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投资理财

拥车须精打细算 ——转帖

拥车须精打细算
2013年09月15日  郑惜有:影响拥车证走势的不确定因素众多,任何时候拥车证价格走势都有风险。        
文@冯嘉年 [email protected]
图@梁锦泉
理财锦囊
M和太太打算在今后五到七年间拥有一辆车。夫妻俩总月入八千元,考虑买一辆旧车。
财务顾问认为,月入须至少达到一万元,每个月花一千二百元到一千五百元拥车,
才不会造成财务负担,影响长期的理财规划。不过,他还是为M提供了一些拥车的建议。
同事M的孩子快要出世了,他和太太都觉得真的需要一辆车子,方便将来早晚接送孩子到父母住处,既不用挤公共交通,也可减少上下班赶路的时间。
他们的打算是,至少在今后五到七年间拥有一辆车子,尽量减轻孩子成长初期所面对的生活压力,享受家庭乐趣。
以夫妻俩8000元的总月入,肯定不能考虑买新车。即使买旧车,他们也得认真思考:到底买得起多“新”的旧车?
如今,拥车证价格这么高,连旧车价格也水涨船高,他们在两个选择之间挣扎良久:
选择一:买一辆较“新”的旧车(车龄三年或以下);
选择二:先买一辆较“旧”的旧车(车龄七年或以上),过几年如果车价下滑了,再换另一部旧车,尽量将这期间的拥车成本降到最低。
经过一轮市场调查,他们锁定小型的日韩家庭轿车。他们又面对两个选择:
选择一:车龄三年的旧车——每年的折旧约9000元,扣除40%首期,以2.8%的年利率计算,每月分期付款约750元。
选择二:车龄七年的旧车——每年的折旧约8000元,每月摊还600元。
也就是说,选择二的每年折旧成本比选择一便宜至少10%,每月还款更是便宜约20%。这么一比较,答案很明确,就是选择二啊!有什么好顾虑的?
拥车证价格走势难预测
原来,他们有两点顾虑:
顾虑一:万一拥车证在今后几年不跌反升,三年后的旧车价格反而更贵了,接连买两辆较旧的旧车,到头来反而更不划算!
顾虑二:三年后换车时,利率可能比现在高许多,接连买两辆较旧的旧车,结果反而要还更多钱!
根据陆路交通管理局网站的资料,在2012年,车龄七年或以上的汽车数量,比2011年高出150%。这意味着今后几年,杀车量和拥车证的供应量将会提高。从理论上说,拥车证价格应该得到舒缓。
此外,政府在上周一宣布,从明年2月起,引擎容量小于1600cc,但马力超过130bhp的轿车将不再列入A组之中。这意味着许多基本成本较低的日韩轿车,接下来将分配到更多拥车证。理论上,小型车的拥车证价格同样可得到舒缓。
对此,独立财务顾问公司Providend的执行董事郑惜有表示,影响拥车证价格走势的因素,除了供应量,还有经济走势和市场需求等不确定因素。因此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买车决策来说,拥车证价格走势都存在风险,因此很难在买车时预测车价的未来走向。
利率走势是另一风险
此外,利率走势对未来的拥车成本也确实是另一层风险。
郑惜有认为,如果M非常笃定要有较长的拥车期,选择二将带来不确定性,必须权衡省下来的钱,值不值得冒这个风险。如果M的目标是消除这些不确定性,就应该选择较“新”的旧车。
不过,郑惜有强调,M在做决定时,应当更全面地审视自己的财务规划。
无论选择一还是选择二,加上油钱、停车费、ERP、车险、路税和保养费,M每个月都得为车子平均花1200元至1500元。以总月入8000元、净入息6400元来计算,每个月把20%左右的现金花在车子上,严格来说并不谨慎。
他认为,月入须至少达到1万元,每个月花1200元到1500元拥车,才不会造成财务负担,影响长期的理财规划。 近10年旧车 退场更灵活
郑惜有建议M给自己一些时间,待孩子出世之后,先观察头几个月的生活方式,再考虑是否需要拥车。如果到时候仍然决定拥车,M其实可以考虑车龄更高,将近10年报销车期限的旧车,先以短期租赁的心态,再给自己多一些时间去观察拥车是不是真正符合自己的长期财务目标。
以M的情况来看,虽然他在现阶段为自己定下拥车五至七年的目标,看起来已相当务实,也考虑到自己的财力有限,无法长期拥车,不过,孩子出世之后,他可能又会意识到,需要拨出更多的资源来为孩子将来的教育以及夫妻俩退休后的财务进行规划,这些可能是现阶段还意料不到的因素。
购买接近报销车期限的旧车,将让他有更早退场的灵活性。
郑惜有表示,七年以上的旧车,除了折旧成本、每月还款和保险花费都比较低以外,还有一点好处常常被许多人所忽略——报销车时所能取回的一笔杀车价(scrap value)是有时间价值的,八年的车跟九年的车,就算杀车价一样,不过九年的车早一年杀,早一年取回现金及早投资,对长期理财目标也更有利。
总的来说,M的情形恰恰反映了时下许多处于拥车边缘的国人的烦恼——不是买不起,而是战战兢兢,精打细算;有了孩子似乎更有买车的理由,但有了孩子,恰恰也多了财务负担。
在这样的情形下,最便宜、风险最低的选择,呼之欲出。 ——————————————联合早报狮城财经

