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播新闻
为房地产市场降温 政府调高额外买方印花税5%
发布/2018年7月5日 7:29 PM
政府再度调整额外买方印花税(ABSD)和贷款与价值比率(loan-to-value ratio,简称LTV),为房地产市场降温。(档案照)
(早报讯) 政府再度调整额外买方印花税(ABSD)和贷款与价值比率(loan-to-value ratio,简称LTV),为房地产市场降温。
从明天起,除了购买第一套住宅房地产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个人买家要缴交的ABSD都上调五个百分点。作为企业机构的发展商, 要缴交的ABSD则上调10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新加坡公民购买第二套住宅的额外买方印花税将从之前的7%增至12%。
至于购买第二套或更多住宅的永久居民,以及购买第三套或更多住宅的新加坡公民,现在也都一律得缴付15%的买方印花税,大幅高于目前的10%。
外国人购买住宅所须缴付的额外买方印花税,也从15%调高至20%。
财政部、国家发展部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今晚发表联合声明,指本地房价过去一年来快速攀升,如果不加干预,可能与经济基本面脱钩,为楼市稳定带来风险。
国家发展部长黄循财也指出,政府一直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对房价涨幅超越经济基本面的情况非常关注。他说:“房地产市场下来将增添大量住宅单位,利率也在上升中。我们要避免市场出现剧烈调整,因为这可能产生市场失衡的后果。因此,我们现在采取行动,以维持稳定和可持续的房地产市场。”
政府宣布,从明天起买家的LTV收紧5%,不过建屋发展局发放房贷不受LTV收紧措施影响。第一套房子的LTV顶限从现在的80%,减少至75%。如果借贷期限超过30年或借贷者65岁,LTV则从现在的60%,跌至55%。
至于第二套房子和第三套及更多房子的LTV顶限,也相应地从50%和40%,减少到45%和35%。
铜牌评论
我为这次政府的铁腕反应叫好。
我认为此轮房价上涨的始作俑者是发展商,竞相以不合理的高价收购集体出售的项目,客观上导致米价高过饭价,地价高过房价。
然后,推出新盘时定价也利用人们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层层推进。郊区房卖市区价。从而拉高了人们对房价的心里预期。
二手屋主惜售,涨价跟风。
所有人都知道,目前的大环境其实并不好,连我铜牌都在担心后面有大量屋子推出,如果价格越来越高,是否能有这么多买主愿意接盘,到时候市场会怎样令人不敢想。政府的能人多,当然,看得更清楚。
减少BTO是为了稳定组屋价格,不继续下跌。
而如今增加ABSD是为了给过热的私宅市场降温。
前段时间想下手私宅的而没有买到的朋友不必气馁。其实,如果你不在市场上打滚,某个项目120万的屋子涨10万,你可能都不会知道。而现在,这10万不涨了,你多付6万,而且买房时比较从容,不用担心有人跟你抢。
而买新房的,我相信发展商也会考虑到这个5%。意思意思应该一定会有的。
至于HDB市场最后如何反应,我想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出来。
这个贷款最高额度75%,应该也会影响到HDB的市场。
大家说说,后市如何,
私宅,
新私宅,
组屋。
感觉就算这几个月房价隐含了卖家高于市价的10万,ABSD出来也不会让卖家冷静到恢复市价,要么不着急卖了(反正卖了再投资房产还要多付税),要么看市场转嫁给买家,毕竟还是有不少拿着大量现金的集体出售的可能购房者。一旦房价曾经涨到过130万,卖家很难接受120万是市价。瞎猜的。
组屋通常是第一套屋子,应该影响不大。
看来政府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打压私宅。
下手太狠,坡坡的私宅市场真的要一蹶不振了。
一旦坡坡的房地产增值跑不过通胀,将意味着什么?
