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2,否则担心,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请选择哈,谢谢。
我也觉得自己不够理性,失望几乎是必然的
选2,
感觉孩子的语言和环境有很大关系, 女儿除了和家人讲华语掺英文,其他时候都讲英文,
也不看长篇华文书,有时讲深奥一点的笑话,她只会傻傻地看我们,感觉有距离。。
儿子就懒惰写华文字,也喜欢英文小说。。
怎么办?
不敢奢望会读文言文。。
女儿有时会去翻三字经千字文。
今年江西还是哪里有个高考满分作文,全部古文写的,看完很刺激
古文写的, 我看看还行,
孩子是不行了,他们已经不能欣赏中国的文化瑰宝了,一大憾事。。
愿意尽全力促进芝麻的华语学习。上小学之前,希望能培养中文的阅读兴趣。否则上了小学就晚了。时间太紧迫了,现在真担心啊。
成为母语,必须的。
昨晚在外散步,有两个大概中学的女生从我身边走过,飘来女孩子之间的对话,中文英文交杂,现在看到这个调查,所以毫不犹豫地选:华文必须是我孩子的母语。
新加坡的教学环境,感觉是无法达到让孩子的英文进入母语的状态的,就凭孩子们接触的英文教材,感觉还是缺少了阅读量,当然自己猛补的可能不同,但文学素养,是需要文化氛围的。自然,在这里读得好书的孩子,英文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交流,应该没有问题,但母语似乎不应该仅仅只是交流的工具。
看过,基本看不懂,好多字都不认识。
能背能懂《弟子规》就行了,其他的都过时了,背那些都是洗脑的
哪些是洗脑的?
像《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邓小平爷爷植树
吃水不忘挖井人
手术台就是阵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小英雄雨来
狼牙山五壮士
25 七律•长征
26 开国大典
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28 毛主席在花山
语文得完成世界观的培训
[人教版课标本第八册课文] 小英雄雨来
一
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12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
雨来最喜欢这条紧靠着村边的还乡河。每到夏天,雨来和铁头、三钻儿,还有许多小朋友,好像一群鱼,在河里钻上钻下,藏猫猫,狗刨,立浮,仰浮。雨来仰浮的本领最高,能够脸朝天在水里躺着,不但不沉底,还要把小肚皮露在水面上。
妈妈不让雨来耍水,怕出危险。有一天,妈妈见雨来从外面进来,光着身子,浑身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妈妈知道他又去耍水了,把脸一沉,叫他过来,扭身就到炕上抓笤帚。雨来一看要挨打了,撒腿就往外跑。
妈妈紧跟着追出来。雨来一边跑一边回头看。糟了!眼看要追上了。往哪儿跑呢?铁头正赶着牛从河沿回来,远远地向雨来喊:“往河沿跑!往河沿跑!”雨来听出了话里的意思,转身就朝河沿跑。妈妈还是死命追着不放,到底追上了,可是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怎么也抓不住。只听见扑通一声,雨来扎进河里不见了。妈妈立在河沿上,望着渐渐扩大的水圈直发愣。
忽然,远远的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二
秋天。
爸爸从集上卖苇席回来,同妈妈商量:“看见了区上的工作同志,说是孩子们不上学念书不行,起码要上夜校。叫雨来上夜校吧。要不,将来闹个睁眼瞎。”
夜校就在三钻儿家的豆腐房里。房子很破。教夜课的是东庄学堂里的女老师,穿着青布裤褂,胖胖的,剪着短发。女老师走到黑板前面,屋里嗡嗡嗡嗡说话声音立刻停止了,只听见哗啦哗啦翻课本的声音。雨来从口袋里掏出课本,这是用土纸油印的,软鼓囊囊的。雨来怕揉坏了,向妈妈要了一块红布,包了个书皮,上面用铅笔歪歪斜斜地写了“雨来”两个字。雨来把书放在腿上,翻开书。
女老师斜着身子,用手指点着黑板上的字,念着: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三
有一天,雨来从夜校回到家,躺在炕上,背诵当天晚上学会的课文。可是背不到一半,他就睡着了。
不知什么时候,门吱扭响了一声。雨来睁开眼,看见闪进一个黑影。妈妈划了根火柴,点着灯,一看,原来是爸爸出外卖席子回来了。他肩上披着子弹袋,腰里插着手榴弹,背上还背着一根长长的步枪。爸爸怎么忽然这样打扮起来了呢?