明年2月份之前,应该不会再出台神马新政策。
居高不下的COE和ZF重手50%5年贷款出台后 国民期待COE下降 形成反差,估计再多一两轮的COE投标价继续攀高后 会接受COE掉不下来的事实了。观望中,有相当一部分人 转去租赁市场。
目前,2手车市场淡静,有一家欧洲车行还搞 新车5年租赁 各种奇招
据我所知,目前租车市场 的确火红 而且业务忙碌 。
大家静观其变吧

为了这个送孩子去父母那方便去买车,要我就干脆买个房子住附近不就好了,住的近有补助,如果买车最不划算的地方新肯定可以排第一

如果父母住在贵的地方呢,呵呵,不是就搞笑了

新车5年租赁,咋个租法?请介绍一下。

我也是不明白这句话“方便将来早晚接送孩子到父母住处”。为什么早晚接送孩子到父母住处?孩子不是接送来回学校吗?

“他们的打算是,至少在今后五到七年间拥有一辆车子,尽量减轻孩子成长初期所面对的生活压力,享受家庭乐趣。 ”
意思是没车就没办法享受家庭乐趣?
要减轻孩子成长初期所面对的生活压力,不是要省钱吗?怎么有了车,孩子初期所面对的生活压力就能减轻?
看不明白啊。。。。。

就是。
父母们,你们自己喜欢拥车,想买就买呗。别拿孩子当借口了。。。。。

我同事两个娃,父母就住在马路对面,去他父母家也是开车去。他说一个人没本事大包小包把两娃弄过去,特别这里下雨天多,更麻烦。

你对你同事说的这个理由看法如何?我认为真够搞笑的。当然这是他们的自由。

我认为应该尽早拥车,新加坡贷款利息极低,我们完全可以用时间换取未来。我不认为月入10000才可以拥车,可能太保守了。我认为月入5000的家庭完全可以拥车。人们的收入会随岁月增加而增加。早消费要高兴。

这个分析师知道月入过万的新加坡家庭有多少吗?^_^

有时候我真的是这样,不过我开的是环保车,不废油,呵呵。

有些人买车 是为了周末方便去 某地方吃一碗肉鹾面

在新加坡待久的父母谁不知道新加坡小学是半天课。话说今天下午我还和某父母讨论早上还是下午比较好的问题。
早上父母可以直接送去学校,放学了爷爷奶奶直接去接回去好了。
父母把孩子送去爷爷奶奶处,爷爷奶奶送去学校再接回,然后父母再无爷爷奶奶处接回,这不是折腾?我认识的有孩子的父母也不算少,这么折腾的还没认识到。
当然,喜欢怎么做是他们的自由。对这种做法保留质疑也是我的自由。

我认为搞笑那是我的看法,你认为搞笑那是你的自由。走几步都懒得走,还振振有辞找借口,有这样的父母,难怪现在那么多草莓孩子。按照安全至上的说法,拿个铁笼子把孩子围起来就最安全了。

一边开车一边教育孩子?亲子互动?又是一件搞笑的事件。当然你觉得不搞笑是你的自由。

那是他们自找的。

我觉得挺好的,至少三代的关系亲密,有互动也有空间。我希望我的孩子以后也可以带孙子来我家。

这位大姐,别说远了。就事论事。马路对面而已,开车过去和走路过去差多少分钟? 很可能走路还快点。

Way版,马路对面不是别墅区那种你和你家对面别墅的距离啦。组屋区要下楼,穿过car park or 食阁,过条红绿灯,再往里面走几个blk才到呢。

你觉得挺好是你的看法。
我认为这种就是因为年轻一代的父母不愿意和老人一起住,同时也不愿意接受家里有外人(所以不愿意要保姆)。所以就只能折腾。当然,再次强调,那是他们的自由。
说得好听是“关系亲密,有互动也有空间”,不好听就是不愿意和老人住的同时又要利用老人看孩子。当然,那是人家的家事,再说了,有些人就是喜欢折腾。

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驾惯车的人就像吸毒一样,会上瘾的,不驾不习惯。不过有车真的会方便很多。

这些父母估计肯定从小也是给宠惯了,养尊处优惯了,动手能力太差,除非还是不会走路的娃?上了学的不会自己走?难道还要抱过去?

