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陇望蜀、得寸进尺,这是人类的共性。
随着政府“救楼市”政策一波接一波地出台,媒体开始在这个冬天讨论一个热门话题: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将在何时超过香港。要知道,在20年前,北上深的房价大概只有香港的20分之一!
那么,北上深房价有没有可能超过香港?如果有可能,大概在什么时候?我们不妨从人口增量、总量,资金总量,以及制度层面等角度分析一下。
1、人口增长
香港和北上深,都是中国最具人口竞争力的城市。但香港的移民政策非常严格,所以人口增长缓慢。根据官方的统计,2004年中到2014年中,人口增长了45.1万,达到了723.5万人,10年增速为6.2%。
北上深的人口增长,不能依据统计局的数字,原因你我都懂。我还是使用小学生人数来观察,这10年里,北京小学生增长了59%,上海增长了50%,深圳增长了51%。这十年里,中国因为计划生育的原因,小学生总数减少了16%,但总人口没有减少(人的寿命在增长)。此外,一线城市因为生活成本太高,很多外来人口不把孩子带在身边,而是留在农村或者中小城市。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过去10年里北上深的人口增长都超过了70%,甚至接近翻倍。
也就是说,北上深人口增长速度10倍于香港,而且未来仍然会保持这种速度。毕竟,北上深有巨大的人口腹地,而香港在人口政策上是极为审慎的,也是有护城河的。
从小学生人数推算,深圳(小学生人数79万人)、北京(小学生人数82万人)的实际生活人口其实不比上海(小学生人数80万人)少,大约都在2000万到2400万之间,均为香港人口的3倍左右!
北上深的人口如果参加国家人口排行,都可以排在50位左右,而世界上大约有200个国家。
2、资金总量
到今年6月底,四个城市吸附的资金总量依次为:北京12.5万亿人民币,上海10.4万亿人民币,深圳5.96万亿人民币。这三个城市的统计口径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的总和。而香港,广义货币的统计口径(比北上深统计口径更大一些)是大约9万亿人民币。
也就是说,从汇聚的存款来看,北京和上海已经超过香港,深圳也达到了香港的约70%。香港在资金上的优势,将很快失去。至于GDP就更不用说了,北京、上海已经超过香港,深圳也逼近香港。
3、土地供应
四个城市里,香港面积最小,只有1104平方公里;深圳是1953平方公里;北京是1.64万平方公里;上海是6340平方公里。很显然,香港土地面积更小。而且,香港长期维持了高楼价政策,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土地供应量比较有限,北部有大量土地仍然处于待开发状态。
因此,土地面积不是影响房价的决定性因素,政府的供地计划和土地政策才是最为关键的。香港如果改变土地政策,房价大幅下跌也是有可能的。但这会对金融体系产生冲击,对以前的购房人的利益产生冲击。
4、城市溢价
这是我创造的一个概念。所谓城市溢价,就是说一个城市制度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可以对房价产生重大影响,因而产生溢价。
事实上,北上深港四大城市都存在“城市溢价”现象,只不过香港最为明显。香港是独立的关税区,港币跟美元挂钩,法律环境等跟内地不同。因此,始终有大量的内地新富阶层愿意移民香港,或者在香港置业。
相对于北京和上海,深圳有自然环境的溢价,因为深圳在特大城市里空气质量是最好的,交通也是比较好的。但北京和上海,因为是中央最为照顾的城市,因此房地产上存在巨大的“发展机会的溢价”,在这方面超过深圳、香港。
综上所述,我的结论如下:
1、从中短期看,四大城市的房价关系可能是这样的:未来一两年,北上深的房价将进一步逼近香港;然后,人民币出现较大明显的贬值,差距重新拉开。至于再往后,关键看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情况。
2、如果中国落实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方略,建立了法治社会和真正的市场经济,则香港房价里的“制度溢价”因素就会大大降低。到那时,北上深房价超过香港,是完全有可能的。
(原标题为:刘晓博——北上深房价,何时超越香港
这个议题是我的最爱,看到一 篇相关报道,特转载。其实我比作者要看的更有深度,等有空我来写写。
何时北上深房价超越新加坡?
我觉得单单以房价来衡量各地的房价真没多大意义 应该把居民的收入和购买力考虑在内
如果把收入考虑在内 香港和新加坡能比得上吗?
楼上几位太不了解北上深了,
今年一线城市房价普涨40%,不要说HDB,已经超过新加坡公寓价格了。
现在的情况是,经过今年的大涨,国内一线城市房价超过新加坡公寓,部分国内二线城市房价也站稳了2,3万的均价,超过了新加坡的HDB价格。
祝贺北上广的土著们,满城都是土豪。
是北上深,不是北上广!
新加坡的公寓难大跌,因为周围都在涨,涨得比新加坡还贵,比价效应就出来了,买家就进场了。
就说圣淘沙的豪宅吧,去年只有三套成交,价格在跌,现在价格又回去了,成交量多了,最近成交的一套被中国人买走了。周围都在涨啊,新加坡的价格就体现出来了,即使有15%的税,也有优势。
不说了,说起来都是泪,我在深圳卖掉的子一年半已经翻倍了,而且是新建学区房
我朋友上海的房子卖了好几个月了还卖不出去。。。
40%?有那么凶吗?
