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

2021年起psle的考核制度改变

http://www.straitstimes.com/sing … e-removed-from-2021

“PSLE grading will also no longer be based on how pupils do relative to their peers, as it is now, he explained, adding that the hope is that this will encourage students to focus on their own learning rather than competing to do better than their peers.”
感觉这个很理想化,没有比较,竞争,是什么决定哪些孩子去更好的中学呢?

“To address this, MOE intends to expand the DSA opportunities in more secondary schools for students with specific strengths”
掌握一技之长更重要了。


不光拼成绩,还要拼特长


拼特长就是拼爹妈


我的感觉新政策男孩会比较受惠,还有CCA要火了。


(联合早报网讯)从2021年起,全国小六会考的成绩以分级制取代现有的总积分(T score)制度,旨在减轻对考试分数的过度偏重,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空间全面发展兴趣和强项。
今年就读小学一年级的将是首届受调整影响的学生,分级制的评分方式将类似于现有的O水准和A水准成绩。
教育部代部长(学校)黄志明在国会拨款委员会辩论教育部开支时透露这项消息。
他指出,新的评分方式将更有意义地反映学生所掌握的水平,而不是专注于评估学生相较其他学生的表现。这意味,不论其他同学的表现,只要学生的学习达到一定水平,他就会考获相应的等级。这将鼓励学生专注于自身的学习,而非与其他同学竞争。
教育部会在接下来几年做相应的调整和测试,以便推出新的考试和中学分配机制,同时让家长和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熟悉新的会考评分方式。至于中学分配方式将如何调整,教育部将在今年中公布更多详情。


重点还是好好学习。。。


“不论其他同学的表现,只要学生的学习达到一定水平,他就会考获相应的等级”,

以前可能是top 20%拿A, 现在是只要超过某个决定分,比如这次题出的难, 只要超过70/100 分就是A。所有拿A的就一视同仁了。在这种情况下,成绩突出的没有优势了。就是拼技能了。这也是他们说的不要只注重学业。

这些是猜测啦。能具体的出来就知道了。


我没看懂


拼爹妈?这不是穷人的孩子更难出头了吗?
要知道,孩子的特长那可都是爹妈用钱堆出来的!


估计以后的孩子要开始拼奥数了-作为psle 分数的替代品。感觉中国走过的老路这边又要重走一遍。政府的本意是给学生和家长减少压力,但好学校入学名额就这么多,估计以后学生压力更大,要学的更多。


有小数点分的, 学校能看得到


看小数点分?那还搞什么分级制?岂不是掩耳盗铃?


你说对了。

可是没办法啊, 总有人不满现行的教育制度,分流不对,分班也不行,小六会考也很多人批评,逼得政府不得不调整。

可是调整了就真的好吗?只有未来才知道。放弃已经被历史证明成功了的制度,去摸索尝试新的制度,台湾失败的教改就是前车之鉴。


相信莱家华家不会降低标准,政府中学可能会做调整。


问题是250-280的全部是A。10%相当于5000人。在这些人里面怎么设定标准? 给拼爹留下空间了


只看小数点就好了,不看小数点,或者选择性的看小数点,那就真拼爹妈了。

把这种方式带到中学来,以后社会分化会更严重,除非学校提供所有科目的教学,社会禁止补习,就像抓香烟一样,抓到补习的取消成绩。


同一档不看总分而是拼特长,只能无语,这种录取标准要害苦爹妈了,钱包精力两头伤,还不知能折腾出啥来。


:)应该是按单科分等级,各科齐头并进很重要,偏科要吃亏;身份变得更重要了。


kiasu那边也炸了锅,有人推测分级的话同一级的可以靠抽签选中学


佩服老李,思想远,眼光更远。

现在的坡坡政府,一方面开放成人的精英移民政策,另一方面基础教育却只以国人为先,典型的不培养拿来即用,虽然残酷,但从一个资源有限的国家角度来讲,却无可厚非,甚至是非常棒的选择。


