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

您认为小学3年级一个班40个学生,班主任教3门主科合理吗?

在我那个“我眼中的新加坡小学教育”的帖子中,我发现童鞋们关于教育资源的意见有分歧(这出乎我的意料)。为了收集一些民意,我就这个单一问题搞一次直接调查,投票绝对保密,您就放心投一票吧!我的意思是就目前新加坡小学3年级班级这样的师资配置(至少我孩子的学校这样),即40个学生一位班主任老师教3门主科(英语,数学和科学),您认为是否合理?谢谢您的支持!

你还是不能理解, 其实一个老师一个学生最合理, 能做到吗? 每个人都可以觉得不合理, 可是合理的是什么呢

哈哈,可是“1个老师1个学生”是个极不合理的提议啊!小朋友没有同伴,多寂寞啊。上学也为了孩子接触别的同年或年龄相仿的孩子,一起长大,这个是必须的。
我不是教育专家,不知道什么样的结构是合理的,但至少知道现在的“40 – 3 – 1”是很不合理的。教育部门有的是专家,把寻找合理答案的任务留给他们吧!

3年级我也认了,不知4年级老师分配情况怎样,5年级呢?最可气的是我儿子6年级时班主任竟然教数学和科学,虽然她单身,有精力,可是没有教小6毕业班的经验,当时让我们好担心,还好儿子过关了,不过我还是心有余悸。

我没有经验,所以只能说到三年级。我也是一点点了解新加坡的小学教育的,在我孩子上学以前,真没什么概念。
让没教过六年级的老师教六年级,是一个冒险的举动。也许她背后有HOD,年级主任,或有经验的小六老师帮忙( MENTOR OR BUDDY?)盯着,减少风险。学校也要培养新人,有时也不得不走一步险棋。

真的不想上来说。
我孩子一直到了小六,依然还是班主任数学、英文、科学一肩挑。而且他没有一门是擅长的,数学照着答案都讲不明白。
科学更是不用提了。学校里教的科学用来应付PSLE连及格都达不到,孩子们都是在外补习。
从小一至今,仅遇到三个合格的老师,有一个还转行了。

同情中。我与一个中国来的开补习中心的博士聊过, 他就担心新加坡数理科老师的素质问题, 而且举例说明出错的题。
老师的离职也是令人担忧的。我猜也许是与老师的工作量过大有关。如果优秀的老师持续离职去做家教和其他行业, 这对本不富裕的小学教育资源是可惜的和浪费的。
但是好像媒体关于这方面的正式报道很少。

教师应该是很专业的,不是会说话能做出题就能教好学生的。每个老师应该只教一门功课,可以多教几个班级

其实,我也觉得很不合理,老师水平实在太差了,还教这么多科目,怎么教得好?
不然这样吧,建议政府赶快建师范学院,非师范学院毕业的不可以当老师,学英语的只能教英语,学母语的只能教母语,学数学的只能教数学,学科学的只能教科学。CCA怎么办?不是音乐学院加师范学院毕业的不可以带。本科毕业够不够?不行,中国的小学老师都好多硕士了,这里也要硕士才行吧。然后竞聘上岗,如果三位家长投诉讲课能力不行,就下岗。合格老师不够怎么办?去外国请呀,高薪请,不怕请不到。
楼主,我的建议好吧?我只想说,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国情,既来之则安之。
我没有投,我觉得不合理,不过我也就抱怨抱怨,一个事情的形成是有很多因素长期影响造成的,要改变的很多,没有充足的教师后备是个大问题,当前提条件改变,才有可能发生变化。
不过我不希望政府通过所谓的民意去改,而是有前瞻性,通过科学论证,考虑完全,逐步地进行改变。

以前我也有这种想法,孩子小二时的班主任本职英语同时教数学。我猜她的数学也是英文老师教的。 班平均分低于级平均分,但文娱表演戏剧歌舞稳拿第一。这位老师后来升职了,兼了个主任。
三年级分班,现在的班主任教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对学生的成绩也更重视,她只教两门。数学是另一位专职的数学老师。但我没觉得她教得好。是天天有数学作业,几乎每天发卷子回家做。课堂上只讲答案,上好几天的课都不翻下课本。
我也凌乱了。老师只教一科就能教好?老师的水平,教育部和普通小学不以学生成绩来评定老师还有课时的问题等等。
感觉他们是把高才都移去gep,让主流们自主浮沉,学业拿A就行,将来psle都要分级了。进ite也不丢脸,总理都选来开国庆群众大会了…..

