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投资理财

新加坡某公众平台说2018年新加坡房价上涨10%,你认为可能吗?

我先表达我的看法抛砖引玉:

我认为是不可能的。我有最少两点理由认为新加坡不支持房价上涨到10%。
1,新加坡的移民政策不支持(ICA对新加坡公民、新加坡永久居民PR的批准政策),目前还是一个很难拿到的政策时期。

2,新加坡的外劳政策不支持(MOM对就业准则申请提高门槛,对家属准证&长期签证申请提高门槛),目前是一个限制人口进入的政策时期。

【狮城论坛0】2018起,新加坡帮家属申请DP、LTVP,薪水最低6000、12000新!
http://bbs.sgcn.com/forum.php?mo … &fromuid=108420
(出处: 新加坡狮城论坛)

【新加坡圈3】这是要闭关锁国?新加坡再提申请DP和LTVP的标准并同时拒绝上千名外国学生
http://bbs.sgcn.com/forum.php?mo … &fromuid=108420
(出处: 新加坡狮城论坛)

各位怎么看呢?

http://mp.weixin.qq.com/s/69exwK_OEopdgkAvPlPUUg


2018年,新加坡房价即使会上涨,但是也没有10%那么高。


不可能。
外面走走沿路都是工地。
又限制人口。


不可能,主要是经济形势不可能


三家重量级机构:
华侨银行(OCBC)投资部的分析报告最保守,预测新加坡私宅市场将于明年见底。
新展银行(DBS)的分析则认为,今年的新加坡房价将继续下降2%,之后于明年上升3%。
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的分析报告最为乐观,预测新加坡房价在2018年底前将上升10%。

去掉最高和最低,上涨,涨幅不大。或者说,新房涨,老房持平。


先持平,遇到事件后,暴跌


房市涨跌和理财版房市帖子的多少成正比


我地那个天呀,终于找到有同感的人了。


人口及打压房产等政策不做实质性调整,上涨就一丝可能也没有。


除非政策做重大调整,否则,阴跌无疑。


什么炒房势力在政府面前都只算个屁。政府是决定房价涨跌的唯一根本力量。


政府左脚是刹车,右脚是油门。房价涨跌就看政府踩哪知只脚


propertysoul是死空头


再说一遍没啥不可能,关键看政策取向。


明年新加坡房价翻一翻也可能,看政府要不要他它翻翻


中国三四线以下城市海量库存,天朝政府一个去库存政策,两年就让三四线房价也翻翻


新加坡国小,政府执行力强,政府控制房价那就更加稳准狠了


那些预测房价的机构纯属胡扯,都不知道政府明年怎么想的,纯属吓猜


最近天天开发商高价拿地的新闻。新房明年肯定涨,二手可能滞后些。


慢慢会看到结果!


没啥,天地下要做亏本买卖的人多得是


几个开发商对新加坡整个房市啥影响都没有


这个说得一针见血。


实际上这些开发商也在堵赌,他们在赌政府对房市的政策。


他们是亏是赚还是取决于今后的政策


不过我还是坚持在2018年新加坡房价不可能上涨10%的观点。

注意,这里说的是新加坡整个国家的房价,不是单单几个开发商的新楼盘。那代表不了什么。因为有的楼盘涨,有的房价还跌呢。得纵观整个房市。


是国内房地产商开始炒的,1。的确比国内便宜。2.不是自己的钱。3.洗钱


国内房地产商是否今后会卖价低于买价?