小六会考的学生人数逐年减少,今年还有几个中学招不够学生合并的,说明外国学生不多。


是政府在缩减外国学生。因为投入比大于所收的学费,而且政治上又难过关。他情愿推给私立学校。

主要原因是现在外国学生太多了,政府没有义务贴钱给这些孩子来这里过度。


会不会按距离?学区房再现,富人还是占优。


等细则出来看看透明度怎么增加吧。如果抽签决定,psle不免显得儿戏。如果同等情况下是按距离,估计大家又要忙着搬家了。还有如同楼上所说,cca,各类比赛没有办法量化,真要按这个筛选,到时候争议一定很大。唉,赶上第一年,是福是祸不知道啊


拼学习准没有错,除了小六会考还有Olevel, Alevel嘛。


话说那个特长,不光是父母钱包得有钱,还得看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天份,不然也是枉然。以我女儿为例 ,四岁开始学跳舞到现在,虽然兴趣浓厚,但是极无天份。顾手不顾脚,一字马拉不直,腰下不去,有什么用?全当女儿去玩了,开心就好啦。


爹妈的钱包快速瘦身中


楼上妈妈说的对,特长有如天赋,钱也不一定能推出来。最后多的是一帮陪练的。咱们该干嘛干嘛,读书始终是第一位啦。


孩子小的时候学点额外的,就会觉得自己不一样。这个原因,我两个孩子都会鼓励学点东西。光学习,学习好的太多了。等熬到小学有免费的CCA就可以转过去。


天真!小学的CCA那是带孩子玩的花架子。要想出成绩,那还得家长找教练私教+孩子刻苦练习。


培养兴趣爱好那是必须的,靠它吃饭确是很难的。新加坡的整体教育制度不变,所谓的精英还是成绩好的。


感觉未来的坡县教育,会越来越向美国靠拢。看一看,美国藤校的收生标准是怎样的,就明白了。


跟美国靠拢,大学没问题,甚至高中也没问题。可现在这种搞法,把压力直接推到小学,这不行。

以前是根据学术分流,现在是根据兴趣来分流,政府考虑这个问题角度还是一样的。但问题实际上正是出在分流而不是怎么分。压力是从分流来的,不是怎么分流来的。

很多人到高中都还没找到自己想做什么,到了大学还换几次专业。最早,这里把专业分流推到高中,之后是初中,然后现在要推到小学。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决定去哪?这完全是拔苗助长。大部分孩子没那么早熟。而且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知识没那么深没那么广。孩子很难知道自己有什么可以做?能做什么?想做什么?这样下去,很多人根据兴趣到了中学后,DSA直接把你绑死,CCA不能换,学校不能换,CCA不出成绩,把你赶走,学术成绩不达标,把你赶走。孩子怎么办?


的确,坡县的教育,太急了。只能说,苦了孩子,也苦了家长。


这是 side effect. 你不能考虑极端情况,或者把副作用放大来看。
没有哪种政策是完美无缺面面俱到的,总是要有某些取舍。
现在就评论这种做法是副作用大还是积极意义大,还言之过早。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政策,所以需要在政策出台前讨论其正面和负面的作用,让大家有充分的准备,同时有时间去改进政策,把负面作用减到最少。这也是为什么政府先公布政策,然后延时几个月再公布细节的原因。这可以给大家有时间讨论,让政府能够有时间和机会更好的调整该政策。

任何政策推出后,总会有对一部分人造成负面影响,对政策制定和执行者来说,必须考虑,但也得有牺牲。这没问题。

讨论是必须的,不能因为观点不一样或不成熟就否认讨论的意义,这里不应该有什么‘不能’讨论的,也没有‘过早’的东西不应该去预测。政策,尤其是教育政策会影响到未来的30年。需要大家仔细理解,分析和准备以后会发生的事情。

