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江南人很少啊,什么原因
岭南一带多丘陵少平原,农耕困难,因此商贸盛行。灾荒之年歉收,为了生计只好挺而走险扬帆远渡向海外发展。他们又和南洋土著文化和西方文化再一次融合,形成现在盛行东南亚的南洋文化,这包括了新马的土生华人文化(峇峇文化)。
可别小看新马的这些和马来土著通婚的土生华人后代,老猫举例说明之。
清末槟城出生的辜鸿铭,曾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是他与外国领事与洋商沟通交涉的桥梁,民国时还担任过北大的教授,精通十多种语文,他读过的中文经典比你们大多数人一生读的还多。
另外一位则是马六甲出身,新加坡长大的林文庆医生,也是精通多种语文,还是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也是厦门大学创办人)所极力推荐,而担任厦门大学的首任校长。他也是孙中山先生在南洋地区的革命挚友之一,是一位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教育与科学都有影响的人物,也是新加坡开埠功臣之一。
历史地理因素
中国东南沿海靠近东南亚,在20世纪以前没有飞机的年代,华南到东南亚通过陆路和海路都比较方便。陆路可以通行整个中印半岛(印支半岛),海路可以到菲律宾群岛、马来半岛、印尼群岛等。
文化因素
中国内地其他地区,受中国主流政治与文化影响很大,农业民族也比较安土重迁,士大夫阶级都想金榜题名, 那里有几个要远游到异域影响到自已的功名,而且四民(士、农、工、商)之中最不重视商业和贸易(商人排在最后一个等级),这和华南闽粤两省的非主流岭南文化大异其趣。
老猫再补充。
老猫引用西方学者克里丝汀 . 多宾(Christine Dobbin)的研究显示,边缘少数外来民族具有一般的“从事贸易的散居者”(Trading Dispora)的共性。由于这些移民大多来自祖籍国政治与地理的边缘(如祖籍中国福建省和广东省的华人),因而比较容易融入移居国的主流中。这个社会学的观点与中国东南沿海的闽粤文化与那里的华人南迁多数有什么关连呢?首先,华南人都是晋代到宋元之际,一波波躲避北方战乱,从中原地区南渡的士族后裔,这也是中国文化重心不断从西北向东南迁移的过程。所以广东话和闽南语都很接近古汉语(语言活化石),这是语言学家现在都承认的事实。今日有人说闽粤地区的人都是下等人的后代,他们南移到东南亚的后裔(指南洋华人都是被卖到南洋“猪仔”或农民、鱼夫的后代)更是等而下之,那都是缺乏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当然华南地区的人离开中原文化,与闽粤的当地土著(百越)文化交流,就形成今日闽粤独特的八闽文化与岭南文化,而在中华文化史上大放异彩。闽粤一带多丘陵少平原,河川纵横,农耕困难,因此商贸盛行。灾荒之年歉收,为了生计只好挺而走险扬帆远渡向海外发展。他们又和南洋土著文化和西方文化再一次融合,形成现在盛行东南亚的南洋华人文化,这包括了新马的土生华人文化(峇峇文化)。中国封建朝廷自明代中叶发布海上禁令,但山高皇帝远,北京政权要在岭南地区执行禁令就很困难,在江南和江北就比较容易了。这些因素也导致北方人少到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原因。直到20世纪才有北方人到东南亚,这也和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安土重迁)的逐渐改变有关。另外,中国政府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更容易出关出国,所以出国留学或工作的北方中国人才渐多,飞机使空间距离缩小也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但闽粤两省的华人移民后代早已经在当地落地生根,都已经成为当地华社或政治(如新加坡)的主流。闽粤一带多丘陵少平原,河川纵横,农耕困难,因此商贸盛行。灾荒之年歉收,为了生计只好挺而走险扬帆远渡向海外发展。他们又和南洋土著文化和西方文化再一次融合,形成现在盛行东南亚的南洋华人文化,这包括了新马的土生华人文化(峇峇文化)。中国封建朝廷自明代中叶发布海上禁令,但山高皇帝远,北京政权要在岭南地区执行禁令就很困难,在江南和江北就比较容易了。这些因素也导致北方人少到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原因。直到20世纪才有北方人到东南亚,这也和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安土重迁)的逐渐改变有关。另外,中国政府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更容易出关出国,所以出国留学或工作的北方中国人才渐多,飞机使空间距离缩小也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但闽粤两省的华人移民后代早已经在当地落地生根,都已经成为当地华社或政治(如新加坡)的主流。
新加坡有人祖籍是上海的,不过很少,很少!!!!!
新加坡的“三江会馆”里的会友,就有从上海来的,但也有祖籍是江苏、渐江和江西。老猫帮你们找了一下“三江会馆”的历史资料:
新加坡三江会馆是一个华人地缘社团,宗旨为:团结互助,联络感情,热心慈善,共谋福利。与广府帮、福建帮、客家帮、海南帮、潮州帮等地缘会馆相比,三江帮的会馆成立最迟,人口也最少。虽然如此,三江会馆仍是本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地缘组织,不仅联同另外六大会馆发起成立了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1986年1月27日成立),也是中华总商会的活跃会员,三江帮最多时有4位同时在总商会任董事。
“三江”是个特别的词汇,在中国并没有一个地方叫三江。最早出现三江这个词汇的地方是日本。据说早在清朝同治年间,日本长崎的华侨已在兴福寺内设立了三江祠堂。在新加坡,“三江”原指浙江、江西和江苏。三江同乡,始于何时来星,溯远难稽,据前辈乡长所述,仅忆于1898年购置三江公墓。地点位于惹兰里茂,占地六英亩多。因为南来的三江同乡日众,在1906年,先贤潘云卿、曹裕昌等联合傅竺贤、陆进发、黄智慧等发起组织三江公所,购置惹兰安拔士房屋一栋,作为会所。1908年获准注册。与此同时,联合其他三江帮的九大公团,使三江会馆成为三江人的总会。这九大公团是:宁波同乡会,温州会馆,江西会馆,上海公会,南洋湖北天门会馆,两湖会馆,南洋华北同乡会,上海西式女服同业会,星州华侨干洗公会。首届总理是傅竺贤,原籍浙江宁波。第二届是陈来昌。1927年三江公所改名为三江会馆,同时会馆成员改组,即指除闽、粤、桂三省外,凡长江、黄河、黑龙江三大流域诸省南来之同乡,概属三江,所以来自中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和江浙一带的人都可以算是三江人。
http://www.samkiang.org/zonghui.htm
可别小看新马的这些和马来土著通婚的土生华人后代,老猫举例说明之。
与当地土著结合的华人已经不是很多了。
现在你们看到的都是新移民,是纯华人。
与土著结合的叫做 baba and nyonya, 大概只剩下2%。
所以请中国朋友们了解。
我们不是马来人。
老猫也是纯华人。
因为距离近。。。
跑路容易!
路费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