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闲谈

资本怪兽:淡马锡控股

淡马锡定位:新加坡“国资委”

2002年初,李显龙之妻何晶成为淡马锡控股的总裁后,公司从金融区高耸入云的“淡马锡大厦”迁出,搬往乌节路旁的一幢普通写字楼里。

建国初期发展高就业、高风险、高投资的国有企业

新加坡建国初期,失业率高达10%,全国180万人中失业的就有20万人。当时的新加坡经济基础薄弱,私人资本不足,投资能力有限,许多企业光靠私人无法维持经营。

在这种情况下,新加坡政府创办了一批隶属财政部的国有企业,进入高风险、高投资工业项目领域,如钢铁、造船、石油化学等,以此扩大就业,并建立新加坡的工业基础。

李光耀亲手建立淡马锡管理国有资产

1974年6月,淡马锡成立,最初的成立目的是设立专门部门收集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信息,并让财政部和内阁清楚掌握这些公司的表现,旗下35家公司的业务仅限于本土,资产总计3.5亿新元。

直到20世纪70至80年代大型工业项目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在国内小企业无法承受的情况下,淡马锡公司才开始真正以公司的性质运作这些项目。此时刚刚成立的淡马锡并没有形成公司治理框架下的“淡马锡模式”。直到80年代至90年代新加坡经济快速增长,“淡马锡模式”才浮出水面。‍‍‍‍‍‍

资本巨人一手遮天,掌控新加坡经济命脉

淡马锡市值占股票市场47%。

新加坡电讯是淡马锡控股的重点企业之一。

产值占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的l3%,市值占股票市场47%

80年代初期,新加坡GDP增长平均保持在6%,到了1986年至1998年,新加坡经济进入奇迹发展阶段,GDP平均增长高达8.5%,同时淡马锡投资平均回报率达18%,“淡马锡模式”渐渐成型,成为亚洲最庞大的主权财富基金之一。

淡马锡拥有21家大型直属企业(或称一级企业),在新加坡最大的10家企业中,淡马锡涉足7家。上述企业的产值占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的l3%,曾有国外媒体估算,淡马锡控股所持有的股票市值占到整个新加坡股票市场的47%,几乎主宰了新加坡的经济命脉。  

截至2008年3月31日,淡马锡资产总值约1850亿新元,规模已与美国通用电气、德国西门子公司等巨无霸旗鼓相当。

参股500多家公司,控制新加坡交通、金融、通讯、地产、能源  

据2006年3月所公布资料,淡马锡在金融业的投资占40%,电信占24%,交通运输占10%,房地产占7%,其他占19%,目前在80家公司持有5%至100%的股权,庞大的资本帝国几乎掌控新加坡所有重要领域,通过产权投资,参股了500多家公司,形成了一个从政府到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的庞大资本帝国。

在淡马锡的国内资金布局中,其重点囊括了以下企业:
港务集团:100%股份,世界第二大港口运营商;
新加坡电力:100%股份,新加坡最大电力公司;
新加坡科技:100%股权,新加坡最大电子工程服务公司;
新加坡电讯:65%股份,新加坡最大的电信公司;
嘉德置地:61%的股份,亚洲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
新加坡航空公司:57%股份,按市值计算世界排名第二的航空公司;
星展银行:28%股份,东南亚银行界龙头。

金字塔式6层组织结构,控制2000多家公司  

淡马锡直接拥有20多家公司的股权。这20多家公司作为淡马锡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层次子公司;淡马锡又通过产权投资活动下设子公司的方式控制着2000多家公司,从政府到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产权经营多达6个组织层次。

淡马锡直接控股的直属子公司的董事会成员的任免,需由控股公司提名,报政府“董事会委任委员会”批准。淡马锡直属子公司以下的企业,通过直属子公司逐级实施产权管理。

淡马锡的“原罪”

