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还有2年就读小学了,已有一套HDB,但家附近没有好学校,想在名校附近租或买一套小公寓。请教各位大神:
1.租或买哪里好?
2.听说就是一公里,也要抽签?万一没抽中,怎么办?
3.有这方面的地产中介吗?请推荐
谢谢各位!
孩子是公民吗?
top的学校,公民也得抽签,如果只是PR,没什么机会。
小学真的那么重要吗?有折腾房子的钱还不如砸在补习班呢,反正不管多有名的学校学生都一样要补习的。
补习真有那么重要吗?有那个折腾的精力,不如让孩子自己学会学习
哈哈哈
借楼主的地方问一下,如果租房也可以参与学校的入学抽签,那么是不是非要租一套,也就是一个地址只能让一个家庭的孩子去上学?如果不一定是一套,那会不会出现十个八个家长合“租”一套,然后孩子都跑去上这个名校?
这个你风险太大了,好学校基本上都是4比1的比例。如果是公教这种名校,基本没希望,都给校友占走了。
如果是一些在市区的好小学,例如RGPS,这种才有希望。
应该不行吧,学校看到这么多人都是同个地址,一定去查的,只要人不是住在那边,要有法律责任的,之前报纸报道出来了,
是真的, 公民都很难进的
我真是有点不明白为啥校友的孩子进同样的学校就有优势?学校这样做从什么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呢?
还有,如果某位校友读的名校位于巴西立,等他的孩子要入学的时候,不巧搬家到了文礼,咋整?
报名时只以家长身份证上的住址为准,不管屋主是谁。
如果是租房,要有长期抗战的准备,不可以住一住就走了。
一旦查出欺瞒政府,对家长处罚严厉,孩子也得转学。
对了!那就更没有必要折腾房子了。
老公有一哥们儿的公寓要放租
在爱同附近
租了也很难进
回复咋没了?
我就是不明白,校友的孩子为什么上同样的学校有优先权呢?这是从哪个角度考虑的?
所谓的传承吧。挺好的。
哥哥姐姐就读某所小学而弟弟妹妹也可以入读,这个我觉得可以理解,因为涉及到接送上学方便的问题。
但是校友孩子传承这个问题我就真不能苟同了,要是那样说,我估计总理部长这些的举双手双脚赞成职位也能传承。
你说要是校董的孩子有优先级那倒是说得过去,毕竟是真金白银做出贡献的,但是校友为学校做出了啥贡献?
RGPS去年2C阶段100多个空学额,公民1公里之内的都进去了
南洋小学2C剩25个左右,好像30来个1公里之内的抽签,其实机会蛮大的
不过爱同、儒朗这种三四个孩子抢一个名额的,搬过去也是白搭
当校友不是免费当的,要给校友费的,另外每次都有活动要参加。这是学校文化的传承。你以后孩子也能当校友啊,有什么不好的呢?你如果在新加坡念过小学,你会发觉,每所学校的文化都不同的。
想上南洋小学的话可以租D’leedon 里面好多家长带孩子租的呢
手里正好有一套三房的 考虑下 :)
我就不凑这个热闹了,以后随便给孩子找个邻里小学上就ok,新加坡我觉得应该没有控制不了课堂纪律的学校,所以我的标准就一个,华人孩子占大多数的学校就ok。具体原因大家懂得。
华人占大多数的基本都是名校。都是南洋,爱同,公教,南侨,南华,这些传统华校。不过小学不用真的太在意,中学才重要。
什么学校都是华人占多数吧!?
