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新年愿望之一就是学习理财,争取做个经济独立的银。这一晃眼新的一年都快过完四分之一啦,买的理财书才翻了几页,买给娃儿看的理财启蒙书《小狗钱钱》倒是看得津津有味,看来得多入手几本,和娃儿一同学习理财,为娘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以防日后被娃儿们嘲笑。
先记录下今天八卦来的“知识”吧。
最近在研究娃儿小一报名的事儿,四处道听途说,混迹各种妈妈群,Kia Su Parents论坛各种潜水,最后得出结论:报名家长志愿者最适合偶家家情。看哪家学校垂青翻了偶家的牌,我们再屁颠屁颠的找学校附近一公里内的房子,租个三年。Parents Volunteer这种拼人品拼运气的活儿就留给娃儿他爹,作为从小到大抽奖没中过一块橡皮的小盆友,偶开始着手研究租房事宜,后勤保障工作得做好不是?今天分享的就是从房屋中介那儿听来的。为了那容易忘却的记忆,还是记录下来,以供明年使用。欢迎大家点拨指正。
【租房那点事儿】
1. 看房看对眼后,租户会和房东签署一份意向书 LOI(Letter of Intent),给第一个月定金给房东。这可得看准了才给,如果签了以后移情别恋看上别间,这第一个月定金就打水漂啦。
2. 签完LOI(每页都要签名,细节部分要仔细看,这种读书的活儿还是交给娃儿他爹吧),给第一个月定金的同时,需要交一份护照和准证扫描件,全家老小的都要。这个应该算是标准动作吧,证明自己是合法逗留坡县的地球人。
3. 接下来双方就租房合约Tenancy Agreement(TA) 的细节进行各种友好协商,几时搬进去啊,墙上能挂照片吗,交接时是否需要请professional cleaner打扫房间之类。
4. TA定稿后双方签名,以租两年为例,再给房东转俩月押金(租一年的话就是一个月押金吧)。
5. 如果是通过中介租房的话,需要和中介签署 CEA form / Commission Form(类似雇佣合同?),给中介佣金。佣金方面签两年合约的话就是一个月房租,签一年的话就半个月房租。至于这佣金是否要收取7%的消费税GST,得看房屋中介所在的公司的运行年限。通常大公司的房屋中介佣金,都需要给消费税。钱就这样如行云流水般花出去啦。
5. 在选好的良辰吉日搬进去后,开始为期30天的蜜月期。在该蜜月期内,需要火眼金睛各种取证,哪个电器不好用啊,哪边地板有划痕啊,各种拍照片留底。俺们中介说了,就这一点上,新加坡和英国的规定刚好相反。在坡县,合约期满还房子时,如果房东发现房屋有任何问题,需要租户提供“这不是我干的”之证据,如没办法证明,修理费用按规定就得从押金里扣。(谁能告诉偶这是谁家订的规矩吗?)而英国就刚好相反,交接时需要房东提供证据,说明“偶交给你时房子不是这样滴”之证据,才能由租户承担修理费用。这时,就体现出专业中介的重要性了吧,偶负责把房子里里外外拍个遍就行啦。
就先写这么多吧。
11 Oct 2016 Tues
时间总是过去了才感觉过得飞快,转眼已到2016的最后四分之一。
报名做志愿者的几所学校陆陆续续地有了回音。有的过了初试,二轮面试被拒,自信心被打击一千点;有的等待数月,直接一封邮件unsuccessful and all the best;所幸,最后的一根橄榄枝,慢悠悠~慢悠悠地~~落进我家邮箱,好吧,就是它了。参加完PV说明会后,搬家这个议题被我们搬上日程。
【复盘之一】做正确的事情比把事情做正确更重要。
收到家长志愿者的批准信后,我和老公那个心潮澎湃啊,立马开始着手看房的事情,完全把当初租个三年学区房的构想给忘了个精光。一来,老公个人不喜欢租房,总感觉是在为房东还房贷,不划算;二来,年轻时租房的悲惨故事还历历在目,想着现在拖家带口的,万一还要再经历这些,不免有些唏嘘;三来,手头有点闲钱,放在银行看着它缩水,实在有些心不甘情不愿。于是,冲动二人组开始急吼吼地找房子啦。找呀找呀找呀找,找到一间合适的房子,紧要关头想要丢支票时,才惊觉许多更重要的事情都还没有考虑。
现住的房子如何处理?买第二套房ABSD?贷款能贷多少?
