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屈原投汨罗水⋯可以说,端午节与任何人的投江都没有关系!
比如粽子~最早文字记载出自许慎的《说文解字》,食粽子习俗早于屈原去世400多年;比如龙舟~在春秋之前,吴越之地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不过旧时追债多在五月节,八月节和新年之前。所以有躲债的,拖过一节就缓口气。欠债不还的人是不是快乐就看他自己和讨债人的本事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同一个字的意思也会随时代改变而改变,比如说‘枪’,古代是多指冷兵器,近代多指热兵器,现代基本专指男性生殖器,如果前面加个‘老’字,在清末指的是常吸[关键词屏蔽]的老烟鬼。中华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哈哈,楼上2位要cqzh了,哈哈哈哈
也不见得,比如幽灵能有什么好玩意儿
南朝 宋 谢惠连 《祭古冢文》:“酒以两壶,牲以特豚,幽灵髣髴,歆我牺樽。” 宋 欧阳修 《贺九龙庙求雪有应》诗:“真宰调神化,幽灵应不言。”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三章三:“这位爷一出现在前厅,但奇妙的却又有另外一位爷和幽灵一样地浮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