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寓动不动就上百万EC也便宜不了多少 如果我们要留组屋买公寓要还50%的首付 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买 新加坡这么多有钱人么 大家觉得资金从哪来
华人多,中国贪官多。:lol
说实话,真不算贵。
本地大学毕业生,毕业6年,赚个30几万,攒个一半不成问题,另外CPF里大概也有10万了。1个30岁左右的本科毕业生,很可能已经能拿得出25万的首付了,更何况是结婚的2个人。
借楼主的贴问一下,HDB没有还完可以贷款买公寓吗?首付大概多少百分比啊?
楼上的想法很乐观, 对于刚毕业还在谈恋爱的人消费挺高的, 很难规律地存现金收入的一半(还不把CPF计算进去)
买公寓的那些人,小年轻不多的。应该 30/40是主力,夫妻俩工作了10,20年,薪水和积蓄应该可以负担公寓了。
加上双方父母那边可以赞助一些。本地家庭多少有积蓄的。
这句话有一个前提,双方都是本地大学毕业的。符合此条件的,买房确实无压力。
但问题是坡县多数人读的是poly(读大学的比例只有10%多点),结婚双方都是degree holder的比例就更低了,不足10%。
如果poly毕业的话,出来工资只有2K,而且涨得很慢。毕业六年挣30多万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你说的只是新加坡前10%的人的情况,对于后90%的人来说,生活压力还是不小的。
10%这么少? 我不太懂,不过觉得应该不止。根据维基网的数据,新加坡拥有大学以上文凭的人口有22.8%。
另外,新加坡年轻人的所谓生活压力,和中国的年轻人来比,根本不值一提。我认识新加坡的朋友,夫妻两人一个是poly,工作10年工资5000,老婆ITE而已,但也有3000多。两人加一起8000多。房子是BTO,分期贷款用CPF还。还有足够的钱过日子。当然,公寓和车,名牌包这些就别奢求了。但旅游买iPhone什么的还是可以的。
中国大专(poly)和技校(ITE)毕业的年轻人,有能力在大城市买房子过上滋润的小日子吗?
“大学以上文凭”包含了本地私立院校,还有与SIM大学合作一堆英国 澳洲的学校(不需要去国外,在本地part-time就可以读),很多本地人也是拿这种文凭的。
但这种出来的,不是很被雇主认可,首先找工作就不容易,其实薪水也不会太高,前几年的话肯定到不了刚才说的月薪5K。
能达到那种水平的,得是NTU NUS SMU几所本地知名公立本科毕业的。坡人从中学出来,能进这几所学校读degree的,也就10%出头。
1,新加坡每年招生的大学生(公立)是20%多, 以后要达到30%
2,公寓原则上是家庭收入超过12000的人买的,他们不够资格买政府津贴的组屋和EC。
3,EC是政府为了照顾夹心层人士, 津贴后的公寓。这部分人家庭收入超过10000元, 不够资格买组屋, 却又买不起公寓。
所以, 那些收入低过10000元, 可以买组屋过度。 等一些年收入增加, 并有一定积蓄就可以或者保留组屋再买公寓,
或者卖掉组屋买EC/公寓。
至于家庭收入只有1000~5000, 有组屋住了, 还不够啊。
我还想住大洋房呢
你们不觉得本地人多少都花未来钱么,什么都分期付款,到处旅游,买新款电子产品,宝宝,等澄, 年轻人能存这么多,会存这么多应该很少吧。 多少靠父母帮忙吧,所以40岁上下的是主流吧
早期来新的中国人多数都很节省。能存这么多钱。
目前三所公立大学每年招生20%多大学生。
我女儿6年前上国大的, 那一年这三所大学就招了20%的大学生。
以后每年都扩招, 现在又有第四所大学了。
年入5万, 6年后cpf的common account有10万么?
你这个20%是什么群体的20%?是读完中学和JC之后,考上大学的比例有20%吗?别忘记还有不少新加坡人读完小学就不读了!以全体在新加坡出生的人来做分母,能有10%最终进入三所公立本科就不错了。
另外你也说到了以后大学会扩招,没错这是趋势。但扩招的代价就是文凭贬值!看看台湾,90%以上都是“大学生”,但文凭很水,怪不得出来月薪只有22K NTD!
