嗯,对的。本地大学的录取率不高的。跟哈佛比低太多了。我也不知为什么。而且他们的教育系统有问题,跟国际意义上的领导人风范相去甚远。我是本地大学的,然后我用了从毕业开始到现在3年的时间去忘掉一切教过的东西!不是指技术方面的学问,而是那些为人处事的逻辑。被新加坡毒害了,想创造好的条件给宝宝。


我觉得就应该立法禁止一切形式的补习学校以及私下的有偿补习。这属于违规偷跑行为。


顺其自然,而且,他们来这里常住,一点问题都没有。你原来的答案应该是完美找到了

至于小孩,实在不行你可以申请自己在家里教


韩国是禁止补习的,但人家一起坐在补习班里到10点钟。有专门的教育部人员夜间巡查。
看了才知道人家那是真干


求帖子链接,好奇什么样的熊老人啊,多谢


可能有半年了吧,日子不经过啊。太多帖子了,


详细说说为人处事方面的观念怎么个不适用啊?怎么个毒害呐?


呃 我已经被毒害了 中文英文都半瓶子晃悠 不要再耽误下一代了!
公民必须履行小学六年政府学校教育滴…
其实跟本地新加坡小朋友一起也是有好处的 能培养一种归属感 至于补习和纠正价值观就只能靠我们家长多和老师沟通以确保公平和谐的环境了 我和老公都是新移民 他比我融入得好很多 我上本地大学教授都是外国人也都是国外大学的PHD  毕业后老板同事都外国人 跟本地人接触机会有限 虽然是公民 其实不怎么懂新加坡 从没出校园就出国来了更不懂中国(后来觉得不懂中国比懂要幸福) 所以我就特缺少那个所谓的归属感!


如果小学在这里读的,不可能半瓶子。至于什么履行,你不听我的我没啥好说的。你不知道而已


嗯,总体来说就是本地的教育体系容易让人目光短浅,无法培养大气具有高瞻远瞩的能力的人才。很多朋友都已经提到过了新加坡是彻底的“精英主义”,由LKY带头一直延续下来的。还记得报纸上报道过的某著名JC学生写信给部长反对政府浪费太多钱在ITE的设施上而应该把钱和资源都给他们这种”精英”因为只有“精英”能给政府提供最大级别的回报…若真是精英,就该明白尊重他人而不是戴有色眼睛看人。人家ITE的同学也有发光发热的领域啊。碰到的多数本地“精英”典型,比如NTU accountancy 出身的(默认你们都懂那门槛儿一直都A level四个A) 同事,SMU Law school 的同学 (同样A level必须4个A), 绝大多数都有这种精英主义的明显特质,从日常接触就很明显感觉得到。可是作为一个领导人这样的特质是致命伤,手下有能力强的弱的,服你的不服你的,都必须不能反感你这个人,必须让人觉得跟你相处舒适。比较其他国家毕业的同事朋友们,比如美国的哈佛,哥大,虽说是顶尖常春藤出身却丝毫没有没事瞧不起人的架子,相处相当融洽。我不能说所有的常春藤联盟出来的学生都这样,但至少在那个环境里面平等尊重是主流,有一些不和谐的时候会有强烈的反对的声音出现制止。而在新加坡,歧视和不平等待遇出现的时候,更多的是附和者远多过反对者,组小帮派团体搞孤立。如果小朋友成绩不理想,他就真的容易啥信心都没有了,整天补习也不见长进,家长老师急更给他压力,最后越来越放弃就变成一不折不扣的Looser. 所以最后本地教育出来的成品一般分为两大类,“精英”和looser。不管成为那一种,都是这人一辈子的permenant head danage…
偶在慢慢调整。一定会让孩子以后注意不要 “PHD”了 … 🙁


呃,在家教不是不行,而是孩子应该过群体生活。


“碰到的多数本地“精英”典型,比如NTU accountancy 出身的(默认你们都懂那门槛儿一直都A level四个A) 同事“

你碰到多少个这样的了?

