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投资理财

投资芽笼有什么市场潜能?

今天的芽笼,不再只是风月场所的代名词。这个原来就齐聚了上百个社团的地区,同时是在新加坡居住、来自中国的人士寻找家乡美食的去处。
不少投资者也看中芽笼的市场潜能,在这里开辟房地产项目,保留改建芽笼的老房子。这一切,都改变着这个老镇区的风貌。
对很多中国新移民来说,芽笼更是他们立地扎根的地方。到新加坡念书的不少中国留学生,同样被芽笼吸引。
11年前从中国江西南昌到南洋理工大学念书的周靖(28岁),带着记者逛芽笼。在周靖眼中,芽笼是个美食天堂。念书时,周靖就创办了singeat的网站,让旅居本地的中国人分享
吃的经验和餐厅讯息。眼下,他又成立了可派网络,推出“新加坡可派K卡”。这张多店通用的积分优惠卡,让拥卡人边消费边享受优惠,在多家本地名气较大的中国地方菜馆
和商家都能使用。
到芽笼吃饭是留学生传统
周靖告诉记者,当年他刚抵达新加坡时,除了新加坡人爱吃的广东菜、新加坡美食,这里没几家中国地方菜馆,而他最早尝到地道中国地方菜的地区,就是芽笼。
不要以为在芽笼开餐馆的,是受教育不高的新移民。
周靖把记者带到他这些年来较常光顾的“巴蜀人家”。这家店面宽敞,坐落于芽笼路233号的四川料理餐厅,七年前的创店店主何敏,便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工程系的上海留学生。
现任店主魏琪(27岁)毕业于本地James Cook大学国际贸易系,她的丈夫林胤铭(32岁)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南洋理工大学毕业后,曾在我国科研机构A*Star工作一段时间。后来决定
与太太一起创业,接手“巴蜀人家”。
魏琪说:“我在两年前接手这家店,原本是这里的老顾客。吃着吃着,成了何敏一家人的好朋友。再吃着吃着,就决定顶下店面。”事缘何敏的生意“越做越大”,在牛车水另外又开了三家餐
厅,所以就把“巴蜀人家”转让给魏琪和林胤铭。
许多中国留学生对芽笼的餐厅有着深刻回忆。有中国留学生告诉记者,来自北方的中国学生吃饭习惯和新加坡学生很不一样,中国学生喜欢去牛车水、芽笼一带,“流连”的地方都不是新加坡
学生习惯的,或认为是“酷”的。
周靖看来,芽笼是最早聚集多式中国菜的地方。他说:“芽笼是学生时代聚集的地方。‘巴蜀人家’是最早开业的川式火锅店之一,更是芽笼最火的店。以前念书的时候,学长都会带学弟来吃,
这是不少中国留学生传承下来的一个传统!”
尽管中国学生都听闻芽笼一带是出名的风月场所,但他们不觉得大学生来这里吃饭,或在这儿开店有什么不方便。周靖说:“我们目标明确,就是吃。而且芽笼也很有特色,我们不介意来看
看。”
魏琪笑着附和道:“背井离乡,只要尝到自己熟悉的食物,看到熟悉的人,就会很开心。”
芽笼吃川锅——培养归属感
原籍中国的客人占了“巴蜀人家”顾客群的90%,主要因为餐厅口味纯正。除了从四川请来厨师,店主每三个月也亲自从中国带进原料。魏琪说:“本地的辣椒和花椒都不如中国的来得香辣,一
些汤底的调料香料这里也没有。有些原料例如鸭血,这里也还没法买到。”
为了照顾居住本地的不同省市中国人对麻辣的口味,四川火锅汤底都设小、中或大辣的选择,辣椒花椒的数量一般也比中国减少许多。不过特殊情况下,“巴蜀人家”会特意提供第四种辣度。
魏琪说:“很多四川人觉得本地的四川火锅不够麻辣,所以碰上四川人,我们就得叮嘱师傅在大辣上,再加麻加辣!”
他们都认为,本地食物虽辣,但辣的方式不一样。新加坡人吃得偏甜,本地人也喜欢生吃辣椒。这在中国非常少见。
李妍(30岁)两年前和新加坡丈夫结婚移居本地后,就常和这里的中国朋友聚会,还成立美食团,设立“狮城美食部落”以微信方式交换美食讯息。目前这个组织已齐聚了160人,定期周游本
地中国美食。她自己和不少中国留学生一样偏爱火锅。

