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职业敏感,客户看房时常常问到我对新加坡的展望。我比较感兴趣人口的变化,先抛砖引玉了。
新加坡人口白皮书指出,到2030年新加坡的总人口将达到六百九十万。2013年现有的总人口是五百三十万。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17年里,总人口将增加一百六十万,大约是30%。
新加坡本身的人口替代率不高。如图所示,近年来出生率下降,死亡人口上升。接下来的17年,新增的新加坡人,每年能有两万就不错了。
17年,本土出生的人口大约会贡献34万的总人口。那么其他的一百三十万应该都是飘洋过海来的。
人口白皮书里也提到,和过去几个10年比,接下来的两个10年,人口增幅会大大下降。从以往的2.5%-2.8%下降到1.6% 到 1.1%
然而,如果把同样的数据重新画图,不用增加的%而用增加的绝对数,那个接下来两个10年的人口增加数没有少。
两者关系如下图:
在基础设施方面,房屋的供应可以跟上需求,地铁人均还有所增加,但人均公路大大减少,人均拥车也将减少。
在货币供应方面,这个没有未来的数据。不过过去的数据十分稳健,可以用来推测未来的走势。
以下是过去10年的货币供应:
下面这个是过去39年的货币供应:
所以综合以上的数据,我觉得以后外来人口在社会中的比重是越来越重。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接下来的10年大家的生活方式还将继续下去,不会有大的变化,除了以下几点:
1)地铁的重要性增加,中心地区越来越挤。
2)车越来越贵,别管怎么分组,COE过十万甚至十五万都不是梦,想买车的晚买不如早买(不过小心TDSR)。在等COE掉的洗洗睡吧。
3)房子会越来越多,不过集中在郊区和新镇,靠近地铁和中心,以及名校的好房子越来越抢手。HDB价格稳中有降,私宅价格上升。
4)通货膨胀是大趋势,2030年的100块不知道可以买什么?
以前刚来新加坡的时候,东西比台北便宜多了。只有车子比台湾贵。呵呵。不过那时候新币很低拉。
现在车子会越来越贵,房子的话,组屋会持平,但是公寓会涨。2030的时候我觉得一盘鸡饭要5块钱。
我觉得5块能买到算便宜了
好专业的报告,赞一个。
问题是既然要增长人口,为什么这两年政府把外国人EP,SP以及PR申请门槛越调越高。
我觉得是因为人口基数比以前大了。
以 现在的 科学速度, 2025年左右, 工厂可以 造 人
2030年,我撤, 人口到达6百万会挤爆。
我滚回老乡养老去。
公寓自住的性价比在哪里
不太理解这个问题的意思,自住可能就享受公寓的设施和优越感?
楼主, 人人有位置坐的郊区指哪里?
你要去那个老乡啊?
挺好的,喜欢数据贴。之前在别的blog看到过,人口增加到690万,剩余土地也释放出来的话,新加坡的人口密度比现在高一点点,还是跟香港的一半水平。
又见学区房概念
刚需姐姐!!
100块大概是狮城登录费。
每条线最后那5站,滨海湾不算。
这个是什么? 串号吗?
别的线不知。东西线,超过tampine就没位。tampine要坐回去到巴西立才有位(早上都是tampine的人坐回去)。
等到以后downtown line, thomson line, 这个line 那个 line 都修起来了,可能就好多的。
写得真不错!
简单的理解lz的精华贴:人潮带来钱潮
谢谢 :-)
新建的俩条线用来分担现在的拥挤都不够,还不算上以后新增的人口,地铁末站像是punggol和sambawang的地方都是居住人口密度极高的大区,现在一半房子还没建好已经很拥挤了,14,15年等房子都好了你第一站能挤上就不错了
又见分析帝! 楼主很专业。 赞。
就是我有你没有感觉爽^_^ 不过以后据说政府计划慢慢让私宅比例当然主力是公寓上升到三分之一,到时公寓也没啥稀奇了,其实现在也没啥稀奇了,landed还可以wayang一下^_^
Lz写得很赞,基本都同意,只有一点,长期来看hdb不认为会降,但赶不上公寓增幅
最近一个星期,低价公寓明显上升。
楼住写得很好,有图解,看得很清楚。。
以后车会很贵,组屋会慢涨,私宅会大涨,
钱会不值钱,一盘鸡饭要10元。
俺回呆丸,搞个呆丸PR身份。哈Y(^_^)Y
HDB应该稳中有升,这是多数人的资产,国父也说过的,要保值增值。
公寓形势不清楚,美国退出QE,人潮也是来来去去,贷款缩紧,况且利率有望升,房产契税也可能提高
成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德国/美国/瑞士/日本,近25年以来房地产都没有暴涨,德国貌似一直持平了10几年,经济稍一降温还会下滑
2030年690万,以后呢?会不会1000万。我们的下一代会不会觉得拥挤呢?
