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用 WP. SP, EP, PR 来管理和区分外国人,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已经来新多年,像我,从小过来读书,这边虽然是我的第二故乡,但是始终和家乡无法比拟,在我心里,最理想的状态还是可以回家。世上再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那段路。我们在这个岛国努力提升自己,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留下来,可是未来,当你生活稳定,当孩子长大,当父母渐老,你会选择在新加坡养老吗?如果没有,你是会因何种原因回国?如果选择留下,又是为何?
为什么没有还没想好?我选这个。
目前还是想回国养老的,以后怎么想就不知道了
呵呵,只是想做个调查看看是偏向于留下来的人多,还是想回国的人多,如果放了还没想好的选项,估计大家就都来选这个了~:P
我内心的真实想法也是一直想回去的,只是因为国内薪水没有这边高,回去了适合的工作比较难找,在这边待了很多年也有了固定生活圈,回去久了pr也许就这么白白被取消了以后想再回来就难了,等等等等诸多因素,前怕狼后怕虎的就这么一年年的没法下定决心回去生活~不过毕竟是独生子女,我想我以后岁数大了应该还是会回去照顾父母的~
我想等明年把家里的一些事情办妥了,再考虑。
呵呵。。。。现在真的就在思考这问题。发现回故乡养老还真不简单。
是呀,需要考虑的地方还挺多的,不过我还是倾向于回去,毕竟自己父母年纪大了不能指望别人照顾,但是我看这个调查上到目前为止投票的还是留下来的多,想回国的是少数。
是说在国内的事还是在新加坡的事?现在还年轻,自然是不急,把一切都计划好了想清楚了,再且行且看吧~
现在是不想留在这边养老,吃不惯。30年以后的事谁又能说的准呢?此一时彼一时,到时再看吧。
目前还是想回国养老,好像那边更热闹,更吸引我。CPF存钱不足也是原因之一:'(
今天在微信圈里看到中国护照好用了很多,俺的预期是对滴,总有一天,咱天朝的护照会给力的:victory:
相信自己保留中国护照是对的
很简单,在你希饭的地方都买个房,以后来去都会方便多了。
你孩子是公民的话,回国养老是不是有点不现实?
她也不一定会永远呆在新加坡啊
我还想等她读大学,我就回去跟父母住几年哩
跟父母住几年跟回国养老差别大了。
那也说的是
不过也许在中国几年就不想回这里了:)
嗯,计划没有变化快,啥事都没绝对。
现在我回国,没有回家的感觉了。
只有父母依旧是父母,只是老了。
其他的都变化太大,偶跟不上节奏了。
在新加坡,我倒觉得,过得还更悠一点。
是啊,我也看到了这个微信消息,还在朋友圈转发了呢,我也是在纠结犹豫挣扎中一直还持有着中国护照,虽然我们这一代也许看不到,我个人认为到了我们孩子那一代,如果政治稳定,中国应该是会比新加坡发展的好。
我和你想法不谋而合啊,也是想在孩子大了能自立了不太需要我了以后,回国陪父母住几年再看看~毕竟他们年纪大了,不太适应国外的生活,在国内他们有亲戚有朋友,过的更自在一些,可是我们也不能指望别人来照顾父母,就先回去。想回来呢就回来住住,不想回来呢就留在国内,孩子将来始终会有自己的生活的~
其实我想回国养老的主要原因还是考虑到父母年纪越来越大需要个人在身边照顾,除了自己兄弟姐妹,这恐怕是指望不上别人,而我是独生子女,所以只能自己来~
如果只是普通工薪,估计大家都是面临这种情况,CPF买了房子还了房贷后就更是所剩无几了,养老估计是指望不上这个,得另行存款~
等我挂掉之后,请把我埋在嘻嘻体微里。。。。。
埋在cctv里是神马意思?指中国吗?
嘻嘻踢胃被你这么一埋,赶脚它太无辜了。
这位漂亮姐姐有空的话百度一下我的话就知道啥寓意了^_^。。。。
所以在一边纠结一边犹豫一边徘徊中至今未入,总感觉新加坡养老压力好大,好吧,可能也是和我的积蓄不充足有关,总之一想到一辈子要待在这边,老了有可能要继续打点零工比如端盘子之类就没什么安全感~
再不然就是我被中国洗脑的比较彻底,至今心理上还不能完全接受入籍的事,搞不好哪天想通了就一直留这边了,哎~
其实我也不太明白,你的意思是说国内的假新闻多,只报喜不报忧?
