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与关卡局发言人受询时说,过去三年,每年平均有9万3000人申请成为永久居民,只有约三万人获批准。当局主要根据申请人的学历、收入及在本地的逗留期等资料,评估他们的永久居留申请。
刘丽仪 报道
leeyee@sph.com.sg
过去三年,每年平均有九万多人向移民与关卡局申请成为本地永久居民,只有约三万人获批准,成功率约32%。
自媒体报道中国籍前导游杨寅(40岁)被指侵占老妇钟庆春(87岁)4000万元一案,杨寅可能凭借假资料成功申请成为永久居民,引起公众关注当局审批永久居民申请的程序。
杨寅15个月内两次申请获批
据悉,杨寅是在15个月内两次提出永久居民申请,第二次申请才获批。媒体之前报道宏茂桥集选区议员殷丹博士应钟庆春请求,在杨寅首次申请被拒后代为写陈情信给当局,据了解当局对杨寅的回应是他应该重新提出永久居留权申请。2011年9月,杨寅第二次提出申请,之后获批永久居留权。
移民与关卡局发言人受询时说,过去三年,每年平均有9万3000人申请成为永久居民,只有约三万人获批准。换言之,每年约6万3000人的申请被拒。
发言人指出,自政府于2009底收紧移民政策后,永久居民的申请门槛提高,每年成为永久居民的人数也开始减少。
政策收紧前,2008年有近八万人成为永久居民,2009年有近六万人,到2011年进一步跌至两万多人。
根据官方数据,本地永久居民人口连续第四年维持在53万人。政府每年发放约三万个永久居留权,以确保永久居民人数继续维持在50万至60万人之间,从而有足够人选转为公民。
申请成为永久居民的审批过程一般需要半年,申请者必须是持有就业准证或S准证等的专业或技术人士,或伴侣是本地人等条件,才符合申请资格。
当局在收到申请后,会进行多方面的审查步骤,包括面试、检查文件、调查背景等。对于提供假资料的人,移民与关卡局会依法严惩,也会撤销或取消他们已经获批的证件。
据了解,杨寅在2010年6月第一次申请永久居留权,但因未能达到移民与关卡局的基本要求而被拒。
接着,钟庆春就找上议员殷丹,以自己丧夫,膝下没有子女为由,请求议员帮忙写陈情信,让杨寅获得永久居留权,好让杨寅留在本地照顾她。杨寅在2011年5月提呈议员殷丹所写的陈情信上诉,但被当局人员告知应该重新提出永久居留权申请。他在2011年9月第二次提出申请,同年12月才获批。
移民与关卡局指出,当局主要根据申请人的学历、收入及在本地的逗留期等资料,评估他们的永久居留申请。至于社区志愿工作如参与基层组织,只是可能作为参考,不是移民与关卡局要求的条件。
另一方面,钟庆春的外甥女莫翠玲质疑杨寅在第二次申请时“突然”额外提交受本地承认的文凭是花钱买的,前天还把杨寅疑购买假大学文凭的相关资料交给移民与关卡局。
当局证实已收到莫翠玲提交的文件,目前正进行调查。
杨寅除了被指侵财卷入民事诉讼,以及是否触犯移民法令下协助调查外,也可能涉及刑事罪,遭警方在怀疑失信罪名下被捕。
钟庆春曾是物理治疗师,过世的丈夫生前是家庭医生。她的财产除了日落通道(Gerald Crescent)的3000万元豪宅,还包括画作、艺术珍藏品和珠宝等。她是在2008年到中国旅行时,认识当导游的杨寅。
这3万人里,又有多少是通过与本地人结婚获得的DPR?独立申请PR的成功率可想而知了
谢谢分享。
一天接收300多,批100多,确实够忙的
蓝色,你这话说得很误导啊。要知道印族在PR里的比例是远超过本地公民里的比例的。换句话说,08年左右批了太多太多印族的,没记错有20%
结果就是建屋局都不得不最后调高了2%的配额给印族,人口比例,去看下2000年的,和现在的,谁受优待一目了然
华人显超印族这句话是不对的。
请注意下基数,你就懂了
华族75%公民,印族10%公民。而PR批准率如果变成60%华族,20%印族就很有问题。而保持一样的PR比例(可能根据生育率调整)才能长久的保持种族比例。
为什么要至少保证华族的比例不下滑,这个老李最懂了。国家如此,现在的公司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个世界,任何公平法则都是当权者制定的。
不这么认为,你看看本地的人口统计就知道了,最近二十年来,出乎意料的马来人比例不变,华人降低2个多点,印度人增加了,原因就不用解释了
从婚姻注册局里的资料,每年有40%是对外婚姻,也就一万到一万四。不会超过一万是SC 的 DPR.
不批印度族有三个理由;
1)2008 年前就批8万个基本是iT的印度PR。比例20%以高了。还有就是他们的孩子每年申请PR也比其他族高。印度人的生育平均也有4个孩子吧。
2)印度SC基本没有机会为配偶申请到PR。原因是他们的caste system里,家里人对印度过来了外来媳妇都很排斥。在新加坡本土印度人是很难找到高薪的工作。
3)印度人拿了PR就一般会移民到美国或英国。每年很多REP cancel 是印度人的。
觉得这个比例有什么好争的?没看明白哪个比例是有确实数据的。
拿新加坡PR跟移民英美有啥关系啊?
的确是这样,我公司有个巴西人才来两年就申请成功了,好像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