主宰新加坡经济命脉的“第一夫人”何晶。

李氏家族在淡马锡的裙带关系备受质疑,但是新加坡法院从未作出过一起不利于李氏的判决。

具有豁免权可以不公开财务,纳税人无法监督国有资产

新加坡曾经是英国殖民地,独立后延续了英国的普通法传统,对于主权财富基金的运作采取普通法系中的“封闭公司”形式。这种类型公司股东较少、对信息披露的法律要求低。根据新加坡公司法第50章,淡马锡享有豁免权,无需发表经审计的法定合并财务报表。

由于淡马锡可以不对外公布企业盈亏,作为纳税人的新加坡公民也就无从得知淡马锡如何运用源自民间的巨额资金、其投资状况如何,无法从淡马锡的投资中直接获取红利。

麻省理工学院的黄亚生教授认为:“有关的企业家获得的好处不成比例。作为纳税人,为什么我要资助这些项目,我得到了什么,对政府来说,在政治和操作层面上,涉及一个基本的逻辑悖论。”

民间质疑淡马锡高管裙带关系,法院判决一直有利于李氏

曾长期担任淡马锡投资公司执行董事长兼总裁的何晶,是新加坡现任总理李显龙的妻子,李显龙的弟弟李显扬曾任新加坡最大国有企业新加坡电信的总裁。  

由于李氏家族掌握了淡马锡的多个重要职位,有关裙带关系的批评也经常有所闻,但是对此做出公开指控者往往遭到控告。李光耀本人就曾多次控告外国媒体,新加坡法院从未作出过一起不利于李光耀的判决。

政府背景强烈,海外投资易引发民族主义情绪

由于淡马锡具有极其强烈的新加坡官方背景色彩,因此在国外投资时时常遭遇民族主义抵抗。2006年,泰国首相他信家族控股的西那瓦集团(ShinCorp)与淡马锡达成协议,以738亿泰铢(约合18.8亿美元)的价格将西那瓦集团49.6%的控股权出售给淡马锡。这场交易激起泰国大规模民族主义反弹,引发了泰国政治危机。

虽然淡马锡随后进行了人员更换、并第一次启用外籍总裁以削弱主权基金色彩,但是新瓶装旧酒式的再包装,无法让其他国家对淡马锡在金融、能源、通信等领域的大手笔跨国收购放松警惕。

淡马锡的成功,在于新加坡精英们成功构建了完善的公司体系,保障了效率和利润。然而在非凡投资成就背后,国家资本主义的种种恶习若隐若现:国有资产信息不公开,公司高管由国家领导人亲属担任,利用司法压制质疑声音…… 赚钱多少,是市场问题;民众能否通过公开渠道关注和监督国有资产,则是公民权问题。赚取的利润再多,也不能成为封闭监督渠道、压制他人质疑的挡箭牌。
阅读原文:http://news.163.com/special/00012Q9L/Temasek0605.html#rd


好帖子长知识要顶。


此帖别乱说


早有耳闻, 不过哪个国家都是大同小异的

作为个人, 把私企能做到让人来吃,也是不太容易的事情


中国国内说可以,在新加坡李家的地盘还这么说,就要不得了。


任何一个经济强势国家,莫不是由少数精英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美中俄英日德新都是如此
那些妄图用普通民众监督少数精英的国家,最后都演变成了逗逼国家


区别就是,对于先发国家,精英资本已经完成了从台前到幕后的进化,自己隐居幕后,台前立几个木偶拉仇恨
而对于后发国家,精英资本已经没有时间,或者说没有机会完成这种进化


此贴也就是网络上单纯copy。


发现有用的文章就该不吝分享!


这几天正要打官司呢,你想凑热闹?


呵呵~ 凑凑热闹也不错!
去商店买苹果,问价时说是2元钱5个,
可买单时只给你4个(少了一个),
此时做法有二:
一、忍气吞声,不去计较,就当做施舍,少吃一个苹果也没什么;
二、与之理论,要求公平交易,却不失为一份社会公责,你觉得呢?

为什么5个苹果2元钱,钱全付了,苹果却少给一个呢?


因为店家说你拿的是“李”子


形容的真是贴切啊!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