我的看法是政府在逼有能力上私宅的人卖政府组屋,12个点的AbSd换谁都不愿意付,只有卖组屋呗,转售的组屋会更多选择了,当然买不起的还是住组屋
政府在逼有能力上私宅的人卖hdb
几年前hdb的割名漏洞被补上以后
只要是买了hdb就直接绑定了两夫妻双方名下所谓第一套房的名额,
mop过后任何一方要单买还是联名买,都要开始交第二套的absd,谁都不会开心
当然作为刚需没能力还是有hdb住,
对今后市场有打压影响,对只买一套的是利好消息
支持政府的明智抉择!看到房地产市场这么不理性上涨,真的有点小吃惊。
前段时间问某位大员,这是不是太快了。他只是笑笑。城府好深啊。
不过我也有预感会出台新政策。
该来的还是来了。出来混迟早要还。
如果大环境不变的话,我觉得组屋会平,私宅会下,外国人税更高,这是不让他们进场炒房。
很多新私宅发展商会砸在手上。
要买私宅的悠着点,也顺便把组屋卖了吧。
1.同意铜牌
2.主要是发展商推高,中国房地商开始,本地跟进。对于中国房产商来说,a.钱不是自己的。b.真的比国内便宜多了。
3.都是接盘手是enbloc的业主,那些经济分析师在开玩笑或混饭吃骗钱吧,房地产靠这些业主??知道多少业主去买组屋或留钱养老吗?
4.未来私人地产会和组屋拉开距离,未来会维稳,但风吹草动就是崩盘。组屋更稳,价格还会趋下,因为组屋太多了。
政府不能说是赢家,收税不是目的,如果政府是想赚钱,他可以学天朝把房产炒得火热啊。
我感觉是政府预料到即将出现全球金融风暴了,先动手把炒房的热情压下来,同时调高了首付比例,意在降低居民负债率。
是不是和97年情况类似,让我们拭目以待。
看来政府就是不把房地产当支柱产业啊
政府在暗示大家,经济前景一般,大环境不好,有的行业还有裁员和萎缩风险,这个时候私宅的升幅不靠谱。如果放任楼市,以后跌得更猛更快。
这次政府割了一把韭菜,把一些疯狂的开发商逼哭了,得益得人是Enblock的业主和政府。
其实去年下半年疯狂的Enblock市场,政府应该能预料到今年新房的涨幅,今年初就应该出政策预警,或者多放些地出来缓解供应短缺。
Enblock的业主拿了丰厚的收益,但是这部分人大多不会买新房,而是优质转售租屋或者转售公寓,所以转售公寓涨的厉害。
前几年很多人憋着没买新房,今年一看市场往上走了,也开始跟风。但这部分大都是租屋提升者,第一套刚需应该不多,政策一出,估计也都观望了。
但是开发商高价拿了地,应该也不愿意降价,估计市场短期横摆。但是现在经济不稳,一旦经济危机或者衰退,房价就会跌。政府还给开发商下了个紧箍咒,ABSD涨到25%,到期卖不出的房子,也没法卖给公司了,税费太高,到时候只能降价求售。
再回头说说租屋市场的影响,现在的租屋提升者,要想上公寓,估计得会把租屋卖了,这样市场上的转售租屋供应就多了,转售租屋价格将进一步下跌。从而缩小BTO和转售租屋的价格差异,租屋的投资属性进一步淡化。
总的来说,想用租屋或者公寓来投资越来越难了,房子是拿来住的。
hdb 加速跌,condo 横盘整理
组屋确实会跌,因为要提升公寓的不会再留着组屋了,新PR也会直接上公寓,不一定等三年买组屋。
可是我就是没想通,PAP不要选票了吗?当组屋BTO和Resale价差缩小以后,新加坡低收入者的财富就缩水了,PAP再也无法把组屋当成政绩了,下届大选就不怕丢选票吗?
低收入者对不动产的价值没那么在意
可能过了3个月,政策又变了呢
政府是要稳组屋,促进组屋实现回弹,BTO的供给量减少就是一个信号。
这次的核心点是暴击私宅的投机风气。关键是,经济不好,风险弥漫,ZF看得比民众透彻。
前期抢进公寓房的是抢进了,省下了买方印花税。可是,将来卖的时候,不排除政府提高卖方的印花税。中国目前就是这样,卖第二套房跟卖第一套的税是不一样的。
最近买的都是高点 3-4年后 想想利率会涨到什么样 本地和区域经济基本面会是什么样 新出来的供给是什么样 可能到时候的卖价会比较惨
所以,几个月前犹豫那么一下下没有出手,真不知道是不幸还是庆幸……
房住不炒,有HDB住了就不要去炒私宅了;已经有一套私宅了,就不要去炒第二套了;外国人更不给你机会来炒了。
经济形势还不是很好,美联储还会继续加息,新加坡贷款利率也要涨的,还贷压力今后好几年都是要越来越大的,政府要压住老百姓,别看到房价起了就不顾一切的冲进去,杠杆要控制住。
真要买不在乎多出5%的税,OK,算你是长期价值投资了,政府也多收三五斗米,何乐不为
请教一个问题,夫妻如果一方有一套私宅,另一方再买一套也是算第二套吗?