再加一句,不要盲目相信补习。补习老师的资历更是鱼龙混杂。

一位班主任老师能不能教3门主科,和几个老师无关,和老师有没有能力有关!

谢谢你的参与, 看来你的意见是第二个选项。

我赶脚一般人应该无法胜任一个班40个9岁大的孩子们的3门主要功课, 外加其他具有新加坡特色的大量行政工作。 如果老师不是超人, 实在硬要对付, 那只能应付对付, 应无时间和精力把教学工作做细。
精力出现瓶颈, 再能力出众, 也无能无力。好比一个好厨师, 让他同时烹饪几十个菜肴, 每个菜都要好, 那是不可能的。何况育人比烹饪复杂多了。

教书育人是脑力加体力的工作,很多能力强的人都转行了。被累怕了。

三门都能胜任的老师水平相当高,你想他们会老老实实地呆在小学教书吗?
所以,现实点儿,一个老师担任一门,多教几个班最好。

就工作能力的需要上来看,我不认为小学教师比大学教授、证券分析师、医生、律师、或各行顶尖人才要求更高。如果他有能力也愿意做别的职业,为什么不可以做?教师这个职业有自己的特点,课教得好或不好不是评定的唯一标准,而且也很难评价。而且在现在标准化的教学模式下,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学生的影响没有那么大。大家都用统一的课本,统一的考试大纲,统一的习题和考卷。老师讲课只是第一步,吸收好的学生老师讲就能接受七八分,再通过做练习巩固,考试加强,内容就理解得差不多了。在老师讲课后还要经过很多学习的步骤才能达到对知识的掌握。所以为什么同样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还是千差万别。而教得最好的老师也不能让同一个班所有学生都得满分。如果一个学生能做到像国内的小学生那样,每天复习、预习、做很多题巩固,不是只单纯依靠老师讲课那么一会,那么成绩肯定不会差。我想最差的老师,上课的水平就是照本宣科了,照着书讲,别的都不会讲,实际上,在我们从小的经历来看,很多老师都是这样教课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获得比他们更高的学术成就。经常换老师,也是避免一个老师影响太大的一种举措。
一个老师教一门,是我们从中国来的人的想法,因为我们从小就是如此,因为我们国家有很多师范大学,师范专科,教出来很多教一门的老师。尽管这些师范学院毕业的老师也不是各个都教得好,不过至少受过专业训练。
但这里的人未必这么想。很久以前,我来没多久的时候就一个老师教这么多门课这个问题跟一个邻居,我儿子同学的家长吐槽,抱怨后,他很茫然地看着我,说他们小时候学校就是这样教的,有什么问题吗?我顿时觉得很汗颜,不知不觉犯了好为人师的毛病,去指责别的国家存在已久的一种制度。那个家长已经四十多岁了,现在在学校的教师多低于这个年龄段,也是受这种教育出来的,可能他们自己也不觉得自己教多门课有什么问题,也许他们更急于关注的是是否能更少行政事务等?我不知道,但我觉得即使要对制度进行改革,也应该是教师自己要改,而不是我们外行人的意见。
前面有网友说得很对,有人三门都教得好,有人一门都教不好,这些教的人的教学水平不提高,给他们再少的课程,再少的学生也还是教不好。在国内我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教师,除了做研究的,教师并不是一个脑力要求很高的工作,相反,体力要求很高,很多重复性工作。在课本不变的情况下,一两年后,一个教师就能对课本倒背如流。三门跟一门没有太大的区别。教师最头痛的是课本经常变,要求经常变。

