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投资理财

那个京沪移民后悔了的那个帖子被删了?

没删阿。看你还是没好好找:
http://bbs.sgcn.com/thread-16051235-1-1.html


ok,把额这个删掉吧


是啊,能回去的都赶紧回吧,再不回去就永远都回不去了。


每次看到这些50岁被裁的工程师。我就心里一凉,想想自己的以后,可能就会和他们现在一样。


知道为什么这个论坛不行么
不是说不能有反对意见
而是大妈喷子的水平太低了,连反驳说说的兴趣都没有
也就看看呵呵路过


赶紧回吧,国内最欢迎四五十的工程师哦。


你们不知道50岁被裁的工程师拿到了多少赔偿么?


还是那个问题,中国的盘哪一棒是最后一棒?40岁的工程师去北上广能拿多少工资?新加坡的确残酷,回去恐怕更残酷把。只够买一套房子拿来住还是不要回了,能买两条套没贷款,可以去搏一下,看自己是不是最后一棒。能买五套没贷款,在哪都一样了。


那些是没本事的人 新加坡工作机会和工资还是很高的


赔偿只是救急,不能发财。一般来说,赔偿是N+1, N+2, 之类的,都是有上限的,我之前的公司是25,一个人在一家公司干25年的可能性已经是很小很小了。就算是25,乘以月薪,就算是1w吧,那是25w,也不过是两年的工资而已。谈不上发了什么财,更谈不上后顾无忧。

如果是60岁以后被裁,能拿到这个赔偿,才算是后顾无忧,50太早了。。。


社会很残酷,我们不能一味的认为人定胜天,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成功这只是鸡汤。但是也不能人云亦云,动不动危言耸听,把啥都归结到客观原因,忽略主观努力。上面有位网友说的,50岁被裁,想去开uber又不会开车,这就是找客观原因了,不会开车难道不会学吗?我经常坐的uber,司机很多60多的,人家咋就活的好好的。


外国公司的无人驾驶汽车都在纬一科技园区域上路了,以后无人驾驶时代,新加坡的德士司机恐怕就要竞争上岗了。


新加坡50岁可以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一个月能拿1万的人会的东西也很多,根本不担心找不到不合意的工作,要求不高维持一个月自己的生活开销完全没问题。更不要说自己还有存款加赔款。
就算在国内因为怀孕等各种原因裁员不赔偿的很多哟,你可能不知道吧?


小网球有点危言耸听,但是50岁完全不担心那是不可能的,现代社会分工非常的细,个人的技能也越来越专,专就意味着狭窄。你是这家公司的技术能手,不见得你的技能在另外一家公司就好使。还有除了那些越来越吃香的职业,其余的都会面临年轻人的竞争。

总之吧,整天忧心忡忡没必要,但是过度乐观也是不行的。


哈哈,我不是过度乐观,是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还没有到50岁,所以你不了解50岁的心境,50岁基本上已经没有在要求有多专业的工作了,帮SMRT分流一下上下班的旅客;偶尔接一两个老客户的电话做点小Project;在CC帮帮忙;去博物馆做解说员;甚至可以KFC做做收银员等等,选择比你想象的多很多哟。除了新加坡对雇用老员工有补助以外,50岁的时候孩子已经长大成人,读大学的学费也存够了,很多人连房贷都还完了。每个月的基本生活花费都还不到1000块,用存款的利息再加上每个月余下的钱之类去旅游旅游。除了没事做闲得无聊,这些人没有过的不开心的。
当然不排除那些年轻时就没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还为了充面子留了大堆大堆的贷款需要努力,这些不管在哪个国家都是过得不好的人。我们只能说提前做好准备,存钱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很重要的。不能因为自己的工作好,公司好就没有了忧患意识。2000年左右的国企下岗潮就是最大的警钟。


年轻的时候搞大堆贷款的人,往往不是老了之后过的不好的人。除非贷款买东西是为了撑门面,例如月薪3k非要贷款买个bmw,纯消费的这种。
另外,孩子上大学可以贷款,父母没有义务准备这个钱吧。如果连上学的贷款都不敢拿,那就没有必要去上这个学了。


重点不是等到50岁被裁了才想去干什么,而是在50岁之前,就要规划好50岁时没有工作了的开销。


你好牛逼,两年工资25万新币。


嗯,我说的就是为了充门面,而一大堆贷款如果没有在20年内还完的规划是不是这个大额本身就有些问题呢?