他们洗钱就无所谓,有些国内房产商是国家的钱,有些是洗钱,本来亏就可算代价。


难道大家都不知道,过去5年为何国内大中型私人国有公司都热衷海外投资,很多都夭折,但钱流出了,国家去年开始的外汇调控是为何?
对这些发展商来说钱只是个数字,但能在国外拿到手上的才是钱,这点亏或损失对他们不着痛痒。。。最可笑的是新加坡的这些房产中介都像打了鸡血,兴奋异常。。。


看不到新加坡经济走向,看看遍地的私人公寓和到处的新建成组屋,也知道未来的一个趋势,除非放开外资炒作,否则亡无日矣。。。


措辞太重了


经济差一些,其他方面都还不错的。


近年,我确实有点失落感,但新加坡还是值得深爱。


你失落啥?在新加坡是没有拿到身份还是没有赚到钱?不要跟高人比嘛,往下比,觉得比很多人幸福了。


人都往高处走,凭啥就让我往下比?哈哈哈


他的分析符合我的看法。经济不行,人口收紧,哪里来的人消化现有库存房子都是问题,还涨?房子租不出去,租售比现在快可以跟一线看齐了。房价不可能像一线看齐的。
我只看数据,没必要给人贴标签。这个人自己有两次enbloc经验,是真正赚到钱的investor。看看他的数据分析也是值得的。


是中介的公众号可以不用看。

那就是忽悠你快点找他买房~中介的话能有良心吗?


有些中介比较厚道,有些缺德得要死。


房市亡无日,和新加坡何干???政府不会让它跌得很难看的。。。。


中介再厚道,也只是多为你服务一些东西,绝不会说你现在别找我,千万别买房啊,这是他的饭碗


就说房市也口味重了点。不过你解释一下比不解释确实好多了。


这个见仁见智吧
btw, 是她不是他


同意。她的所谓3:3:5,大家都别买房了。前几天报纸登了:新加坡的房价现在是年收入的10倍,怎样到5,只有买组屋才有可能。


我朋友圈的房产中介还一直说地价拍那么贵,明年新楼更贵啦。现在不买就晚了。

这种制造恐慌情绪的中介,我已经当笑话看了。


纸上谈兵比不上眼见为实,最近几个月几乎所有launch的新盘旧盘都以极快速度被消化掉,关注的那些二手房,交易量也几乎比前二三年的总和还来得多,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那么多有钱人去库存,不得不感叹,这些人这些钱是突然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金大侠,是否是内部财富积累+外来热钱的井喷效应?


我只知道现在新加坡的房价是真便宜 近几年跌的国家/城市 掰着手指也够数吧 其他却都在涨 这是咱运气太坏了还是运气太好了?
这么多利空都砸不下去 那就是真砸不下去了
下面。。。2条路 要么继续空下去 要么可以开始多了


还是金大侠的图表数据技术流更靠谱


我靠,今天这帖子里气氛不一样呀,原来还是有这么多人有正义感的,这么多人心思涨的。


以前的帖子满满的都是愤青叫嚣新加坡房价越便宜越宜居的。


相信安定,团结,家庭财富不断增长的新加坡才是人民心目中理想的新加坡


家庭财富要增长除了工作收入的增长,房产价格上涨也是必须的。


就新加坡这环境,政府组屋价格比不上国内强二线房价实在没道理


国内一线部分房产品质那叫一个差呀,就那品质的房子还比新加坡公寓贵,也真的没道理。


以前来坡后来见利忘义而走的人太多。 或贪图土澳的生活环境,或朝思暮想天朝的繁华和发财机会。
显然现在坡坡压住房价,是为了吸引比较忠诚的一族。
如国内七八线觉得在三线买房还贵的,来坡熬时间申请组屋。
或真的有实力一来就买公寓的。


3月买了一套公寓,刚需。这些涨不涨我都不在意了

我在意的是最近政府回收亚龙那部分房子,难道真的是到地契了政府要收回吗?感觉这个有点坑


当然啊,要不干嘛那么麻烦分什么永久、999、99年地契


还是要看租金


房价涨得比工钱快多了.


根据最近一个月我家小区的买卖情况 房价确实涨了 大概1.8%左右。


哪个区域?