就是一句网络戏言罢了。。刨根问底就不好玩了。。。
啥?七十万新币。。。:L可能我现在还年轻,就我的目前情况来看,七十万可真不是个小数目。。。
:L八。。。十。。。九。。。万。。。
我还是回国养老吧,有四百多万人民币在中国应该会过得很舒服了~
对面有考虑过,可是
第一,不太安全,治安不怎么好,路上常有抢劫,家里入室盗窃也时有发生。
第二,公众交通很不方便,出门只能自己驾车,完全搭不到巴士地铁之类,现在年轻还好,怕就怕老眼昏花时每天要等这别人载才能出门。
第三,语言不通,举目无亲。那边毕竟马来人多,有时候看你不会讲马来文就故意刁难你。亲戚都在中国,朋友都在新加坡,自己跑马来西亚住虽说是对面,但是也不能每天这么来回跑。
综上所述,从没考虑过去对面养老~
哈哈,我就住在你说的北部,兀兰,老公马来西亚人,我们在你说的关卡附近买了一套公寓,但是仍然不打算去那长住,新加坡公寓买不起,在对面买套准备周末偶尔去享受享受生活,叫同事朋友去聚个餐啥的~
我有很多同事朋友都是JB人,他们之间流行一句话,你没被抢过就不是真正的JB人。有一个结婚当天晚上家里就被抢了,走的时候还给你床上还放把刀吓唬一下,我因此坚决没买双层排屋而是选择的高层公寓~
另外,马来西亚对华人和马来人的待遇差的还不是一般的远,赤裸裸的种族歧视,ps.华人是被歧视的那一个~
我也是没想好,可能到时候两边跑吧。
你不是也在新山买了个房子吗?其实双层排屋很吸引人,如果不是出于安全考虑,我会首选有地住宅的,主要不想长住,就比较怕没人在家遭入室盗劫之类的~不过我退休真的不会考虑去新山住,如果没有二次移民去其他国家的话,就只会在中国和新加坡之间选择~
就是说,夫妻两个人要有差不多两百万才可过说得过去的晚年生活。
新加坡人还是有钱啊。
暂时是不会,如果没有好的选择的会选择回去马来西亚或者在某个热带岛屿买个房子养老
额,我也是被这个数字吓到了。。。
回去马来西亚?你老公是马来西亚哪里人,靠近新加坡吗?我总觉得马来西亚的治安是个大问题,而且总有种人生地不熟的感觉,如果没有二次移民的话,我会在新加坡和中国之间做选择~不过我发现年纪越大越难二次移民,小时候来这边读书,自己拿着个行李箱头也不回的就来了,现在想想又要去一个举目无亲的地方重新开始,不是像以前那样兴奋,而是恐惧惆怅多一些。。。
我老公马来西亚金宝
不过我们可能会去兰卡威这些免税岛或者东马去住,不过前提是没办法再移民的情况。
你说的对,年龄大了再移民的可能性不大,不过可能我俩的性格就比较随遇而安,所以有机会我们还是想试试看,失败了不过是再摔倒一次而已。
但是如果你的事业已经到达一定的高度,找不到合适的话,再移民确实不合适的选择:P
你老公哪里的?
马来西亚槟城
养得起么
在新加坡么?如果真如报道所说,每人需要一百多万新币,那养不起。。。
单纯CPF很难养老
新加坡不适合养老。。。亲戚朋友都在国内也不可能在这边。毕竟不是土生土长的
的确是不怎么适合养老,但是我从小过来这边,其实慢慢的这边朋友还比国内多了,只是父母来住几次还是喜欢在国内,我们独生子女在父母年迈以后总是要照顾父母的,所以我也没有打算一直留在这边,实际情况也不允许,短期内看还是会继续在这边待,过个十年八年以后大概就会考虑回去了~
国内房子不要全部卖了,可以短住。每个人情况不一样,养老个人觉得还是新加坡好。
====
贱洗狗,果然疯了,见人就咬,打死你这只艾滋病老黄母狗!
选2 4 5 6 基本上就是不会留在新加坡
是因为来的时间不够长还不能习惯这边的生活吗?还是觉得不管来多久都一直没有融入感?