非常感谢你的分享。
我也认为对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讲,小学教师不是个很难的工作,现在的问题是老师的工作量太多的问题。
国内的老师工作量比较少,不是因为一人教一门课,而是国内的老师都不用作那么多行政的工作。
新加坡老师行政的工作太多,这增加了老师很多的工作量,也让老师疲于奔命。
解决新加坡老师行政的工作太多的问题是当前最急迫的问题。

其实就我孩子的经历来看我认为在三年级以前的时候重要的不是老师教几门功课,而是老师是否尽责,有爱心和耐心。毕竟三年级的学业不难。我孩子的三年级女老师也是一肩挑极其尽责,直到现在孩子还常常提起她的各种好,以至于后来她和我孩子不喜欢的PE老师结婚了,孩子感慨怎么能嫁给他呢:lol  他们班上有个孩子在行为控制能力及人际交往的表现略差,但非常聪明纯净,我曾看过这个老师和那孩子的相处也曾听自家孩子描述过,老师相当有爱。我孩子曾说过一个细节就是永远都会有同学站在那孩子的后面接着他保护他。由此可见老师传达给孩子们的爱。现在小六就没那么走运了,A班级任老师带数学 科学及C班的数学,C班老师带英语 科学及A班的英语,孩子的英语老师不够尽责也没耐心,有经验又何用?我倒是宁愿让前面的那位老师来带。:(只有经历了才有得比。哎!此事不能提啊,一提我就要抑郁了:Q

一个老师有爱心很重要,孩子在学校不仅是学知识,更是学做人,一个有爱心的老师就是一个好的榜样,如果一个小孩在成长的时候多遇到这些好榜样,对他来说是受益终身的。

有的人认为老师多关心自己的孩子才是对小孩好,你的例子恰恰证明了老师关心其他有需要的同学能让孩子得到更多!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 一个老师负责一个班三门课, 和一个老师负责三个班一门课, 工作量是完全一样的, 但是哪一种效果更好呢?
一个老师负责一个班三门课, 她只需要面对40个孩子,
一个老师负责三个班一门课, 她则需要面对120个孩子
哪一种她更容易了解孩子们?

其实小学,特别是低年级的知识并不深·广。并不需要老师有“多厉害”,需要的是“尽责,有爱心和耐心“,还有就是熟悉孩子的情况,能够”对症下药“。试想想,一个老师教一个班几科和一个老师教几个班一科,哪一个比较熟悉,了解孩子的情况呢?恐怕那个教几个班的老师连一些小朋友的名字也叫不出吧。到了高年级就会是老师只教一,二科了。

嘿嘿,质疑的人没关心工作量,他们质疑的是老师的水平,觉得教一科一定比教三科教得更好。也没考虑过对学生的了解,像中国的老师都是只关心成绩的。
只会以自己的经验代入式考虑的人是看不到事务的另一面的。

提醒一些各位童鞋, 我本帖并没有提出几个老师应该教几门课的问题, 也没有说中国的那一套就一定好于新加坡。
我的问题是, 一个老师教小学3年(请注意9岁多的孩子), 一个班40名学生的3门主科(请注意我强调的主科, 即小六会考的科目), 这种师资配置是否合理。
我认为教育的宗旨是为了孩子, 不是学校, 老师。学生才是教育体系中最大的stake holder。如果只有学校, 老师”满意”了, 学生就”满意”了? 教育部”满意”了, 每所学校都是好学校了, 学生”满意”了吗? 其实自始自终我没有提”满意”这个词, 什么叫满意? 因为人永远都不会满意。所以我提出一个稍微不那么主观的概念, 即”合理”, 拿白话讲就是对不对劲。一个公民人数才300多万的国家, 每年教育预算100多亿, 相比如此大的数字, 而小学里的老师负担如此之重, 平均下来学生得到的老师关注很少, 这是个大问题。