爸爸对妈妈说:“鬼子又‘扫荡’了,民兵都到区上集合,要一两个月才能回来。”雨来问爸爸说:“爸爸,远不远?”爸爸把手伸进被里,摸着雨来光溜溜的脊背,说:“这哪儿有准呢?说远就远,说近就近。”爸爸又转过脸对妈妈说:“明天你到东庄他姥姥家去一趟,告诉他舅舅,就说区上说的,叫他赶快把村里的民兵带到区上去集合。”妈妈问:“区上在哪儿?”爸爸装了一袋烟,吧嗒吧嗒抽着,说:“叫他们在河北一带村里打听。”
雨来还想说什么,可是门哐啷响了一下,就听见爸爸走出去的脚步声。不大一会儿,什么也听不见了,只从街上传来一两声狗叫。
第二天,吃过早饭,妈妈就到东庄去,临走说晚上才能回来。过了晌午,雨来吃了点剩饭,因为看家,不能到外面去,就趴在炕上念他那红布包着的识字课本。
忽然听见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把屋子震得好像摇晃起来,窗户纸哗啦哗啦响。
雨来一骨碌下了炕,把书塞在怀里就往外跑,刚要迈门槛,进来一个人,雨来正撞在这个人的怀里。他抬头一看,是李大叔。李大叔是区上的交通员,常在雨来家落脚。
随后听见日本鬼子唔哩哇啦地叫。李大叔忙把墙角那盛着一半糠皮的缸搬开。雨来两眼楞住了,“咦!这是什么时候挖的洞呢?”李大叔跳进洞里,说:“把缸搬回原地方。你就快到别的院里去,对谁也不许说。”
12岁的雨来使尽气力,才把缸挪回到原地。
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他撒腿就往后院跑,背后咔啦一声枪栓响,有人大声叫道:“站住!”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只听见子弹向他头上嗖嗖地飞来。可是后院没有门,把雨来急出一身冷汗。靠墙有一棵桃树,雨来抱着树就往上爬。鬼子已经追到树底下,伸手抓住雨来的脚,往下一拉,雨来就摔在地下。鬼子把他两只胳膊向背后一拧,捆绑起来,推推搡搡回到屋里。
四
鬼子把前后院都翻遍了。
屋子里遭了劫难,连枕头都给刺刀挑破了。炕沿上坐着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用中国话问雨来说:“小孩,问你话,不许撒谎!”他突然望着雨来的胸脯,张着嘴,眼睛睁得圆圆的。
雨来低头一看,原来刚才一阵子挣扎,识字课本从怀里露出来了。鬼子一把抓在手里,翻着看了看,问他:“谁给你的?”雨来说:“捡来的!”
鬼子露出满口金牙,做了个鬼脸,温和地对雨来说:“不要害怕!小孩,皇军是爱护的!”说着,就叫人给他松绑。
雨来把手放下来,觉得胳膊发麻发痛,扁鼻子军官用手摸着雨来的脑袋,说:“这本书谁给你的,没有关系,我不问了。别的话要统统告诉我!刚才有个人跑进来,看见没有?”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扁鼻子军官把书扔在地上,伸手望皮包里掏。雨来心里想:“掏什么呢?找刀子?鬼子生了气要挖小孩眼睛的!”只见他掏出来的却是一把雪白的糖块。
扁鼻子军官把糖往雨来手里一塞,说:“吃!你吃!你得说出来,他在什么地方?”他又伸出那个戴金戒指的手指,说:“这个,金的,也给你!”
雨来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
旁边一个鬼子嗖地抽出刀来,瞪着眼睛要向雨来头上劈。扁鼻子军官摇摇头。两个人唧唧咕咕说了一阵。那鬼子向雨来横着脖子翻白眼,使劲把刀放回鞘里。
扁鼻子军官压住肚里的火气,用手轻轻地拍着雨来的肩膀,说:“我最喜欢小孩。那个人,你看见没有?说呀!”
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雨来疼得直咧嘴。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又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咬着牙拧。雨来的脸立刻变成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鬼子又向他胸脯上打了一拳。雨来打个趔趄,后退几步,后脑勺正碰在柜板上,但立刻又被抓过来,肚子撞在炕沿上。
雨来半天才喘过气来,脑袋里像有一窝蜂,嗡嗡地叫。他两眼直冒金花,鼻子流着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鬼子打得累了,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
扁鼻子军官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地叫:“枪毙,枪毙!拉出去,拉出去!”
五
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芦花村里的人听到河沿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
“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
“有志不在年高。”
芦花村的孩子们,雨来的好朋友铁头和三钻儿几个人,听到枪声都呜呜地哭了。
六
交通员李大叔在地洞里等了好久,不见雨来来搬缸,就往另一个出口走。他试探着推开洞口的石板,扒开苇叶,院子里空空的,一个人影也没有,四处也不见动静。忽然听见街上有人吆喝:“豆腐啦!卖豆腐啦!”这是芦花村的暗号,李大叔知道敌人已经走远了。
可是雨来怎么还不见呢?他跑到街上,看见许多人往河沿跑,一打听,才知道雨来被鬼子打死在河里了!
李大叔脑袋轰的一声,眼泪就流下来了。他一股劲儿地跟着人们向河沿跑。
到了河沿,别说尸首,连一滴血也没看见。
大家呆呆地在河沿上立着。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不知谁说:“也许鬼子把雨来扔在河里,冲走了!”大家就顺着河岸向下找。突然铁头叫起来:“啊!雨来!雨来!”
在芦苇丛里,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扒着芦苇,向岸上的人问道:“鬼子走了?”
“啊!”大家都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
原来枪响以前,雨来就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到河里去。鬼子慌忙向水里打枪,可是我们的小英雄雨来已经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
不知道老师怎么解说这个结局. 我个人认为:雨来即使跳到河里,也很难躲过鬼子的枪子的。
学华文难道是要学这个?
