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闲谈

辈辈世世往下亲

辈辈世世往下亲。不知道是中国每个地方都有这句话还是威海特产。
我这人,特能唠,不熟的人基本能不说话就不说;相熟的人能唠到你烦。这么些年才发现,除了自己的老爹,好像真没几个人愿意听我说这些有的没的,我能从电脑硬件聊到steam上的游戏,家里的拉面连饼到新加坡的咖喱,神车思域,雪佛兰的迈锐宝,马来大选到YouTube一些国内看不到的视频;我老爸也差不多,村里修路了,哪里拆迁了,上山砍了几颗树,邻里些鸡毛蒜皮的事,偶尔也聊聊国内的时政,湾湾的海峡。总之,可能是爷俩都太闲了,特能说,微信一礼拜怎么也得唠几个小时。
其实还有个人也愿听我说这些有的没的,但覆盖面我会适当的缩小点,那就是我接近九旬的姥姥。然后有次在过年前晚上八点我跟我姥姥打电话聊了四十分钟,然后我跟我爸说起,我爸数落我不懂事,那么大岁数都睡觉了,晚上被窝外面冷的不行,还得起来那么长时间打电话。然后我跟我姥姥的电话时长,被我控制在二十分钟以内。
以上基本也都是废话吧,写下这帖子的原因,是昨天一个超级超级长的吐槽帖,我回家扬扬洒洒又编辑了几千字,然后一个误操作没了……想想也不该在论坛传播这些负面情绪,今天这些本来是想放在昨天那帖子的最后,闲来无事,在开个贴吧。当然,也不是多阳光多上进的帖子。
起因是没事跟老爸聊一些家里的琐事……


我是青岛的,我没听过这句话,也许是威海特产吧。


我老爸跟我说,村里有个老两口,谁谁的爸爸,谁谁的爷爷,住哪哪,什么时候,身体的原因不能动了,送去养老院了。
邻居的一个姐姐的姥姥,有几个女儿,除了我邻居这婶,都嫁到外地了,这几年老人身体也不行了,而我那婶一家子忙着从荣成去威海照看孙子,而其他子女都在外地,最后几个女儿每年出钱不到四万,把母亲送去了养老院。
我说我老爸,你要哪天不能动了,我也不用上班了。就我这一个,这养老院一年四万,我在家伺候得了。
我对养老院还是有些抵触情绪的,这话可能有些不妥,说成不喜欢那地方吧。像我老爸这性格,我姥姥也是,我爸是那种喜欢在家没事种点菜,种点粮食,上山拖几颗病死的树,晚上喝点茶水,当然饭还是能怎么糊弄怎么糊弄,虽然有时候没有工作可做也无聊,但60岁的人了,工作还真不大好找,跑题了,我爸不喜欢住楼房,很简单,一个人就不说了,那种邻居叫啥名字都不知道的日子实在没法过,你住了楼,吃什么喝什么,全都用钱,天天得憋死。
我姥姥呢,我妈走的比我姥爷都早,印象中除了过七我姥姥再也没来过我家,看到一些东西就哭,我一回家有时候提起我妈也哭。我姥姥没事的时候,出去捡破烂,海边渔网的绳头啥的,谁家花生收完了,去人家地里再过一遍捡些剩下花生,前些年还自己开了一小块地,种点粮食,这几年确实有些力不从心便不种了,今年我家里的花生种还是我姥姥剥的。有次好像说让我姥姥把老房子腾出来,去住楼,公司补贴些,儿子每人出点,最后我姥姥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一个原因是担心走后儿子将来为这房子争吵,另一个就是跟我爸一样,真的不喜欢。其实我姥姥也不缺钱,虽然也谈不上有钱,公司的国家的一年各种补贴五六千,六七千是有的吧,这些年儿子女婿过年给的三百五百他谁也不要,可能五六千不多,但人到了那么个岁数,也够花的,钱多点少点没太大意义。我姥姥是那种我只要能动弹,我就是100岁了我也不去儿子家住的那种。
说起我老爸和我姥姥这些事,就是想说很多老人,长辈。他们到老了,还是希望有些事情做的,有块园,有块地,有地方遛达下,没有收入来源时,子母给点,有粮食有菜园,吃喝不愁。住楼虽干净,但邻居叫啥名字都不知道的环境,离开了钱就没法生活的环境,真的没有意思。
像我叔,在附近的城镇买了楼住了块三十年了,去年因为一些事情不工作了,以前是隔三差五的回家,现在没事的话天天回家,回村里,前几个月,老房子装修了一番,说天天回家,油钱也不少,没事就在村里住着,冬天冷了再回楼上。那会我爸出去打些零工,家里的地啊,园啊,基本都我叔打理了。我记得好些年前去我叔家,我叔和我婶说老了回村里,因为住楼不方便,等老了估计也爬不动四楼了,好像小时候我爸和我妈也说过老了家里这四五级台阶冬天的事情,嗯,然后呢,现在我叔的老房子隔三差五就响起麻将声了。
当然我叔这样的人不多,我婶这样的就更不多了,因为女人,喜欢楼房的原因是干净,清净,日常好打理。这是家里的房子比不了的。
好吧,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的,就是人老了,或者中年了,都是希望有些事情做吧,没人喜欢天天在家吃个饭,看个电视,足不出户的生活,我感觉大部分都是这样吧,不单单是找点事做,有些原因是还想证明自己还能动,还有用吧。出国这么久,还完我叔的钱后,我爸有工作没工作,我问他有钱花吧,他都生气。他的观点是我还能动,儿子婚都没结我能和儿子要钱花?就我爸来说,你让他天天出去串门喝茶遛达他都不愿意,他更愿意在家摆弄一些工具,焊机,热风枪,砂轮机什么的,做点什么,例如平房的吊钩,修修水管,或者或者,出去拿着柴油锯拖几个病死的树回家。
当然以上说的就是身体都好的情况,很多父母老年的生活,但总有些人因为身体的原因,不能动了,不能自理了,那怎么办,我就继续说说自己经历的,或者看到的,其实吧,应该大部分人都差不多吧。