汗。。别人的帖子我都看得明白,您写的我怎么理解不了,您到底想说什么呢?明确一点,哪些是您觉得有问题的地方?
如果是教育预算的问题,很多实际上是看不到的,每年新建那么多新小学,翻修很多学校,新加坡小学的硬件还是不错的。另外,对于特殊教育,国家也投入很多,好多所特殊教育的学校,每年还在新建或者增加教师比例。还有很多对主流学校有需要学生的帮助计划,比如拼读障碍、心理援助等。新闻里经常有。也许,主流的学生会觉得教育资源太多花费在少数人的身上了,但是,对于这些有需要的人来说,他们是幸运的。在中国很多这样的学生得不到相应的关注。这里花了那里就少了,很正常。

没关系啊, 都怪俺中文不好。
我去吃饭, 因为俺是个穷人, 只想买个杂菜饭(经济菜饭)。叫了两蔬菜一个肉一碗饭, 看这种材料款式就餐环境服务等等, 我合计着最多3块半, 没成想摊主确说这些东西花了他二十块钱做出来的。20块? 搞没搞错, 这不是下馆子的消费吗? 菜都大锅炒的, 咋这么贵?
唉, 那我也得吃这个啊, 要不吃啥。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情愿有三个老师面对我的孩子,而不是只有一个。
知子莫如母,不需要别人对孩子了解那么多。父母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足够了,成人对别人的孩子更多的是要求顺从、不碍事。

义顺弟,上海本地股大盘小盘几乎都涨停了。

没有投票。。。
一个班好像只有30多吧,一般不会40个学生,一个老师教三门多了,认为可以教两门,也只见到教两门的情况,所以晓林认为,40人和一个老师教三门可能是比较极端的情况,可能有些学校资源特别匮乏的原因,但应该向一个老师教两门发展,这种情况,晓林认为可以接受,小一到小三简单,新加坡班级人少,这种情况比起中国来,要能关注孩子的时间更多些:
新加坡: 1:35+35(一个班两门科);   中国:    1:60x 4  (四个班 一门科)

我不知道其他学校, 我孩子的学校三年级至少2个班(没有全部年级的信息, 没办法收集)就是如此, 即40-3-1的结构。
孩子上1,2年级的时候, 班级学生科目老师结构是30-2-1, 但班主任老师还是年级的主任, 工作自然比别人多。想想别的班级班主任老师不是年级主任, 我孩子的班特殊一些, 我勉强可以接受。
可到了3年级, 转眼间整个年级9个班缩身成7个班了, 每班30人变40人了, 两科变3科了, 老师却还是一个, 看看每年那么多教育预算, 唉…

关于预算的问题,让我想起前些年的恩K儿福事件,公布的是1元钱善款只有1毛用在事业上。教育是不是如此,堪忧.新加坡还只是6年制义务教育呢。这个在发达国家里就有差距了。我也好奇这样高的费用都用在哪去了,有没有人有数据啊。好奇而已。以后也好有谈论的资本, 呵呵。

原来根源在对教育预算不满上啊,这个我不擅长,不参与了。

不是教育预算本身的问题, 教育预算已经够高的了。这个问题是教育资源分配合不合理的问题。不知道你现在明不明白。因为从最重要的环节, 即基础教育的学生vs师资配备上体现不出来。
不谈师资素质问题, 那个更主观, 更深奥, 暂不涉及。

我知道你的意思,我的意思就是对教育预算分配不满上,不好意思,没表达清楚。
对这个话题没有研究,没有发言权,也不感兴趣,建议你改题目。

我见过一个小一的唐氏综合症女孩,身边跟着一位专门负责照顾她的老师,连课间休息吃东西也一刻不离。这样一对一,花在女孩身上的教育经费应该不少吧。其实挺感动的,如果我是小女孩的妈妈,心里会很踏实,学校和社会没有因为她的残障遗弃她。

帖子题目没什么问题。
我认为看待某些问题不用什么深奥研究, 普通人凭常识(common sense)就能看出问题。但找出问题根源并解决问题并不容易。
谢谢你的参与, 尽管你的观点不代表别人或多数人的, 但那也是一种声音。

这样的比例在新加坡主流学校好像是普遍现象?