你举别的例子就算了。说到NTU accountancy 出身的,我还真认识不少。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我认识的这些,大部分都很友善。NTU accountancy 出身的也是有家庭背景不怎样的。比如某个女孩,母亲在医院,父亲赚的也不多,家里就靠她了。还有男生是贷款读书的。

哪怕家庭很好的,也有。比如某个女孩,父亲是上市公司总裁。住的是大学宿舍,平时做公交。吃的喝的穿的和普通人一样,没有架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觉得别人戴有色眼镜看你,其实说不定,是你自己戴有色眼镜看世界,就总觉得别人如何如何。

你说的什么新闻,不过是个例。但你却拿来当证据。美国名校毕业生就没有各种有偏见的人士?别的不说,美国学校多次发生暴力事件,甚至有报道美国10%的小学生曾经受到各种性骚扰,怎么不见你提?

戴有色眼镜,对新加坡学生充满偏见的,不是别人,正好是你自己。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某人大肆批评新加坡大学生如何如何戴有色眼镜,其实说明了他自己正好就是这种人。


某人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自己开口闭口就是“looser”
这种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的话,说明他/她自己潜意识就是如此。还有就是字里行间对政府小学的不屑,认为孩子去政府小学就是委屈了他/她孩子,好像国际学校就是高人一等的这种语气。

可笑的是他/她自己还在大肆批评新加坡的”精英“呢。
我认识新加坡人也不少,没看到新加坡人的”精英作风“。反而是在这里看到某人的”精英作风“。


”本地大学的录取率不高的。跟哈佛比低太多了。“

某人的这句哪里来的?证据何在?

根据报道,哈佛的录取率是5.9% (2012 年)。2014年常春藤盟校录取率8 .92%。

而根据台湾联合报报道,新加坡大学录取率为25%。这个数字跟新加坡社会和家庭发展部发布的新加坡大学毕业生的比例接近。

按照以上报道的数据,新加坡大学录取率几乎是哈佛的4倍多。”跟哈佛比低太多了“ 哈哈哈。无知者无畏啊。

对比事实,某人的话曝露了歧视新加坡大学生的心理。看看其几个回复,里面透露出来的是对美国的教育和美国人是无比的推崇,对新加坡教育是极其的不屑。
建议某人去美国好了,何必在新加坡那么委屈。


您真误会了 木有感觉国际学校高人一等 只是大家背景不同注重的方面也不同 您真要这么较真儿也没办法


完了,俺的想法是国际学校比较好。。


您的解读另人遗憾 有什么好鄙视的?只是存在差异 了解差异 根据自己的情况做适当的选择 每个人由于自己原本的条件的限制能达到的高度不同 站在不同的高度看问题的角度就有区别了 所以人类才进步

我木有做很享尽的调查有关录取率的 可能跟专业年度什么的也很相关吧  5,6年前去参加SMU biz school 的入学面试 面试官在开头告诉每个人的录取率是在每16个被通知了面试的人中offer一个入学 如果算上申请了却没有被通知来面试的人 录取率是多少呢?何况那个学校一年比一年火 筛选过程愈加残酷了 我之后的学弟妹自己都觉得全是人中之龙  所以我并不觉得这种竞争很和谐啊不是么
你是不是 NTU accountancy 的? 如有误会请见谅 我说的当然不是每个人了 只是大部分 还是有遇过人相当好的那儿的校友的!:) 所以遇到人好的就觉得格外珍惜的说!


不好意思让你觉得针对NTU accountancy 了 精英主义不是一个贬义词啊 只不过是新加坡的典型代表啊 精英主义教育出来的人工作能力很强的啊 效率很高 而且个人水平相当优秀啊 职业道德也高 只是他们大多往往太过专注在追求学业事业上的完美 忽略了人文关怀的东西 这是美中不足 而不是贬义啊同志… 你如果认识很多非常nice的朋友可以给我介绍认识下呀 生活在竞争时代需要多聚集正能量给予他人温暖…我们银行finance的同事就是NTU accountancy毕业的 他是我见过这个世界上最最nice的人了 其他的老多都真的太“精英”了 特别是做过四大的那些…也许毕业后做accounting的人都会比较nice?或许跟职业有关吧


哈佛肯定比新加坡任何大学好,
国际学校比一般的政府小学好,
这是事实,没人否认,包括我。
这种好是客观的,从师资,生源,资源,历史,文化等等多方面都是如此。

一般政府小学总体是比不上国际学校,但至于是“毒害”学生吗?

