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是农村,家庭毫无助力,全靠自己打拼,资产只是相对农民而言,不要和动辄千万的富豪比。
1,叔叔家的弟弟,84年的。一女一子,女儿上小四,儿子幼儿园中班。叔叔家一直极穷。弟弟自小不善读书,勉强到初中毕业,毕业后跟着我哥打工。我哥安排他学手艺,学啥啥不成。叔叔略会泥瓦匠手艺,95年我哥托人将叔安排进一不错的建筑队,每月1500,这样嫁了2个女儿,等弟弟结婚时勉强盖了个平房。结婚时弟媳妇的娘家连陪嫁都没有,还是婶子买了最廉价的家具放屋里。婚后,两人去给炒货的亲戚帮忙,顺便学做生意吧。慢慢又转去学做纺织品加工,总之,老大上小学之前并没啥钱。
后来弟弟借钱买了货运车,不知是郁闷太久还是怎的,极其能吃苦,经常连夜跑。货运车换了大的,弟媳妇帮人做加工的收入也稳定了,每天200多。今年回去,得知弟弟同时做拼货,收入已经趋向稳定,每年30万+。去年40多万盖了楼房,15万买了辆代步车。今年聊起来,打算拉我哥做个板材加工厂,说开车不是长法。我则建议他好好做拼货。
2,大舅的孙子。今年33岁,3个儿子,大的12,小的8岁。大舅家很穷,大表哥一天学也没上过。大表哥只这一个儿子,不是读书的料,初中也没上。人倒一表人材,早早勾搭个媳妇。开始跟着大舅哥倒腾林木,赚了些钱。后自己包100多亩地,种花。去年在县城花了84万买了套房子,花26万买辆代步车,打算明年翻家里老屋,按当地行情,应该不会低于40万吧。
3,现在家乡的农村,只要不懒,家庭年入10万都是可行的。每个村都没闲人。与此同时,是各种人情的高涨。我带俩娃去看我舅舅们,他们的年龄分别是85 82 77,给我老二的见面礼是每人500,拼命谢绝。
不可能,新加坡人均收入5万美金,都尚且有人为了保住每月几千的薪水整天提心吊胆;天朝人均收入才6000美金,怎么可能有人一年赚几十万。肯定是二代。
现在农村40岁左右的家庭的标配是农村一套楼房,城里一套商品房,一辆10多万的代步车。50岁左右就可做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年轻人结婚,彩礼加陪嫁,除了房车外,手头都可有20万左右的现金。生娃老人带。
没错。我农村老家的亲戚一起也是很穷的。现在都有车有房了。活的很滋润呢!
现在农村的农民,政府有补贴。七七八八的费用。
老年人有福利,社保。
说的我真信了。现在回去做农民还来得及吗?
农村不收人了,只能出不能进。
这个的确是真的。
机遇比能力重要的多,俗称就是风口。
现在农村最衰的,可能就是那些上了大学,但是大学又不是很顶尖的那种。花了家里不少钱,上完之后要么找不到工作,要么工资低的连学费都付不起。但是好歹也是上了个大学,总不能和最底层的民工一样去打拼,导致高不成低不就。
不是说现在中国的最底层不是农民工,而是城市办公室里坐在格子间的二本三本狗嘛
我老家有一堆表哥表弟表姐表妹,读书都不行,早早出来社会闯荡。在九十年代末期到两千年以后,那些表哥表弟们在城市打工,有些卖菜,有些在饭馆打工,原始积累后开始批发蔬菜,开火锅店当老板,做装修生意,生活过的红红火火。
我还有一个舅舅,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毕业的时候是我党出动拖拉机的次年,虽然没有参与,但是也被牵连,发配到偏远地区,后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调回城市,工作婚姻一直不大顺。某次聚会的时候,有个表哥无意中说了一句,奇了怪了,现在怎么就小舅舅过的最困难呢。这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