所以, 别抱怨了. 尽量去适应吧.
碰到一个负责的老师,哪怕一人教三门课,你也省心. 碰到一个马虎的老师,哪怕一人教一门课,你也得操心.

是的, 在这里抱怨是徒劳的。
我会把意见反映到教育部。
也希望各位家长也在不同场合反映。如果你们被邀请参加所谓的对话会, 也请在部长面前大胆出声。自己不帮自己, 没人会帮。Please remember, God only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你的民意不要代表我啊,我可没投。不同意你的任何观点。
还是建议你改题目,“小学3年级一个班40个学生,班主任教3门主科合理不合理”跟“教育经费分配不合理”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

我当不代表你了, 放心吧。我会代表那些选择3的人们的意见。我也不需要你同意或反对任何我的意见。但你的发言也使我联想到官方的可能回应。
我认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或许有很多表现, 其中一个具体表现就是我提的这个小学校学生-科目-老师配置问题。发现问题总要从表面入手。
千万不要认为我回你的帖是想说服你。但你的跟帖也帮助问题的辩论变得清晰, 感谢你的关注。

这个费用是家长自己支付的,我的一个前同事现在就是做这个工作的。

原来如此,这样一个月要多少钱?

如果没记错的话,是3千。

谢谢你提供的信息, 我想无时无刻不精打算盘与我们分毛必争的他们所给予的福利没这么好吧。
还有那个把自己生病的孩子扔下楼的母亲, 不知道有没有得到帮助。
看来资源分配很成问题。

真心贵啊,只是半天,而且小女孩好象只活在自己世界,几乎不会讲话,和同学也零交流,平时很乖但不高兴了会在地上哭闹打滚。这价钱送去普通小学,都是家长支付感觉有点不值。
不好意思,再好奇下,那位老师也归学校管吗?

建议,在去提意见前,调查一下,这种情况是否是50%以上小学都是这样,否则只是个别小学的情况,会变成你对个别小学的complaint, 没有整体意义,说实话,晓林见过三所小学,都没有这种情况。。。。

不知道其他学校的情况。我孩子的学校比较热门, 我猜想热门的学校可能都会有类似情况。
那种不热门的邻里学校不会有这种情况。

不是每所学校都是这样的。
我家小三,普通邻里小学,第一好班,班上41个学生,三个不同老师教英文、数学、科学。
每年SA1、SA2结束后会安排家长会让家长去学校见老师,想见老师的家长都可以去。

术业有专攻,一直不能理解一个老师如何同时教几门科目的

阿,如果你指的是热门小学就有点搞笑了。。。。
难道要去moe去建议给热门小学多一些资源分配???因为大多数小学都没有这种情况,moe能做的也就是以后热门小学减少部分学生。
你说的和建议的恐怕很难被接受,也没啥说服力啊。。。。

热门学校资源分配不合理。
奇怪的是,这些学校凭什么成为热门学校的呢?
既然热门,说明学校好,老师好嘛。
而且,完全可以转学去不热门的学校去,获得更好的资源?

好像还要陪孩子回家,时间上不止半天。其实小孩的妈妈是家庭主妇,但是全天面对孩子压力太大,所以宁愿花钱请一个人,上课时,我朋友也是坐在他旁边,就好像私人老师。应该属于教育部管吧,没详细问。因为之前她也有做代课老师,安排去什么学校,就去那里。不是固定在一间学校的。

支持,可能教育部就是这样想的。

这个孩子应该上的是普通学校,家长可能也是无奈,大概特殊学校没进去。上次看新闻里采访一个家有特殊儿童的家长,说是排队两年了还没进去,现在在普通小学,希望能早点进到特殊学校,因为特殊学校里师生比例很小,有些重症的可以达到1:1-2,轻的也比普通学校好很多。新闻里说资源也是不够,还在多建和招聘更多老师。