一一罗列下来,多方打听请教,综合考虑后发现——居然还是租房比较可行。好吧,果真是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不了战略上的懒惰,你说要是看房前,先仔细地把自身情况考虑周全了,还会浪费这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一遍遍穿城看房吗?
先找准方向,找对方法,再去用力。
【复盘之二】买房前的三思
这几天光顾着和律师、banker、中介聊天了,聊完后发现自己,年轻时真的是too young too naive。当初买房的时候,真的是啥也不懂,一切跟着感觉走啊,有个房有个自己的窝就心满意足了。
你说,当初完全可以考虑一下房子周围的学校不是?眼光放长远一些,如若不是丁克一族,不是home school的簇拥者,你家娃儿几年后总得上学不是?年轻时,潇洒一甩头:到时候换房呗。印花税、律师费、中介费、看房的时间精力、搬家的各种麻烦。。。。。。真是当了家之后,才懂柴米油盐贵啊。
你说,当初买房的时候,完全可以和老公好好商量一下不是?非得俩人小手拉小手,联名做Joint Tenant作甚。如果当初只放一个人的名字,现在就不存在ABSD的问题,就没有这么多的头痛麻烦事儿。姑娘们啊,可以考虑在生娃儿的头三年内买房哈,那时候大概就不会如此你侬我侬、焦不离孟啦。买房签合同前多看多问啊,比如Joint Tenant和Tenancy in common的不同。知识就是财富,真的是这样。。。如果时光可以倒流。。。。。。
买房不是买白菜,考虑多一些不为过。
最后,来写一下这几个月来对于理财的学习体会。
年头下决心要学习理财前,总觉得理财就是学着投资,买股票、买债券、买保险,抱着需要花大把时间、精力还有脑细胞的想法,面对着一大堆高深莫测、红红绿绿的数字符号和专业术语,像无头苍蝇一样,无从入手。
现在,两条主线已比较清晰,可以逐渐转为蜜蜂模式:
第一.作为非金融投资专业的普通人,投资的目标就是战胜通货膨胀。透过市场赚企业成长和经济增长的钱,这是正和博弈,这也是我作为理财小白仅可以参与的部分。
王烁大学问里给出的建议是“建立股债投资组合,选代表性最为广泛的股票和债券指数,然后在与这些指数对应的指数化投资工具中,选择交易成本最低、成交量最大的那些……非专业投资者参与市场的唯一办法,是跨产品跨地域的多元化指数组合长期投资。”硬着头皮把他这段摘抄下来了,虽然暂时还没有完全理解。把可用于投资的资产放在比较平均水平的投资组合上,如ETF指数基金,股票、债券组合,把资产收益率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率捆绑起来,相对风险较低。接下来这条主线的目标,就是把上面这些内容充分理解,并找到适合的路径和方法。
第二,也是重点,投资自己的成长,以及自己所爱的人的成长。集中注意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认知水平,优秀的个人,才是财富的最大拥有者。虽然离优秀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但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好,相信复利的力量。
王烁最新的更新上说:每个人为自己负责的最好办法就是增加BATNA。有选择才能多拿。精进不已,是唯一靠谱的人生策略。不能再同意更多。共勉。
一公里范围内是对公民的孩子搬家才有意义的。
如果可以,在名校附近租屋子住然后让孩子入校读书,是个不错的选择。
鼓励原创好帖。本帖子加高亮加精华。
确实,而且得选相对没有那么热门的好学校。有些学校Balloting History上Phase 2B阶段已经一片红红一片的,基本上仰望一下就行啦
嗯嗯,在努力申请家长志愿者阶段
时间总是过去了才感觉过得飞快,转眼已到2016的最后四分之一。
报名做志愿者的几所学校陆陆续续地有了回音。有的过了初试,二轮面试被拒,自信心被打击一千点;有的等待数月,直接一封邮件unsuccessful and all the best;所幸,最后的一根橄榄枝,慢悠悠~慢悠悠地~~落进我家邮箱,好吧,就是它了。参加完PV说明会后,搬家这个议题被我们搬上日程。
【复盘之一】做正确的事情比把事情做正确更重要。
收到家长志愿者的批准信后,我和老公那个心潮澎湃啊,立马开始着手看房的事情,完全把当初租个三年学区房的构想给忘了个精光。一来,老公个人不喜欢租房,总感觉是在为房东还房贷,不划算;二来,年轻时租房的悲惨故事还历历在目,想着现在拖家带口的,万一还要再经历这些,不免有些唏嘘;三来,手头有点闲钱,放在银行看着它缩水,实在有些心不甘情不愿。于是,冲动二人组开始急吼吼地找房子啦。找呀找呀找呀找,找到一间合适的房子,紧要关头想要丢支票时,才惊觉许多更重要的事情都还没有考虑。
现住的房子如何处理?买第二套房ABSD?贷款能贷多少?