显而易见,如果坡县的大学录取比例也不断上升的话,那毕业生的起薪只能是被进一步压榨。
这个倒差不多,CPF OA每月缴纳的上限是1150,1150*12 = 13800,bonus也要缴CPF的,算进去的话一年OA贡献1万6差不多。。六年加上利息的话有10万不成问题吧
当然是指小学入学总数的20%多啊
JC毕业生,80%多考上三所公立大学。还有一部分理工学院的考上这三所大学。
每年小学一年级人数是4万多一点, 但是三所大学招生人数1万左右。
这么算,小六毕业考上快捷班中学的人数是64%,
快捷班的这些学生4年后, 考上JC和高中的40%多,
现在政府在大力推行aspire,所以不会出现台湾的情况。政府也想保证大学生的比例,同时提高蓝领阶层的薪水。学习北欧和德国。
毕业6年的公立大学生,平均总收入大概5+5.5+6+6.5+7+7.5=37.5万了(按16月计,从起薪3000出头涨到接近5000)
扣除去拿不到现金的CPF,大概剩30万现金。
对大多数本地人来说,他们在未结婚买房前不会租房,如果不买车这种大件奢饰品,平均每个月1500应该足够花了(有的可能花不到1000,有的可能超过2000)。6年72个月,消费大概11万左右。
其实平均攒个15-20万之间还是很正常的。(当然如果买个车,基本剩不下什么钱了)
公积金这6年下来大概有1.6+1.8+2+2.2+2.4+2.5=12万出头,OA的户口里会有接近10万。
新加坡目前的人口结构,本科学历确实只有10%+,但是主要是由于40-60+岁之间的人口文凭权重导致的。近10年来,本科学历的人数都在20%出头。
再者说,这里讨论的是EC,不是BTO。以初次购房者族群的能力考量,EC本来就是应该对应着如收入前5%-20%人群,这些恰恰大多数应该是给别人打工的本科生的收入阶层。
很多小学完后就不读了,到现在还没听过几个人这样的。真的吗?
你这个也太夸张了,毕业第一年能拿到5万的只是少数,坡县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也就3K多点,一年算进去bonus能拿4万不错了。
看了上面人的说法,可能40岁以上的低学历比例较高,年轻一代很少有这样的
年入五万的话,每个月薪水4000出头,哪来的oa每个月1150?
frekiwang
年入5万的时候,雇员一年1万CPF,雇主8000,18000还是有的 发表于 47 秒前
========================
18000都能拿来买房子阿?
六年下来,能买也就6万吧?
其实也有不少非大学毕业生的年轻人自己做生意或做销售的,赚钱不少
研究生毕业6年的我情何以堪啊
引用: 新加坡企业调查,12+1+(2~4)=15~17个月薪水是常态。3.1×16就是5万了。 发表于 1 小时前
给个链接?首先那一个月的AWS就未必有,尤其大部分外资是不给AWS的,占雇主90%以上的中小企业(SME)也不给,只有本地大型企业才给AWS。。其次2~4个月的bonus更是看公司业绩和行业了,高的也就是船运和石油少数几个行业
有些人喜欢吹嘘和夸大而已。IBM我了解的,自己身边朋友做3年跳过去的,薪水4.5K,福利的话只有13个月的AWS,但除此以外基本没啥别的了。一年下来也就是个6W吧(这还是3年经验的)
你在欧洲赚得多、但是到手的钱不一定比新加坡多。
平均按16个月的算法不知道怎么来的,新加坡的公司都这么慷慨吗
请不要把德国和瑞士并列,这两个地方的收入水平完全不一样。。
德国master毕业(原来叫diplom)出来的,税前每月能拿4K欧就算不错了,扣掉税收的话是3200,再扣去各种养老和公积金到手(netto)不过2200多。。而且这个数字是在法兰克福、慕尼黑这些大城市才能拿到的,2200欧扣掉房租和生活开支,你自己算算还能攒下多少,也就是比温饱稍微强点,而且在德国这种国家 涨工资比坡县还慢,一年能有3%的增幅被羡慕到死。
瑞士的工资倒确实高(德国人自己都很多跑去瑞士打工的,很不遭瑞士当地人待见),但消费也非常惊人,去过瑞士的基本都有同感。
某些行业15-17个月是常事,某些行业aws都不一定能给的出来
平均我估计能有14个月就差不多了
新加坡的整体收入提高,一个原因是外劳紧缩,另外最主要还是近几年金融业得发展
其他行业其实是停滞的,甚至后退的。
金融这种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危机一来,哀鸿遍野。。。
你愿意贡献一半收入来换取更高的福利,我不愿意,怎么办呢?
我就看中了这里税低,尽了应尽的社会义务后,我不愿意拿自己的钱去供养素不相识的人以供他们享乐。
怎么办怎么办?
