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委员会奖学金 将取代现有奖学金计划
谢燕燕 报道[email protected]配合公共服务领导者计划的推出,公共服务委员会将调整现有奖学金计划。公共服务委员会奖学金今后将取代海外优异奖学金和本地—海外优异奖学金,换句话说,两者之间将不再有任何区分。公共服务委员会在它的网站上发布这个消息说,申请公共服务委员会奖学金(PSC Scholarship)的程序将不会有任何改变,公共服务委员会将继续提供和外交、司法、教学和制服团体相关的奖学金,奖学金所附带的条件不变。不影响过去和现有奖学金得主据本报了解,上述奖学金计划的新名称并不影响过去或现有奖学金得主,只有2015年和之后招募的新奖学金得主,才会采用新名称。政府在2013年推出的“公共服务领导者计划”(Public Service Leadership Programme,简称PSLP),目的是要培养公共领域的专才,让这些专才与经常被视为“通才”的行政官,组成技能更为多元化的领导团队,为公众服务。公共服务委员会说,这项调整将协助它把焦点集中在识别有潜能被纳入“公共服务领导者计划”的杰出男女,那些符合条件的奖学金得主,一毕业就会直接被纳入计划内。它说,名称上的调整不影响水平方面的要求。对公共服务委员会奖学金得主的要求依然非常高,只有那些有决心和能力为新加坡服务的申请者才会被考虑。对于为何要取消过去对海外优异奖学金(Overseas Merit Scholarship)得主和本地—海外优异奖学金(Local-Overseas Merit Scholarship)得主之间的区分时,公共服务委员会答说:“我们认为那样的区分没有什么作用,不管在哪里求学,本地和海外优异奖学金得主都是在相同方式下得到栽培,事业发展方面有着相同的机会。”从2015年起,公共服务委员会奖学金得主可以先完成学业再服兵役,之后才开始工作。奖学金得主完成学业后的服务年限也没有改变,在本地念大学的奖学金得主须服务4年,到非英语国家如中国、法国、德国、日本求学的奖学金得主须服务5年,而到英语国家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深造者,则须服务满6年。
– See more at: http://www.zaobao.com.sg/lifesty … thash.MWMFZvzk.dpuf
服务期分得更细了。
去英美的服务期要6年?
以前5年的服务期+1年兵役期,总共是6年。
从2015年起,公共服务委员会奖学金得主可以先完成学业再服兵役,之后才开始工作
这个改变是好的.
公共服务奖学金,原先就有这一条,不懂他们为什么说,2015年才开始。
如果是年头入伍的,拿奖学金是在服役期间确定下来的事,到9月入学时,已经服役了7-8个月。政府让你暂停服役,读完书回来继续服役,其实是为了堵住你一读完就毁约的路。要不读书期间,找到愿意帮你还毁约金的公司(有这种情况),毕业后就可以不回来了。而如果还得服兵役,毕业后就必须回来。逃兵役是要坐牢的。要找愿意等你一年多的公司,就没那么容易了。
可以说,公共服务奖学金的条例比一般政府奖学金更严厉。
这个奖不容易拿
朋友的孩子可以进国大的医科,但是没有选, 选了拿奖学金去美国留学, 学心理学, 回来服务6年,你觉得那个选择对孩子的今后发展更好呢?
旁人无法做评判,看孩子的兴趣在哪里了。
如果有心参政或从商(服务期满后),拿PSC是最佳途径,如果心思不在这方面,拿了也是枉然。
如果孩子自己没有特别的目标,拿PSC是最合理的选择。
具体就不了解了, 只知父母想让孩子学医, 可是孩子临时换主意了。 六年说长不长, 说短不短, 怕中间又很难坚持。。
孩子的选择没错,医生很多人都能当,PSC的挑战性更大,学习管理一个国家,如果喜欢做,会蛮有趣的。
其实我也不太清楚是那一类的奖学金, 只知要回来服务六年,
转告你的话,, ,,医生很多人都能当,,,
谢谢。。
不同奖学金,差别挺大的。PSC是培养国家的头,部门奖学金,是培养部门的头。
学习了, 那企业的讲学金, 就是培养企业的头头了。。
:lol
呵呵,企业如果是私人的,你再优秀,老板也不可能换你来当。
国家是大家的,谁最优秀,谁来当头(目前来说,新加坡还是如此)。
参政比当医生容易多了
真的吗?
医生只需挑战自己,从政则要面对各种挑战。
精英制不是凭空说说的,她有一套严谨的考核系统。
一旦进入体制,你的分数就始终跟随着你,分数决定命运,分数上不去,注定会被淘汰。
成绩好就行呀。
PSC,不只是要成绩好,心理,身体等各方面素质都要经过考核,每年只有30-50人被选上。而读医科,每年应该有300多人吧。
不过,以前有听过有人考8个A1进不了医学?
个例很难说。
国大医科比起其他学科,算是比较难进的。
我觉得,大家也别把精英太当回事了。绝大多数情况,个人的发展还是要看社会这个大环境,简单来说就是给机会才行,无论什么情况都能杀出血路出人头地,那是鸡汤,不是现实。
很简单的道理,能够在中国上个一本大学的,尤其是河南,湖南湖北这些地方的,在同龄人的比例中,按照新加坡的标准,绝对是精英,但是绝大多数的这些精英,最后也就是打工挣钱混口饭吃而已。区别在哪里,就是没有机遇而已。
国情不一样。
新加坡是:不怕没机遇,就怕你做不到。
那当然了,新加坡其实就是在规则最公平的时候让大家决出胜负,然后各司其职。什么时候最公平,那就是读书的时候了。
体制外不一定,在体制内一直很公平。
一个升迁机会:让档案管理人员调出2-3份符合分数要求的资料来选拔,任人唯贤。
分数还不是人给的,只要是人给,就不可能绝对公平。
前些年放那么多劣质移民进来,mrt动不动就出故障,森林广场骇人听闻的诈骗,这些都是可大可小,往大里说,就是一票否决,政治生涯结束,往小里说就是罚酒三杯下不为例。
分数是每次考核的成绩(现在许多考核都电脑化了),如果追究考核的评分系统公不公平,就没完没了了。
在现有系统下,所有人尊循游戏规则,没有特权,就是公平。
明目张胆的特权是没有,但是同样的事情,可以给你个较高的分数,也可以给个较低的,两者都说得过去。所以公平永远都是相对而言的,绝对的公平不可能。不过,能做到相对公平,也是很了不起了。
如果是人为的打分,一般会有两个以上的考官,各打个的分。
听说一份的考卷不是由一个教师/考官打分的,每个教师/考官只评分一个考卷里一个题目,而且考卷上不是写名字,而是代号。
如果按照新移民(重点本科及以上的)在中国同龄人中的比例来看,如果在新加坡的精英模式下,那简直个个都是精英。只能说没生对地方。
所以,要好好利用新加坡的模式,孩子的将来不可限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