跟资本家说话要用税收政策,不然人家不理你。 散户中枪而已,昨晚抢房的,只能祝你们好运了。政府意图都那么明显了还要去抢,我能说什么?
昨晚卖了多少套 数据出来了吗?
说不定政府会取消PR3年才可以买房的规定。
因为PR可以消化掉很多剩余HDB,让HDB的价格可以稳定。现在市场严重过剩。
而且如果PR可以直接买HDB,就不会进入公寓市场,这样公寓市场的需求量也可以比较正常化。
转自朋友圈:Park Collonial 310, Riverfront 510 , Stirling 187
Riverfront 14XX套,才卖出510套,中介昨晚说会差不多卖完,这都是大谎啊。而且发消息说开发商取消了 3% + 5%的discount,再另外提1%卖。这样子怎么卖得出去?
制定政策者可能还没有想到。PR三年不能买组屋的政策就是对私宅有利,对组屋不利。我不相信低收入者对不动产价格就无所谓,等着看选票吧。
谢谢DN2008,如果不算,那么以后一人一套咯。一个家庭有两套也足够了,自主投资都有了,再多是要抑制了
赞成!建议ZF取消PR等3年才能买组屋的政策,让他们直接购买HDB,不仅有利于PR刚需族买房安家,还有助于消化市场上的二手组屋,恢复供需平衡。
组屋价格低才有选票,低价组屋更符合中底收入人群的利益。首先,买第一套的人不会喜欢高价,其次,住在组屋里的人,只要有改善需求,一样不希望高价。因为小屋卖价高了,大屋的买价更高,总的来说,五十平换一百平的成本更高。对于自主,显然低价房更有利,因为有机会入手,更有机会改善。
你去参加过大选前的群众大会没有?
PAP说的都是政府帮助组屋升值,全民共享经济成果。
台下黑压压的手握选票的组屋居民,你跟他们说政府成功把组屋转售价打压下来了试试看?
新加坡人抱怨组屋太贵的时候,指的是BTO的价格日益上涨,他们不满意。你跟他们说虽然BTO还那么贵,但是转售的便宜啊,试试看是不是大家都傻吧。
三类人会有影响
一类是没房要买第一套,肯定深恶痛绝组屋大涨。
二类是有需求小换大,稍微有点数学常识也应该知道组屋价格低更好,小换大才容易实现。
三类是大组屋换小组屋,这类人希望卖高价,但是这类人大多数的组屋买入价都很低,都是老年人,平均持有屋子在20年左右甚至更多,怎么都不会亏的,只是想多赚而已。
道义上组屋该涨该跌很明显了。从国家整体利益来说,屋价偏低能够拉低社会成本,对中产移入更有吸引力,而高房价吸引热钱和投机资金。
香港这些年发展跟不上新加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屋价飞起,对本地年轻一代中产有严重的逼出效应。
最后,组屋价格大涨本身和居者有其屋就是矛盾的,现在组屋和收入比,依然高于政府设定的目标。
说了半天你还是没明白,组屋价格,一是BTO,一是转售价,不能相提并论。
你是不是刚来新加坡啊,还拿香港说事,新加坡的组屋政策和价格是有别于中国和香港的。
至少,你先说清楚“组屋价格大涨”指的是BTO价格大涨还是转售价格大涨,好吧。
转售比bto低才正常,因为价格倒事实上加重财政负担,这部分财政支出的好处大多数都落入了热门地区大组屋的bto买家之手。引导的风向是:不管自己有钱没钱,要尽量多借钱,屋子要尽量买市区,要买大,因为大屋子白住五年还能捞一大笔钱。这个价值观难道没问题么?
