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投资理财

大家讨论一下,楼市是“熊”还是“牛”?

楼市是“熊”还是“牛”?
发布/2018年6月24日 3:30 AM
文/周文龙
来自/联合早报

插图/李利群
Twitter  Email

10年前,集体出售市场处于火热状态,楼市达到巅峰,结果雷曼兄弟破产事件引发全球金融大海啸,导致楼市步入衰颓。10年后的今天,楼市会是牛市再起,抑或是另一个让人跌入熊市的陷阱?

时间将说明一切。选择进场的人,应汲取上次的房地“惨”经验,要经​​得起楼价暴跌的风险。

美食当前,老饕必然都食指大动。但如果美食太多,大圆桌子上都摆满大盘小盘的菜肴,你还有食欲吗?

本地楼市近来越烧越旺,甚至开始有点过热迹象,情况正是如此。

上周整理下来半年可能推出的新私宅项目,赫然发现一共有13个​,单位总数超过9000个,有一些还是有多达1400个单位的霸级项目。

半年推出9000多个私宅单位,这是什么概念?

供应增加带来房价下行压力
以去年私宅销售的情况为例,全年新私宅单位销量创下四年来的新高,也只达1万零566个单位。再看2016年和2015年,发展商全年也只卖出7000多个单位,远不如半年9000多个单位来得多。

难怪同事看到下半年有这么多新私宅推出时,不禁好奇地问:“这么多私宅单位推出,到底是谁在买呢?”

私宅潜在供应量激增,始作俑者是火热的集体出售市场。

在接下来推出的私宅项目中,有好几个原是私有化中等入息公寓(HUDC),通过集体出售而重新发展的项目。这包括原是Rio Casa的Riverfront Residences、原是顺福雅苑的Jade Scape、原是Raintree Gardens的The Tre Ver,以及Florence Regency地段重新发展项目等。

就是因为成功卖出这些项目,才使得淡静多时的集体出售市场开始有起色,进而带动这一波集体出售热潮。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政府担心私宅供应过剩,决定给楼市“减肥”,减少供地,让楼市不会出现大量空置单位。结果这些求地若渴的发展商转向集体出售项目出手,反而导致楼市“增肥”,私宅供应量增加。

不少私有化HUDC重新发展后,单位总数大幅增加,例如Rio Casa原本只有286个单位,现在重新发展成Riverfront Residences,单位总数增加近四倍至1400个单位,增幅惊人。

一些分析师指出,卖出单位的集体出售业主将支撑下来楼市,因为这些业主取得所得款项后,都会在市场寻求替代房子。

简单的数学计算告诉我们,由于重新发展私宅单位的总数猛增,即便每个业主都购买新私宅,也不可能补足增加单位的数量。反之,私宅潜在供应量大增,为买家提供了更多选择,将对房价形成下行压力。

事实上,虽然当前私宅销售数据表现亮眼,但实际销售数量可能还不如去年。

市区重建局上周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有1121个新私宅单位售出,每月销量自去年8月以来首次突破1000大关。

不过,若总结首五个月表现,发展商卖出3434个新私宅单位,比去年同期的5634个减少约四成。

如果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今年的楼市其实没有一个很漂亮的开端。

尺价涨 单位缩小  
从私宅价格来看,私宅价格指数回弹,第一季上扬3.9%,创下八年来的最大季度增幅。不过,据熟悉市场情况的房地产经纪说,私宅总价并没有上扬趋势,买家仍倾向于购买150万元左右的私宅单位。换句话说,私宅尺价上涨的同时,面积单位却缩小了。

星展集团最近一份报告也说,随着私宅价格上扬,私宅面积下来预料越缩越小,从去年​平均​1030平方英尺,在2030年缩小至840平方英尺。

楼市未来前景如何呢?分析师预测,旺热买气会延续下去,私宅价格预料稳健上涨。深明房地产投资的人却清楚知道,从来没有人可以准确预测房地产市场。

特别是当市场开始出现局部性泡沫情况,一个位于郊区、不靠近地铁站或购物商场的私宅项目,尺价竟接近市区私宅价格水平,如果买家期望房子会继续升值,他们或许应该冷静想想,谁会以更高的价格来买他们的房子呢?

