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来新加坡求学,“陪读妈妈”已逐渐成为新加坡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尽管社会对她们的褒贬不一,但由她们的经历引申出的对新加坡教育的思考却更发人深省。
的确,作为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选择地,新加坡有其独特的优势:法律健全,环境优美,社会治安良好,双语社会,华人居多,生活容易适应,又允许妈妈陪读。但实际情况如何,新加坡真的是教育天堂吗?
中国学生大多是通过新加坡设在中国的中介公司介绍来新。来新前,中介公司的宣传天花乱坠:负责为孩子安排学校,妈妈很容易找到工作,足够支付孩子的学费,而且还会有剩余。
可来新后的实际情况如何?中介不仅迟迟不介绍学校,多数妈妈只得自己找学校,还要支付额外的费用,而且政府对陪读妈妈的工作准证控制严格,她们从国内带来的生活费花完了,想回国,回不去;留下来,生计问题迫在眉睫。真是欲哭无泪!
于是,出现了被逼无奈从事按摩业的陪读妈妈。尽管这部分人只是少数,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实出无奈而为之,但陪读妈妈却因此被另眼相看,从而使她们在新加坡的生活更加艰辛。
追根朔源,这些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中介的误导有关。既然新加坡政府希望开放留学市场,尤其是希望吸引更多的中国学生前来,就应当首先规范这一市场,使之不枉“法律健全”社会之美名。
试想,如果中介公司能够公正、客观地介绍新加坡的求学和生活情况,或者干脆把门槛设得高一些,让希望来新求学的孩子和妈妈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有些经济条件不富裕的家庭可能就会在权衡利弊之后,作出明智的选择。
虽然这样做可能会使新加坡损失一些经济上的收入,但由此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却会减少许多。这难道不是一种对己对人负责任的做法吗?
再者,友善的态度是迎客的先决条件。对于多数陪读妈妈来说,这里没有家的感觉,缺乏人情味,很难交到朋友,生活平淡。新加坡人好像总是对她们有所防范,新加坡社会不能带给她们温暖,她们感觉孤立、无助,很难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圈子。
之所以会产生这些感觉,与许多新加坡人对陪读妈妈抱有的偏见不无关系。为什么新加坡社会不能给这个群体以公正的评价?新加坡政府既然让这些人进来,为什么不给她们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工作机会?其实,她们中的许多人在国内有自己的事业,而且有一定的能力和学术训练,只要新加坡政府开绿灯,她们是非常愿意以己之所长,换取社会对她们的认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短期行为根本无法留住人,更无法留住人才。难怪许多陪读妈妈刚来新加坡时,还有留下来的想法,但一段时间之后却改变初衷,不选择留在这里。这样的转变难道不发人深省吗?
·作者是本报国际新闻组翻译员
《联合早报》
(编辑:游润恬)
我转贴是为了让那些想要来的妈妈们考虑清楚,其实我对新加坡的教育不屑一顾,并打算有孩子后带回中国受教育,长大后自己贷款想去哪个国家念书都行,当然这话并不是乱说的,我在18岁的时候就出门独立不再向家里要钱了。中国的孩子到新加坡来大多成绩都好并不是中国人聪明,而是基础功打得扎实,中国是一个真正能学到知识的国家!
有多少陪读妈妈会在出国前来这边BBS里转转呢?
能有几位看到就算吧,这篇文章写得较实在,希望政府以后只引进求学的学生,不再让中介钻空子你的签名很有趣
谢谢大家。还好我打算来新加坡。。不过看了大家贴。都不想来了。哈哈
文章的观点不敢苟同。看了几遍,也看不出作者到底是在讨论新加坡的教育制度还是在讨论陪读妈妈。
我个人觉得,与其整天抱怨周围环境不如意,不如多思考思考如何让自己去适应它。
同意8L的说法。
留学成功的妈妈还真没时间来这里啊。,因为妈妈有时间都会用在养儿育儿,时间还真不够用呢!这里大多数都些是怨这恨那的诉苦者。真是不明白,说了好几年了,怎么还在新加坡阿?? 匪夷所思啊???
楼主只是针对在新很多陪读妈妈尴尬的现状给那些准备来的提个醒罢了,并没有强求别人去苟同啊,决定权还是在个人。
“适应”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其中包含着多少辛酸只有当事人才知道,而且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能力去适应下来的~~~
是金子在那里都会发光,我认识很多优秀的陪读妈妈
自然环境好适应,可是社会环境不是我们想当然的,上有政策限制,下有无知的短见的怕输的等等等等,一拨儿一拨儿的聒噪,要适应也难啊!
楼主的转帖可以让人思考
陪读路漫漫,泪水流成河!!!
文章的观点不敢苟同。看了几遍,也看不出作者到底是在讨论新加坡的教育制度还是在讨论陪读妈妈。
我个人觉得,与其整天抱怨周围环境不如意,不如多思考思考如何让自己去适应它。
一针见血 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