他说的是90%和60%的区别吧
可能没说清楚,我的多数的意思不是超过50%就是多数了,而是比例尽可能地高。
传统华校。基本都是华人。不过那种都超难进的。
特选学校。几乎都是华人。
超难进就算了,只要华人的比例高一些就行了,不求全是,但是至少一放学出来的不能一看就是非华人居多。
唉,这个话题比较敏感,点到为止,大家心照不宣,有些事情干得说不得。
你如果是pr的话。没多少选择。靠你孩子以后考上特选学校就行了。
这个倒无所谓了,离孩子上学还有几年呢,到那个时候如果还留在新加坡,肯定要入公民了。何况我还打算再搞一套房子,可不想再次中ABSD。
李氏理论之一,龙生龙,凤生凤。
貌似小李正在试图打破这个传统。
下面是我网上看来的。以前看过,印象深刻,现在又搜出来看看:
长久以来,美国大学体系都以精英教育著称。大学都宣称主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而不是其他要素,来进行录取。然而事实上,美国大学体系之中极少有谁真的是这么做的。那么,美国大学又是如何避免大众反感的呢?主要的策略是包装。美国大学一般把校友子女称之为“传承”(Lega-cy)。美国大学一般会说,他们在两个势均力敌的候选学生之中,会选择有“传承”的那一个。他们说,这是为了校友的情分和褒奖这个家族对学校的“忠诚”。事实真相是,美国大学的校友群体是一个学校获得捐款的主要来源。而捐了款,校友自然期待学校的回报。很多捐了巨款的校友,即便其子女的水平明显低于很多被淘汰的申请者,却还是脱颖而出。哈佛大学的录取率仅为百分之十。但是“大学资源委员会”(哈佛大学主要捐款者组成的筹款组织)成员子女的录取率却在百分之六十以上。社会活动同样是大学招生的一个关注点。而这恰恰是贫困学生的短处。富裕家庭子女可以自费飞到肯尼亚去从事志愿活动,可以到十几个不同的国家游历,而贫困或中产子女却往往要用课外时间打工赚取零花钱或生活费。更可怕的是,这些学校一方面要照顾权贵子弟,一方面还要服从法律,招收黑人、西班牙裔子弟。其结果就是挤压其他人群的招收规模。这时受损最为严重的,莫过于亚裔。亚裔要进入美国顶尖大学,必须拥有比别人高得多的分数、强得多的特长。而美国大学对此的辩护是:“亚裔都是考试机器”、“亚裔缺乏创新力”,这大概是美国最公开、最“政治正确”的种族歧视了。
我在33楼虽然借用网络上的文章说明了所谓“传承”的真相。但我本人对美国大学这种做法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做法,入乡随俗,既然要在某个国家生活,既然想要去某个大学读书,就要遵守人家定下来的规则。
觉得不对,那你可以不去该学校。人家学校本来也不稀罕你。觉得不公平? 我相信老李的说法:不会人人平等。世界上总有不平事,有本事凭个人纠正不”公平“的,是伟人。普通人还是老老实实地按照规则办事吧。
大学重要吗?如果你能不靠大学文凭也可以成就一番事业,是的,大学对你来说不重要。
中学重要吗?如果你能不靠大学文凭也可以成就一番事业,是的,中学对你来说不重要。如果你要靠大学文凭,但是你凭自己也可以考高分入想要的大学,是的,中学对你来说也是不重要。
小学重要吗?如果你能不靠大学文凭也可以成就一番事业,是的,大学中学小学对你来说都是不重要。或者,你凭自己可以考高分入读想要的中学,是的,小学对你来说不重要。
补习重要吗?如果你能不靠大学文凭也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你需要补习做什么?如果你如果你要靠大学文凭,或者,你凭自己可以考高分入读想要的中学,是的,补习对你来说不重要。
反之,大学很重要,中学也很重要,小学也很重要,补习也很重要。
没错,一点都没错。其实就把学校当作一个大家庭,当然希望自己的成员的offspring继续当家庭的一分子。所谓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就是这个道理。
我对美国那边不了解,但是之前看过一个说哈佛这种的是私立的,这样做也无可厚非。
不过美国好的大学多如牛毛,不上哈佛还有无数好的可以上,无所谓吧。
