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地童装品牌CERISI停产管窥华人企业如何延续香火
品牌:CERISI
行业:童装
产地:新加坡
诞生时间:1970s
第一次知道这牌子是在jurong point. 偶然发现kiddy plalace旁边有家童装店,看了看衣服的质地都不错,就买了几件。孩子们穿了洗,洗了穿,质地真是好。从那以后经常光顾他家,偶尔碰上打折,会狂扫一下,存点。
后来办公室在淡宾尼,发现tampines mall 里面有一间分店,也会经常去。
2个月前,淡宾尼这家店关门了,消失了。我当时的感觉是也许店租太贵,他们转移了。
1个月前,Jurong Point开始有清仓促销。那时开始感觉他家是不是要关店了。
果然,几周前,又收到短信,说Cerisi要停产了,请member到店里去购买最后的清仓货。
当然,我又去了jurong point,扫货之余,很不甘心地问了问那边的店员,好好的品牌,为什么不做了,得到的答案是说,老板要退休了,所以不做了。
服装是个传统行业,一个品牌树立起来,估计要个10来年,这家新加坡本地品牌从1970s到现在2014, 30 – 40年了,品质不错,竟然要关张,不是很能理解。
也许是竞争激烈,FOX,Bossini, GAP 很多国际品牌都有童装系列,加上新加坡本地劳动力,地租等成本都比较高,与国际品牌较近时,可能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Cerisi只是个新加坡本地品牌,而且似乎都没有在其他周边国家看到过这牌子的衣服打入当地市场,所以估计是个华人的小作坊起家的,衣服的设计能看出不是其他种族人类的。
这种华人家族品牌的生意,不能延续吗?为毛要走到非得要关店?自己家每人继承,卖了不好?
不过纵观华人的家族生意,都是父传子,代代传,只是自己家里人往下传,做不大或者延续不了,估计这种必须自承父业,概不外传的准则在生意的发展上,起了决定性作用。
Cerisi的网站: http://www.cerisi.com
估计过不了多久,这个网站也就消失了。
除了说可惜,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童装必须洋气,有时尚感啊!
楼主贴的照片我感觉一般啊。质量。。。我妈比较看中,我看中款式。
可惜了,我也是这个牌子的粉丝,孩子小时候没少穿
支持一下,呵呵。
他家童装设计谈不上时尚。款式一般般。
棉的,质地和质量尚好。
童装要时尚?my god,我咋认为舒适才是第一位的呢。时尚那是长大后的事情。
这个牌子的衣服,孩子穿上绝不是时尚宝贝的形象。但用料,材质是不错的,孩子穿着舒服。所以觉得这牌子没了,挺遗憾的
优衣库的也是100%棉的。
COTTON ON也是100%棉的。
ZARA, H&M童装多数都是棉的。
carters也是棉的,而且以上这些款式都非常可爱时尚。即使贵点,我也愿意买。
我的诉求就是款式好,纯棉。
不知道楼上这些妈妈说的舒适是啥意思?但是就一些普通童装店的衣服,只要是老式款式的,我是不会买单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连百年老店都能垮,何况这个
童装店,不懂。
优衣库是日本的,
Cotton on 是澳大利亚的?
剩下的都是美国的?
世界终究是美帝的。。。
还有 esprit, Giordano,Bossini。这些都是亚洲的。
ZARA是西班牙的,H&M是瑞典的
咋停产,不懂。
ZARA 西班牙
H&M 瑞典
GAP 美国
FOX 以色列
COTTON ON 澳大利亚
ESPRIT 香港
BOSSINI 香港
优衣库 日本
学习一下,品牌原产地,不对不懂的,继续纠正继续学。
为什么选择关门,不选择卖掉?
华人往往不能形成现代化企业模式,还是代代相传那种,根本没有竞争力。
这家店的衣服质量真的很好,姐姐的穿了很多年了后来又到妹妹穿都还很好,袜子,短裤,上衣,小洋装我家两个女儿都有。。反观Cotton On的洗了两三次衣服很快走样:L
童装衣服洗了,
走样的除了Cotton on的,还有 esprit,H&M…
fox的,有些洗了也走样。
不怎么走样的,cerisi,还有GAP,不过GAP的价比cerisi贵20-30% (个人感觉)。
想起来,当时Clementsgchineseping mall刚开时,fox旁边,是一家菲律宾的童装品牌店。
大概一年以后,撤店,fox收了,占了两个店面。
形不成规模效益的,都干不长久。
就因为质量太好了—- 所以卖不出去了。 呵呵,开玩笑。。。 我觉得是成本高,竞争激烈,像这种不成规模的,很难生存。。。。:D 可惜了。要是二代接受,像亚坤那样,发展一下,也许还可能很有作为。。。。
他家款式还不错呀!可能是质量太好、规模小、成本太高。
目睹很多有规模的店铺今年离场,其中最让我伤心的是家居店FrancFranc关闭Jcube 和Vivocity两家店,彻底撤出新加坡市场。来来,大家八一八,你还注意到哪些萧条事件?感觉今年经济形式严峻不少,消费者少了,大家花钱理智了,公司生意下滑了。有没有?
零售业的一蹶不振是与网络手机销售有关,还是消费能力下降了?