一一罗列下来,多方打听请教,综合考虑后发现——居然还是租房比较可行。好吧,果真是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不了战略上的懒惰,你说要是看房前,先仔细地把自身情况考虑周全了,还会浪费这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一遍遍穿城看房吗?
先找准方向,找对方法,再去用力。
【复盘之二】买房前的三思
这几天光顾着和律师、banker、中介聊天了,聊完后发现自己,年轻时真的是too young too naive。当初买房的时候,真的是啥也不懂,一切跟着感觉走啊,有个房有个自己的窝就心满意足了。
你说,当初完全可以考虑一下房子周围的学校不是?眼光放长远一些,如若不是丁克一族,不是home school的簇拥者,你家娃儿几年后总得上学不是?年轻时,潇洒一甩头:到时候换房呗。印花税、律师费、中介费、看房的时间精力、搬家的各种麻烦。。。。。。真是当了家之后,才懂柴米油盐贵啊。
你说,当初买房的时候,完全可以和老公好好商量一下不是?非得俩人小手拉小手,联名做Joint Tenant作甚。如果当初只放一个人的名字,现在就不存在ABSD的问题,就没有这么多的头痛麻烦事儿。姑娘们啊,可以考虑在生娃儿的头三年内买房哈,那时候大概就不会如此你侬我侬、焦不离孟啦。买房签合同前多看多问啊,比如Joint Tenant和Tenancy in common的不同。知识就是财富,真的是这样。。。如果时光可以倒流。。。。。。
买房不是买白菜,考虑多一些不为过。
最后,来写一下这几个月来对于理财的学习体会。
年头下决心要学习理财前,总觉得理财就是学着投资,买股票、买债券、买保险,抱着需要花大把时间、精力还有脑细胞的想法,面对着一大堆高深莫测、红红绿绿的数字符号和专业术语,像无头苍蝇一样,无从入手。
现在,两条主线已比较清晰,可以逐渐转为蜜蜂模式:
第一.作为非金融投资专业的普通人,投资的目标就是战胜通货膨胀。透过市场赚企业成长和经济增长的钱,这是正和博弈,这也是我作为理财小白仅可以参与的部分。
王烁大学问里给出的建议是“建立股债投资组合,选代表性最为广泛的股票和债券指数,然后在与这些指数对应的指数化投资工具中,选择交易成本最低、成交量最大的那些……非专业投资者参与市场的唯一办法,是跨产品跨地域的多元化指数组合长期投资。”硬着头皮把他这段摘抄下来了,虽然暂时还没有完全理解。把可用于投资的资产放在比较平均水平的投资组合上,如ETF指数基金,股票、债券组合,把资产收益率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率捆绑起来,相对风险较低。接下来这条主线的目标,就是把上面这些内容充分理解,并找到适合的路径和方法。
第二,也是重点,投资自己的成长,以及自己所爱的人的成长。集中注意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认知水平,优秀的个人,才是财富的最大拥有者。虽然离优秀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但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好,相信复利的力量。
王烁最新的更新上说:每个人为自己负责的最好办法就是增加BATNA。有选择才能多拿。精进不已,是唯一靠谱的人生策略。不能再同意更多。共勉。
时间总是过去了才感觉过得飞快,转眼已到2016的最后四分之一。
报名做志愿者的几所学校陆陆续续地有了回音。有的过了初试,二轮面试被拒,自信心被打击一千点;有的等待数月,直接一封邮件unsuccessful and all the best;所幸,最后的一根橄榄枝,慢悠悠~慢悠悠地~~落进我家邮箱,好吧,就是它了。参加完PV说明会后,搬家这个议题被我们搬上日程。
【复盘之一】做正确的事情比把事情做正确更重要。
收到家长志愿者的批准信后,我和老公那个心潮澎湃啊,立马开始着手看房的事情,完全把当初租个三年学区房的构想给忘了个精光。一来,老公个人不喜欢租房,总感觉是在为房东还房贷,不划算;二来,年轻时租房的悲惨故事还历历在目,想着现在拖家带口的,万一还要再经历这些,不免有些唏嘘;三来,手头有点闲钱,放在银行看着它缩水,实在有些心不甘情不愿。于是,冲动二人组开始急吼吼地找房子啦。找呀找呀找呀找,找到一间合适的房子,紧要关头想要丢支票时,才惊觉许多更重要的事情都还没有考虑。
现住的房子如何处理?买第二套房ABSD?贷款能贷多少?