:)我刚刚卖掉我的公寓aspen loft,2012年120万买131万出的,两个月卖掉,我是急着上排屋溅卖了,这两个月看中三套排屋都给人抢了,第四次看中的别人放出来四小时我就定了,当晚就接受别人的offer卖我的公寓了,不然可以卖更高的价的!最近是永久产权跟999的火


:)都怪政府回收那些亚龙的地皮


1,新加坡经济面和人口基本面还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2,政府是负责的政府,政策会具有一定连续性。今年政府干预的两个调整看来。政府意图:价格维稳。
3,必须注意外部国际环境影响和经济周期影响。

结论:在政府不出头且外部没有重大事件情况下,涨跌主要靠舆论。且涨跌幅度都不会很大。


不知您的买入价包括税费没有,是全包价还是净买入价。总之不管什么价,可以说5年的时间这收益实在实在太低太低了。如果买时有贷款,我都怀疑您是否亏钱了。这比啥都给力,就这真实案例一亮,全世界哪里的炒家也不敢来新加坡炒房。稍有不慎,就不是赚多少的问题,而是赔多少的问题。


其实早些年新加坡的房价也是飞涨的,前两年听一个中介说他帮助卖掉的一套老HDB, 出售价是44万,但那老房在38年前最早的业主买入价只有1万5千新币。所以说全世界都一样,只要经济一爆好,伴随房价的暴涨是必然的。这些年新加坡经济放缓了,甚至有衰退迹象,再加人口政策叠加效应,新加坡房价不但不涨了,还有所下跌。现在只能感叹来的不是时候了。眼巴巴地看着天朝同学朋友三到五年身价翻一番了。


应该会涨一点的 3-5%吧 毕竟本地的买气被压抑太久了 另外还有常规的资本膨胀  如果外国买家进入的话 肯定涨到10%  中央区的豪宅对价格指数的作用太大


回复第72楼lp123的帖子:

:)我是保本价出的,干嘛要全世界炒家来新加坡炒房,炒那么贵,以后我的孩子们怎么买房,我是换房,别人卖我便宜我就会卖别人便宜,只是告诉大家最近买房的人多了,都是自住的,我置换也容易些了,我的要掌握时间,不然要中absd!


讲到赚到钱的,我们小区刚刚成交的复式2012年155万买的,最近196万卖出,这五年租给意大利的一家,前两年租金6000,后三年5000,首付才付两成!百分比好像不少,装修成本是零,现在别人买过去在装修了,


叫炒家,人人都不爱听,叫外来投资者就人人都爱了。但炒家和外来投资者实际上是没有本质区别的,目的完全一样,就是为了赚钱。来自世界各地的炒家资金不要白不要。当然,要了,肯定也要付出一定代价,在民生方面会有些怨言,但不要,想想看,那可是真正的真金白银呀,哪里不需要这个呢?


我认同楼主的观点,新加坡目前真的说是在走下坡路,特别是在这些年互联网颠覆各个行业的情况下,中国还有印度的人才已经很少来这边了,都在自己的国家赶着这行业兴起发财呢。新加坡已经开始跟不上时代步伐了,做智慧城市,没有相关人才的进入,也是做不起来的。除非买买买,就跟买地铁交通运输系统一样,但是无法持续,后续问题一堆的会爆发。房价肯定随着这个国家走弱,人才走出或者进不来,肯定也会跟随走低的。


我感觉李先生过世之后,新加坡已经开始被民主政治给绑架了,变得出一些政策更加去一味哄本地选民,而失去了整个发展大局。很明显的,那个LTVP这个政策已经在堵住了人才流动,大家来这边奋斗,连自己家人都没法在一起团聚,有谁还敢来呀。我感觉新加坡在步入台湾的后路。新加坡这个弹丸之地,本来就是本土人才不够,特别是新兴科技崛起,大家争先恐后做智慧城市,需要大批量的码农,这个是新加坡非常缺乏的,而且也是非常难引进的,原因很多简单,这些人才在自己国家的薪资不会比这边少,甚至更多,发展空间也更大。 看看下面的一篇转载,估计会让很多国人汗颜了。

来源:家在深圳

最近关于中年危机的话题特别火,仔细想想,嗯…90年的也要27岁了,92年都是中年人了。中年的梗,真的要来了…许多网友的现状表明,一旦步入中年,就像戴上了一个紧箍咒,上下不能…(内容来源:家在深圳 @askfordaisy)