回到本来的问题。
这次的改变,主要目的是,减负和学习多样性,想把千军万马争抢学术独木桥过河的问题解决掉,如果除了学术桥以外,孩子能够有其他几座桥过河的话,孩子的负担会小很多。在这个新的政策下,每个孩子都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过桥,的确能够把桥的负担减轻。孩子也更容易过去,孩子负担也减轻了。可这种改变,实实在在地把孩子对兴趣和未来的选择推到了小学里。这不符合基本的教育实践,那么小的孩子还无法决定自己能做什么,以后喜欢做什么。大学以前的教育,应该还是处于通识教育全面打基础的阶段,让孩子充分接触不一样的东西,把需要的基础打好,上大学后再决定去做什么。如果政策上没有相应的措施,让孩子在过了桥之后,不被淘汰,可以有不一样的选择,孩子面临的问题和现在没有区别。他们会同样面临学术的压力和更大的CCA的压力。
这种结果我不会它说成是’side effect’, 我会叫‘consequence’。

这个改变的后面,可以看出新加坡教育体制的根本思维--精英制,从没有变化。以前是用学术水平来衡量,现在扩大了一点,用CCA的水平来衡量,但根本思维方法是一致的,而正是基于这个思维方法,制定出来了从小二开始的每两年一次的分流。在这种分流的基础上,淘汰差的留下好的。这才是新加坡学生压力的源头。但这种政策被包装成了‘因材施教’,让华人家长无法反驳。
孔子七十二弟子,每个人都不一样,他不会因为樊迟比颜回差很多,就叫别的弟子去教他,或者叫樊迟另寻高明。他对所有弟子的教学态度是一致的,但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变通,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中国现在的教改,小初连读,实际上更能够适应孩子自然发展的规律,真的能够减轻孩子负担和开发孩子的潜力。那里问题只是执行上的问题。新加坡的问题是完全相反,执行没问题,道理有问题。


我只看到你先入为主的论述自己认定的“趋势”,龙生九子,各有所好,不是一说到龙子就必定要展开针对白马的各种联想的。
我觉得你的论述一开始就偏了,主观性太强,认定了教改后必然会出现你所说的那些状况。且不说细节现在还没公布,CCA 的成就是不是真的占很重分量大家都不知道,就算届时考虑了 CCA,也没什么大影响,上下几分都归类在同一等级,能多出多少人来?这些多出的人都被录取的话,中学是不是能消化?光凭想象是不科学的,现在都是大数据时代了,教育部应该有自己的统计数据。

另外,拿中国,美国来比较,也不太合适。中美基数大,中小学再怎么宽松,万里挑一都有大把的人才。新加坡要是完全放任中小学教育,恐怕很快就没人可用了,所以适当的“压力”是必须的,度怎么张弛,这就是教改的目的。


现在的PSLE一分的差距里有400个学生。如果评级后,一个级别的差距可能上千人甚至更多,这在学校选择孩子的时候就得依靠其他的标准了。而无论新的标准是什么,孩子会被再次严酷的分流。根本问题没有改变。这是该不该分流的问题,而不是怎么分流才有效的问题。

中国说,因为中国人多,必须采用精英治国,新加坡也在说,因为新加坡人少,必须采用精英治国。这些事情有现实的考虑,不需要分辨出对错,能管好就行。但如果非要从逻辑上来证明,那总有一方是错的。实际上精英治国肯定比民粹或笨蛋治国好,但分流只会分化社会,埋没民智。

孩子还是这些孩子,学多学少,学早学晚,聪明的孩子总能冒出来,总能把该学的知识抓到手,完全不用担心国家会因为不分流而浪费了这些人的才智。当然压力是必须的。不然社会不会进步。

另,每个人的分析都是从自己的经验和角度来说的。但讨论问题的一个原则是,就事论事,别人的背景和主观出发点是不需要讨论的。当然分析方法对不对是需要指出来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公平的分配教育资源.

你说给孩子减少压力, 其实不然, 没有任何人给你压力, 只要你愿意随便选择一所中学, 你就算考个188, 还是有快捷课程可以上. 你完全可以没有压力.
但如果你要让孩子去RI, 去华中, 这压力就来了.

如何计算分数, 是T-score还是等级制, 我都不关心, 我关心的是, 如何保证入学录取标准的公正与透明. 两个同样A的孩子, 只有一个名额的话, 用什么来标准来决定录取谁. 这是最重要的.
任何的不透明都是腐败的温床. 教育部最好明白这一点.