这家童装我也买过,衣料真心不错,款式也有时尚的。
估计很多奢侈品牌的销量会跌一些。
中国现在反腐很厉害,奢侈品销量放量下滑。坡国的奢侈品市场,国人贡献的份额不小。
地道本地品牌,应该是本地童装里的佼佼者。。。
看样子没人接手。
那天,我问那店员,能不能让我接手啊?店员们一直笑,只是说老板要退休,所以不做了。
创出这样一个牌子,要经过很多年努力的,真的不容易。
忽然有个主意,
你说理财版的消息灵通者,不少,
有钱的也不少,
能不能找人,我们去谈谈,
把这个牌子,厂子,盘下来,
然后找wei版算一下,值不值?
主页再点进去product看,说网页已经过期。。。
这个主意不错
其实可以哦,就把它顶下来。
我想真实原因可能还是入不敷出,店租不断升高。想想哪个老人不想有个持续的收入,以防病灾,这比养儿防老还实在。应该是经营不下去了。
现在很多传统行业被逼转型。
我们把这个当成真实的生意机会,
如果现在就是亏损了,有没有法子转型,然后扭亏?
也不一定现在就是亏损了,有可能真的是老板退休了。
是的。很多时候孩子不想接了。有自己的事业。
可以啊。
不过我感觉他们应该没有工厂。应该是采购的,或者是代工贴牌而已。
关门是必然的 🙂
最舒服的童装
是哥哥姐姐穿下来的
朋友送的
BINGO!
老大觉得,这个牌子,只是一个牌子,值多少银子?
你是个粑粑?
麻麻们的想法,舒适很重要,是哥哥姐姐剩下的要有,新的更要有。
很可惜,应该有背后不为人知的原因,否则做sleeping partner也很好啊,而且好做的话他一定盘给自己的同行了,等不到我们行外人开口就已经出顶了。我说的是普通基本上都是这么操作的,当然也有特例。
很多知名店关门我觉得是政府限制外劳造成的。一线的老板们应该深有体会,本地员工不好请,人工成本不断推高,而且员工不稳定,老板烦恼多,最后只有提高价格或者偷工减料或者服务降低。都是消费者在买单。政府倒是爽了,收取了巨额的人头税,还让本地人觉得保护了他们的被雇佣,其实生活成本增加,最后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了吗?,
价格太贵了,也不是非常实用,只是好看,实际顾客群太小众
我们也是拥趸,关门实在是可惜。布料很好,耐穿,性价比高。
简单汇报一下,
纯外行,抱着长长见识的想法,我单枪匹马冲过去,跟背后的大老板谈了谈。确实是创建人年老,而没有人继承,盈利虽然下降(比鼎盛时,十年前?) 不亏损而且这种传统行业的鼎盛时期已过,而那时候这个小企业并没有像那些美国,西班牙,新西兰的牌子一样完全国际化,他们本地市场,还有马来,文莱市场做得多,但还是小,相比欧美,中国等大市场而言。没有电商,很传统的运作方式。员工不多,但大都是跟随20年有余的。老板在撤店之前,都给大家一 一介绍了新工作。
目前的结果是,完全停产,现有库存全部清货。
品牌本身,有一定价值,但是要看如何继续盘活。因为老板对brand value的要价不菲。
一个本地小型的不算失败的小企业,即将推出市场的真实故事。。。
如果还有人确实有钱,有渠道,有想法的,我再告知,更细的细节吧。
这种品牌价值不大,倒是整个公司的现有员工,流程,供货商关系还值点钱。
加油,tianyaren! 不放弃。
看看大家喜欢它的真正元素:布料好、透气、耐穿、性价比高…这些才是这个品牌能够存在20年的真正原因。
为了缩短新品牌重新打开市场知名度的时间,在设计新品牌时,与旧品牌产生很强的联系。你懂的。
所以,可能需要购买的是生产、流程、管理等具体运作的经验。
但是,如果真要做,应趁着这个机会,开展电商,加盟欧美品牌,卖到中国、欧洲去。一个薄饼,都可以卖到全世界,你可以的。加油!
需要协助和鼓励,欢迎来信。
呵呵,木有钱。。。
我是纯外行,除了做消费者之外,没有跟服装,电商有任何搭界。
我也是这样鼓励其他人,如果有熟悉这行业,有点资本的,盘下来,比自己从零做,其实真的要好很多。是个机会。
我还有自己更感兴趣的事情。。。
今天早报等:多家本土老字号求售。请外国工人比例调整,人头税增加,子女无意继承。
类似问题。新加坡小企业,如果是本着老字号,不打拼到海外市场,也没有现代化得经营机制,不作品牌传播,不搞电商,那就还是小企业。传统行业出身,传统行业结束。。。不胜唏嘘。。。不过,坦率讲,巴拉巴拉这些老字号,拿下来一个,盘活一下,我们就可以少奋斗一些年。继续关注,寻找。
@老鼠爱小米 @acer23 @WAYNEWEI @goldenstar @铜牌推广者@西门居士 @ZRHEIHEI @ratemouse@angel_luo,再加上网络推广者一位
凑齐以诸位,加上小弟我一份,盘下她,许大家一个未来和希望,目标是10年后 新加坡的大品牌!
有播种 有 付出才有收获。
制造业在新加坡难混啊 工人那么难请
我放出来了
很好的提议,赞成。
自己制造一部分,其它找代工就可以。
如果说得是这家, 这家全部都是贴牌。
关键是选代加工厂,质量控制,渠道管理。。。
这家新加坡就没有几个员工,也没有工人,只是服装设计和渠道铺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