人,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困惑。一眨眼已经42岁了,从大学毕业22岁来深圳,已经是20周年。恍惚间一回头还能想起20年前自己刚到深圳,刚见到深南大道时的心情,怎么那么的阳光灿烂,怎么那么的美。那一次从公交车坐车从南头关入关,在大约秋天国庆将到的时刻,那么美的深圳,让我下定决心来到深圳。

20年前的深圳的秋天是没有像今天这么多的人,也没有这么热,我记得都穿上衬衫了,略微有点凉气,那时候天总是很蓝,那时,一回头就能看到20年的自己,真的是很过得很快。

说起来是碰到了大好时代的一代人!职场走了20年,回头却充满迷茫和困惑。

20年在深圳发展,成家养孩子,有4套房子,在一家大型it企业管理一个研发部门。4套房子都在南山,资产总额差不多也就3000多万(含上所有股票),每年的收入在100万多一点。差不多就这些收入。

有些人会觉得我比大多数人过得好一点,可是见得世界多了,我知道也就一般般。弯弯曲曲走了很多道路,有时候顺利,有时候不顺利,看到很多朋友成功,也看到很多朋友失意离场。很多人42岁意气风发,而对于我来说,却缺少一个重新出发的机会。

这个年纪,卡在职场,上不上,下不下的,其实倒成了两难。这个年纪,在职场混得好的,已经是在年薪300万到500万左右了;这个年纪,在政府单位混得好的,已经是厅局级干部了;这个年纪,在资本市场混得好的,都身家上亿了;这个年纪自己创业做老板的,很多都攻成名就了;而我自己感受自己其实是挺失败的。

这种挫败感当然不仅仅来源于事业的不成功。还来源于对自己能力上限的无能为力。在年轻的时候,总觉得未来有无数可能。可是到今天,出个国倒时差都要调整很久,压力大的时候就会失眠,不愿意吃苦,不愿意加班,不愿意做压力大的事情。

这样的状态,如何有未来的无数可能呢?我想,上天给每个人的条件是不同的,有些人可以持续的保持工作的激情到60岁,80岁,而在于我,最大的困惑是不知道自己的精力和能力是否还能投入的再做一件成功的事情。

不知道是否只有自己有这样的感触,是身体出现问题了吗?还是需要一个悠长的假期进行调整?未来看不清楚,不但看不清楚事业的方向,而且看不清楚自己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而年纪见长,说起来就是白活了。

这个年纪,开始能读历史,可以看懂艺术,可以懂得人文主义,可以开始补应试教育所没有教育的差缺的功课,但无论如何换不来,我们这代人,到底要成为谁,自己想要什么的叩问。我承认,我就是个没有想清楚的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如此吧,你活了42岁,你并不知道现在所拥有的是不是你想要的,而你想要的你并没有仔细去想,而且最怕的就是即使想,你的精力和身体是否能赶上年轻一代,奋力拼杀达到目标?

一无所成,碌碌无为。这是我对自己前半生的总体总结。即使没有钱,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活得每天充满希望的日子里。而不是每天养家赚钱数数字。我有的时候想,我是不是应该回到年轻的最初,写几行代码,做个自由职业,做回自由的人生。

有一天开车送朋友回家到关外,谈起来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很大,没有钱买房子,很多也就凑合着过日子。我看着部门的毕业生,也是大家都比较辛苦,在it企业讲究的是铁的纪律和坚定的执行,真的靠创新驱动充满理想主义的去做事情,这个世界会给你狠狠的教训,任何的成功,人也是,事也是,都是磨练磨练再磨练,在你意气消沉以为一无所成的时候,最辛苦的时候,事情才会慢慢好转。企业如是,人生如是,年轻人不容易,比我们那代人还艰难。但是无论什么人,人性总是相通。

