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申请各种P以及PR,SC的时候,basic salary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重要性超过年薪,因为basic是固定的,年薪包括了aws和bonus还有各种allowance,这些都是可变的。
但是,最近我的朋友拿到了一个officer,这家公司的薪酬结构很简单,所有的都在12个月basic里面体现,无aws,无bonus,无allowance。这一切都折算到basic里面。这样一来,同样的年薪下,basic就高了8-20%。大家想想,这样的情况在申请的时候,岂不是秒杀了其实同等收入的人。5k这一档变成了6k以上,6k这一档变到了7k以上,以此类推。
所以还有税单参考
所以一直觉得光看basic不准。政府部门想简化吧,不然各种算法麻烦死他们
税单只能反映去年的收入,officer拿着你现在几个月的工资单,可能不知道你其实没有AWS,还以为你今年加薪了呢。
举个例子,路人甲月薪6k,去年全年收入6k*12=7.2w,这就是税单显示的。今年工资原地踏步,officer看到7.2w的税单和6k的月薪,在误认为有aws的情况下,就会认为去年此人的薪水是7.2/13=5500,今年“加薪”了,明年的税单会是6k*13=7.8w。其实都错了。
有这样的,虽然可能总收入不如那些拿半年花红的人高,但是basic salary高,在不同公司规定上占了小便宜,就算是事实又如何呢?
想做这样的公司还是做实际收入高的公司是个人选择问题,ZF没办法控制到细枝末节的问题啊。。。
所以最近几个月工资单也是要的
除非是也要提供去年的工资单,否则可不容易发现这问题。
当然,看看cpf的贡献记录可以解决一小部分,aws和bonus都是需要交cpf的。但是又如何区分这到底是aws呢还是bonus呢。不能说和月薪一样的就是aws吧。
ICA根本没想那么细,月薪2000拿24个月这种毕竟很少,差几百块就也不至于成决定因素。那种小公司开假薪水反而更不平衡吧
高考多考1分就能甩开好几百甚至上千人,mom/ica评判的时候,200-1000的收入差距,足以影响到一个人的申请是否成功。例如2300的poly毕业sp基本没问题,但是2100就不好说了。更别提4500和5000去申请ep的差距了。
作假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出来混都是要还的,看看那些因为作假被老板威胁的,终身抱着地雷的滋味不好过。
见过不少薪水过4000的批不下来,也有3000多确拿到的,薪水本来就不是唯一考量。就个人来说,我也喜欢拿年薪的算法,我的公司就是1年发18个月的。
是啊,年薪合理
敢问楼上的什么行业?
制造业。
跟行业无关跟公司有关,我前一个公司毛都没有
所以薪水不是绝对考量,行业学历必须参考。做sale的薪水高,可是很多连申请资格都不给。。
gross也会考虑的
同意。
对于不同行业或岗位,basic的含量不同。比如拿commission为主的,
而且其他考虑方面太多了
现在超大型的公司从今年都开始这样做了,13th month bonus除以12+在以前的basic上面,例如singtel…
PR又不只是看薪水。。。
是这样的,跑个题,底薪略低,但是bonus很多个月的这种,拿到公民申BTO,EC的时候占便宜,摊到每个月,可能就没资格申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