什么都是有可能的,不过太远的东西很难有数据预测。
诶。。做好这辈子都挤地铁的心理准备吧。。。。
“德国/美国/瑞士/日本,房地产都不会暴涨”
日本?!!!
加一个前提:近25年以来,谢谢WAY的回复,日本房价大涨的时候我还是个顽童。
新加坡交通这几年过于强调所谓的软件,而忽略硬件建设。未来新加坡的交通将越来越成为一个核心问题。MRT将更加拥挤,汽车的费用将更加昂贵。
同意ati的观点,公路的建设严重滞后。
日本大涨后,泡沫了,导致他们失落了20年。
日本那时的房价涨了10倍,新加坡离泡沫还早。
好像国内是这个情况哦。
这个分析好,顶
喜欢让数据说话的贴
以东边为例,铁定能坐到座位的只有pasir ris
在peak hour,tampines坐上座位都是要靠运气的
星期六早上,tampines上都不见得有位,更何况week days…..
西边过Boon Lay还有坐不知道要什么时候。。。。
赞。这样的技术帖应该多几个。我个人也长线看好新加坡的公寓市场。
新加坡目前最大的风险不是经济危机啥的,而是政治风险。看看台湾。
谢谢
看着他起高楼,看着他宴宾客,看着他楼塌了,
大国的起起伏伏都是常态,更何况是新加坡这样的一个小国。
现在人潮涌进新加坡,是因为新加坡的经济好,环境稳,
一旦遇到危机困境(经济的,政治的,地缘的),新加坡如何应对,如何恢复?到时候还有多少人愿意来,多少人打算走?这些靠着已有的数据是分析不出来的。
这就是所谓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做到最好,其他的就交给老天。
说得好…………………………………………..
好文。
本帖加精华鼓励。
转播了。
台湾已经不错了,至少实现了华人历史上极其罕见的政权和平交接,新加坡应该比台湾好很多,因为坡人相对务实木纳,最令人当心的是天朝,根据几千年的历史,下一波十有八九还是革命,没收财产充公与金圆券 ^_^
台湾其实没有想象得那么夸张,都是新闻太夸张,呵呵。
李嘉诚已经开始从亚洲陆续撤离了,更多资金购买欧洲资产。这才是一个大家应关注的信号。
至于风险怎样,赞成51楼的观点。
转发分析一下新加坡的未来的人口变化和影响
2030年690万是人口增长顶限,不过趋势还是增长。
新加坡人也大多对人口增长太快有意见。估计ZF会在对话会后下修每年人口增长的幅度。
技术强帖,顶。
新加坡的地铁,怎么说呢,修新线路是一方面,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如何把现有的红线和绿线升级。
现有的红线和绿线基本上就是途经新加坡人口密度最大的居住区和最繁荣的商业区,现有的发车频率,在早晚已经远远跟不上了。
去年在深圳的时候看过报道,环中线民治等四个连续站点,早晚地铁出行人数超过四百万。闲的蛋疼的时候去体验过,大约一分钟一趟,地铁没像新加坡这么拥挤,大概是因为新线路的关系,故障率也比较低。
坡国地铁已经落后了。。
线路密度和发车密度不行,
坡县所谓的三分钟一班车,候车时间缩短,但是地铁速度慢悠悠的,耗费时间还不是一样,还要在车厢里挤沙丁鱼。
地铁是上市公司,要对股东回报负责的。
绿线地面部分越来越乌龟了。。。
红线最近几个月也是。。。。 感觉在坐驴车。。 慢悠悠的
要像上海和北京学习了。
北京的发车密度也不密,大概也要4-6分钟,但开得快多了。而且线路密度也密多了。
绿线有没有考虑埋地下去? 土地肯定增值很多。
大国小国各有自己的优势。
小国好在船小易掉头,但也因为船小经不起大风浪。
真的看掌舵人了。
像瑞士都屹立不倒多少年了
虽然不见得一直不倒下去,但至少是个正面例子。
早点去邻国iskanlda买一个有地住宅屯着吧。以后在新加坡,新移民买公寓可能勉强可以,要买有地住宅除非大发达了,或者中toto了。
如果在tuas或者woodland附近上班,住iskanlda可能比住新加坡市区或者东部方便吧。尤其2018年新马地铁修通后,住对岸在woodland做工应该更加方便吧
不用担心,现在科技进步,讲不定10年后,私人折叠飞机就很大众化了,那时候,汽车面临被淘汰之势,哪里还会有高COE啊?