跟几岁来的也有关, 那些来这边读书后来上学的群体相对比较融入, 毕竟身边朋友同学同事都在本地。 那些在国内工作过再过来的, 适应起来相对会费力些而且需要更长的时间适应。
恩,有道理~
我就是过来上学的,虽然这么些年了,也想家,但是在这边的朋友同学同事比在家的还多,国内主要就是亲人都生活在那~
个人感觉中国的医生是临床经验太多了,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实际操作搞多了,用活体练手都练出来了~
新加坡给你打个针都紧张的要命~
各有利弊吧,中国效率高一些,主要还是因为人多,要是像这边急诊等四个钟头,估计人全都要站到马路上去了~我外公八十六岁的时候来旅游,由于水土不服发烧三十八度多,主要他岁数大了我们很紧张,去挂了国大急诊,他们派了个人过来问问,看我外公站如松坐如钟头脑清醒的很,就再也不管了,我们和他们解释过外公军人出身,再难受也是这个样子,他岁数大了其实经不起折腾等等,但是依然等了四个钟。。。我自己也是,有一天胃疼的直冒汗,诊所给了封信refer去poly clinic,那边又帮忙预约了三个多礼拜以后去医院的schedule,然后医院给一个做胃镜的appointment是两个多月后,总共从胃疼到做上胃镜历时四个多月。。。
不过不得不说,新加坡医生护士都相对严谨些,而且服务态度都非常好,这是国内没法比的~
楼主,中国医生“活体练手”的代价也是很大的,每天都很多实际发生,这点可能也要考虑进去。
现在坡上也是有很多中国医生。
很多事迹?
其实中国医生也不容易,我同学就是做医生的,骨科,虽然他不用做什么手术,但是每天都上班很少有休假,生病了也得坚持去,所以国外医生的待遇相对好很多~
是呀,国内医生病人都不容易,还经常闹矛盾。体制制度问题多一点。
在那养老看口袋吧。看医疗保险。
新加坡医疗费用恐怕偏贵,是呀,其实有钱在哪里都逍遥,关键我们不是富二官二,平头小老百姓还是得计划着来~
请问您在这儿待了多久,我这人其实挺爱国的,而且有一种固执的民族感,所以尽管很迫切的需要换国籍解决房子问题,但是拿了pr好多年至今仍然在纠结犹豫中~但是在这边待了快九年了,有的时候回去真的会有点格格不入,我在国内的同学朋友都机灵的多,他们都觉得我在这边久了,目光呆滞,说话跟不上他们的语速,另外,中国发展很快,我出去开车时常都迷路,有的时候吃的上吐下泻,我不算比较矫情的人,但是这些都算不适应的地方,可能得回去一阵子才会慢慢调整过来,可是每次假期都不长,刚回去几个礼拜又得回来了。
我可能是固执的人,但有一样,我相信自己的判断。中国有些地方确实让人很不满意,插队、大声讲话、显摆等,有些优点别人不是看不到而是不习惯,认为你就该什么都不好,我的看法就是对的。一些人已经几年甚至十几二十几年没有回去了,脑子里有的印象不是十几年以前的就是道听途说的。对吧?
不是啦 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您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喜欢热闹有人气儿的地方,就回去中国。喜欢清静闲适的环境,就去欧洲澳洲纽西兰,感觉新加坡属于每天忙忙碌碌时间很快过然后都不知怎么回事就过一生的地方,呵呵,可能因为我们属于中等偏下水平的~
或许年龄的关系吧还是离不开生长的地方
这几年每年都回去一次,可是每次回去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差别很大,感到很不适应。现在也习惯了新加坡生活环境,因此也就不打算回去了。
我每次回去还是很开心的,那里有我爱的家人和朋友,见仁见智吧~
新加坡父母和孩子,朋友和朋友,都不比国内的那么亲,邻居间也很冷漠,我不喜欢这边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
对呀,从小就来的,和大学毕业工作后过来的,融入感完全不同~我觉得这就是为什么中学过来或者poly过来读书的,比较容易拿绿卡和国籍的原因吧~
没想好
同样想回国养老,所以才一直保留中国护照
我只有过好当下,未来的事暂时先不想!