我们生长在这个时代,无论世界多么残酷,无论世界多么现实,总不能总是谈丛林法则,总要有些悲悯之心。这是我最基本的思想,也正因为如此,因此在职场非常的被动。职场,除了大智慧的公司,我们的世界500强,大体还是喜欢丛林法则。我那套基本没有用,职场的理想主义基本让我处处碰壁,反而弱肉强食在职场是很吃香的。位置越高越了解世界,只是这样陪着玩很累而已,而且纵横历史观来看,对于人生而言无任何一点点意义。像东林党人那样的人生,有什么意思。

我是不愿意这样按照这样的方式生活下去的。找点生活的意义,洒脱一点过生活,谁都愿意,偏偏我又洒脱不了。孩子还小,自己还未老,总想做些事情。

换份工作,哪里不是这样,换来换去有任何意义?创业自己做主,实业艰辛,互联网创业大部分骗人,折腾不起,为五斗米折腰,哪里都一样,又是何必?

所以啊,人生啊,悔不该当初啊,真应该20多岁的时候就开始持续不断的创业之道成功。如果我回到22岁,我坚决不再打工,一定开创自己事业,哪怕失败。否则哪里来我如今中年的不上不下的处境呢。


回来打个酱油,自己的公寓出租从最初的3400掉到了今年的2500,早已经放宽心了。


最近在看房,每个人都是这么说,明年房价会涨,不管是中介还是朋友。。。


另一种理论,经济越低迷,房价越会涨。千方百计的试过各种方法后,啥都拉动不了经济增长了。实在没办法了,就只有房地产一个大救星了


但愿新加坡不这样,但经济长期低迷解决不了,只能走房地产救经济的路拉了


回复第84楼goldenstar的帖子:

:)同感,这两个月看房就是这样,今年五月还有便宜的,7月就贵了大截,注明哈 我只看的永久产权的哈


肯定比16年底-17年中要高出不少


就这两个月,我身边至少有三个朋友出手了,而且都是没有拿到PR的,一个买的是99年的新盘,剩下两个都是永久产权的二手公寓,其中一个朋友买的公寓200万,在贷款的时候,银行人员告诉他同一小区,比他晚大概不到一个月成交的同户型卖到了220万,楼层略有差别。


估计是让这几个月的en-bloc给搞得,一个个都那么高的成交价。。。


看来外国买家进场了
明年涨10%有望了


你们都说的是涨公寓吧?

组屋也涨了?


组屋惨不忍睹,并仍在持续恶化中。HDB一楼店屋惨到哭,我几个朋友想甩卖HDB一楼店屋,一个月就两三波人看房。 店铺比组屋还要惨上加惨。


新加坡公寓站房地产市场份额太小,天朝一个省随便过来点人,也能把公寓市场搅起浪花。但代表新加坡房市的不是公寓,而是组屋。


经济低迷+人口没增量+购房额外税费+贷款无法运用高杠杆,除了改善型刚需,其他人没任何道理现在买房。


组屋这两年都涨不了,BTO太多了


加上楼上的一条
就是经济低迷+人口没增量+购房额外税费+贷款无法运用高杠杆+遍地在盖楼。你们看会不会涨吧?


有一点好处就现在是可以改善居住条件。京沪现在一部分人绞尽脑汁要想把小三居改善成好地段的大三居,那现在可不是一般人有能力换的。但现在在新加坡要换房那还真的不算太难,只要你想换。


:)祖屋别想涨了,地皮都不是你的!没有金融属性,以后行情会分化,政府干的,到期的地皮无偿拿回


以后和国内朋友PK,就不PK 身价 了。就PK家有多大面积。哈哈哈


可以请教一下现在入第二套不是刚需的小伙伴图啥?每个月贴钱出租有意思么?不好意思啊,我目光比较短浅,这数学题一直算不明白。望高手指点下


被天朝刺激的,近期去过合肥、武汉、厦门。堵万一暴涨呢!哈哈哈


重要字打错了,赌不是堵。哈哈哈


国内不是每月贴钱嘛
当合肥这种城市的房价都离新加坡越来越近
而香港这种和新加坡一个水平的城市房价上宇宙的时候
新加坡却被一堆坏消息砸到了2010年的水平
我们需要感谢这些坏消息
下面继续出坏消息 也砸不下去了 但万一出个好消息。。。。