对,上的是普通小学。

我猜,说不定这正是教育部的考量,为了所有学校都是好学校,把有些资源倾斜到差一点的学校去,以达到平衡。 不是说老师啊,好学校好老师还是会多点的。可能是硬件或课外活动的资源。
我儿子的学校是个很差的学校,三年级以上每个年级只有三个班,可想而知。两年前学校重新建了,情况慢慢发生了变化,建好的第一年(现二年级)就收了五个班,第二年就收了6个班,但第三阶段完后仍有位。今年第一阶段就很多人报,2C完了虽然还有位已不多,报名情况已经超过了原来跟它差不多的学校好多。照这个趋势,以后会越来越好。
他们学校的硬件水平真是不错,今年开放日去看,又大又新,各种设施都有,玩耍的地方都很大,还有花园水池,看了很吸引人。正是这好的硬件吸引了更多的生源。现在很多新学校都要抽签了,看来学校的设施好可以弥补其它方面的不足,达到各学校的平衡,分流一些热门小学的生源。

你给大家一个非常好的画面,所有学校都是好学校!!!

呵呵。。。看硬件选学校。。。我会这样帮孩子选幼儿园。。。但不是小学。。。

没搞懂你说的”搞笑”在什么地方。
我的观点是, 无论什么学校, 都不应该出现这种问题, 即40-3-1的问题。而且我所说的”热门”不是”名校”, 热门只是因为周围没有其他学校, 居民没有其他选择, 所以它变得热门。
既然热门学校没有足够的师资, 就不要招那么多学生。

因为你的题目太大,让人人认为是针对新加坡一个普遍现象的,一开始晓林也这样以为,所以问你多次后,你说晓林说的是邻里小学,你说的是热门小学的情况。那么你的问题和建议差得很远啊,根本没有普遍意义,题目改为xx小学。。。。。。这样设置,你认为合理吗?
本来一个本以为严肃的课题,变成了一个狭隘的个别现象,难道不搞笑吗?
你说的热门小学很可能为了满足附近居民的要求,多招了学生,师资暂时没有跟上,也可能学校场地也不足,反招来你的非难,有点冤阿。。
如大家和部长所说,所有小学都是好学校,你想可能为个别小学增加多一些资源,也招更多学生吗?只会多加一所新学校,你家附近说不准已有或正在建新学校了。。。

你所说的”狭隘”, “个别”, “暂时”是没有根据的。有同学在跟帖中也提到其他学校也如此, 证明不是”个别”; 我儿子的学校的高年级班级也很多, 证明这种情况已经多年, 不是”暂时”; 周边没有你所讲的在建学校, 证明这样的学校规模, 学生人数, 与师资配置在教育部眼中是正常的。
“搞笑”应该指这种40-3-1的配置。

“证明这样的学校规模, 学生人数, 与师资配置在教育部眼中是正常的”  完全出自你的推断,晓林可以肯定,你去问mom这个问题,他们决不会说这是正常的种种。。。。。和晓林前面问的一样,提出一个建议和课题,需要做出很多前期调查和统计,否则一旦被别人发现你的前提或命题有误,当然会被别人当作笑谈或丢在一边。简单的问题,这种情况在新加坡小学里占5%(5 所?) 还是50%(50所?)?如果你能达到20所小学,晓林认为可以这样提问和提议,如果少过10所,题目不如改成: xxx小学这样配置合理吗? 或我儿子学校这样配置合理吗?       贸贸然提起大棍,不管你投给moe还是报馆,虽然别人也许理解你的爱子之心,但还是会被别人看轻和取笑的。。。

其实我也不会,在我心里,硬件好还比不上离家近,更别说其它校风成绩什么的。而且这个学校里马来人比例很高,有的华人家长更要不喜欢了。但是我们不喜欢不表示其他人不喜欢,新建的小学什么历史都没有,都有人去抽签,说明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个人认为,教育部就是要打造各种青菜、萝卜、土豆。。。,而让各学校都是“有特色”的好学校,而不是都是“成绩好”的好学校(这个太难了),长久下去,各个学校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小。硬件只是我举的一个例子,实际上更多的应该是对于学校课外活动等特色的扶持。

同意楼上lgreen 的。我以前HDB的住家隔壁是一间很普通的小学,
因为附近小学少,所以,大家为了就近上学,报名这间很普通的小学的人超多,
2C 是1/3的抽签率。
前年新开了一间小学分流了,现在还是需要抽签。

记得小时候有师范专科,出来教小学,现在基本都要师范本科才行.
如果,教育部愿意将起薪调高至3500,回复以前的医疗免费及退休终生俸,我相信会有更多国立大学毕业生会愿意投身教育.

