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私宅住户从2003年的14万7800户增加四成,达到去年的20万8900户,在总住户中所占比率从14.9%扩大到18.1%。@洪奕婷[email protected]私宅住户去年首次突破20万户,创下新高,在本地总住户中所占比率也是10年来最高。新加坡统计局不久前出版的《2013年新加坡年鉴》首次收录有关新加坡居民住户的数据,包括住屋类别、拥屋率和家庭人均收入等。相关数据向来收录在统计局的其他刊物,如常年人口趋势报告中,但统计局为丰富年鉴的信息,今年特地将居民住户数据纳入年鉴中。最新的数据显示,去年在115万2000个本地居民住户中,私宅住户无论在住户数目和比率方面都创下新高。综合过去十年的数据,包括有地与非有地住宅在内的私宅住户,从2003年的14万7800户增加了四成,达到去年的20万8900户,在本地总住户中所占比率也从14.9%扩大到18.1%。其中,每十个非有地私宅住户中,有八个是屋主,私宅拥屋率达到2006年以来的最高纪录。组屋住户方面,虽然住户数目在过去10年仍持续增长,但比率却下降至新低,从2003年的84.7%减少到去年的81.6%。新加坡国立大学房地产系副主任程天富副教授认为,组屋住户和私宅住户的此消彼长,主要是因为政府在2005年至2008年的组屋供应比之前低许多,导致同期的私宅供应超越了组屋。组屋增长比私宅缓慢那段期间的组屋增长比私宅缓慢,新组屋单位比私宅少了近40%。程天富也说,在2009年至2011年间屋价高涨时,政府除了推出降温措施,也通过大量售地,提高私宅供应来缓和市场。“到现在,这些私宅已完工并在市场上,所以在私宅对组屋供应比例提高的情况下,住户的比例也出现了变化。”国际产业顾问(IPA)总裁邱瑞荣也指出,加上同一时期的人口持续增长,组屋供应减少意味着有更多需求也转向了私宅。欣乐国际执行董事麦俊荣相信,这当中有不少是组屋提升者。“收入的增加及组屋转售价格的上升让更多国人可以在出售组屋后,有更大的经济能力晋升购买私宅。”本地受雇居民住户的家庭月入中位数,从2007年的4375元增加到去年的7570元。如果将通货膨胀考虑在内,实质家庭月入中位数仍在2007年至2012年间上升了16%。智信研究与咨询总监王伽胜根据市区重建局属自愿申请性质的私宅转售禁令数据指出,过去三年,在所出售的私宅当中,拥有组屋住址的购买者从2010年的34%增加至2012年的44%。两年推出5万多个新组屋单位房地产分析师和学者认为,许文远在2011年大选后接任国家发展部长,在过去两年推出超过5万个新组屋单位,而同期面市的新私宅又不到4万个,这使得住宅供应恢复到组屋超越私宅的情况。程天富说:“这些新组屋大概会在三到五年间完工,预计在接下来两三年,私宅住户与组屋住户比例应该会回到之前的水平。去年私宅住户比率创新高的情况,应该只是一个暂时的房地产市场结构失衡现象。”然而,房地产经纪公司Chris International董事许家荣不排除,有些买了私宅的组屋住户为免出售组屋后无法再买回组屋,可能会选择在未来搬入建成的私宅的同时,保留组屋出租给外籍人士。“如果是这样,私宅的居民住户比率还是会居高不下。
年轻人都想住公寓,以后这个比例还会来的更高。
年轻人都想住公寓,以后这个比例还会来的更高。
恩, ”有钱人”越来越多,
以这个分析,投资新加坡私宅还是很有前途的。
“在过去两年推出超过5万个新组屋单位,而同期面市的新私宅又不到4万个,这使得住宅供应恢复到组屋超越私宅的情况。”
基数在那儿呢,4万对于私宅来说可是20%,5万对于组屋却只是6%。condolization还是继续
同意。现在94万户组屋对接近21万户私宅,比例是4.5,私宅占全部住宅的比例是18%. 以后99万户组屋对25万户私宅,比例是4, 私宅占全部住宅比例会变成20%。这个记者数学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