一一罗列下来,多方打听请教,综合考虑后发现——居然还是租房比较可行。好吧,果真是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不了战略上的懒惰,你说要是看房前,先仔细地把自身情况考虑周全了,还会浪费这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一遍遍穿城看房吗?
先找准方向,找对方法,再去用力。
【复盘之二】买房前的三思
这几天光顾着和律师、banker、中介聊天了,聊完后发现自己,年轻时真的是too young too naive。当初买房的时候,真的是啥也不懂,一切跟着感觉走啊,有个房有个自己的窝就心满意足了。
你说,当初完全可以考虑一下房子周围的学校不是?眼光放长远一些,如若不是丁克一族,不是home school的簇拥者,你家娃儿几年后总得上学不是?年轻时,潇洒一甩头:到时候换房呗。印花税、律师费、中介费、看房的时间精力、搬家的各种麻烦。。。。。。真是当了家之后,才懂柴米油盐贵啊。
你说,当初买房的时候,完全可以和老公好好商量一下不是?非得俩人小手拉小手,联名做Joint Tenant作甚。如果当初只放一个人的名字,现在就不存在ABSD的问题,就没有这么多的头痛麻烦事儿。姑娘们啊,可以考虑在生娃儿的头三年内买房哈,那时候大概就不会如此你侬我侬、焦不离孟啦。买房签合同前多看多问啊,比如Joint Tenant和Tenancy in common的不同。知识就是财富,真的是这样。。。如果时光可以倒流。。。。。。
买房不是买白菜,考虑多一些不为过。
最后,来写一下这几个月来对于理财的学习体会。
年头下决心要学习理财前,总觉得理财就是学着投资,买股票、买债券、买保险,抱着需要花大把时间、精力还有脑细胞的想法,面对着一大堆高深莫测、红红绿绿的数字符号和专业术语,像无头苍蝇一样,无从入手。
现在,两条主线已比较清晰,可以逐渐转为蜜蜂模式:
第一.作为非金融投资专业的普通人,投资的目标就是战胜通货膨胀。透过市场赚企业成长和经济增长的钱,这是正和博弈,这也是我作为理财小白仅可以参与的部分。
王烁大学问里给出的建议是“建立股债投资组合,选代表性最为广泛的股票和债券指数,然后在与这些指数对应的指数化投资工具中,选择交易成本最低、成交量最大的那些……非专业投资者参与市场的唯一办法,是跨产品跨地域的多元化指数组合长期投资。”硬着头皮把他这段摘抄下来了,虽然暂时还没有完全理解。把可用于投资的资产放在比较平均水平的投资组合上,如ETF指数基金,股票、债券组合,把资产收益率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率捆绑起来,相对风险较低。接下来这条主线的目标,就是把上面这些内容充分理解,并找到适合的路径和方法。
第二,也是重点,投资自己的成长,以及自己所爱的人的成长。集中注意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认知水平,优秀的个人,才是财富的最大拥有者。虽然离优秀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但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好,相信复利的力量。
王烁最新的更新上说:每个人为自己负责的最好办法就是增加BATNA。有选择才能多拿。精进不已,是唯一靠谱的人生策略。不能再同意更多。共勉。
奇怪,怎么看不到回帖?看来,不仅仅是理财小白
时间总是过去了才感觉过得飞快,转眼已到2016的最后四分之一。
报名做志愿者的几所学校陆陆续续地有了回音。有的过了初试,二轮面试被拒,自信心被打击一千点;有的等待数月,直接一封邮件unsuccessful and all the best;所幸,最后的一根橄榄枝,慢悠悠~慢悠悠地~~落进我家邮箱,好吧,就是它了。参加完PV说明会后,搬家这个议题被我们搬上日程。
【复盘之一】做正确的事情比把事情做正确更重要。
收到家长志愿者的批准信后,我和老公那个心潮澎湃啊,立马开始着手看房的事情,完全把当初租个三年学区房的构想给忘了个精光。一来,老公个人不喜欢租房,总感觉是在为房东还房贷,不划算;二来,年轻时租房的悲惨故事还历历在目,想着现在拖家带口的,万一还要再经历这些,不免有些唏嘘;三来,手头有点闲钱,放在银行看着它缩水,实在有些心不甘情不愿。于是,冲动二人组开始急吼吼地找房子啦。找呀找呀找呀找,找到一间合适的房子,紧要关头想要丢支票时,才惊觉许多更重要的事情都还没有考虑。
现住的房子如何处理?买第二套房ABSD?贷款能贷多少?