当然,国内和新加坡都布局就更稳妥了 一边追涨 一边抄底
两边杠杆互不影响


不是呀……深圳买一套400W左右的房子的话,跟银行贷款,加上利息到还完全款时,差不多要800W了,学会计的朋友给我算的。出租的租金就更加是杯水车薪了。国内都是靠转手卖啊。我问的是新加坡买第二套的,本来也打算买个小户型做投资的,后来算了下觉得毫无油水还得头疼出租。


新加坡房贷利率低很多


20%首付
每月租金基本补贴月供 月供=利息+本金,租金肯定大于利息 ,所以你不可能亏
就按花旗银行的预测好了 2030翻倍
100万首付买个500万房子
13年赚500%
还凑合吧?
不过我没算税费
这个就看每个人的身份情况了


估价已经上调了


和几个新加坡本地做房产中介的朋友聊天,了解到一些本地人的想法。部分本地人现在仍然嫌外来人口太多,还在继续给政府施加压力,继续紧缩人口政策。当然做中介的是不希望这样的。


想快速吸引外国人口流入的本地人有,想紧缩人口政策的也有。现在正处于博弈当中。好像希望紧缩的站了上风。


房市不好,以前天朝来新的炒家现在肯定不爽,但做中介的本地人也一样非常不爽,他们现在一样非常艰难,也希望政策能宽松一些。


用股市的话说,目前新加坡的公寓上涨是百分之百的超跌反弹,绝不是房市反转了。


看看上海A 股中国石油的下跌轨迹,不是一条直线下跌的。每隔一段时间就反弹一下,过后继续阴跌,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当然没人希望自己买到的房子像中国石油一样。


这些小伙伴图的是以后房市的上涨,房市凄苦时入手是正确的作法。
这也是投资的风险!因为没有人可以确认底部!


新加坡这房价与其身份不符啊,话说北上广深随便秒杀小坡啊,看政府吧,涨和跌对吾等屁民好似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很可能是这样啊,短期上涨长期阴跌


我认为不可能,特别是HDB,买房子的都中国人比较多,现在都很少批中国pr,当这个理由就可以了


不是USB,是hdb


看空。 连金管局都发文警示了,新加坡MRT可能不靠谱,金管局可没出过 错。


房贷利息已经默默上涨了同学。


上涨了多少%?


可能。因为已经在上涨了。


组屋会拉低房价指数%


新私人宅过去两年大概没平方英尺上涨了50-100新币。主要是发展上提价的结果。


是滴,房贷利率最近突然涨了


最近买房,跑了一圈,几乎所有的公寓新楼尾盘坐地起价,几个月突涨20%,有的发展商索性捂盘不售了。二手楼盘价格倒是没有起,只是要不是地段不理想就是户型不理想,好房子都收在手里不放。2018新宅已经开始起了,只希望不要涨太过分,毕竟自住的,等不起。比起HDB,我想私宅更保值,而且作为PR 我们也不可能同时持有HDB和公寓,吃双响。有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HDB 留着20年后让下一代去买,但是私宅,他二十年后未必卖得起。


你现在能够轻松买私宅的决定性原因是因为有大量组屋的存在,只要你坚信20年后现存新加坡组屋制度还没大的变化,新加坡私宅就不具备任何保值增值的金融属性,唯一功能就是居住。