我住过组屋。而且我住在组屋的时间是住排屋的两倍。而且我的朋友很多住组屋,我又不是没去过。
像你说的这样就不只是马路对面了。都隔了那么多地方了。
你前面说的马路的对面,那应该是真的对面,而不是你后来说的还隔了那么多地方。

工人也是每天一起来的,夫妻两人两孩子一工人怎么在父母家住得下,不是人人都可以住别墅的。

选择什么生活方式是个人自由,有能力喜欢车就买,很简单。别说车,游艇飞机都可以。

开车除了快,还可以在车里放各种东西,婴儿车不用每次做完车搬出来拿回家,还可以在车里换尿片,困了让他们小睡一会儿,熊孩子突然要上厕所可以在车里的便携马桶解决,出租车没这功能啊

一个二岁,一个三个月

那这叫啥呀?马路的两边?

别拿什么别墅说事。按照你这样说,非要别墅才能三代同堂了?
我朋友一家就是住组屋,就住得下。
新加坡5房组屋真的住不下一对年轻夫妇,孩子两个和老人两个?
其实,年轻一代不愿意和父母住的,多的是。这种现象都见惯不怪了。我也不是反对啊,这是人家的家事,人家的自由。
我只是说明一点:这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不是能不能的问题。一个又一个的理由都是借口。

你直接说隔多远就行了。
一般情况下说到马路的对面,就是两者之间只隔了马路。特别情况就要具体说明才不会有误解。

问题是新加坡人不只是一个孩子,楼上老人有三孩子,楼下老人四孩子,怎么挤进三个房间?现在老人与孩子分开一起生活,不只是孩子的意愿,老人也不喜欢和孩子住一起。每天能来看看他们,一起吃晚餐,然后接孩子回家,事情有工人做,有什么不好的,皆大欢喜。

是这样的没错啊。
有车确实方便,买车是个人自由,有钱爱买就买,很简单的事情,何必噼里啪啦一堆借口。我就是看明白了这些那些都是借口罢了。

我说了是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是个人自由。有些夫妻还选择分房睡呢!人家喜欢,他们也觉得有各自的空间很好啊。
不过,既然你说的那些可以选开车老远去找父母让父母看小孩,然后你觉得很好,还亲子互动呢。
那么,可以开车跑来跑去,就不能住在一起挤一挤?
事实就是不愿意和老人家一起住嘛。嫌挤啊。(挤是一个理由,不愿意的,还有许多理由)。
什么亲子互动啊,住在一起也做得到,而且有更多的相处时间。
不愿意和老人一起住,很正常,现在的普通现象啊。说成是不住在一起才是有亲子互动,那就搞笑了。
说得再好听,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住在一起是最多时间和机会亲子互动的。
做不到没有关系,我本人也做不到,很多人也做不到。但起码得要承认这点。

我觉得题目得改,
拥车无须精打细算, 精打细算的都不想(不会)拥车.
比如俺.

买个双人的婴儿推车不就好了。车都买的起,这个应该不在话下,老外不经常看到有的

就你说到了重点!哈哈!
真的是一钱逼死英雄汉!

有些人还是会买,只是精打细算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认识的朋友就有宁可买车(而且是好的车),不买房子。
这很正常,个人选择么。我也觉得他们那样的生活方式比较潇洒。有时我也羡慕他们到处去很自由。
但非要说买车是为了孩子为了和父母有时间亲子互动,就是借口了。
无论如何和父母一起生活才是最佳的亲子互动,客观原因做不到没有关系,非要说成和父母分开住买车是为了亲子互动,那就搞笑了。
正如很多新移民PR由于各种原因,没办法和父母一起生活。这完全可以理解。但非要说成和父母生活在两个国家偶尔飞回去见父母才是亲子互动,那就搞笑了。

足够有钱的话,买车买大房子买奢侈品旅游玩乐,那是不用考虑的事情。
所谓的精打细算就是在预算有限的时候啊。人人都想达到花钱不用考虑的地步,但现实是大部分人生活需要精打细算。

是的,华人一般是这样的。
西方人就未必了,还有马来人,他们可不会什么精打细算,消费了再说,这是思维方式,价值观的不同,有些新加坡华人我看也是这样的,因为读了太多英文的书,必定会被潜移默化地西化的。

其实我的本意不是说不住在一起才有亲子互动,我的意思是因为把孩子,工人送到老人家多了些亲子互动,你想想,如果没有孩子去父母家,有几个孝子孝女会天天去看父母。新加坡的孩子多,再加上组屋政策,肯定是结婚了就买房搬出去住了,还有mop 期,一定是单独住,等有了小孩,不放心工人单独照顾孩子,所以送来父母家,合情合理呀,我们是新移民,可能没有面对这些问题,从他们的角度想想,是宁愿投资车的。实在对不起我的语文老师,表达不清楚!

