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来新加坡旅游过的人都曾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外面看到刷盘子的都是老年人??如果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在这样一个富裕的国家,很多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却在从事着相对低端的工作,在小贩中心刷盘子、在商场或写字楼里清洁卫生或者在路边售卖一块钱三包的廉价纸巾,唯独没有在家里享受应有的退休生活。
为了更客观和全面,我找到一组数据:据最新人口统计,新加坡65岁及以上人口目前约有54.8万,占总人口的13.7%根据新加坡劳动部数据,截至2018年6月,65岁及以上的人口仍在工作的比率为26.8%据新加坡劳动部另一项2016年的统计,23%的65岁及以上仍在工作的老年人月工资低于1000新币在2011年的新加坡全国老年人口调查中,半数以上仍在工作的老人表示为了维持生活开支而不得不工作,另有20%因为对长期的退休经济来源怀有担忧,仅有19%是为了让自己保持活跃或打发时间《海峡时报》2014年报道,半数以上新加坡人在55岁时无法满足公积金储蓄最低标准,而无法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退休金计划
以上问题的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这些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而很难胜任其他工作、他们年轻时收入较少且逐年贬值、政府在社会福利上投入不足、低生育率导致来自子女的经济支持有限、高昂的医疗费用以及逐年增长的平均寿命,等等。
一言以蔽之,由于以上列举的种种原因,造成很多新加坡老人在退休年龄没有足够积蓄,因而无法退休。
那么在新加坡想舒适地退休,需要多少钱呢?
下面介绍一个简化的估算方式:
第一步:问自己,假设你今天退休,你觉得每个月需要多少钱?
假设答案是2千。
第二步:再问自己,到你退休时(不管是55、60、65还是你选的任意一个年龄),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因素,将来这个数字会变成多少?
你可以根据新加坡的通货膨胀率做一个简单的计算,每年在2.5%左右。假设你现在25岁,计划65岁退休,那么现在的2千块就约等于你65岁时的5430.91块;或者你也可以直接估计一个数字,比如说5千,一年就是6万。
第三步:假设退休后你的储蓄可以给你带来稳定的年化收益X%,那么你退休时需要储蓄的金额可以用以下公式进行估算:
退休时需要储蓄的金额 = 退休后每年需要的钱 * (1 / X%)
假设退休之后,通过理财产品或比较稳健的投资,你可以获得4%的年化收益,那么算出来的数字就是6万 * (1 / 4%) = 150万。
它的意义是,只要你存够150万,你就可以选择退休,并在余下的时间里每年得到6万块钱作为退休金,直到去世。当你离世时,你也可以为家人留下一笔150万的遗产。
当然,计算退休储蓄的方式有很多,这里介绍的只是其中一种,并且只是一个粗略的估算。
然而无论如何,退休储蓄都是每个人财务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我们真正需要的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请楼主帮忙回答,新加坡超过50岁的新加坡公民、PR,一共有多少人?
华为市场销售部经理好像不知道呢。
我也不知道。但是看54新币华为手机销售现场排队的人,可以猜测不少人,不过没有数据。
显然华为低估了54块低价的冲击力。当然也可能是有意为之的炒作,如果这样,就很不厚道了,不符合华为的商业道德水准。
华为低估了新加坡aunty们的耐心和战斗力~
其实也不用三步曲,看过一个有关财务自由的简单公式:
现年度消费总额 x 25。
简单讲就是如果现在就有相当于25年自己年度消费的金融资产(现金、股票、债券等,不包括房产),就可以退休了。就拿5K/月来算,结果和你的一样,也是150万。
貌似25这个乘数也隐含了4%年化收益的假设,毕竟能赚有这么一大笔钱的人肯定应该懂得如何理财实现4%合理的投资回报的。
请问,现在市场上有多少种类似的保险或基金或理财等,其中多少个有超过五六十年的历史,那些把钱交给了你到老了拿不回或是在经济政治危机时拿不回本金的,你负责拿命赔吗
不要说50、60年了哦,我一刚买的第一年,我的保险经纪就辞职跑了,找不到了。
买保险产品是买的公司,保险公司一般都不会倒的。
这好像非常符合华为的商业道德吧。
远的不说 就说目前每个月实际花销多少? 到时也是这个数吧
就怕人没老,被算出来的一大笔钱给吓死了
这个算法有很多漏洞。实际不需要这么这么多。
所以,对老百姓最安全的、能够持续50年甚至更长的就是CPF了,新加坡政府保本给大家年收益4%左右,但是大多数人还不领情、不买账。
不用那么复杂,也不用那么悲观。你想想年纪越大、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也越低,50岁你还去得动芽龙,60岁你去完后半个月没法出门,70岁你连想法都没有了,80岁连自己是男是女都忘了。
吹落的树叶 看过后发现泰国似乎比狮城更有发展潜力
尽量和孩子们住得近一点。 这样基本吃用的开销就没有了。HDB 的贷款应该清了。 维持基本的医疗保险。 如有大病, 也和以向福利慈善机构申请 (我有位朋友在本地的医疗福利基金工作。我所了解的是很多资金用不掉。 而新加坡应为没钱治疗的情况是很少发生的。 有很多保障体系,从私人保险,国家CFP保险, 到福利慈善基金等。)
去掉吃用,住房,医疗的开销。 剩下的就是精神层面的。 可以阅读, 旅游, 交友, 参加义工等等。 就看每个人的个人需要了。
人的需求,随着年龄,身体的变化,会改变的。 现在年轻时希望住大房子,到年老时, 变为小房子。 现在喜欢开吃,年老了,喜欢搭公共交通。现在喜欢重口味, 年老了喜欢清淡。 等等。
不必担心。 慢慢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