所以结果就只有一个
要不然就是你滚蛋,去到高福利社会去讨生活;
要不然就是这个政府改变了政策,我滚蛋,去另找适合我的地方。
一边占着便宜一边还要发泄不满,这种事我是干不出来的,不适合我就走,绝不废话。
欧洲不见得对华人来说是个好地方。你真为你子孙着想就不要替他们做主让他们自己判断, 而不是把你的意识强加给他们。
上次调查报告不是说了新加坡家庭平均工资10800吗?低于这个数字的连平均数都没到就别谈了。
金某认为不是有钱人多,是EC买家的支付能力比私宅强。
》 只有很小部分的买家是一次到位,即第一次购房。 大部份都是租屋提升者。
》 EC组屋持有人和私宅组屋持有人很大不同。 很多人买私宅是投资性质,并不打算卖组屋,也就是多数是二套房或以上的买家。 完全受政策压制。
》 EC因为要卖掉组屋,所以计算上都以第一套房来算。 组屋可以回收大笔现金,没有附加ABSD,贷款额度大。 所以支付能力要比私宅强很多。
EC的大量推出,将加剧组屋下跌压力。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湖区的优势。
这点上金某讲了几年了,政府在规划上的失衡,造成西部需求累积爆发。 未来湖区,港口等规划将进一步加大西部失衡。
政府迟迟不能意识到啊。
接下来继续观看西部售楼独领群雄。
新加坡公立本科生比例不大,不会超过25%
poly+公立本科的实际上也不过占百分之六七十而已,很多新加坡青年人还是ITE、中学,甚至psle的。
比例不一样咯,新加坡的教育体制是精英教育,他们不认为大部分人有必要拿本科学历,所以只有少部分成绩极优秀的新加坡人得以进入公立的本科教育,而中国就不一样,考取本科学历实在太容易,甚至成绩中下的人都可以读个本科出来,连差生,如果家里有钱,也完全可以买个本科学历。
给你个人力部的官方链接吧,2013年坡县full-time工作工资的中位数只有$3250
http://stats.mom.gov.sg/Pages/Income-Summary-Table.aspx
看调查报告的时候要留意下面的小字,坡县这边玩文字游戏非常厉害,很多时候算工资和家庭收入都是连employer CPF也算进去的。。说真的除了坡县,还真没见过几个国家会这样算的。一般来说谈工资就是指到手多少钱,而坡县不仅算个人的公积金,甚至把雇主的公积金都算进去,真特么服了。
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向往去西方端盘子的, 这人生目标怕是扫遍理财版没有第2个了吧。
除了你说的崇洋媚外, 我也在想你现在究竟是混的有多烂呀, 以至于去西方端盘子都是一种憧憬, 特别是要靠儿孙来满足的憧憬。
都跑西部去了,难怪人那么挤。
别的不提,就我所知很多新加坡人去澳洲读书。澳洲大学文凭在新加坡是承认,工作待遇就算比不上留在新加坡大学的精英,也差不多哪里去。
特别是能去澳洲读大学的,家庭多半富裕。比如我前老板,三个孩子都去澳洲读大学。回来工作是在四大上班。
新加坡人圈子,很有钱的人我见过,更多的是一般家庭的朋友生活不算奢侈,也算是美满。土生新加坡日子过得不好都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比如我当初租房子,隔壁一个女的嫁给新加坡男人。那个男人爱上酒吧爱赌钱的。
这种人典型就是自己过不好,自己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就要强迫子孙实现他的个人愿望。
我认为有些人不喜欢新加坡是可以理解的,但口口声声不喜欢新加坡,偏偏赖着不走,实在太什么。别扯谈什么被政府的合同绑死了。政府合同貌似最多绑个5年,不是绑一辈子。就算去不了理想的欧洲国家,回中国没人阻拦吧?
要不然就是既来之则安之,要不然就勇敢走自己的路。整天唧唧歪歪念念叨叨的,不是男子汉大丈夫作为。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子孙的想法更是可笑可悲。
事实上, 有钱走遍天下, 没钱寸步难行, 到哪都一样,
与其指望身在高福利被接济, 不如脚踏实地努力工作改善生活。
金老高见啊!
听你思维这么另类,你在欧美住了多久了? 没去过不要瞎掰掰啊。。。
欧洲国家年轻人天天示威暴动[关键词屏蔽]抢是为什么? 都是天堂了还不满意啊。。。。
西部就业,东部生活。。。。。
貌似这条路新加坡打算走到底。。。
把您都震出来了。。。呵
爱抱怨的人到哪都爱抱怨。。。 就算去了欧洲也一样。
事实不断证明了金老的观点很正确。。。
金老说的对哈。
有组屋的,买EC,必须卖掉组屋,无论是现在卖套现付头期,还是将来卖再抵贷款。
旧组屋的购买者,部分还在政策限制内。
看来一起都逃不过ZF这如来佛的法掌,旧组屋价格会持续跌,而EC,如果西部有,定价合理,继续出现独特的火爆场面。
这转来转去的交易,谁赚了,谁赔了,心知肚明啊。
房地产投资赚钱的这条路,越来越象火中取栗了。
EC,在这种市场环境下,貌似是组屋人群升到公寓自住的最佳选择了。EC人群的购买力是很高。
你是说小朋友每天生活在可能被qiang扫射的可能下,表示生活很快乐?
