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投资理财

[转贴] 家庭理财者看过来: 中国正在上演的次贷危机

必须要转,关于理财产品的风险转移链,请家庭理财者们立马清醒,别做白日春秋发财大梦啦!
        求证:中国正在上演次贷金融危机!
        前几天国家审计局说我国地方债高达3.85万亿人民币,其实真正额度可能在12万亿以上,面对经济的持续下行,政府、银行、信托三方串谋,以理财产品方式正在坑害老百姓,请大家提高警惕,切莫上当。我国正在上演”中国版次贷危机”!
       『地方政府债的债主是谁?』
         银行呗。因为没有听说过地方政府债券,也没有人买过。……老百姓只买过国债券。的确,中国的地方政府没有发行债券的权利,因为中央知道地方政府一定会胡来,管不住。所以你也没见过没听过有地方政府债券。中央以前有过代理发行,因为没人买,地方政府就另谋出路了!怎么个另谋出路?
        路径是这样:
         1,各地方政府主导注册了一些投资公司,这些投资公司政府把它叫做:融资平台。其名称可以是某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等。
         2,地方政府立项,比如:建高速,建机场,盖政府大楼……
         3,融资平台的这些公司拿着政府的项目去银行融资,因为是政府背景的公司,又是政府项目,所以融资是审批 金额是多少给多少。
         4,银行当然知道地方政府是个什么东西,此钱大半是有去无回,风险很大。所以银行就把此债权转卖给信托公司,比如10亿的融资,银行说我留下2%的利息,剩下的你接手,签的是5% 的利息,你还有3%可赚。虽然信托公司也知道政府是个什么东西,但是这么大的生意总不能不要,怎么办? 只要再转卖出去不就行了?利息写得高一点肯定好卖。反正只要卖出去,信托公司就即没风险也没责任了。于是,信托公司就把这些个债权做成一个一个项目投资产品,比如:城建公司修高速项目……等等。 各种各样,总称“理财产品”。
         5,信托公司把“理财产品”拿到银行,让银行代理销售,还有回扣。
         6,银行就印些广告,再开一间“理财室”,配个理财经理,看着储户的存款额,给储户打电话推销。把有钱人称作“VIP客户”,请上上坐。
         至此,债权人是谁?明白了?……谁买了理财产品,谁就是地方政府债的债主。
   如果出了问题,也就是不兑现。
  (去年华夏银行已经出现血本无归,而且好像是起步50万一份的VIP产品。)
  你去找银行
  ↓
  以华夏为例,银行说:签约的合同上任何地方没有银行的章子。银行只是代售。
  (华夏银行更甚,说是理财经理自己私人代理的,银行不知此事)
  ↓
  你看看合同上的章子去找信托公司,信托公司说:这是城建公司的项目,我们只是理财的信托公司。
  就好比你买了中石油的股票赔了,你不能找你开户的证券公司吧。
  ↓
  你去找城建公司,城建公司说:我们是跟银行签的约融的资,你是谁?
  ↓
  你去找银行,银行说:我们是融资给城建公司的,跟你有什么关系?
  ↓ 
  你再去找城建公司,城建公司说:谁卖给你的你找谁去!
  ……
  你再拐回来找银行,银行说:你跟谁签的约,你找谁去!
  ↓
  你再去找信托公司,信托公司说:投资有风险,你没看合同条款细则吗?
  你说:明明写着保本的!
  信托公司说:这是政府项目,政府不光说保本,还说有补贴呢,不信你去问政府!
  ↓
  你去问政府,政府说:我们只是立项,审批项目。是行政机构,这连你都不知道吗?
  ↓
  ……你说算了,我也不找了,直接告吧。打官司!
  我是VIP客户,还没被骗光,还有财力,物力,人力,写诉状!
  诉状第一栏,被告人:…… ???该填谁?
  这时候你才发现,打官司,要在被告人所在地法院打。银行在本地,信托公司在上海,城建公司在北京……。
  被告栏都填不出,根本没法打。
  政府怎么这么聪明?……其实政府也是让美国涮过,学来的。
  美国的“次级债”就是这样的结构。
  区别在于:美国是信托公司把它卖给全世界了;中国是各地方政府卖给全国老百姓了,广东一个省都七千亿了。
         好了,各位看官,别在这看博客了,赶快回去问问你家金砖老婆买没买理财产品?