Mom不管教育的事。
你说到了一个”谁主张, 谁举证”的问题。这个对公共事务的质疑, 从普通人的角度看, 是很难操作的。因为信息不对等。
但从跟帖的角度看, 这个问题并非个别, 我孩子这个学校3年级270人, 如果有20所学校有这种问题, 5千多人的问题, 绝非个别。合理推断是可行的。
我虽然无法从统计学上给出具体真实数字, 但这个不是个别的问题。你可以去看工人党议员的有关言论, 他也提到40孩子一个班的问题, 所说的话是负责任的。
再开一贴统计, 没有意义。

在新加坡当老师真的是累死。
不单单是教书、上课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的Paper Work,个个都像是办公室的文员。

回忆我家的真实经历是:
我儿在一二年级时,班主任教数学、英文、体育和美术。
在三年级时,换了班主任,是教数学、英文。科学是另外一个老师教。
在小六年级时,又换了班主任。数学一个老师,英文一个老师,科学一个老师。但是他们分别还有其他班级的教学。
我儿是邻里普通小学,快捷班。

我认为是非常不合理,这对老师们不好,对学生们也不利。学生和老师是双输的局面。
政府不是不知道新加坡的老师们很辛苦,但是,在这一块没有任何作为。
新加坡对老师的文凭要求,并不低。要求是师范本科。
有些高级的幼儿园英文老师,班主任,她们是拿的Bachelor degree、degree的幼教文凭,华文老师最少Diploma(公民和PR),中国来的SP准证被要求是师范大学(幼教专业)文凭。她们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幼教专业(广州)、山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做Senior和Head的主管老师,文凭更高。

米版提到幼教文凭, 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想, 为什么幼儿园老师不分专业? 英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都是一个老师教, 老师有的是”教育”文凭, 而不是某一专业文凭。 这种情况, 大家似乎都觉得很合理, 孩子还小嘛, 那么再看一二年级的小学生, 也还那么小, 有必要把专业分那么清吗?

如果一个老师都不能每科都教,为什么我们小孩子每科都得学?

很有创意的想法

教的人要掌握120%, 学的人掌握50%就好了… 你总不愿意一个半瓶子水教你吧

您儿子的小学比我女儿的小学好多了。
我女儿四年级的时候,前后有三个老师教,都是临时借用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中国来的老师英文相对较差,所以也只能教华文,否则能补充新加坡小学师资力量的不足,遗憾。

这个就叫做好小学了呀?很邻里很普通的小学啊,就博理小学,在马里是他路上。

很不合理,可是我们也不能做什么。。
儿子今年四年级的,每门课都有不同的老师了, 感觉针对性比较强,好一些。。

新加坡好的学校,多数是会馆学校,都是会馆和校友资助相当多资金。所以会馆学校的资源和资金相对来说会比较宽裕,可以请到好的老师。也有好的设施和比较多的CCA。不过政府规定是一个班30人的招生标准。这个应该是统一的。
师资配备MOE是有一定的规定的。只是有钱的学校,有财力可以请多老师,请好老师。

前几天与一做小学老师的朋友聊天(本土新加坡人), 谈到这个师资问题。他用了”剥削”这个词来形容这种现象。他说这种现象(一个老师教多科多名学生的现象)比较普遍, 由来以久, 不过现在有改进的趋势。他认同老师教少一点科目, 比如两门或一门, 老师可以比较专心所教科目。他也提到学校里有些老师或领导不怎么给学生上课。
他教小五两科, 经常把作业带回家批改。

是的,纯粹就是剥削。校长、副校长拿着年薪十万不教学、只负责行政工作,太好做了。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