一个地方的房地产市场是否抢手,绝不要看新房市场。毕竟在某个时间点新房的可售量和大量的二手存量房相比还是很小的。房地产市场好不好关键看二手房市场。


以目前的新加坡市场和天朝的重庆极为相似,都是新房行情好,二手行情极差,所有新楼盘买到手,,短期要想出手,必亏无疑。


相比新加坡,京沪深的二手房市场在政府巨大调控打压下,抗跌能力仍然很强,那样的市场才真正是好市场。


新加坡房地产市场和北上港深完全不具可比性,反倒和重庆以及天朝众多三四线城市极为相似,严重供大于求。


天朝股票中石油从48块跌倒几块钱不是天天跌的,也有涨的的时候,但所有上涨都改变不了下跌的趋势。


房产炒作因素比股票低,不会像股票跌的那么厉害,但供求关系是绝对影响房价的。新加坡房产可以说各方面都是不错的,但就一条供给过剩把新加坡的房地产市场投资空间封杀了。


新加坡公寓目前价格确实非常低,尽管绝对值好象感觉没比北上深低多少,但要再综合考虑房屋品质那就低太多了,北上深很多7到8万的房子本身品质比新加坡组屋都要差很多和新加坡公寓简直没法比,有时感叹看到很多新加坡公寓要是搬到北京最少得买15万,但现在在新加坡也就买7到8万。


重庆和新加坡在经济方面共性不多,但在房屋供给过剩方面是相似的。重庆目前是全世界难找的经济快速增长的地方,很多人豪赌快速的经济增长可以消化掉供给过剩,所以重庆值得赌一把。但新加坡目前每年的经济增量和人口要想消化掉那么多组屋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房价不涨,不是说新加坡今后就不好了,就完蛋了,而是每个城市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很显然新加坡已经过了快速成长期,各方面都走向平稳,资产价格自然也就不会有太大增幅,如果人口没增长,房价自然没有上涨动力。


这几天和几个早期来新加坡的朋友在一起喝酒,他们都住公寓出租组屋,明显感觉最近出租组屋不是一件轻松赚钱的事情了,有想法把组屋卖掉,腾出钱来投到经济快速发展的地方。


我说这个是想表达新加坡组屋和公寓市场是密切连动的。那几个想卖组屋的朋友很明确,如果组屋实在不好出手,实在价格太低,他们就出售公寓,自己搬回组屋去住。


在新加坡买新公寓容易,要想炒做获利那可就难了,想过没有,北上深绝不缺接盘侠,但在新加坡谁会是你二手公寓的接盘侠?谁会是愿意加大价钱抢你二手房的接盘侠?所以新加坡才真正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现在,在新加坡想改善居住条件,没话可说,现在就可买,买完了,享受生活,不考虑涨跌。房子在新加坡就是实实在在的消费品。


估计人家或是李家现在”无暇顾及”房价啥的, 集中精力搞接班。各位还是洗洗睡吧。


房价快速上涨不符合新加坡的长期利益,新加坡政府得到的  短期房价收益 远远抵不过损失的 中长期竞争优势。

很明显可以看到,现在愿意来新加坡的企业多还是愿意去香港的企业多,愿意去香港的科技人才多还是愿意来新加坡的科技人才多了。高房价造成的竞争优势丧失是长远的,甚至会进一步增加少子化的问题。新加坡是城邦国家,吃过一次1997年的苦头,又因为08年前大量快速引入移民差点翻船,不能也不会再因为房价问题折腾一次了。


新加坡的房价相对香港或者北上广深太便宜了


新加坡房产涨落主要靠政策,政策一变立马起来,政策不变,没有多余人口购买房价靠什么涨?


“展望未来房价上涨空间,张丽缘说,如果房价每年上涨1%,上涨趋势能维持到2022年;若每年上扬5%,能维持到2020年;每年上扬高达13.5%,则能维持到2019年。”难道像她说的:涨到2020年?