一一罗列下来,多方打听请教,综合考虑后发现——居然还是租房比较可行。好吧,果真是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不了战略上的懒惰,你说要是看房前,先仔细地把自身情况考虑周全了,还会浪费这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一遍遍穿城看房吗?
先找准方向,找对方法,再去用力。
【复盘之二】买房前的三思
这几天光顾着和律师、banker、中介聊天了,聊完后发现自己,年轻时真的是too young too naive。当初买房的时候,真的是啥也不懂,一切跟着感觉走啊,有个房有个自己的窝就心满意足了。
你说,当初完全可以考虑一下房子周围的学校不是?眼光放长远一些,如若不是丁克一族,不是home school的簇拥者,你家娃儿几年后总得上学不是?年轻时,潇洒一甩头:到时候换房呗。印花税、律师费、中介费、看房的时间精力、搬家的各种麻烦。。。。。。真是当了家之后,才懂柴米油盐贵啊。
你说,当初买房的时候,完全可以和老公好好商量一下不是?非得俩人小手拉小手,联名做Joint Tenant作甚。如果当初只放一个人的名字,现在就不存在ABSD的问题,就没有这么多的头痛麻烦事儿。姑娘们啊,可以考虑在生娃儿的头三年内买房哈,那时候大概就不会如此你侬我侬、焦不离孟啦。买房签合同前多看多问啊,比如Joint Tenant和Tenancy in common的不同。知识就是财富,真的是这样。。。如果时光可以倒流。。。。。。
买房不是买白菜,考虑多一些不为过。
最后,来写一下这几个月来对于理财的学习体会。
年头下决心要学习理财前,总觉得理财就是学着投资,买股票、买债券、买保险,抱着需要花大把时间、精力还有脑细胞的想法,面对着一大堆高深莫测、红红绿绿的数字符号和专业术语,像无头苍蝇一样,无从入手。
现在,两条主线已比较清晰,可以逐渐转为蜜蜂模式:
第一.作为非金融投资专业的普通人,投资的目标就是战胜通货膨胀。透过市场赚企业成长和经济增长的钱,这是正和博弈,这也是我作为理财小白仅可以参与的部分。
王烁大学问里给出的建议是“建立股债投资组合,选代表性最为广泛的股票和债券指数,然后在与这些指数对应的指数化投资工具中,选择交易成本最低、成交量最大的那些……非专业投资者参与市场的唯一办法,是跨产品跨地域的多元化指数组合长期投资。”硬着头皮把他这段摘抄下来了,虽然暂时还没有完全理解。把可用于投资的资产放在比较平均水平的投资组合上,如ETF指数基金,股票、债券组合,把资产收益率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率捆绑起来,相对风险较低。接下来这条主线的目标,就是把上面这些内容充分理解,并找到适合的路径和方法。
第二,也是重点,投资自己的成长,以及自己所爱的人的成长。集中注意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认知水平,优秀的个人,才是财富的最大拥有者。虽然离优秀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但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好,相信复利的力量。
王烁最新的更新上说:每个人为自己负责的最好办法就是增加BATNA。有选择才能多拿。精进不已,是唯一靠谱的人生策略。不能再同意更多。共勉。
发个贴居然用了我半小时。。。服了我自己了[sweat]
除非是不计成本加上个人定制,否则市面上卖的几乎所有东西都是不完美的。房子更是这样。楼主你不能马后炮的认为当初买房考虑一下学校多好,有可能加上学校这个因素,你就要在别的地方做出让步了。
赞同,没有一件商品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购买时考虑的因素各不相同,那时买房只想着地点方便,私密性好。现在有了孩子,反而更希望小区能大一些热闹一些,私密性反而变得没那么重要了。每个时间节点,在意的东西都不太一样。
只不过是自己的一个回顾总结,希望以后可以多一个切入点,多维度思考一下。并不是劝其他人买房一定要考虑学校,甲之熊掌,乙之砒霜,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
原来字数多的贴需要时间审核,涨知识了。这满屏的重复帖子,有办法删吗?求高人指点一下。强迫症晚期患者,看了十分别扭啊
另外,我对家长做义工换取孩子入学资格的做法也不认可。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家长有一种人质的感觉,倍感耻辱。
再说小学就那么点知识,再怎么整还能上天不成。
我的孩子以后上学,只要学校里面华人孩子占大多数即可,名校不名校无所谓。
嗯,你这种轻松的心态挺好的。确实,学校教育再重要, 还是比不过家庭和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
至于做学校的义工,也未必换的来入学资格,因为每个学校再三强调,就算做了足够小时数的义工,也不能确保孩子一定可以入学,要看具体的申请人数情况。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做义工是家长深入了解学校的一个途径。有听过,有些家长同时做好几间学校的义工;也有家长做义工过程中,感觉学校不太适合自己的孩子,最终选择放弃的例子。
倍感耻辱嘛,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自己做得还是挺开心的,交到不少新朋友
前几天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篇文章:
扒一扒那些年薪百万的人都在靠什么赚钱?