路过。投票只为了看结果。:lol
首选,移民他国养老。
新加坡养老比国内好呀。。。空气,水都好很多,食品也比较放心。 新加坡人行事比较小心,社会也比较秩序。 但如果,你在新加坡生活不好,也没有基础资产。 那还是回国的好。
养老还是国内吧
请问您指的基础资产是什么?只是房子,还是还有其他物业?
同意,我也这么想,至少现在是~
环境更熟悉,亲人朋友也都在国内,应该会比待在国外有乐趣的多~
同意。新加坡养老比较合适。特别是医疗系统比较先进和可靠,和国内顶级城市可以媲美,CT,MRI扫描一般医院都可以做了。
空气清新和国内顶级城市可以媲美,食物安全,社会治安也不错,也和国内差不多好。
尊老爱幼,让座,过马路车让人等等,也和国内一样优秀。新加坡的残疾人行动设备和设施也和国内顶级城市可以媲美了,万一坐轮椅了,也可以比较容易出去走走,心情能好一些。
有钱了就留下来养老,穷了就只好努力了。。。
基础只是一个比较广义的词,就像你在你的家乡一样,能轻松的生活下去。 包括当地文化融入,以及物质支持。。。。这里的物质支持,不特指房子这些,就算你没有房子,只要你平时手头宽松,不用为生计发愁。 这就算有物质基础了。
是啊。。。父母已经在处理国内的事,一旦搞定,就长期过来生活。
医疗系统比较先进和可靠=>关键价钱也是非比寻常的贵啊,国内大家基本都有医疗保障,住院就交个门槛费,在新加坡花的可是自己公积金里存的钱,花完了呢?就得现金顶住,而且国际人士更贵,要是有钱,那无所谓,要是普通阶层,还是很有难度的~
看看人家怎样评价:
http://www.istis.sh.cn/list/list.aspx?id=8146
解密新加坡价廉质优的医疗体系供稿人:薛菁华 供稿时间:2014-7-31 关键字:新加坡医疗
2013年,曾在哈佛大学医学院担任教授的生物科技企业家以及艾滋病研究者威廉•哈兹尔廷(William Haseltine)为美国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撰写并出版了《价廉质优:新加坡医疗的故事》(Affordable Excellence: The Singapore Healthcare Story)一书。全书详细介绍了新加坡的医疗体系,不仅成本低廉而且在救死扶伤方面十分高效。
虽然新加坡医疗已达到较高的护理水平,但是其政府在整个医疗体系的支出成本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这也是新加坡医疗体系不断被外界称赞的一个重要原因。书中运用了详尽的数据进行阐述,比如,新加坡政府长期以来在医疗体系方面的支出不足GDP的4%,远低于其他高收入国家的相应比例。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美国,美国大约耗费GDP的18%用以支付高昂的医疗开销。那么,新加坡医疗体系是如何做到价廉物美的?本文根据书中的观点予以总结,从新加坡政府降低医疗成本并且始终保持高质量的方法和渠道着手,全面呈现新加坡医疗体系与众不同之处。
多渠道着手,将医疗成本降到最低哈兹尔廷在书中写道,新加坡政府在医疗体系的建设方面,始终秉承了前总理李光耀先生设想,即该体系不对公众免费。新加坡政府相信,让民众交钱抑制了他们对医疗体系的过度使用或者滥用,避免过于依赖国家福利或第三方的医疗保险,促使民众建立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的意识。在这样的执政理念引导下,3M医疗保障模式应运而生,政府也从各个渠道将医疗成本降至最低。
3M模式的医疗保障制度
新加坡医疗体系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3M”医疗保障模式,即保健储蓄计划(Medisave)、健保双全计划(Medishield)、保健基金计划(Medifund),这套制度安排,以医疗个人储蓄账户为核心,以个人保单商业化运作并有一定社会统筹功能的大病医疗保险为延伸及对穷人进行医疗费用救助为外围。
保健储蓄计划是强制性中央公积金制度的组成部分,覆盖所有在职人员,雇主、雇员双方按照工资比例供款,建立保健储蓄基金,用于支付投保人及其家庭成员的住院及部分门诊费用。
健保双全计划也称为大病保险计划,1990年7月设立,采用自愿参加原则,由政府指定的商业保险机构承保,主要保障大病与慢性病的基本医疗保险,对投保者的住院及部分门诊费用给予偿付。2012年该计划覆盖率已达92.8%。
保健基金计划作为保健储蓄计划的补充,是1993年由政府设立的保健信托基金。主要用于资助保健储蓄仍不足以支付医疗费的贫困国民,使这一部分人群也能看得起病。每间公立医院均设有《医院保健基金委员会》,成员由政府委任,负责审核申请及拨款。
此外, 2002年乐龄健保计划(ElderShield)开始推行。这是一项人人都负担得起的严重残疾保险计划,专为年老且需要长期医疗护理的新加坡人提供的基本保障。2007年卫生部对此计划进行改革,将赔偿额从每月300新元提高至400新元,最长赔偿期从60个月延长至72个月。同时,有意加强严重残疾保障的乐龄健保计划保户可以购买乐龄健保额外保障计划(ElderShield Supplements)作为补充。