东部就业,西部生活。。。。。的人,情何以堪啊??
有很多早些年资产上赚了钱的;
前面二十年新加坡经济好,投资做生意赚了钱的很多
可能现在工资收入不高,但是人家现金多啊.
还有爸爸妈妈赞助的
呵呵,真心不觉得你老到时候一句死不瞑目能对孙子辈有多大影响,你爷爷现在要你回中国待着,否则死不瞑目,你理他吗
说实话,也看人的消费习惯和结婚的早晚。我本科毕业6年了还单身,工资一般还没涨到6K,没有买车,但是存款也有150K了。如果真找个存款有50K的,大概也可以上EC了。
哈哈,王老师这是征婚么?
有50K的单身妹子赶紧的……:lol
我好像看到你一直写的是“欧美”哦!
所以就是说你提的有包括美国咯?
这么多国家都在新加坡之前,抓紧时间去阿。
自己梦想要自己去实现。
实在不明白,你自己都不去的地方为什么要孩子去?
错的离谱。
新加坡虽然还是有很大数量低端劳动力,例如建筑工人。 但早就从人口密集型工业中转型。 PMET和非PMET比例是1:1.
外劳虽然多,Expat也不少。新加坡是全球expat收入最高的地方。 2013就有54%收入高过20w美金。参考汇丰EEC报告
你要算外籍收入平均数,Expat的收入总数要远远远远大于外劳。
百年大计!!!开家先祖!!
加一句:
不懂百年后 你的已经移民去的第3 第4欧美国家的后人还会不会记得你??!!
高低好坏,你一个人的意见和喜好硬要代表你的子孙,旁人也无话可说,但是千万可别代表我。
问题是这么多国家你去过没有?你都搞清楚了他们有多少,好在哪里,这些好是不是以什么为代价的。
国家某些意义上跟女人一样,没真正相处的时候,啥都好,等你领了证,真正在一起,那敢脚就不同了,如果在生了娃,就更不一样了。。。
去过有什么用啊,要在哪里住上个把年头才好判断。很多没在新加坡生活过的中国人,都觉得这里很好。
突然想起吴孟达对周星驰说过一句话“看有什么用,要上才有用”
啥年代了,还有人抱着这种思想?拿了那些国家身份或者可以拿而放弃来新加坡的人多了去了,本坛能去那些国家定居的也多了去了。
人就一辈子,真这么想去就现在努力想办法,其实没那么难好不好。这也成两代三代人的奋斗理想,好可笑。
至少我周围的的人都是大学毕业的,除了写年纪大的家庭主妇什么的,看看别人的薪水都是3000起跳,我就要郁闷。。。
现在大学的比例真的是高出10年前的。。。夸张的说就是在大街上随便挑个30出头的就是大学毕业的。。。
还有很大一部分poly工作parttime拿degree的,我觉得身边80%都是bachelor and above的。
据说每15个新加坡人家庭里面,就有一家人流动资金超过1百万新元。
西部继续看涨,是不是应该把租屋卖掉在那里买个EC?
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住组屋区的觉得新加坡人没有钱的人多,住公寓洋房的都觉得新加坡人很有钱。坡县贫富差距厉害,低收入的老人在食阁忙着端茶送水的,富裕人家的老人开着车带着女佣到巴刹买菜。
单独开一贴详细说说?
也好造福一下人民大众。
也是,俺花现不爱开贴也是不好。
以前俺说过14年起中国要起牛市到2018年那帖,找了很久都找不到。 上面写几个时间点都不记得鸟。。。
大家看前30%的家庭收入水平就好啦
那老兄是觉得西边的粪土都比东边的香。。
组屋区也有很多开好车的,BMW,MB,组屋停车场到处可以看到。
在自己地盘都混不出什么名堂,去西方企不混的更烂,估计德国法西斯能让他浑身发抖了。爱抱怨的人走哪里都会抱怨,每个地方都有两面性,都有阴暗面。
融合?是单相思吧。你这华人血统人家谁要和你融合?人家要保持纯正的血统。你去是玷污了他们的血统。
大陆出生的坡籍公民,在美国找到工作不能办理H1B1?
入了新加坡国籍,移民美国、澳洲就如同国内人,一点捷径都没有了?总感觉坡城不是就留之地。。。
想欧亚的血统想疯啦,回大陆在中俄边境娶个媳妇,再移民俄罗斯,慢慢往西部发展!
刚毕业得大学生就5k,很少有人这样吧,都是慢慢爬得。肯定没有这么多。
本地人还要给父母工资得x%,真没那么能存下钱来。
这个帖子真让我大开眼界。有的人是没有下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