我是威海的,也没听说过这句话~


我也是威海的,也没听说过这句话。。。


我不是威海的,也没听说过这句话。。。


你真的是威海的?


辈辈世世往下亲,意思就是人们一代代祖祖辈辈,只会去疼爱下面的,人们疼爱儿子,疼爱孙子,疼爱重孙子。但人们对于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都是,遗忘不妥吧,反正就是没有疼爱儿子孙女那么,嗯,强烈吧。这话听姥姥,或其它老人,说起的时候,语气都是有些无奈的吧,就是有点半截话,半语子的感觉。
好,那继续吧……说说老了不能动了的
楼主上学时候喜欢读书,还定了好几年的读者,写过好几年的日记,就是毕业后玩魔兽世界的那两年和两年后,魔兽世界的各种小说看了个遍,至于中专写过很多小诗,十年前的事了,除了一副六七百度的眼镜,怎么也不能把我这喝水都长肉的身躯,跟文艺,或文学俩字联系在一起,这一通废话最后想说的,就是这几年我还是看几本书的,有营养的没营养的,其中有本书,叫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推荐给所有喜欢看书的人读一读,一个怪老头的故事,挺暖心的一个故事。
故事的尾声,说起一个叫鲁尼的老头,生活不能自理,本来鲁尼的太太,是要寻求政府的帮助,结果政府要把鲁尼送进养老院,鲁尼的太太认为送进养老院就跟死了没有区别,虽然政府的人认为鲁尼现在也跟死了没有区别,最后欧维带领整个小区的人奋起反抗把政府的白衬衫赶跑了。一个情况是鲁尼有个儿子去了美国,反正基本没回过家。这书主要还是讲欧维的,这只是一个段落吧,当然,去死还是没死成,要不书写啥。
微信的朋友圈一个表哥发过一个文章,我手机打字挺累的,直接截取了。
这是一位农村留守母亲的日记:“没什么事,我就先死了”。只有短短九个字,简单明了的背后反映的是农村老人独守老家的孤独,他的儿子知道此事已是三天之后, 以至于连自己死了都没人知道。
这位老人已经72岁了,一个人住在湖北的老家,只有一个儿子,儿子长期在外,在广州买了房,离家远,一年也就回来一两次。 上次回家过年是在农历的腊月二十九,正月初二就匆匆离去,在家里的日子还不到三天,但是老人不怪儿子,知道儿子生活压力大,工作繁忙。退休前,老人退休前是一名老师,一直都有写日记的习惯,退休后发现可以写的东西越来越少,翻开过去一年的日记本,写得最多的是:“今日无事”。在孩子过完年,离开后的一个月里,罗奶奶生病了。终于有一天,她艰难地在上面写了几个字:没什么事,我就先死了。
这几年国内流行过这几个字,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空巢青年。
谁都会老,哪天不能动了,有钱子女送养老院,有些离家近的能伺候老人,就一直伺候老人到离去,当然对于现在尤其都是一个孩子的家庭来说,负担很大。有些在外地的,很多人吧,一年过年的时候回家一次,对于极少的人来说,如果没有春节,估计这一次也会忙的没时间,然后有些就是父母啥时候走的不知道。
身边有老人不能动了,也见过儿子一伺候五年十年的,我爸青岛的姑妈不能动弹有十年了吧,子女一直轮流照顾,我妈得病七八年,我小,不懂事,但现在也知道那是多重的负担。
就像我和我爸说的,四万一年太贵了,我可付不起,真不能动了,我伺候得了。
生活各种无奈,各种忙,有时候想想,我个没结婚的都在外漂了七八年,更别说那些成家立业的。
老人们没人想去养老院,能动弹的还想着能为子女干点啥,不能动弹的也没人想去死,哪怕活的再怎么没意思。
或许对于那些死在家里好些天都没人知道的留守老人来说,能去养老院的老人已经够幸运了,能十几年如一日的被照顾的老人,也会幸福吧。
我写这些不是想表明自己有多,圣人吧。嗯,我威海四年那会,每月回家一趟,来了新加坡,要不是姥姥健在,我估计今年过年我也不回去了,回去一趟成本太高了。
我也忙,除了哄老爸开心,让他省点心,我都不知道这么忙为了啥,更别提新加坡这块两年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了。
写了这么多,也就是随便写写,自己想表达的,无非是父母健在,能回家看看就回家看看。一个来新五年的朋友,他爸爸比我爸还小,说没就没了,在家干活一下栽倒再也没起来,农村的人,干了一辈子活,遭了一辈子罪。就是我想起老妈,我也后悔那会没多多去我姥家陪陪她,虽然我还小,我爸那会出去工作我姥照顾我妈,如果有的选,我宁愿我妈去换肾,再多活几年,哪怕到了现在我还是穷的什么也没有。
生活各种无奈,包括书里的欧维,谁都希望父母健健康康的,但现实总是那么不尽人意。父母等到不能动了,以上所写的,没有什么对与错。还是那句话,能多回家看看就多回家看看吧,别给自己留遗憾。
但感觉发在新加坡的论坛有点不搭,我只是随便写写,别介意啊,基本想表达的都说了,可能怕看这帖子的人烦,所以早点总结,虽然有点跑题。
不对,是跑题跑的很严重。
光说往上了没说往下。