打造公、私并存的准自由市场
新加坡政府建立了一个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可以共存的准自由市场,政府通过为公立医院定价,规定公立医院的数量和提供床位数量等措施,来打造准自由市场。并且,借助精心打造的病人激励机制、补贴以及价格控制,帮助公立医院在整个医疗体系内占据主导地位,而私立医院在整个医疗体系内对公立医院的竞争效应始终受到一定的约束,这样也有效地抑制了私立医院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降低医疗质量等损害公众利益行为的出现。
对医生数量、薪酬有所控制
新加坡政府对于就读大学医学院的医科学生的数量,以及获新加坡认可的外国医学院证书的医生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控制本国医生的数量。政府认为,医生数量越多,越有可能引发病人的需求,与专业医学从业人员相比,普通病人往往缺乏判断自身医疗要求是否合理的能力,这样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无形中增加医疗负担及成本。在新加坡医生属于一个收入不错的职业,但医生的收入始终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薪酬范围内。据书中给出的数据,普通内科医生的每月工资为5000新元,牙科医生的月工资为4500新元,药剂师为4100新元每月,护士每月工资维持在3000新元左右。而外科医生和外科专家在新加坡医疗体系中则属于高收入群体,普通外科医生一般每月不超过1.4万新元,而外科专家则在2.2万新元以上。
启用信息技术控制成本
新加坡政府多年来一直努力尝试引入高科技技术以控制健康护理成本,例如启动全国电子健康记录系统,该系统可以确保治疗护理的连续性,实现“一个病人一个记录”的目标。另外,2008年,卫生部启动了“整合健康信息系统”项目,借助信息技术,对公立医疗机构内的医疗服务状况予以监管。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试验性项目也已上马,其中有一项专门针对卧床不起老年人的视频诊断项目,护士可以携带笔记本电脑上门为卧床不起行动不便的病人进行诊断,并通过网络视频向病人的主治医生报告诊断结果,经医生确诊后用药。这样一个案例的成本为65新元,远远低于医生一次上门出诊200新元的成本。
病人的有效分流,大大减轻医院的就医压力在新加坡,当病人出现病症时,首先会寻求私人全科医生(Private General Practitioners)进行初级治疗,新加坡现有约2000名私人全科医生,约合每万人拥有4名私人全科医生,处理约80%的初级治疗,治疗的项目包括咳嗽、感冒、流感、腹泻、腹痛、尿路感染、简单的皮肤问题、肌肉、骨头和关节疼痛,以及其他一些常见疾病。私人全科医生的介入符合“个人必须要对自身的健康负责”的执政理念,因为在这一阶段,病人必须自己支付由这些小毛小病产生的费用,不能依赖政府的补贴来抵扣成本。
初级治疗部分中的另20%由综合诊所(Polyclinics)来完成,综合诊所是公立性质的,新加坡现有18家政府综合诊所,主要为门诊病人提供门诊治疗、疫苗接种服务、健康筛选、健康教育、配药服务以及对出院病人的后续跟进服务,有些诊所还会提供牙科服务。综合诊所一般门诊的诊疗费用在10新元左右。
在二级和三级治疗方面,80%的住院治疗由公立医院(Hospitals)承担,私立医院承担20%。截止2010年,新加坡共有各类医院30家,其中15家为私人医疗机构,15家为公立医疗机构。在公立部分,其中8家为公立医院,另7家为全国性的专科医疗中心。公立医院可容纳病床约8900张,私立医院有床位超过2600张;2010年,80%的病人选择在公立医院住院,20%的病人选择在私立医院住院治疗。病人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支付能力来选择公立或私立医院。此外,7家全国性专科医疗中心主要关注癌症、口腔护理、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皮肤病的治疗。
教育与研究,医疗体系成功的重要基石教育、研究、创新是新加坡医疗体系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石,政府在提升医疗知识和医学研究时抱有两个目标:第一,更好地服务于新加坡人民,确保新加坡医疗体系配备技艺精湛、训练有素的医生、护士以及其他各类医护人员,确保医疗体系能及时高效地引入最新技术用于治疗;第二,通过将新加坡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中心进一步推动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吸引公司来新加坡设立实验室、研发中心,鼓励与私营机构的合作推动市场的创新,推动新加坡公司在科技领域及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和突破。