太棒了。

在国内一段时间,感觉中国最近几年还是有明显的进步,长期我还是看好国内!

无须但心,中国好就好在有最终由政府做担保,上面华夏银行的例子,最后不也拿回本金了。更何况和美国次贷比,理财产品没有杠杆!

在 中国去银行借钱,别去存钱。这是真理。

借钱利息那么高,你以为你也可以不还的咩?

这连你都不知道吗?

以前就有人这么干,50万的房子卖给朋友一百万,问银行借80万,供了几个月不供了,银行把房子收回,拍卖,银行赔钱。

A股算不算理财产品?

不要想当然,你说房子值100万,银行就听你的,银行会自己去估值的。

国内骗贷的新闻多着呢,有人月入2千能贷5百万,靠的是造假和银行内鬼。银行每年的烂账都是天文数字。最后老百姓买单。

肯定不算!

金老跌糊涂了

那咋也这马坑人呢?

各位,看了这篇网文,联想到最近中国银行现金告急,纷纷推出高利率的理财产品,大家担不担心这些理财产品根本不能兑现?或者往深里想,中国金融是不是面临崩盘?

还是星展厉害:
星展理财品收益率达11% 四家中资行产品未达预期
银行当下的“钱荒”局面,让各家银行在的理财产品发行上格外卖力,这使得上周无论是理财产品发行数量直线上升。到期收益率最高的产品则花落星展银行,该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于上周创出了11%的超高收益率。与此同时,农行等银行发行的四款到期产品则未能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
全文: 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 … /032715902254.shtml

谁说能保本,家婆不抗忽悠买了,现在都亏了一半。不知道会不会分文不剩。我也不敢多劝她亏一半放手算了,怕她不舍得,万一慢慢回升,她又会怪我。这帖看得我心惊胆战,她的老本啊。

夷,帖子怎么又看不到了

感谢鼠版再次把此贴放出来

理财产品有许多品种,有的保本,我家(国内)楼下的中信银行保本年收益 6 %,一般有规定金额多少以上,具体看合约,一定要把每一条读透才买。

证监会主席原中行董事长肖钢去年11月在《中国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目前银行发行的“资金池”运作的理财产品,由于期限错配,要用“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本质上是“庞氏骗局”。

国内目前这些金融产品,看仔细了,条款都是说预期收益率是多少,然后拿以往最佳业绩忽悠新买家。
也有明确说明保本的,但是收益只比银行利息高一点点。
前段一个遭到提前预定暴抢的20%回报预期的产品,其实实际上也是有至少20%的亏损风险。
赌徒心态:所有人都希望最终中大奖的是自己。

低风险问题还是不大的。本是可以回来的。
低风险4%-5%是有的。现在一些小商行7%都有,但是不是长期的,是短期30天。
中等风险以上就不敢了。

呵呵,说明你还是不懂。
以前在国内,我的某某是审计事务所的,专做这个。
开个皮包公司,找审计部门审计,再搞定银行贷款,最后再一点一点多贷,滚雪球一样,公司就全靠吸血活下来了,有没有利润不重要,要能骗到银行的钱。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利益均沾。
中国,你懂的,亏的是银行,又不是自己开的。

说段子,谁都会。

这种日子也有人受得了,真是牛人

看得我心惊胆战的,去年回国买了一个中国人寿做得存三年定三年的理财产品,不会不保本吧?

看得我心惊胆战的,去年回国买了一个中国人寿做得存三年定三年的理财产品,不会不保本吧?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