你再看财政,新加坡老龄化,财政本来就不是特别宽裕,结果强行只压bto价格等于直接给抽到市区大屋子的人送几十万,这个几十万,本来可以给中低收入带来更好福利的,结果被bto中奖者一次套现。
bto价格高过二手,更符合客观市场规律和长远可持续发展。价格倒挂是财政大幅补贴和大量移民进入的特殊时期现象。
财政补贴首套购屋者是应该的,但是一下子几十万新币显然过头了,这个会导致严重的投机中奖心态。这么说吧,人均补贴五万新币假设是个相对合理的价格,那事实上你住五年的屋子,不会比bto更高多少的,
那些最好bto三十万,一转手就能卖七十万的人,客观对财政补贴的期待超过四十万,因为屋子本身是折旧的。你觉得新加坡可以给多少人这样高的补贴?税大家都不想加的,那么高的补贴要求难道不邪恶么?
双轨制本质就是补贴,自住房有补贴,按照现在新加坡的经济能力,人均补贴五万新币左右其实已经很可以了!这个补贴隐含在非完全市场化的土地价格里。
而人均补贴五万,又要相对平均,导致的结果必然是bto价格和二手倒挂满满缩小,直到拉平最后二手便宜。
你如果这还不能理解,拿走五万先,bto新房是不是该比二手贵了?
按照你的想法办,可以么,可以,等于是和中国一样,一代人吃空下一代,根本不可持续。
如果有反对党的口号是:要让bto价格大幅低于二手组屋价格,同时又不大量引进新移民。我肯定第一个排除这个团体,因为非蠢即坏。
你说的这些虽然也有一定道理,但是新加坡本地人不这么想。即便是对新加坡整体的长期的经济有好处,但是这样做损害了本地中低收入者的利益,你说“对中产移入更有吸引力”,问题是为什么要吸引那么多外国人呢?这就是为何690万人口白皮书一出来就炸锅了的原因。
我前面说的不是组屋价格和经济的关系,我关心的是新加坡政治能否稳定的问题,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经济要发展是无稽之谈。所以我在这个贴子里一直说的是“这样的政策继续下去,PAP的选票会告急”
“转售比bto低”真到了这一天,就是新加坡政治变天,经济全面崩溃的一天,我们现在吸引来的外国中产年轻人会拍拍屁股全走了的。
哈哈,所有的反对党都是这样说的啊
1. 组屋价格过高(注意,他们故意模糊了BTO和转售价,而新加坡人多数是买BTO的,所以产生共鸣)
2. 反对大量引进新移民
你排除不排除没用啊,我怀疑你手里有没有选票。现在说这个有点久,大选应该还有两三年时间。但是我很担心PAP啊。
卖70万是市场行为,这里面哪里有政府补贴?BTO才有政府补贴
你想象一下,BTO现在30万,转售70万;如果BTO不变还是30万,转售也30万了,那喊BTO太贵了的人是不是会更多呢?
你是站在外来移民的角度考虑问题,恨不得转售价和BTO一样,但是我告诉你,新加坡人没有一个同意这样做的。
现在卖组屋买BTO的那群公民会呱呱叫,因为二手组屋跌价太多,新BTO四五年前价格也不便宜
只考虑个人不考虑财政的结果:转嫁给下一代,或者继续大量引入移民让新移民买单。
bto30万,转手70万,等于补贴了40万,你觉得新加坡能一直这样补贴?只是这种补贴是土地价格形式不显眼而已,换个说法你就好理解了,这块地当公寓拍出去,是不是一下子就多了至少四十万?新加坡没有自然矿产,土地收入是仅有的自然资源收入了。这个补贴不是不该给,是给不起人均那么多。
如果土地补贴只比市场拍卖价便宜五万,当期新房还会持续和二手倒挂?
就一套房,房价跌了他们换大房更容易,叫个啥?房价涨了他们子女买房压力难道会越来越小?