深圳市中心的房价已经超过了新加坡了,而且还不是超过组屋,是超过了新加坡公寓。
上海房价远超新加坡公寓价格了,问题是上海那还只是商品房,建筑面积,没有新加坡的公寓的设施的
新加坡和国内只算建筑面积其实差不多,新加坡阳台,空调什么的,全部算面积
怪不得深圳的朋友 都瞄上新加坡公寓了
我上海的学区房涨了100万,一年前卖掉的,悔呀
上海的阳台和空调不算面积?不可能吧。很多人都封阳台的,如果阳台不算面积岂不大大赚了?我家就封阳台的。放空调机的地方也不算面积的?
国内阳台(室外)是只算一半面积的,但是有很多公用部分要分摊到每户的,比如楼梯间、电梯,所以实际使用面积不一定会比新加坡多的。
实事求是的说,国内超过坡县房价的都基本是豪宅了,该有的设施一般都有了,而且从室内装修的水平看远远超过坡县。
有次去sky11玩,貌似都是2千尺左右的大房子,看上去应该在本地公寓中算高洋上了吧,房间里面的装修只能“呵呵”了。
也不能这样比装修,比如上海更多的是毛坯房自己装修,当然装修材料和人工费都比坡县便宜多多。 坡县更多的公寓还是1000到1600一尺吧,2000一尺本来就是豪宅了。上海超过50000一平方的多的去了
新加坡的HDB比深圳都便宜,被说北上广了。。。。。。在新加坡,地铁,购物商场旁边。 130平,新币60万。 在罗湖区,2不靠,8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要260万人民币。
比的都是公寓(hdb是政府补贴的没可比性),上海单价能比坡县还贵的房子(起码人民币5-6万一平米)还是毛坯的都绝迹了吧,大家都是开发商装修的,就这个比的话坡县的装修水准真的很一般,没体现出发达国家的水平。
说起来就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新加坡都不用中央空调的,特别是4房或5房的,家里6到7个单体空调,为什么不能换成中央空调?一直没想明白。
你去随便查一下世纪公园任何一个小区二手房现价吧,包括拆迁房,你就知道了
哪里的房价更贵,这难道是啥值得夸赞的好事?
拆迁房卖5万只能是卖地段了,装修可以忽略直接当毛坯来看吧。
我的意思是同样新房,开发商装修的,坡县的装修水平很普通而已。原因可能就像你说的,国内的建材和人工都比这里便宜。
呵呵,因为我在上海还有房。当然,这也直接导致了我不能买HDB
深圳8个月福田,南山,宝中,至少涨了80%,好的翻倍。
不知道是气候的问题还是文化的差异,感觉很多新加坡本地中产人群对公寓装修的要求都比中国低的多,这些人不一定是因为人工成本贵不愿意花钱装修,可能就是觉得没必要
我觉得是房地产商卖conso的时候就是精装修,你如果打掉重装岂不是要花更多的钱?应该说开发商装修的不好,可是市场有需求,所以就算装修一般般也还是好卖
上海人均超过新加坡了么?
我觉得装修看着不如国内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还是钱。这边人工材料都贵,举个例子,刷个墙都快2k了,如果要把墙彻底抹平,那就还要加同样的钱。而这钱花了获得的享受并没有增加多少。所以差不多就行了。
当然也有人的因素,像我就不喜欢家里花里胡哨的,简简单单就好。
装修的水准,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消费文化和观念的差异。这里的华人完全继承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当然和政府的宣传也有关,大家都认同坡县地少人多要啥没啥,所以必须节约,在装修上的要求和对居住舒适程度的追求也是相当有限的。但是,毕竟坡县是个发达国家,花园城市,那么多独特的、著名的建筑,从外面看很赞,里面却是SO SO,不是很匹配的。有时也觉得坡县人为毛都那么节约,大把大把的人自己买了公寓不住,用来收租,自己一大家子挤在组屋里,真心不理解。放到装修问题上也一样,上百万的公寓都买了,为什么不能装的更好点?
就像中央空调这个问题,不明白什么原因。不知道有没有业内人士可以解释一下。
是的,开发商的装修一般。可能真是坡县实在太小了,装修市场非常单一,从设计、建材到施工也非常单一,就这么点选择,所有开发商做的都差不多,没有更好的了(当然也没有特别差的)
买了condo出租,自己住组屋,从理财来看严重失误了。差不多大小condo的租金比起组屋来说多个几百,可是组屋价格只有condo的一半。多赚的那几百租金比起个人生活品质的降低,严重不合算。
当然,人各有志。还有小夫妻把bto过了mop的房子租出去,跑去和父母挤一起的,我觉得有病,人家觉得赚到了呢。
应该是自己住condo 把组屋出租的更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