感觉收益良多啊。文章是知乎老猫写的,里面提到:“很多人喜欢把赚钱、理财、投资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三件性质完全不同的事情,所需要点亮的技能树也不尽相同。”
看完还是有些不明白,理财和投资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理财是对自己财产的分配与管理,好比是单机游戏;而投资则是人和其他人之间的游戏,属于联机游戏?还是说投资属于理财的一部分,理财还包括资产结构规划、配置。理财看起来像个饼图,里面有一定百分比的钱拿来去市场上投资,以战胜通膨。
怎么和钱打交道,从小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在这一方面真的是完全空白啊。得把拉下的功课补起来,赶紧的。
楼主心态蛮好的,乐观的人,运气也会很好的
哈哈,多谢多谢,看问题的角度变了,整个感觉就不一样了,所谓的“一念一世界”
有没有理财小白微信群啊,大家一起学习呗
真是个好主意啊,这就去建一个
最近很迷李笑来,订阅了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受益匪浅。
笑来老师说:
一个人要获得巨大的进步不是因为他努力,他坚持,他奋斗,而往往是来自他眼界的打开。
加入优质社群的价值,就在于你能看到和你一样的人成长的过程。是这个环境,这个过程真正启发了你的眼界。
参加了一些国内的学习微信群,每次看着他们实地聚会就眼馋啊,如果在新加坡能有这样一群一起学习、分享、进步的小伙伴们该有多好啊。
感谢橙色天空的提醒啊[kiss],一边建群一边容我思考一下这个理财小白微信群怎么玩法。
吉米·罗恩说:“你就是你平常花最多时间相处的六个人的平均值。”
得想办法让这平均值高点儿才行
昨晚看王烁大学问的专栏文章“中国经济未来看这几个路标”,看到一半睡着了,对于理财小白来说,实在太烧脑了,一字一句读,还是一头雾水。今早硬着头皮啃完了,好像,似乎,看明白了一点点。
王烁老师提到:“全世界中央银行家面临的痛苦不是怎么抑制通胀,而是怎样制造通胀”。以小白的理解,通货膨胀不就是多多印钞票吗?为什么说还需要制造通胀呢?
文章里提到的“需求侧刺激”“供给侧改革”“影子银行”“飞矢不动 flying arrow is at rest”,好多概念都很陌生,但是看着让人很有一睹其芳容的冲动。虽然老师说“尽量做到浅显易懂”,可我还是有些没有看懂,呵呵 (无奈脸)
文末,老师提到了中国经济未来会看的五个路标,对最后一个特别感兴趣:
“什么时候会发生垄断或者高度管制的服务行业的大幅放开,如医疗、教育、文化娱乐?”
作为曾经的医学生和现在的娃儿他妈,对医疗和教育一直非常关注和感兴趣。在等待路标出现的时候,如何从观察者变身为实践者呢?去留言问问老师。
如果有对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信息我哈,文章可以请5人免费看,早上发给老公了,还剩4个。一起烧脑,烧烧更健康,哈哈。
王烁老师的回复:多印钞票是为了制造通胀,奈何通胀起不来。
难懂依旧。。。。。。
这几天在不同的地方,都看到“150人”的说法。
罗宾·邓巴(Robin Dunbar)说:真正可以勉强称得上是你朋友的,仅仅只有150人,这是命中注定,由你的脑容量决定。
吴军的硅谷来信第15封也提到,一个人只能有精力和150个人打交道。
真的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