或者都是准备套现的?套现住哪?而且现在真的有套现实际需求的老年人有几个bto超过10万买入的。。。
组屋脱离收入上涨,得好处的只会是少数人和投机者,大多数人别被忽悠了被卖了还帮人数钱就好。没有人口红利土地红利还要大量补贴,又不想加税,那不是坑下一代耍流氓么。
四五年前政府反复提醒楼市过热,楼市过热,已经开始连续出大招了冲进去bto的也是他们吧。政府那时已经在纠偏了,他们那时候相信新加坡政府么?大多数人又不是因为没地方住,还不是觉得楼价一定涨才买的。
放任楼价,最后玩脱了出来骂人的肯定依然是这群人。指责总是最容易的,根本不需要算总账平衡。
不信看好,过几年要是楼市跌了,骂人最凶的肯定依然是那些赶着二套absd加税连夜买入的人。
行了,不懂就多去学习。
BTO30万, 转售价70万,政府补贴在哪里?还扯什么土地价格。
你意思是政府不应该低价拨地给HDB建组屋?应该高价卖地去建公寓?
你懂什么是土地售价,建造成本,新房售价,转售价格这些之间的关系吗?我也是周末闲的,跟一外行废话白天。
所以反对党没戏,数学都学不好搞个p
新加坡教育程度高,政策优劣放在台上一讨论大家都能看懂谁好谁坏。
现在组屋是高于政府定义的收入比的,而不是低于。政府在负责地执行他的目标。收入短期介于本身生产力水平和周围环境,很难再短期大幅上升了,那只有组屋价格走低了。
要二手大涨,bto地板价,又不要移民,那些骂人的准备让外星人来接盘啊。。。
恰恰相反,新屋贵于旧屋,组屋价格回归10以下的收入比才是国泰民安,吸引中产的环境。
投机盛行是环境恶化的标志,新屋比二手还低,会导致套利,套谁的利你能回答么?
把补贴标明,正常人都看得懂。比如公寓地价五十万,组屋地价四十万,给五万补贴,地价三十五万。
屋子过度上涨,会大幅增加社会总体运营成本,会导致实体产业迁出的,企业因为综合成本高都迁出了大家在赤道上连喝西北风都没得喝,
同样是住宅,少卖了四十万不是补贴是啥?你倒是说说看。我当然支持组屋补贴,但是现在的补贴量太高,不可持续,而且导致投机心态盛行。周围都是想着摇号抽市区大屋子的。这个难道是组屋的初衷?确认不是toto?
你俩一个从社会总体财富角度分析问题,一个只分析组屋BTO和转售之间的关系。都挺有道理的,只是立论角度不一样。 房住不炒是利于长治久安的。对个人来说短期上涨,然后自己跟得上周期高卖低买当然是好的。但是经济活动的剧烈波动,受害的往往是大多数这个应该也是共识吧。
我服了,你确认你是在跟我谈新加坡?我估计你从中国出来不到一年吧。你说的这些都是中国的事啊。什么新房二手房价格倒挂,什么摇号买市区屋子,你知道新加坡推出个BTO有几个人有资格去摇号?新房二手房倒挂都几十年了。
你先拿了PR,至少能买组屋了我们再讨论好吗?新加坡的组屋和中国的房地产不一样,你要是不知道哪里不一样,拜托自己去搞明白咱们再讨论。
重复了
两个人都说的挺有道理的,但没必要攻击别人是不是才来新加坡还是怎样,来得久的不见得看得透,刚来的难道就不能发表言论了,谁说的有理才是王道,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断。还有就算有道理,没有风度,也是不行的,就一个公开的讨论就能说成这样,真怀疑要面对面的交流是不是要打起来。
任何房产降温政策都是和大环境相关的,绝不能单纯看房地产。现在全球经济第一大事就是中美(全球)贸易战,这个对于新加坡这种‘自由经济体’的冲击如何评估都不为过。政府就是预警新加坡老百姓不要盲目乐观,准备过苦日子。
新加坡过去二手能倒挂有两个重要前提:
一,大量移民带来的人口红利,说通俗点,制造了无数接盘侠。
二,全球化推进中,而全球化是最有利于小国的。
这两个因素,已经相比以前大打折扣了。我这句话放在这里,随着隐性土地补贴不得不客观减少,以及容积率的客观限制,地段面积都类似的组屋老房子终将比新房子便宜。
而任何政策总会有一定误伤和其两面性,pap不会为了少数套现需求去扭曲客观规律在现在的背景下去大幅推高房价,pap里还是有高人的,也基本没有腐败。
最后,很好奇你对不同观点的人就做事先假设他是外国人,而且没有pr的。这个假设本身有没有根据是一回事,和讨论的问题完全不着边应该没异议吧。
驗證了獅城阿嚏的名言,新加坡房產投資最大的風險,就是政策變化的風險!