住养老院,是个可行的办法;费用高,子女应该还可以承担。


恁怎么还不信我xue的啊。。。么时候家去,咱去练个摊哈个小酒站站啊。。。


那就是荣成特产吧,跟威海还是有些不一样的,正经的威海人有的都不知道饺子在我们那说姑折,说说往下吧。
以前,表姐说我,我这样的不好找媳妇,更别说还没钱。为啥呢,现在都一个孩子,现在的姑娘,自己都照顾不来,都希望结婚后有两个老的帮着看孩子,像我这样的,有个妈还好点,有次跟老爸说起这事,我爸说是实话,然后有个七八年了吧……
说说附近的人,不是微信上的,我老爸说起那些去养老院的老人,我想起的这些附近的人。
我另一表姐,刚生个闺女,在烟台,我叔我婶现在没事就开着车从荣成去烟台,楼上村里烟台三地转悠,帮着姐夫姐姐照顾我侄女?嗯
邻居的姐姐,是个儿子,这是荣成到威海,这几年了,他儿子都去幼儿园了,姥姥姥爷就是一直荣成威海的转悠,冬天时,基本不回村里了,农村,荣成的冬天需要烧煤的,不如城里的方便。顺便这婶婶的儿子在威海开了个小的累死麻辣烫的店铺,帮着照料。
我爸的一朋友,外甥女,好像就是我这大姐的姥姥是我村的,年龄和我爸差不多,但叫我爸叫舅舅,嫁人后搬去了哈尔滨,两家特别好,接近30的我去年还收了500的红包,我没收,直接微信电话让我收。这大姐在荣成跟我一个小区买了个房子,喜欢荣成的气候和环境,现在呢,女儿刚结婚,上海郊区首付八十万买的房子,女儿女婿还不是天天回来。大姐去帮忙收拾房子,小的们偶尔回来,准备早饭,午饭晚饭,自我调侃,保姆。大哥在西安不知干的什么工作,记得去年年前,大姐回哈尔滨照顾公公,说一个月没睡个完整的觉,紧接着她爸住院,现在基本就是在上海当保姆了。不知道啥时候当我的邻居。
还有荣成去北京的,有离家不大选的,有了孙子外甥啥的,基本姥姥奶奶直接就搬过去住了,义不容辞。太多太多。
我记得我小时候也是我姥姥照顾我的,我小时候让我姥姥背着去看推土机。
这就是我们的父母吧,辈辈世世往下亲,照顾我们到成家立业后,再回头照顾我们的孩子。
这也是将来的我们吧,毕竟我们也会成为父母,也有老的一天。
老人健康,儿孙之福。想表达的,上个帖子都说了,我爸说起那些事,我想起这些事。
五味陈杂。
饿了,做饭了。


哈哈哈哈哈信了信了!
著名的二宝网红居然是乡党~真是与有荣焉


路上最后想起就是网友们晒五一端午,回家后父母塞满的汽车的后备箱,各种特产,辣酱,蔬菜,干货,肉干,土榨花生油,大饼,点心,装的不能再装了。能记得的两个评论
这是亲妈!
估计我妈以为我是兔子。


哈哈,这点不如我,我早就知道你是威海的了。。。


得多亲近亲近


怪哉,这虫,没有互动。这话是谁说的?


羡慕能唠的人


么个么个,小妮儿嫩是威海还是俺们济南滴?


威海银呢


五味杂陈,陈皮梅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