基础教育为医科学生打好医学功底:新加坡的医学教学体系中有2所本科医学院和1所研究生医学院,其中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医学院杨潞龄医学院,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医学院,采用以英国模式为基础的传统欧洲模式来训练医生;新加坡杜克-国大医学研究生院采用美式教学方式培养临床医学家;李光前医学院则是最新的一所医学院,这是由南洋理工大学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联合成立的医学院,学校采用引入创新的课程可知,将科学、技术与商务管理结合在起来。
继续教育提升医护人员专业技能:为了提升医生的临床技能和知识,医生需要参加卫生部举办的人力发展计划培训,并定期指派医生前往国外指定机构进行技能培训。医生还需要参加由新加坡医学委员会设立的持续医学教育,这是一项强制性的医学教育计划。从2005年起,注册医生在执业牌照更新前必须满足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分要求,一般医生通过出席或参加指定的课程、活动、出版学术著作、自学和在线学习有关课程、获得海外硕士学位或证书,来获取相关学分。
科研机构加大生物医疗领域科研水平: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作为新加坡的科研机构,不断推动重要领域科研水平的提升,加快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转化,积极鼓励健康产业的外国公司来新加坡开店或设立公司,对新加坡全社会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下属众多机构,管理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包括生物医药研究委员会,科学工程研究委员会以及联合委员会。其中,生物医药研究委员会负责新加坡在生物处理、化学合成以及基因学等方面的核心研究。该委员会不仅鼓励医学与其他领域的跨界合作,还通过与卫生部的合作,促进生物医药研究走向更广阔的领域。
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成为新加坡未来不容忽视的医疗压力据预测,到2030年新加坡人口中的20%将会是超过65岁的老年人。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将为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并为医疗体系带来不小的压力。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2012年底,新加坡政府宣布将在未来五年对老年人设施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扩容:政府将耗资5亿新元建立10所疗养院,21所老年人护理中心,45所老年人活动中心,这些工作将于2016年前完成。扩容后新加坡疗养机构将增加床位3000张以上,使得新加坡的床位总量超过1.2万张,约合每万人23张床位。新加坡卫生部长表示:“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为生活在新加坡各个角落的老年人提供唾手可得的养老设施,让每一个社区都变成适宜养老的社区。”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对于医生、护士以及护理专业人士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因此,新加坡社会各界也逐渐达成共识,认为有必要设立老年医学护理专业。现在南洋理工大学已经开始颁发“老年护理高级文凭”。与此同时,新加坡政府认为私人从业人员才是提供护理服务的主力军,通过政府开展的社区健康辅助计划,这些私人从业人员将会对老年人的护理提供极大的帮助,促进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降低护理成本以及减轻医院诊治的压力。
此外,政府也认为可以通过培训年长者来照顾老年人。例如,健康促进委员会发起的老年健康大使计划,该计划通过邀请40岁及以上的人士参加研讨会、锻炼课以及健康烹饪演示等活动,号召他们在社区内运用他们的知识以及对健康生活的热情,带领社区内其他人员获得健康的生活方式。