新加坡經濟的基本面並沒有大變化,但是政策變化的速度往往是你所預想不到的!
過去的幾輪降溫,把房地產市場打成一灘死水,市場剛剛消化了政策變化帶來的變化,跌了幾年之后,稍微漲了幾個月,就又一盆冷水,打回原形。估計這一輪政策調整,又需要相當長時間來消化了!
不過隨著收入穩步增長,換祖屋住公寓是大趨勢。這是社會發展變化的趨勢,誰能阻止得了?! 至多是出血給政府多繳稅吧!
老百姓为啥排队抽签BTO呢?肯定是有便宜,才会排队抽签啊!
为什么会便宜?
还不是政府在补贴?
这种问题还需要讨论……
组屋就是政府管制,补贴选民的工具。私人公寓才是完全市场化的
身份和讨论的问题没有关系,但是和是否了解情况有关系,其实我是善意的假设你来新时间不长还不了解情况,如果你什么都了解还持这样的观点那就可笑了。
1. 政府控制私宅的价格, 正确,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不怕丢少数人的选票。
2. 政府压低BTO的价格,正确,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能争取更多的选票。
3. 政府压低组屋转售价,它只能得到PR的支持,PR手里没选票,公民会因为他们手中资产贬值而转投反对党。
另外跟楼上的同学说一句,政府卖BTO是有补贴的,但是你卖组屋时,不管是溢价70万,还是维持30万,政府都没有补贴的。和我争论的同学似乎还不明白这个补贴是贴在哪里
二手租屋现在偏远地区比如 Cck已经跟Bto价格差不多。这是住那的同事说的。因为现在大家都明白租屋年限折旧这回事了。政府说的很多次,别想年限变长捡便宜。不排除以后进一步下跌。而且这次二套12%Absd. 只会让升级者必定卖租屋。
公寓也没市场化,刚开始涨就被政策打压得不要不要的。
组屋也很难涨,除非开闸放人,并且取消PR三年限制。随着大量新组屋进入市场,旧组屋只会越来越便宜。
BTO确实是政府在补贴,但计算方式不是用resale来减bto价值。
首先bto的建造成本是几乎和售价持平的。bto最近几年的价格增速很快,不是政府控制的,是人工,原材料价格都在疯涨。政府把一块地皮划分为hdb用地,盖了bto在把它卖掉,几乎是一分钱都赚不到的(而且对于低收入各种补贴后)1房2房和一部分3房的bto其实是赔钱卖的。
如果这块计划盖hdb的地,变为卖给开发商盖condo的话,那么9位数的收入就可以进国库。所谓的补贴,就是政府因为决定这地盖bto而损失的财政收入。其实这块地假设可以卖4亿,那么如果不用来盖bto了而拿来卖掉,财政收入多了4亿,可能200万纳税人就可以今年少交200的税。所以bto其实是拿所有纳税人的钱为(1)一部分刚需的贫困家庭提供的基本住房(2)进了另一部分运气不错的人的口袋。
新加坡的房地产完全是政策导向,所以如果没有明确信号要放宽房产投资局限,也就没有什么投资机会可谈。分析师们再怎么牛逼也没用,一个条例就可以改变一切,所以分析师们可以休息休息了。话说回来,如果不给大家投资房产的机会,那么大家的钱要去哪里?股市吗?风险不是更大?还是说政府希望大家把钱都放在银行?钱总要找出路,估计会跑去买商业房产或者投资海外房产。
私宅可以冷下来了吧,多交税 想升级置换可以,只要你卖租屋买公寓一样不交税,所以这次新政不是针对升级。以前住组屋的 同志怎么办,就老老实shi住着呗,有钱的话你就先卖再买,想买第二套就多做点贡献。BTO这几年涨得多 所以造成潜在收益收缩 这点政府是不会买帐的。只要你有得住就足够了,居者有其屋还是可以实现的嘛。
另一个帖子里看到的: 我朋友的屋子都卖不掉,在金文泰大概5,6年前买的三房4百几千买的,现在她说375千就放手但没有买家出价,现在她的BTO来了,说是应该没办法住新房了,BTO在马西岭地铁旁边4房240千左右
这个估计是传到失真了,马息岭地铁站旁哪里有240千的四房bto啊?