至于教育基金,不在于孩子会不会用,而是做父母的自然而然会准备。学习当然是自己自觉的~


反正我是觉得,任何不能在自己的黄金年华前规划好的贷款甚至人生,真的有自己再审查的必要。


我只是举个例子,不代表自己就能拿那个数。N+1,顶限25个月工资,可不就是两年工资而已。


你这帖子可以不删除了吗?码字那么累,然后又删掉。


你不能拿国内的高校和这边私营企业比呀,这边的高校还不是能干到60以上。

问题是,国内的这些地方,也不是一般人能进去的,所以这种对比没有啥意义。


楼主你从华新copy来的这一篇,也就是某个妄人的胡言乱语而已。某个楼盘的成交量稍微放大了一些,就联系到新移民,进一步联系到资金溢出,这真是神逻辑。


我好奇,你这是要新加坡人多可怜才满足呀?

服务行业对很多老人来说只是消耗时间的,他们完全可以不工作。

至于高校,你确定你知道国大南大的教授们的年龄么?你知道astar的科学家多大年龄就开始自己拿着研究成果退休了,不工作一样该旅游旅游,该休息休息的。更不要讲这两类人自己选择退休前的薪水和存款了。

总结还是那句话,能把自己生活过好的人,移民不过是一个选择。选了就不会后悔,与其后悔不如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了,因为后悔也没用~而选择了移民还后悔,每天看着国内的各种高大上流口水,就算没移民也是一样只能对别人的生活流口水而已。


这个吧我还是同意一部分。很多服务行业的老人,根本原因就是经济上比较窘迫,不得不来工作。

本地高校拿到教职的,那肯定是爽的不得了,绝对是高收入。但是你对astar期望太高了,估计里面你说的“科学家”看到你说的这些只能摇头苦笑了。

特别不同意你说的只要有能力在哪里都能混得好,这是人定胜天理论。除了极个别的,绝大多数人都是需要环境的,选择比能力更加重要。小网球说的50多的人,如果20年前拿到phd就回国,那现在基本上是学阀,最差也是博士生导师。而留在本地进企业工作,到现在可能就是要担心裁员的人。
补充一个负面的例子,49年以后大批国外留学人员毅然回国报效祖国,结果除了造蛋蛋的那几个,其余的混的连命都难以保住,可以说混的很差,可是你能说他们没能力吗?

不过人生处处都是投资,自己的选择就要自己负责,没什么后悔的,后悔也没有意义,这一点我非常同意你。


哈哈~~确实还是有理论的缺陷

不过astar我是认真,因为我就认识一个这样40多岁就退休不再工作的大哥,生活爽的不要不要的。而他的旧同事中闲着去大学教教课或者和他一样休息的还有很多。


有可能人家有额外的机遇发了财。

从astar到本地高校去教书的有这样的例子,但是基本上要是坡人,欧美名校phd,高校正好有空缺,几样缺一不可。事实上,不要说高校,astar的人能去poly教书都不容易,能拿到offer都高兴的不得了。


也有可能


年轻不好好攒钱理财,50岁活该被裁


我同意你.说的各方面都很周到.
补充一点就是,
你看到的PHD刚毕业就回去,现在至少是博士生导师的,
其实只是PHD刚毕业就回去的人的一部分.肯定还有一部分混得不好的,
或者一心做了研究的.或者没来得及赶上政策甚至政策没落实没拿到房子的.或者后面政治斗争不顺利的.或者到后面孩子上学需要求人的. 
再有就是博士生导师真的牛吗?同样是博士生导师,也有很牛左右逢缘的,也有很清贫的. 

也不能说回去的都好了.也不能说回去的都差了.
49年回国的,也有后来牛了的.院士了什么的.都很难讲.

做自己适合的事情吧基本就是


那他拿的是退休金吗?还是项目管理费?


这个就要看比例了,89年后回去的,混的好的居多。49年以后回去的,倒霉的居多。78年恢复高考后上了大学的,从比例上肯定比当工人的混的好的多。但是也不排除个别的例子。


绝对不可能是退休金,因为是他主动离职的。

至于是不是项目管理费就不了解了~


那这样的话他现在过得好似乎和ASTAR没有什么关系啊


所以大家首先要志同道合吧.


….我只是想要说,会生活的人不会把自己弄到50岁再踌躇满志的地步。在到达50以前早已规划好了自己的人生。

如果硬要鸡蛋里头挑骨头的话,不如认真点把自己的人生计划好,换国籍是一个谨慎的决定,如果自己都不确定能保障好自己的未来,保留自己已有的国籍才应该是最负责的选择。


….这些结论已经背离了我回帖的初衷~~就不继续讨论咯


能规划人生的人简直少之又少,尤其是在这个变化很大很快的社会。否则那些富人就不会那么迷信了。
对普通人来说,只能是居安思危,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剩下的只能是走到哪里是哪里了。任何决定,都是一个投资,既然是投资,就不可能有100%赢的。


楼主是说投资还是生活?  投资的话,当然可以,北上2地的房子,肯定是只涨不跌,有闲钱投资还是不错的。 生活的话,我还是不喜欢北京和上海。 人太多了,而且水质和空气不如新加坡,孩子的教育,国内也不如新加坡,至少目前来看是这样。