噢也,私人小飞机,再也不用担心塞车、MRT坏在半路、郊区路远。新加坡地方小,哪里的直线都是很近的呢。
哈哈,有创意。
相当的专业啊 厉害 广收人才才是王道
未来的新加坡
技术强帖,必须顶
money supply 那里来的数据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的网站可以查到。
关于汽车的分析很到位。未来车价涨是必然的。
新加坡这种进人却不修路的做法太可笑了。
新加坡汽车普及率将被中国超过。
未来10人口增长不可能每年额定增加多少。政府应该有一个人口模型。统计新加坡人平均生育年龄以及经济好坏对出生率的影响来推算。坡县一共才几百万人做这个还是可以做到的,这样才能统筹好有限资源,让人民满意。
没有见到关于房地产数据的分析和预测
只算公民和PR还是可预计的,一般每年增加两三万,非居民的人数随经济波动比较大^_^
新加坡的地铁线路真的是太少太少太少了。对比东京。
落后20年,早就该多建几条地铁线了。新加坡政府要看投资回报,算得太精确,导致公共交通网压力巨大^ _ ^
新加坡太应该在交通上多花些钱,其实的都不如交通重要。过去十几年新加坡大搞智能交通,完全忽略硬件建设。这是大错特错。
对 而且新加坡的Bus太大太多,影响交通,制造污染噪音
坡国这种海岛,路曲曲弯弯,坡上上下下,貌似不是想挖就能挖的吧。
有消息说: 习总的想法维稳, 让共产党平稳度过74年的执政期, 像前苏联那样74年执政后就分崩离析。。。这年头, 可悲呀!!老毛N年前讲过, 中国一旦内乱, 至少需要50年的时间才能太平!!
现在, 有点感慨坡县成鸡肋了, 继续呆下去, 薪水停滞不前, 每年的通膨跑不掉,越来越来拥挤。 唯一让我看到优点是这边的大学教育, 排名还是蛮靠前的。买车的价钱都不好意识说, 沦为国内人的笑柄!!可悲呀!!
这是越来越多的在新的中产阶级(家庭月薪>12k新币 and 固定资产>1 million新币)的国人都郁闷的地方啊。
好想唱《西游记》主题曲: 敢问路何方?
路就在自己脚下阿, 真笨哦
好想唱《西游记》主题曲: 敢问路何方?下句:路就在钱上。
哪里钱多,就去哪里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比较net present income and net future income 啦。
关键还是opportunity啊~~~
年轻人, 谁不知道路在自己脚下, 但脚下的路千万条, 往哪个方向发展会让你获益更多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看来, 你已经找好自己的路?
没有拉。跟你开玩笑的。
我比你们郁闷多了。真后悔当初没留在帝国。 现在进退两难。人生彻底改变
但又有什么办法呢,这可能就是命。
“路在自己脚下”,只能靠自己走出来了
其实,我很多年前就有危机感了。我的解决方法是在新加坡挣钱,在中国投资,两不误。
ati呀,能告诉我你是中国哪个省或直辖市的出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