总结你的意思:那些买车为了亲子互动的,如果没有车,他们就不会或者很少去亲子互动了。为了增加亲子互动的机会,所以车是必需的。

总结得好像不对,车并不是必须的,但在有能力负担的情况下拥有车的确会方便很多,这是我的总结。包括看父母,送孩子上学,补习,送父母看医生,自己上班,出去玩等等。

不管以前刚来钱比较少的时候,还是现在可以很自由规划自己用钱的时候,我一直认为私家车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的必需品。
私家车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是别的交通工具所不能达到的,只是因为政府的行为(金管局的贷款控制),让很多低薪的朋友们只能望车兴叹了。
这就像由于天朝政府的行为,让很多刚出来工作的小朋友们只能望房兴叹了一样。
想一想20年前,我刚来新加坡的时候,为什么一个新出来工作的大学生可以轻松的买车买房?这里其实因素很多:
有政府大量过度引进移民问题,有通货膨胀的问题,有政府面对问题而反映迟缓的问题(虽然现在才开始行动)!

在新加坡车不是必需品。在美国,澳洲这些地大人稀的地方才是。
在新加坡,有车可以提升生活品质,没车照样生活(也不会说是生活品质大幅下降,不至于)。
在美国,没车根本无法生活,不是提升生活品质的问题。

在新加坡,车也不是奢侈品,只是提升生活品质的一个工具,还上升不到奢侈品的高度。
所以,在新加坡,车既不是奢侈品,也不是必需品。

定义不同。“我一直认为私家车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的必需品。私家车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是别的交通工具所不能达到的”很明显,他认为“便利和舒适”是必要的。
看来我的档次比较低啊,吃饭住宿和孩子的教育是必要,什么“便利和舒适”对我是奢侈品。

双职工家庭下班后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出来直接到父母亲家吃晚饭,这样白天家里不用请一个女佣在家闲着,交点伙食费给老人补贴家用,回家自己不用忙着煮晚餐,一家子也吃得健康。
组屋区的家庭很多是这样的,威版在洋房区是体会不到的。

又要重复一遍,我住过组屋,而是住的时间是我住排屋的时间两倍。
我的意思就是这种就是不愿意和父母住造成的现象。和父母一起住就不需要送来送去了。当然,各种原因不愿意和父母一起住,这是普遍现象了。

20年前的时候,路上车子并不是很多,基本上都是真有钱人才会开车。那时候车子拥车证比现在还高啊。

对。对比那时的车价和房价的比例就知道了。

据说当时COE最高要10万多,而当时一个4房组屋不过几万块的价格。据说而已,错了请纠正。
按照这样的比例,现在4房起码40万,coe才几万算是很便宜了。

那时候4房组屋,好像连几万块都不用。

如果是这样,那么现在的车真的算很便宜了。
俺还是那句话,不是车贵,是没钱。这是赤裸裸的现实,我一直承认的。
有钱绝对应该买车,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比什么钻石实在多了。
不过,没钱,就老老实实承认,别打肿脸当胖子了。哈哈,所以我一直说我没钱,哪天有钱买车,我就脱离贫穷线了。

我一般情况下买车的欲望不强烈,我可以打车。
计算了一下,就算每天上下班都打车,我一个月也只需要花620块钱。这样不用供车贷,不用给停车费,不用添油,不用洗车,不用保养,不用修车。很划算。
但是每次一到下大雨或者高峰期连call都call不到车的时候,我买车的欲望就会瞬间上升到120%。
十分纠结。
总的来说,我还是想买车的。就是钱的问题,如果足够有钱,我就买辆车放在那,有需要就开,不想开我就打车,就不存在什么值不值得的问题。

有钱了 就雇个司机帮忙驾。。。

同意这个,说来说去就是钱。如果真要细算买车值不值,我一定不买,可是等我有钱到不用算了,我一定买。
话说有次下班打车回家,和我地铁转车到家时间一样,我基本上就死心了。除非我换工作,要不我是不考虑了。

突然想到一句话:世界上哪来的选择困难症,还不是因为穷。

其实有几个驾车的真的去精打细算,就想吸烟的有几个因为烟价去戒的一样,

住别墅的人说自己没钱,让我们这些住组屋驾车的人情何以堪,明显是打脸肿冲胖子。

说得对,会精打细算的人肯定用供车的钱去供房子了,生活方式不同罢了。

不明白为啥么你要一直纠结于买车子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关系。难道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就不能买车了吗?我们新移民没有父母的问题就没有理由拥有车了吗?是不是你自己对拥有车这就事很敏感,很在意呢?

按这个逻辑是不是豪宅也是必需品,它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也是别的公寓(不说组屋了)所不能达到的。豪宅里有健身房,游泳池,甚至电影院,这个便利和舒适是必需的。

比如婚姻?比如老婆?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