100万套组屋也会涨吗,还是只有私宅涨,还是只有好地段的组屋和私宅涨?有人说楼市供过于求,美国今年加息至少3次,房价会受到什么影响?
以榜鹅为例,相同条件(楼龄楼层面积)的组屋和私宅差价多少,听说东北部的组屋很难卖。


相信你说的。她上周末说的:
《联合早报》●经济展望暨投资讲座陈婧 黄康玮 报道 [email protected]张丽缘引述资料指出,从1975年至2011年,本地平均每个房价周期为26个季度,其中有17.6个季度上行,8.4个季度下行。“现在我们已经经历了15.4个季度的下行周期,远长于平均值。这就像一个被压进水里的球,压得越猛,反弹力越大。”本地楼市已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现在就是进场的最好时机。青建地产(南洋)集团副总经理张丽缘上周六在《联合早报》2018年经济展望暨投资讲座上,从供需两方面展望本地楼市前景,分析如何在楼市复苏之际把握投资良机。张丽缘指出,本地楼市沉寂近四年后,终于在去年迎来拐点。全岛私宅需求显著提高,无论是中央区的中高档私宅或中央区以外的大众私宅,都在2017年第二季后出现显著价格上涨。本地新私宅(包括执行共管公寓EC)销售量去年超过1万4500个单位,比全年推出的新私宅单位多了近一倍。张丽缘说,这是因为房价下行周期延续时间过长,投资者购买需求积压已久,看到楼市回暖的信号后纷纷进场。她引述资料指出,从1975年至2011年,本地平均每个房价周期为26个季度,其中有17.6个季度上行,8.4个季度下行。“现在我们已经经历了15.4个季度的下行周期,远长于平均值。这就像一个被压进水里的球,压得越猛,反弹力越大。”买家需求旺盛,发展商也积极填补地库,准备加大供应量。去年每轮政府售地都吸引至少七方出手,竞标价一再刷新纪录,数十个老旧私宅项目也接连集体出售。张丽缘认为,这股标地热潮抬高了土地价格,今明两年推出的新私宅价格也会随之上扬。她说:“去年共有32个项目集体出售,3000多户人家要重新买房子,私宅价格一定会上涨。”展望未来房价上涨空间,张丽缘说,如果房价每年上涨1%,上涨趋势能维持到2022年;若每年上扬5%,能维持到2020年;每年上扬高达13.5%,则能维持到2019年。尽管政府最近调高了房价超过100万元的买方印花税,但张丽缘认为这对市场影响有限,不足以撼动投资者进场的决心。《联合早报》2018年经济展望暨投资讲座共吸引500人参加。讲座主要赞助机构是青建地产(南洋)集团和辉立期货(Phillip Futures),联合赞助机构为利安资金管理公司(Lion Global Investors)


分析太厉害了!说明她也没有信口开河,还是实诚 的。


我最喜欢看金大神的点评


我倒是觉得2018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外部。 新加坡内部经济是看得见的,经济稳定,工资稳步提升。刨除基本的生活开销以外工薪层手里的钱是越来越多的。 大部分工薪族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做投资,只会把钱砸在看的见的房子上面,所以房子一定是涨的。然而(重点),新加坡是小船,怎么可能排除外部风险?不论是东南西北风,只要有风,船就会晃。


我感觉不少楼盘过个春节都不止涨10%了


最近没怎么再涨吧?


Singapore房价,除了新楼房,还有老公寓,还有组屋。


有两个不利因素,利率在涨,政府加税。
如果没这些不利因素,估计公寓价格会快速上涨。


HDB,没什么好讨论的,完全是政府控制。
要考虑的就是公寓,包括新旧


组屋在跌,因为祖屋没有任何迹象止跌,所以相信某公众平台单指公寓。
年前在看二手公寓,朋友介绍一个很旧外观很丑的公寓,但是价格很便宜,我查了一下是当年的EC变的公寓,看了几个开价,1300sqf82万多,1400sqf不到85万。太旧了便宜也没用,于是买了其他的盘。结果年后前几天忽然心血来潮去看,那个公寓没有一家开价低于90万了。我买的那个盘,现在挂出来的卖家也是直接开价比年前高出不止10%,当然不一定真的可以这个价成交,但是我年前不买年后直接就傻眼了。我切身经历的几个盘,可能没有普遍意义,但是有一定参考意义,对吧。


新房子的涨幅已经失去投资意义了。

换自住随便买。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