我家也是农村,不过我们那边貌似木有楼主家那边红火,顶多算是大家都不算穷了,能建房的都是靠子女在外面打工赚的钱,或者女儿被包养之类,有很多还是住在80年代建的土制房子,至于农村的那个养老,一个月100、200块而已,物价飞涨的现在,也就刚够粮食钱而已,至于医保,我妈去年住院1万多,报了5000的样子,剩下的还是得自己掏,她说对面病床的一个女的,因为没有150块交那个农村合作医疗,自己也没有钱,没有交钱也没合作医疗医院就不给用药,也不敢拖她出门,她就赖在医院一个多月直到我妈出院她还在,医院是不提供餐食,有时候有人给她送点,有时候没有,我妈跟另外一个病友有时候有多就分点给她吃。
不过整体来说,生活水平还是提高了不少
农民工无欲则刚,也没打算留在城市里面,挣点钱就回家盖房,生活怎么都过的下去,所以反而没有那么多的烦恼。
现在的情况,不要说二本三本狗,就是一本甚至清华北大的,都很难在北京这种城市里面靠自己的能力立足,靠自己的努力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站着就把钱挣了的日子,已经越来越远了。
国内机会就是多,以前没来新加坡的时候,在大城市捡易拉罐年收入就颇丰,可以说机会多多。。。。不多说了,赶紧出去搬砖,赚个鸡饭钱。
这个是充满正能量的帖子啊
农民工也不是无欲则刚,不想留下。他们只是期望值没那么高,一定要留在什么大城市,去中小城市也可以,有活干有钱赚就可以。
二/三本狗就不一样了,算是读过书的人,也拉不下脸去卖力气(也没有力气可卖),还都想往大城市里钻,连3-4线都不要去,赚的钱连养活自己都困难,所以只能在城市最低层绝望挣扎。
一本好一点,一线留不住,二线可去的地方还是蛮有选择余地的。
二线选择更少,对应届生要求或许更高。二线城市应届研发码农薪水在一万以上,但那都是从985里面挑出来的。而二线的金融应届狗,如果家里没点关系,基本进不去。
一线城市,包括坡县,如果有户口有房子,哪怕是个挖煤技校毕业的,都可以糊个口
也不是这些毕业生非要窝在大城市吸雾霾,而是二线三线城市就业岗位更少,城市越小越要拼爹。蜗居在大城市,实在是无奈之举。
不过话说回来,眼光放长点的话,国内机会真是太多太多,如果一能吃苦,二能坚持,路是越走越光明。人不是赢在自己跑的多快,而是自己搭的那趟车跑的多快。。。
真有慧眼识企业的本事,那就不用去里面苦哈哈的工作了,直接买入公司股票就坐等发财了。
农村生活的确是越来越好,家里农村亲戚就能看出来。一直都种地的生活在某村的亲戚,家里三个孩子,不算能干富裕的,就是老实巴交的种地农民,现在除了自己的农宅,也在县城买了电梯房子。 而且村里早就家家通光纤了,目前正在做的民生工程是要家家用冲水马桶。我问了下怎么实现,用冲水马桶意味着需要很好的下水管道,感觉很难实现,因为农村已有住宅不好全部推倒。说具体方法是家家厕所下挖个大洞放个大金属箱子装废物,有密封没气味,隔段时间比如一个季度会有专门的公司用仪器来收集拉走。现在民生工程政府出钱安装,以后可能就的自己出钱安装。往后每季度卫生收集费用大概自己出,不需要几个钱就是了。
另外一个例子是我舅舅,回到原来外公的宅基地上去推倒旧屋盖了新别墅。现在没事在他的乡下别墅住着,用冲水马桶,煤气灶,卫星电视,感觉跟城里生活没有差别。就是去一趟要开一个小时汽车。
现在是只允许农村户口进城农转非,不能非转农。这就已经可以看出生活的转变了。
当然,如果一直抱着打零工的思维,把人生寄希望于零和游戏,或者说在国内一点根基都没有,那是最好不要回去打拼的。
以前党国穷的时候国策是以农哺工,农民兄弟曾经被苛捐杂税压的喘不过气来;现在党国发达了反过来以工哺农,这是农民兄弟应得的。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农民兄弟个个住小别墅,开小汽车。这也是对坚守在农村多年的老人们吃苦的补偿。在看的见的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会越来越好。
富裕只是小部分人 大部分都是过的一般的
河北的农民都拆迁了,分好多钱和房子呢
楼上的说法有道理,如果只是个打工的过客,那真没必要继续在这里
最近才回国回来,国内不错的。以前那些学习不好的同学,现在也都挺好。空气好像也不错,天天蓝天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