政府传递了很明确的信号,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想要发财另寻其他的路,别想着房地产这棵歪脖子树。
和新加坡差不多大面积的香港,就是一个坏榜样,都想着赚快钱,地产富豪横行,到现在除了房地产就是买东西给大陆游客,经济上不仅仅是个跛子,现在恐怕已经半身不遂了,彻底沦为臭港。香港还只是一个行政特区,实在不行还可以靠大陆输血活着,新加坡只能靠自己,如果一旦走上房地产这条黑道,那就是万劫不复了。
看了大家这么多发言,收益不少。
有一点不知大家注意没有,就是政府对房地产的税收愈来愈多,也就是房地产的收益大部分是给政府拿去了
香港和新加坡所处环境不能类比,所以不能简单的拿香港做不好的例子,如果香港有办法,政府也想给老百姓安居乐业
其实香港政府行政能力也是不差的,但内地崛起,地产商横行,实在是力不足啊
香港政府还不差?我看离脑残也就一步之遥了。
当年97回归之前,中央政府就提醒过,千万不能再搞落地给身份了,结果香港那些脑残还很愤怒,凭什么干涉俺的内政。
结果大家也是看到了,双非搞得一塌糊涂,现在每天几十万跨境学童,以后还不知道怎么收场。
在人口问题上,其他政府也有深刻教训的。说真的,香港政府本身做的很好了,看看国际上的经济体排名就知道。我们在这儿争这个毫无意义
哦,了解了,谢谢!
香港政府的决策力很差 看看新加坡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 香港政府没法比
香港政府官员是一群平庸的职业经理人 只可以按部就班的做事 不能因时制宜地做大决定 没有勇气改变
这个朋友是说其实当时她能抽到这个屋子是因为她女儿BTO在海军部,所以她有优先权吧不然不可能拿到的,是她第一次抽号码拿新屋也会是最后一次吧,她现在是和80多岁高龄母亲联名申请的但现在旧屋又卖不掉以前买金文泰是希望政府可以重建那区,女儿的bto也是2百几十千4房的已经住进去半年了
同感。
虽然旗号很美妙,避免房地产泡沫。但真的感觉已经把手伸进百姓的钱袋子里了。要知道,对于很多投资渠道并不多的老百姓,尤其是我们华人,房产很可能是一辈子最大的投资。政府敛财没有错,抑制泡沫也没有错,但要注意分寸,如果把老百姓房产增值的部分几乎都刮走的话,就有点悲哀了。
还富于民,不是空口号,民富才能国强。这是政府不应该忘记的。
以前买金文泰是希望政府可以重建那区
房龄是现在买卖关键,特别政府说以后不会每个老区都重建。
大家都要留意别踩到坑里去了。30年以上老房不要考虑买了。自己住下去吧。不行把地契卖给政府套点钱来养老。
这才是有效的调控呀,政府又不是不让你投资,但是想投资,就多交税吧。否则,有更好的办法来给房地产降温?
去大巴窑的HDB总部问问看,说明情况,看能不能保留2边组屋,不用马上亏本卖出去。
听说是可以延期,议员她都找了,她说最坏打算就是不能要新屋损失头期款也比便宜卖掉旧屋损失少,这应该是她人生唯一一次入坑,她已经买屋卖屋很多次了租屋和公寓都卖过,在这上面应该是积累了一定财富不然也不可能50几岁没有怎么做工了一年出国玩耍几次
今天早报上也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本人的enbloc计划被降温措施熄灭,等了20年的enbloc破灭。真让人同情啊……
很同意楼上,在过去几年降温措施未撤销的情况下,这个新的降温措施,不过是伸到老百姓口袋里拿钱罢了……
大开杀戒倒也不至于, 虽然心理上有一定的打击。。。不过房价要是能降降最好。
嘴上说是调控,还不是想着法子圈钱,呵呵了
用脚后跟都能想到,提高房产交易税,是抑制需求。如果政府真的想捞钱,那就应该减税,促进交易,薄利多销才对。
同意楼上的,ZF加税是为了压制投机需求,给市场降温,交易量会减少,在贸易战阴云下,岛国的经济风险很大,及时提高印花税是明智的做法。
我倒不这么觉得,可能新加坡政府看到香港和大陆一线城市的现状,趁尚未失控之际,赶紧踩一脚刹车
有钱收谁不喜欢,政府又不是活菩萨。再说国内和香港现在还不差,韧性很强,没有想象的那么不堪,畏手畏脚反而失去了机会
会不会是怕中国的热钱跑来新加坡,步香港的后尘。
任何税收你都可以说是圈钱,那政府补贴穷人算什么呢?政府国防教育医疗支出的钱哪里来?现在加absd,对本地人自住首套影响很小。税收本来就是一种转移支付,合理运用来减少贫富差距的。有闲钱投资几套房,难道多交点税很过分么?