新加坡好欺负外国人,但对已经移民的人来说,这反而是个好事。 毕竟移民的利益根新加坡本地人的利益是一样的,不像北上,虽然户籍对本地有一定的保护,但根国籍还不是一回事。


规划得看目标是什么哈。目标不一样, 成就感很不一样。国人希望多有几个房子。有的则希望退休不用出去做体力活。还有的有高大上的目标。个人开心就好了。


这个要看你对“教育”的理解,我根你想法不太一样。主要还是我们的定位不一样。   你的眼睛只在看中国,我看的不单单是中国。

首先, 中国的大江南北的见识,只在中国适用,这个是中国文化,全世界除了中国,哪都不适用。 而教育方面,主要还是地区优势,新加坡的名牌大学,比中国的名牌排名高,而入学难度差不多。 比如, 一个新加坡人考国大,同比 一个上海人考复旦,所付出的努力都差不多, 但这2所学校在世界上可差了不少。。。。这个就跟上楼梯一样, 后续,如果你要去世界一流大学深造,比如 哈佛,麻省理工,剑桥等。你之前的大学考量就不一样了。

我们第二个不同之处,我们对教育成果的理解不一样。 读书是为别人打工,混社会做生意才是正道,这种理念确实延续了很多年,但现在并不适用。 因为中国已经不是大县城了。

读书根做生意没有任何冲突。。。而受过真正高等教育的人,思维,逻辑能力,见识,理念都很不一样,学习能力,判断力也非常强。。。。普通学府出来混社会的人,做生意大多数靠运气,老思想是靠关系。 如果你统计一下比例,绝大多数混社会的,都是社会底层,发家的是少数。


你这个上学就要贷款,我反对,我自己有钱,凭啥让我孩子去贷款?奥,活了大半辈子,给了子女读书的钱自己就过不下去非要娃娃自己贷款??试问每个做父母的,不论种族国家,正常和谐的家庭里,谁会让没有开始上班还在读书的娃娃自己贷款读书?除非,做父母的真的穷的拿不出钱。或者,做父母的是所谓的虎妈狼爸,让自己娃娃勤工简学锻炼独立自立的能力,要不然正常点的逻辑,大部分人都会供养孩子毕业到开始自己上班。


很多服务行业的老人是因为自己年轻的时候没有读到书,没有作到好一点的工作,没有存公积金,也没有钱教育出来能赡养自己的子女,我以前做义工那几年就是扶助这些老人家,每个这样不幸的老人都有几乎相似的不幸的这些经历,所以,不要把现在接受教育并且能够自己做工的年轻人的未来也想成那么惨,现在已经建国51周年了,不是那些老人家年轻的时候的那个年代了。。。


学费贷款是优质贷款,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意识到自己已经成年,经济上应该独立了。虎爸狼妈那种,那是拔苗助长,不是培养独立性,不可取。美国的那个虎妈还算可以的,后面的那个狼爸,完全就是东施效颦了,利用外籍身份上个北大还吹上天,还有好多捧臭脚的,唉。


当然,是否贷款也是一个投资决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现在的利率水平下,如果学费贷款年利率很高,例如5%以上,手里有足够的cash,就没必要跑去贷款了。如果利率很低,甚至免息,那不贷白不贷。

总之吧,无论是在新加坡或者国内,只要孩子够优秀,上学钱根本不是问题。


很少同意抬杠王的观点,不过贷款不是坏事啊。
以前我读书的时候就用了DBS TUITION LOAN, 利息是从毕业后的第6个月开始算的,当时利息是3.75%每年。

我一共贷款22000元,后来工作了就慢慢还掉了。但是真的贷款以后有了责任感,特别毕业后第六个月算利息让我有危机感,开始的前6个月我也是填补了不少,每月工资到手后,先还500贷款是我必须做的第一件事。

2002年来新加坡读书后,从2004年开始我就自己贷款付学费,假期打工赚生活费了, 我家里一共支持我在新加坡2年。这点我觉得对我的历练很大!下课就赶去打工,假期就叫打工店里给我排满班表,回国只回去2周左右因为怕影响收入。 靠自己读完书还租了套公寓做做2房东,当时房租也不要钱的,只要跟一起住的小伙伴拼个水电费网费,一个月400新币足以。

所以我会鼓励我儿子去拿贷款,或者自己争取奖学金。 居安思危才能读好书,管好自己。


这样说嘛我还是赞成的,如果贷款读书的出发点是为了给自己攒养老钱,早早把孩子推出去自己养自己来减轻自己的负担,我就觉得接受不了,孩子自己懂事是一回事,做父母的那份养了就得尽责又是另外一回事


公主棒棒哒


唉,你又把回帖删除了。。。。

以后看见你的帖子,一律不回。绕着走。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