利率年底或突破2% 另外,利率上扬仍是市场人士最担心的潜在风险。

美国联邦储备局上周如市场所料,调高基准利率25个基点。可是联储局官员说,今年可能会有另两轮的加息,比原先预期的多一次。这显示利率上调的步伐正在加速。

经济师预计本地利率今年底可能突破2%,借贷成本也会全面上扬。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经济师调查报告中,近半数经济师也认为,利率上扬可能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风险。

如果下来利率上升,一些买家或许负担得起房贷,但如果买家或他的家人失业,还有信心能负担房贷吗?

历史往往是最好的参照。

10年前,集体出售市场处于火热状态,楼市达到巅峰​​,结果雷曼兄弟破产事件引发全球金融大海啸,导致楼市步入衰颓。

10年后的今天,楼市会是牛市再起,抑或是另一个让人跌入熊市的陷阱?时间将说明一切。选择进场的人,应汲取上次的房地“惨”经验,要经得起楼价暴跌的风险


这篇文章深得我心。
为了楼市的健康发展,发展商应该首先自省,给项目单位合理的定价,同时有足够合理的面积。
这样才能吸引买家,同时不会搞垮市场。

而作为买家,要有分析能力,不是一味追涨。


地皮就那么多,开发商数量增加。拿地急切。


晓林个人看法:未来这几年房产,将维持大致平稳的走势,不大跌不高涨,在1% to 3%之间 ,就等外届消息,国际形式不好就引发大跌;政府放松条例和开放外籍购屋就上跳。


不是熊也不是牛,是发烧!


集体出售的卖家大多数应该会购买转售公寓,甚至是转售租屋,因为卖掉房子之后需要马上搬进新的住处,所以这部分需求并不会对新公寓产生大的影响。从最新的Riverfront项目就可以看出,开发商希望尽快出货,落袋为安。加上未来利息看涨,尺价攀升,可用面积减少,买家可能要三思了。后面开发商推出的新项目将面临难以找到买家的风险。


10年的一次的金融风暴会不会来袭。。。。这是以往一直循环发生的事情。。。。。

房产会不会被金融风暴影响? 呢? 


我个人是看跌, 除了那批集体出售的人,再没看出任何有利于房价上扬的事。  近半年,也看过几个新楼盘,感觉有些深圳房地产的味道,就是张着嘴要价。 反正有人跟风,这无所谓。

特别是几个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的楼盘,没地铁,没商场的,地产商说几句潜力,还真有些人信。。。就感觉是卖营养品的骗老太太一样, 特别是一些无良的局外人, 说什么就是因为偏僻才便宜,要方便更贵 —- 其实本身已经很贵了。

还有更无良的局外人, 说什么, 买下来,出租几年再卖出去,白赚几年租金 —- 真是张嘴就来,几年后的2手房子,能卖出现在的价钱么。


偏僻的地方再跌也无人问津,马西岭组屋20多万的还是没红山70万的看得多


组屋跟公寓不一样。。。公寓新旧,价格属于公开市场,而且价格不一样,心态也不一样。


同一地点公寓一定更保值吗


是一定不保, 旧公寓折价比组屋快的多。。。。。

组屋和公寓的很大区别是价格不一样, 现在一般的中产家庭,买好地段70万的组屋不难,但买250万的好地段公寓就难了。 所以偏僻的组屋和公寓,根本不是一回事。

另外,组屋是买来住的,公寓就有很多是买来投资的,所以性质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公寓迟早会旧的,组屋也是。我一直纳闷在新加坡喊着买房养老的是怎么个算法。


最好的组屋地段是哪里?70万?


女皇镇,碧山的百万组屋了解一下


住在那里就最保值了?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