标准改了无所谓, 体育比赛还经常修改规则的, 我们只需按照新的规则努力就行了, CCA重要就多去CCA, 竞赛成绩重要就多参加竞赛, 这都不是问题.
问题是公开公正透明的录取标准. 让我们拭目以待教育部的高招.


说的很对,公正透明的录取标准更加重要。但需要补充一点的是这种录取标准能且仅能与每个孩子的自然天赋+个人努力有关,而不应该和孩子的家庭条件有直接关联。比如,如果最后的政策出现家庭住址按距离某中学远近来录取,说明这个标准是有问题的。


LZ  请问中学分配的方案出来了么
会关联到家庭住址么


不是说同分抽签,身份第一吗?!
跟地址应该无关


看分数等级,特长,课外活动,离家距离远近和身份,去年年底小一 orientation校长讲的新的小六会考制度


赞同

我觉得教育部的目的还是坚持因材施教,怎样正确的因材施教


还要看身份。。。。。。一样成绩看身份 这对孩子是多大的刺激。。。。。。


积分等级
从2021年起,每个小六会考科目(英语、数学、科学和母语)都会获得一个积分等级,各个等级由一组分数构成,一共将有八个积分等级。考获90分或以上就能得到第一级,获取1分积分。85分到89分为第二级,积分为2分,以此类推。这也意味着,凡是获得同一个级别分数的学生,都属于同一个积分等级。学生小学离校考试的总成绩,就是他各科积分等级的总积分。总积分的最低分为4分(四科均获得1分),最高为32分(四科获得8分)。总积分越低越好。而这将取代T-score分数。有了这个新制度,学生不再被精细区分,因为在改革后,只会有29种小学离校考试总成绩,而在目前的制度下,可有超过200种T-score分数。

在这个新的积分制下,学生的成绩将基于他们个人在各个科目的表现,无须与其他学生比较。教育部表示,这将更有教育意义。因为在目前的制度下,其他学生的表现会影响他人的成绩。新制度将更好地反映学生的表现,而不过度与其他学生作比较。
基础水平科目
在新的制度下,基础水平科目也将以积分等级评分。基础水平科目是为了支持少数学生的学习需要,因为普通水平科目对他们来说,较不适合。报读基础水平科目的学生,将获得额外的援助,帮助他们建立基础,升上中学。通过这个方式,学生将更有信心,追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水平。
分流制度
目前的分流制度将保留,学生们将根据他们的小学离校考试总成绩,被分配到快捷、普通学术和普通工艺。四个主要科目的等级积分加起来,就是学生会考总成绩。考获总积分4分至20分,就会分配到快捷班,21分至22分,就可能分配至快捷或普通学术。23至24分的学生就分配至普通学术或普通工艺,而26至30分,英语和数学考获积分等级7或更好的学生,就会分配至普通工艺。
教育部表示,这将让他们能制定教学,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要的同时,也让他们以适合他们的速度学习。
中学分配
学生们将凭小学离校考试总成绩被分配到各个中学。有了更宽泛的等级制,将会出现更多学生考获相同小学离校考试总成绩,学校之间因截分点的区分也会减少。
如果考获同样积分,教育部将给予新加坡公民优先权,而学生选择学校时的排名将会更重要。如果两名新加坡籍学生考取同等成绩,系统就会根据学生的选校排名进行优先考量、也就是说把学校排在较前选择的学生将会优先分配学额,最后才会交由电脑抽签来分配。
会考虑学生选择学校时的排名,是因为教育部了解学生和家长们在选择中学时的各种考量,如学校的课外活动、学校离住家的距离等。
如果报读特选中学,修读高级华文的学生将有优先权。
教育部表示,将在接下来几年,测试新制度。本地中学也将利用这段时间,继续改良他们的课程,让学生选择,补充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兴趣和长处。
教育部也透露,在过去几个月,已与约400名学校领导人和教育者沟通,他们都对新制度表示支持。他们也呼吁家长支持,以让这项改革更有影响力。教育部将继续与各个利益相关者沟通,帮助他们了解这些改变。


特长走DSA
PSLE的顺序看起来是:AL,高华(SAP学校),身份,志愿顺序,抽签


邻居家小一的孩子已经没有期末考试了,和小六的哥哥整天疯玩。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