媒体认为,新加坡医疗体系的可推广性值得推敲英国《金融时报》对新加坡医疗体系运用于美国的可能性予以了否定,文章指出,新加坡拥有一项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在数十年前从无到有建立了医疗体系,因此能采取合理、整体的计划,以协调有序的方式关注人民的总体医疗体验。与之相比,美国的医疗机构各自为战、相互竞争,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如今,规模庞大、支离破碎的美国医疗体系已经无法复制上述方法。
哈兹尔廷在书中也提到了上海借鉴新加坡医疗体系模式的例子,即借鉴该模式中医疗储蓄账户背后的基本理念。《金融时报》对此则指出,事实证明,这是一次不成功的尝试。新加坡拥有大量财富、人口更年轻、就业率更高,没有农村,移民数量有限。因为缺乏上述条件,借鉴新加坡模式的上海在医疗体系效率方面跟(新加坡)没法比。文章最后提到,这本书介绍的经验中最值得推广的一条: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既人性化、又经济的支持。同时,这本书也为所有面临人口结构变化影响的国家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国内的专科医生接触的病人比新加坡专科医生多。因为他们不仅接触专科病人。我义诊的时候,一天多少个。不见得比王林师傅好
下面的两则新闻,中新两所医院的对比NUH进行肝移植比天津一中心医院早4年,可是24年总共才做过100例。而天津一中西医院单单2004年一年的肝移植手术就超过了500例。
在2008年一中心医院还曾经用一个肝成功救治了三个病人,而这样的尝试在新加坡根本没机会进行。
新加坡國大醫院24年來 為百人做肝臟移植手術(吉隆坡28日訊)為“換肝少年”鄧浚勝和“捐肝天使”賴美儀進行肝臟移植手術的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其肝臟移植計劃于1990年建立,過去24年來為超過100名病人進行肝臟移植手術,包括成人和小孩。
該醫院于2004年9月獲得國際醫院評鑒聯合會的品質認證,其內臟移植也佔據了領先的地位,1990年成功進行新加坡醫療史上第一例肝臟移植手術。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
1994年5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在留日归国学者沈中阳博士的带领下完成了第一例肝移植手术
2000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移植超过100例
2004年年度肝移植突破500例,肾移植突破300例,肝、肾移植年度例数均居国内首位,年肝移植例数世界第一。
我说新加坡医生接触的疑难杂症太少,你说的是新加坡花小钱办大事…
你回的跟我说的没有关系吧?
不论新闻再怎么夸,事实依然是新加坡的医生对于疑难杂症缺少经验
即使有一千万,我还是觉得老了或者到了某个时候还是会落叶归根。再好的地方也不如故乡,乡情牵着❤️
全世界这么多人,不是所有人都像你一样崇拜西方国家,这跟有本事没本事毫无关系,有本事但是选择继续留在亚洲国家的大有人在,请您以后说话放尊重点,并且发表言论前先动动你的头脑再说话,不要跑到这里来遭人笑柄,谢谢!
有种你就去!
我们欢迎就事论事,理性讨论~
但是请不要像只疯狗一样在我的帖子里乱咬人,谢谢~
你喜欢欧洲是你的事,但是你不能要求别人都喜欢,不能把你的想法强加到别人身上~
我尊重你说话的权利,可是你如果想无事生非,那对不起,你找错人了!
服了楼上的,凤姐还去了美国呢,那你是比她失败么。我选择在哪里养老主要看家建立在哪,老公在哪我就在哪
哈哈,那个cyj123应该是精神有问题,和我们没办法正常沟通,可能是国内传说中的喷子,谁说什么都要乱喷几句,我已经不会再回复它任何话了,有一句话说的好,被狗咬了,总不能咬回去~
PS,其实我是爱狗人士,狗狗是通人性的,这种什么都不通的不能这样说,别侮辱了狗狗~
说实话感觉那个人好土!还想等到老了再过去,真是笑话,那么崇拜欧洲应该青春期前就过去,老了完全融入不进主流社会,还不是跟华人混。而且内心觉得白种人优等,那就等着被人……(你懂得)的时候再去后悔。
典型的崇洋媚外,可能后悔自己投胎投错了,应该投成白人,哈哈~
始终还是得回家的
肯定不会了, 这里生活压力过大, 常常看到一些奇葩人在街上
奇葩人?什么奇葩人?
我觉得还好啊,只是很多年纪大了的人还在继续工作,比如吃饭的地方那些很老很老的人还在收盘子~
哈哈。物以类聚。奇葩人看到的都是奇葩人吧。。。精英周围都是精英。
你是幸运没看到罢了。。 我想大概是生活压力造成的。。
我的真实内心想法就是,岁数大了回中国,所以我不入新加坡国籍,我老婆是新加坡国籍一个就够了。
我们的房子因为有一个是新加坡人,所以各方面的优惠很多大家懂的,就算孩子上学也一样PR们深有体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