新加坡大学是比不上哈佛,但至于是”让人目光短浅“吗、

某人又是凭什么认为“而在新加坡,歧视和不平等待遇出现的时候,更多的是附和者远多过反对者,组小帮派团体搞孤立。”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认为”哈佛比新加坡任何大学好”,”国际学校比一般的政府小学好”的比较,也不是前者比较好,后者比较差的看法了,而是两级分化的看法。按某人说法,新加坡的教育已经烂到底了。

我不明白某人的偏见是从哪里来的。这种偏见甚至都违反常识了,比如竟然认为哈佛的录取率比新加坡大学高。

大学是有世界排名的,而且评比的人不是新加坡自己。世界排名上,NUS,NTU当然比不上哈佛,但也是世界百强,算很好的。

某人对新加坡教育系统如此反感,对美国推崇得不得了。却不料美国恰恰就是认可新加坡教育系统。这点从很多美国大学接受新加坡学生就可以看出。

其实美国除了那些名校,还有更多的是普通大学。而美国学生考大学的压力,丝毫不差于新加坡或者中国的学生。有竞争就有压力。以为美国学生都是“快乐轻松“地考大学,根本就不了解美国教育系统。


哎 好和不好的定义是很主观滴 我就不同意你定义 “哈佛一定比新加坡任何大学好 ;国际学校比一般政府小学好”… 等等极端笼统的话 他们各个有各个的优劣 看你更看中和适合哪一方面了

我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 不过我得提醒您 您把别人没说的话自己琢磨着“替”人家说出来这样的行为很违反社交礼仪 我觉得不舒服 请您注意

如果是生活中我根本都不会回复你以前的任何话了 考虑到有别人也在看 才又回了下

这个帖子本来滴主题已经差不多结束了 我考虑也该撤了

谢谢大家滴支持和分享 祝大家在新加坡有
更充实快乐的生活!


引用: 我木有做很享尽的调查有关录取率的 可能跟专业年度什么的也很相关吧  5,6年前去参加SMU biz school 的入学面试 面试官在开头告诉每个人的录取率是在每16个被通知了面试的人中offer一个入学 如果算上申请了却没有被通知来面试的人 录取率是多少呢?何况那个学校一年比一年火 筛选过程愈加残酷了 我之后的学弟妹自己都觉得全是人中之龙  所以我并不觉得这种竞争很和谐啊不是么
说真的,那是一知半解。

SMU就没有几个school,他们全校的收生人数都很少,就相当于两个系,最热门的系。

至于录取率,你的错误离谱,我就没指出了。首先,这个是这两个特别热门的系的结果(你还可以加医科,那更不得了,只是SMU没有这个)。反过来,你说的哈佛的,那是整个学校的录取率。。。所以SMU没有校际可比性,你要看NUS,NTU;我看,基本上都是可以录取的,

至于你说的面试,觉得你有误解。首先4个A,这个不是基本要求。商科的要求很低,没有要求AAAA,低到50%的人都可以报名。那些就属于打酱油的,当然占数字了。其次,人家并不是看学术成绩。新加坡经常强调社会活动,领导才能,关心他人,等等。这些人,也必定会占到比例。

其次,你说的AAAA,其实并不是全部录取的,具体我就不解释了,你可能没看到过数据。

另外,考获四个A的人很多,应该有超过1000人。A水准的问题就是A太多,而且A里面是没有差距的,考100是A,考80分也是A。所以靠面试,社会活动等等来区分。要按这个说,人家恰恰不是按成绩。

再说报名,考四个A的,一般三所大学的商科全报,医科也报,法律也报。。。你说吧,16个人里面1/4是打酱油的,1/2是卡位的。

所以啊,你蜻蜓点水地了解一下,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偏颇的。这些,没有一定的深入了解和精准分析,根本是做不到的


精英好啊。
我们这些人老了,思想老旧。就要这些年轻人,有闯劲,有志向,再有本事跟别国精英较个高下。我们就算了。
年轻人性高气傲也不算坏事,但凡是要往好处想,再有就是为别人着想(这也是新加坡一贯鼓励的,至于每个人能不能作到,那看个人了)


以下都是您的原话,我没有改动。我帮你总结在一起而已。
您觉得这些话就不会让人不舒服了?你觉得你说这些就很符合社交礼仪了?