三个受访者认为,这是因为火锅能让众多中国学生边聚边吃。“就餐过程轻松,想吃什么就拿什么,有辣和不辣的选择,没有点菜的问题,统一自助餐收费,对大学生来说相对划算。”三人七嘴八舌地分享了火锅的好处。
和中国不同的是,中国的火锅一般以单点的方式经营,而新加坡则多是自助餐形式。魏琪说:“中国南昌几家自助火锅都相继关门,因为当地人太能吃了。有的为了吃够本,夸张到饿了两天才去吃饭!新加坡就没有这样的情况。新加坡现在雇用外国人的政策也收紧了,因此自助餐形式也减少了我们对员工的需要,更符合这里的市场。”
吃,让中国新移民在芽笼找到了“家”的感觉。周靖一语道破:“你把吃解决了,很多事情都好说。食物上找不到点,很多东西都变得不太对劲!”李妍赞同说:“吃得好,归属感就来了!”
在芽笼领略大江南北饮食文化
在“巴蜀人家”聊完、吃饱,周靖和李妍又把记者领到芽笼11巷的“刘大妈烧烤吧”。周靖兴致勃勃地介绍说:“这是本地唯一让客人现烤现切现吃的东北炭烧烧烤店,所用的烧烤器材和材料别具特色。”
“刘大妈烧烤吧”2007年开业,当天接待我们的是夫妻档刘岩(37岁)和张娟(37岁)。两人都是土生土长东北人,约七年前在弟弟刘伟(36岁)安排下,从吉林延边到新加坡来,三人一起开店打天下。刘伟来新10多年,已经是新加坡公民。
张娟说,他们之所以在芽笼开业,是因为这里保留了很多老店,也聚集了很多中国人。“走在街上有时恍惚感觉是中国的某个地方。加上吃烧烤多是晚上吃,芽笼夜间的人潮也比较多。”
东北烧烤的用餐过程,很有视觉效果。刘岩先从厨房里,用铲子取出烧得红通通的火炭,放到餐桌上。张娟再端出各式用香料腌制至少一天的串烧食物,为顾客演示怎么样使用桌上的自动烧烤、翻动机器,把食物烤得恰到好处。
“刘大妈烧烤吧”最具特色的还是重达两公斤的羊腿。一大个羊腿摆在火炭上,由顾客自己烤,一层层切着吃。刘岩说:“我每个星期都到小印度收羊前腿,一星期两回。一次收近40条!”
早期,新加坡人只占了烧烤店顾客群的10%,现在则增至30%。为了照顾本地人的需要,烧烤店调整了食物的味道。“中国东北烧烤味道重,比较咸,新加坡人口味偏淡偏甜。”不过口味也能相互适应。张娟说,刚开始很多新加坡人不敢吃动物内脏,如鸡胗鸡心,后来也发现烧烤内脏非常好吃。
夫妇俩每年都要回东北两三回,参考新的炭烧技术和菜色。张娟介绍说,不论用具和调料,都是他们从东北带过来的。“单单调料就有二三十种。”
周靖坦言,其实来新加坡以前,他在中国江西南昌生活,接触的中国地方菜种类还没有新加坡多。所以在芽笼逐渐看到越来越多的各色中国菜系,很受吸引。“来了以后,才在芽笼吃遍中国大江南北的菜系!”
李妍说自己是广东人,毕业后在深圳和香港工作,主要接触的还是粤菜。来了新加坡,一方面吃得开心,也吃得放心。“在新加坡吃中国菜,不用担心地沟油的问题!”
理工学院毕业生
芽笼开超市
最后,周靖和李妍把记者带到附近的“中国国货超市”。这个在芽笼立足七年,共有三间店面的超市,老板是31岁的刘扬和30岁的刘建楠。两人都是本地理工学院毕业生,来新超过10年。他们原本在学校念造船和通讯科技,当了几年工程师以后,决定和朋友一起创业。
刘扬说:“我们开始做的是中国国货的批发生意,进口产品到新加坡来,很多客户都是芽笼一带的商家。”
后来,刘扬和“中国国货超市”的创店店主成了朋友。“他生意做大了,要放手芽笼的超市,我们就在去年接手。”
刘扬和刘建楠认为,在芽笼开店好处不少,有客工和留学生消费群,加上美食街和餐馆林立,24小时的经营环境都有利超市发展。

不过近年来,看到芽笼商机的商家也越来越多,因此竞争变得更为激烈。为了应付竞争,两人为旅新的中国客人提供了个人化服务。刘扬说:“譬如一些特色产品,像防蚊子的‘六神花露水’;客人用惯的日常用品,如中华牌或两面针牙膏、心相印纸巾,我们都会特地带进来。每个月也亲自到广州进货。”
两位老板说,中国新移民虽占顾客群的大多数,但本地人也逐渐增加。“新加坡人,尤其是那些在中国居住过的,喜欢过来买一些他们熟悉的产品。买的时候还会分享他们与产品的渊源和故事,很有趣!”
记者现场所见,周靖和李妍在超市内看到相熟品牌都显得特别兴奋。李妍指着“六神花露水”说:“这是我们的国民香水。大学宿舍都是这个味道!”
转角处看到“大宝SOD蜜”护肤品,两人又分享了产品广告台词,居然记得一清二楚!
一家超市,装载的不仅是异乡人需要的货品而已,更是他们成长岁月中满满的回忆啊!

楼主,
你这是转的呢还是原创呀?

应该是转载早报的文章。

Geylong附近新condo不断在建,多是小户型,值得投资么

芽笼风光无限好。

这个地区适合投资小型公寓。 针对一人单身或者二人的小家庭,专业人士。 出入方面,离市区近,餐饮服务业发达,都是优点。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