至于投资,高科技税收低啊,因为政府希望大家去投啊,你们都不去,非要挤在房地产上,一边挤在房地产上,过热了就有人骂政府只搞房地产了,是吧。
政府不希望大家过度投资房地产,这个意思很明显了。和政府产业导向顺着的减税,和导向逆向就多交税,再合理不过了。不想多交税又想投资,可以去投资养老和高科技啊。
政府不能完全顺着中产投资需求,因为这种需求本质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会是民催滋生最好的土壤,社会分裂速度会变快。说通俗点,你钱不能都赚走,不给穷人喝汤。所以通过税收合理平衡非常重要。
房屋还是要以居住本国人为最优先的目的而不是利益最大化的产物,地少,人多自然会建起高楼大厦。 新马高铁真的建好会带动房产价格走高吗?
新马高铁建了以后维护成本太高,没有大量人口支撑,会对马国财政造成巨大损失,马国不建的可能性非常高。
资本主义的目的在于积累资本,国家想长远必须得民心
新加坡中产有钱了不是移民就是提前退休。 这两样都是政府不想看见的。
恭喜,朋友发来微信语音说自己金文泰的老租屋(大概有40年屋龄)和妹妹的租屋(新屋住了8年)做对敲,妹妹的租屋放出去12天今天终于要卖了收了1千订金冷静期中,而且还3组人抢3房卖56万几地点在女皇镇。如果不出意外就是她妹妹买了姐姐的老租屋,因为她妹妹租屋价格好就是全款买下姐姐的屋子而且有现金收以后也就不用每月供屋子了,朋友能顺利拿到BTO锁匙她说亏本6万卖给妹妹但想想BTO以后能增值才好受点。她们是挺亲密的姐妹拿了锁匙会和母亲一起住BTO然后出租旧屋金文泰的租金应该不错的,有姐妹真好
看了好多遍才懂到底在说啥
我也是看了几遍才明白,信息量挺大。
恭喜了。
不过那不叫对敲,是妹妹以56万卖了自己住了8年的女皇镇3房式很抢手的新屋子,然后全款买下姐姐的40年屋龄的金文泰旧屋子。姐姐虽然亏本6万,但终于可以去拿BTO了。
哦原来这不是对敲我对号入坐了,那对敲是什么样的形式??话说在市区一点的新租屋真的设计很美,这朋友妹妹的屋子是高楼虽然3房不大房间小但客厅就是整个一面墙是落地大窗,房间也是3扇落地窗跟公寓的一样据说买家就是让这窗户吸引的虽然地点是还距离地铁站10分钟左右。朋友(是姐姐)拿到的4房BTO在21楼没遮挡可以看到马来西亚的海边所以怎么样也不想放弃反正她们现在也不用去市区做工住乌兰无所谓
前面几次受益人也是zf
快了快了,到共产主义实现,受惠就都是老百姓了。。。
老百姓苦巴巴的盼着房子可以升点值,抵御通胀,可是刚刚看到一点点曙光,嘿,政府就拿着大剪刀来了=剪羊毛来了!!!嘴上还喊着=我是为你们好,不然羊毛长了会生病!
==就这么简单。
这里房产的最大风险就是政策
你买了哪里的房子?
法东斯那一套不管用,李光耀英灵不会让红祸进来的
如果都买不起房子了,这个市场还有何意义,不降温更买不起
你看得这么明白,又哪来的困惑?
能把东西看透彻就是解惑了、成长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