为什么校友优先, 马三哥要先学习历史。在殖民地时代, 华人创办一些学校考虑的不是学位如何分配, 而是如何让学校生存下去的问题。这时就必须依靠校友们的支持和捐助, 校友们也会对学校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这才会父子兄弟都进同一所学校。现在时代变了, 也许校友优先不合时宜了, 但至少我们应该能够理解它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
大学有归属感还说得过去,小学还有归属感?现在回老家,最多就是中学同学聚一下,小学同学早就想不起谁是谁了。
那是你个人吧。我小学同学都是最铁的朋友呢
如果龙生龙凤生凤的话,应该是孩子父母学历越高,入学优先级越高才对。
为了支持我的论点,我把过去几年以12、16和19岁三个年龄层在考试中成绩最好的学生的10%作为调查对象,对学生家长的教育背景进行分析的统计报告公开。这些数字说服了大部分的人:父母亲是否受过高等教育是决定学业成绩优越与否的关键。我也公开了六七十年代的数据分析报告:大部分获颁奖学金负笈海外的优秀生,家长都没有受过多少教育。我把这些数据和八九十年代的数据对比,后期数据显示,首100名最杰出的奖学金得主当中,超过50%有个从事专业工作或自雇的父亲或母亲。由此得出明显的结论:六七十年代那些有本事的奖学金得主的双亲,如果迟一个年代出世,身处教育普及,随时有多种奖助学金和贷学金可供优秀学生申请的时代,他们也一定能考上大学。
====================
以上摘自李光耀回忆录。
我有点看不明白,红字部分最后的那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站得住脚吗?
我认为老李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举的这个例子说服力不够。
优生优育,总好过一堆马来人,印度人报名吧
楼主 我原本也打算直接在名校1公里内买公寓 但发现即使买了, 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可以进(如果万一抽签的情况)。而且, 租金比我想象的便宜多了。所以, 我在考虑是否先租一年,孩子确定入学了再在同样地段买一个单位。关于租赁开始的时间, 7月报名, 4月1日作为租约开始 不知可否。
不是所有名校都会抽签吧 好像英华小学ACS Primary去年就没有出现抽签。
楼主, 关于租还是买 我之前跟教育部查询过: 确定租或买均可, 关键是申请入学时父母身份证上的住址。
请问RGPS之所以这么多名额是因为那儿木有HDB并且公寓都很贵是吗?谢谢!
不好意思, 刚查了一下: 英华小学2014年有抽签, 一共招收240名学生, 2C阶段剩下12%的名额。
新加坡外来人口(含新公民)太多,这是本地人保护自己利益的一个办法。
木有HDB并且公寓都很贵是一个原因,另外九十这是女校,又少了一半生源了,所以好进一点
以前没有那么多外来人口的时候,也是这个政策吧?
校友政策历来都有。
不过现在给校友的名额配置比过去少了一点点。
这些学校没有马来语,但米尔语课程
非常感谢各位的意见。想再请教各位:BTO的房子要2019年才能入住,而孩子2018年就入读小学了,身份证可否提前改为新地址,从而选新地址附近的小学?
这个做不到的,2018年读小学,2017年就要报名了
2018年1月入学 2017年7月统一报名
如果要换地址 在报名前就要换好。
不好意思刚刚看到,
不过下面skylinesg同学说得很对,没hdb密度低还是女校
另外周围都是名校南洋, MGS, 培华,也分流了不少
请问这个表在哪里查的到?
Moe的网站好像有
Kaisu parents的网站
政府出这个政策就是基于李的精英理论,早报已经报道过本地很多家长已经很反对这个校友优先政策了。
名校家长只会越来越多,一公里内的孩子报名的机会只会越来越小。
我觉得政府可以保留资深校友优先制度,并控制在一定比例,但父母是校友的这条就算了吧。
我倒是比较认可老李的精英理论。但光上个小学名校又算得了哪门子的精英呢。真要是贯彻精英理论,应该是以父母的最高全日制学历来打分才对。
可以的。可以在top两年之前用新地址注册学校。起码condo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