“不过其实我觉得我的个案跟你描述的比较不同 就是我觉得我是为了父母牺牲了我的孩子 因为本来我是打算给孩子上国际学校的 可是新加坡公民baby必须履行至少6年政府小学的教育作为national education的一部分 而baby出生前我和他爸已经各自独立成为公民了 所以baby没有选择”

“我很不喜欢新加坡式的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都是些目光短浅的所谓的“精英”或者“looser”。”

“本地大学的录取率不高的。跟哈佛比低太多了。我也不知为什么。而且他们的教育系统有问题,跟国际意义上的领导人风范相去甚远。”
“被新加坡毒害了,想创造好的条件给宝宝。”
“呃 我已经被毒害了 中文英文都半瓶子晃悠 不要再耽误下一代了!”
“嗯,总体来说就是本地的教育体系容易让人目光短浅,无法培养大气具有高瞻远瞩的能力的人才。”
“在新加坡,歧视和不平等待遇出现的时候,更多的是附和者远多过反对者,组小帮派团体搞孤立。如果小朋友成绩不理想,他就真的容易啥信心都没有了,整天补习也不见长进,家长老师急更给他压力,最后越来越放弃就变成一不折不扣的Looser. 所以最后本地教育出来的成品一般分为两大类,“精英”和looser。不管成为那一种,都是这人一辈子的permenant head danage..”


呵呵,您“上纲上线”了 🙂
如果要按这么高层次来看这种问题,其实根本不是问题。
学校,我以前就写过,学校并不重要 –〉[ 为什么说在新加坡小孩好,上什么学校都一样 ]。这不但在小学是这样,人家美国人研究常青藤学校也得出类似的结论 –〉[ “藤不藤”确实不重要 ]
总体来说,个人因素重要。如果混到现在,英语还半吊子,这个不用怪什么教育制度,学校。我虽然没正式在学校呆过,但也这么多年了,仍然还是个半吊子。这个只能怪你自己,而不是怪别人。有些人天生语言天赋,有些人就天生记忆力差、听力不好。。。(我自己就是)。
特别是,半吊子本身也不是什么问题,可以发挥其他方面的特长嘛。人总是有一点优点的,呵呵。
目光短浅,李光耀短浅吗?也不错啊,因为人家根本没有能远大的机会。这个不说了,说什么目光短浅,这个本身就不好。
“如果小孩成绩不理想”,首先,不理想又怎么样?总有50%是不理想的。老师家长给压力?所以,根子在家长,看你家长怎么看。总是有成功的,不成功就是loser?这种看法就。。。
看事物要正面,全面地看。没有人是loser,每个人都有自己成功的一面。
非要说被“毒害”了,那赶紧走吧。美国那种确实不一样,澳洲也是小孩子的天堂。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还怕走不出条路来?大人小孩一起解决


呵呵,只能说正好我撞着了。你知道我平时根本不上PR版的。正好看了一眼看到了,而且正好说的是会计的。正好我也认识NTU的会计系毕业的朋友。

某人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对新加坡教育系统意见那么大。
其实听他/她自己的说法还不是一样在银行工作。经济能力很好(可以供得起孩子读国际学校,只是客观原因不能去读)。

最搞笑的是还他/她以为别人戴有色眼镜,其实戴有色眼镜的是正好是他/她。


确实,难得见您大咖在这里出现
财经那边我也很久没去过了,现在太忙了


父母总会有需要被孩子照顾的一天,而且照顾的人是谁也替代不了的。
在如今物质泛滥的社会,在各种对比下(出身,学校排名,成绩排名,薪水高低,职位高低等)感觉现在的孩子大人的压力都好大,个人觉得,德智体素质教育比起成为“精英”更加重要,做人的根本,孩子会有自己要走的路,不管自己提供再优秀的环境,思维方式是伴随一生的。
只听说过美国有一所海德学校,如果有机会有条件希望能让孩子去体验一下~


好好笑,好像读了国际学校就一定会成为高材生了,那也得看孩子天份,有天份哪里还不出人才啊,瞧不起新加坡别移民啊,美国好去美国啦


就算你精心培养出哈佛高材生又怎样,不孝顺,对父母来说都是悲剧,还不是白养


到处都是硝烟弥漫,这里也开战了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