我和小伙伴们都选。。。3。 ^_^
多虑了!华文的书籍浩如烟海,孩子会有符合时代的选择。
选了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我选了4。
儿子读完了论语,大学,中庸,易经,道德经,现在应该还能背下来一小半。今年开始背古文观止,我们的目标是中学前背完,女儿在读诗经和论语。
晚上的故事时间我们家是由小朋友朗读。儿子读中译的房龙的人类的故事,女儿读绘本故事。
写作能力持保留看法,我们在国内受教育,写作能力也差异巨大,这东西有天份和悟性在里面。
嗯,写作能力不是指文学创作哈,是指孩子能自如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类似大学论文的表述能力。
我是希望孩子能达到3,但是能到2也是可能接受的。
想知道楼主的孩子中文怎么样?从另一个帖子得知你孩子英文顶呱呱啊!
我孩子英文没有顶呱呱,这次放假前考试,除了英文,全部A1,只有英文C5, 我是很担心她英文的。因为到了初院,英文水平不行的话,其余都白搭。
中文以前还不错,来到这儿,退步的已经很厉害。
但是,好处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已经形成,而且自信,我觉得这都是因为在文化上有自己根的缘故。
我又看了一下我的帖子。我是说在那个很差的邻里学校的时候,英文一直第一名。由此可见那个学校有多差。来到新学校,她的英语成绩是中游,偶尔中上,如果没有作文,光是阅读理解一般还是数得着,加上作文,成绩就会一落千丈。只能中游。不过我也算满意了。
我要选的没在上面
选择4,希望如此
说说你想选的,我把选项加上
我对孩子的华语不做特别的要求。只要不参加考试,能够说能够写能够阅读就行了。文言文这些没有兴趣就算了。咱不是做学术的。
俺选3.
选3。我女儿的华语还行,看不喜欢看英语故事。。。
对我而言,这不是我的期望值的问题,骨感的现实是,我家的都是大孩子了,他们能继续保持住2,我就颇感安慰了。
和楼主一样挺关注这个问题。我选3。新加坡读书的孩子做到4很不容易吧?要么是天才,要么英语一塌糊涂。
我选3,孩子读完小五过来的,做不到4也正常。
我也选2。
我觉得小环境很难对抗大环境的。
必须达到4,作为很喜欢古文言文的妈妈来说,对于孩子的国学一贯都抓的很紧。
期望是3,但儿子刚才突然问我"走马观花"是什么意思?:L 马上体会到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加上了。可是不知为什么。重复了,没办法删掉其中一个。
不过我觉得,考A这个要求可不低了,在这儿考试拿A 也不容易啊。
选3
这个能达到
4达不到啊~~~
觉得我自己都达不到4的程度啊。
我也有同感,只是之前没有好意思说出来
个人觉得语言对一般的人来说,主要就是生活和工作的交流工具。中国的文言文离大家的生活毕竟比较遥远,就是生活在中国境内,又有多少人通晓它呢?
如果是英文, 选几?
我觉得作为母语,选三都不够,四的文言文看个人, 不一定是唯一标准.
在本地中文是华人孩子的母语,但是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母语,因为许多家庭不讲甚至不会.所以用母语的标准来定中文的标准这样太高了.
我倒觉得英文more or less才和母语靠得上边,这里面的3是肯定不够的,4把文言文改成什么什么英美文学可能比较靠谱
话虽如此,相信还是不少家长仍然会期望孩子了解的更多一些,理解的更深入一些。做不做得到,那也只能是努力以后心甘情愿承受的结果了。
英文我选3.很贪心啊。当然做到是非常难得了,但是愿意尽最大努力。
中文之所以特意提出文言文,是因为经典著作中,有我们华人的“三观”的精华。华语,作为母语来说的话,光会说会交流是不够的。更想让孩子体会的是一种传统文化。
当然,在母语环境中,即使不会读文言文,甚至不识字,不会读书,那种传统文化还是可以继承的。但在海外,就太难了。
我也选3,并且希望学习国内中学的文言文节选部分,不要求学习那些古文的大部头。
但我不认为,这可以实现的了。这需要家长自己辅导。一要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二要持之以恒的坚持。我本人就做不到第二点,
骨感的现实是:写字总是丢三落四,左边的放到右边(我侄子国内读一年级,我看他一天的写字量都比我儿子一周的量,要多),要他写作文,宁愿写英文的,拒绝写中文的,唯一庆幸的是,阅读还不错
英文选三为什么说贪心呢?记得我家老大中学的英国文学已经有一些百年前的诗歌选读,高中的英国文学直接上莎士比亚的李尔王麦克白什么的。我觉得对从小在这里受教育的孩子,英文程度到三是基本要求吧。
可是我家言言要达到3,恐怕还要更努力才行啊
忽然明白了,你说的是芝麻,芝麻的基础教育我不准备在这边,可能言言上了大学我就带着芝麻回国。所以不敢奢望。3已经是最大梦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