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帖子,但是到底有没有人知道ICA到底是怎么看待申请PR的条件的。难道真的是看OFFICER的心情吗随机的?不会这么儿戏吧。身边的案例真有点让我迷糊了,总结不出来到底什么让的条件才够资格。朋友都是送了一句,去申请,然后听天由命。不过心里还真是有点忐忑啊。
1。基本条件是有的。。
2。你的条件应该问题不大,但有可能让你拿dpr.
我看有的帖子说是什么master啊,什么的,薪水3,4千的也不批呀。我真是害怕啊。主要是关系到孩子,我就心急了。
基本条件50%,剩下就是运气了
基本条件75%,剩下就是运气
马来西亚人可以30%基本条件, 70%运气.
中国大陆背景的或其它地方的, 要考虑. 学历, 在新加坡工作时间, 薪水, 家庭情况, 年龄, 种族……..
就还是那四个字 听天由命啊
怎么说呢,PR/SC的审批本来是个严肃的事情,之所以冒出来运气这个因素,并且这个因素还占据了这么高的比例,关键就在于所谓的融入。对于本地读了本科poly的,基本上这个就算是有了,但是对于其他的,这个因素就很玄妙了,属于说你有你就有,说你没有你就没有。
好像我现在这样,什么条件似乎都有一点点,但是什么都不是最好的。心里七上八下的等啊,但是一等就是半年一年的,真让我受不了。
国内的一类重点 本科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衡量标准见不得光,一方面是薪水标准见不得光,如果定的高了,根本没有那么多合格的申请人,定的低了,被人耻笑。现实生活中高薪人士永远比网上要少得多。。。
还有就是各种各样的潜规则,某些种族要优先,某些要限制等等。。。
薪水,学历,社会融入程度。
大体上这三点,其他一切往这上靠就行了,比如你从中国来,社会融入程度肯定比poly的差很多,基本poly 60分,你肯定是0分。
关于学历,很多人强调985,211毕业,但实际985,211之类的只是我们中国自己的评价,新加坡不认为这些都是好大学,基本上只承认很少的几个大学,据我统计是8个,所以即使是985,211的毕业生,在新加坡看来跟看三四流大学是一样的,我原来也以为我是985毕业的有优势,但当我用mom评估软件的时候,发现我们大学跟垃圾大学的等级是一样的。
关于薪水,gross只是参考,主要看basic或者fix month salary,什么bonus,13th salary 他们不care。这一点我是从mom的批准条件得出的,但是ica是不是这么想我不知道,mom肯定是这么想的。
这三点是判断你是否符合的基本条件,如果你被拒了,并且不符合这三点中的一点,拒信上会写出来。总体来讲运气占3分之一,其他三分之二是这三点的符合程度。
还有,工作领域。
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了,就如同咱们不会觉得印度越南排名考前的大学如何如何牛一样,国家形象差,抹杀了个人的努力。类似的例子还有某些质量差不多的东西,德国搞出来的给人的感觉就是精品,中国出的就是山寨,一个道理而已。
总之就是现在的申请越来越难了。只能等着了。
工作领域我倒觉得不是什么考虑因素,只要不是那种小打小闹的自雇就行,行业行不行,公司自己会通过开的薪水来体现,不行的行业,薪水自然就不行,政府不要手伸的太长去干涉企业。再说好与不好也是相对而言,金融危机一来,人人青睐的投行人士个个屁滚尿流的。就拿人云亦云现在已经不行了的半导体来说,我认识的好几个做半导体,薪水学历普通但是达标的,申请到了PR或者是SC。说穿了,除了医生律师这种真正的金饭碗,其他的,五十步就不要笑百步了。
说的是这个道理,但是听起来真伤心。拼了老命的考个大学,出来了,啥也不是了。
关系到PR的重要条件有:学历,薪水,来新时间长短,融入程度,年龄。
辅助条件有: 行业领域,家庭背景,婚否,有无孩子, PR名额多不多等等等等。
比如学历,新加坡注重本地公立学历,如果你是私立毕业或者非新加坡学校毕业,那你就得用薪水高,来新时间久等来弥补。
再比如年龄,同样学校毕业,同样薪水,同样来新时间,那年龄小肯定占优势。35岁跟25岁的没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