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投资理财

[转载]新加坡城市交通经验示:不靠修路靠管理

这个必需吐槽一下, 对LTA很多想法措施不敢苟同
——————————————————-新华网北京9月19日电(记者高立 韩洁)对于世界上很多大城市而言,交通拥堵都是挥之不去的痛。与堵车相伴而来的是市民的抱怨、空气的污染和城市活动效率的低下。  如何建设一座没有拥堵的城市?新加坡城市交通国际总裁罗兆广18日在“中国-世行知识共享:城市发展领域的交付科学实践”研讨会上,向记者介绍了新加坡城市交通统筹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道路畅通:不靠修路靠管理  新加坡仅700多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居住着500多万人,而这样高人口密度的一个城市国家,道路交通却非常畅通。  “新加坡是没有拥堵的城市。”罗兆广说。  据他介绍,新加坡95%以上的高速公路和主干道在高峰期没有交通拥堵。这让很多承受堵车之苦的其他城市不得不艳羡。而之所以取得这一成就,政府统筹管理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新加坡国土面积有限,没办法修建很多公路,只能通过优化公共交通来解决拥堵问题。”罗兆广说,很多地方的公共交通都是碎片化管理,导致公共交通效率不高。  据他介绍,1994年,新加坡将原有的四个陆路交通机构合并,统一由新加坡陆路交通局负责管理所有交通方式和方方面面的问题,统筹制定交通政策和战略,规划道路、公交和轨道交通网络。  道路交通建设中,土地使用规划也十分重要。据了解,新加坡每10年就会进行一次土地的概念性规划,制定未来40至50年的土地战略规划,每5年进行一次实施性较强的土地发展总体规划。通过科学的土地规划保证未来交通发展形势变化的需要。  交通枢纽:无缝整合  “有些城市政府花费了很大投资进行轨道交通建设,但整合工作没有做好,对地铁的利用没有达到最优。这是非常可惜的。”罗兆广说。  据他介绍,新加坡于2009年开始进行了公交、轨道交通线网综合规划,促进公交路线直接衔接地铁站。  罗兆广认为,一体化的城市建设和交通规划,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很多交通拥堵问题。  新加坡政府着力建设无缝整合的交通枢纽。住宅楼盘、商业购物与轻轨、地铁、公交、出租车相互临近,实现交通方式一体化、设施一体化和生活方式一体化,出行距离和时间大幅缩短。  在新加坡,政府还建设了大量有遮挡的通道,以实现最后一公里的无缝衔接。“比如我下班碰巧赶上下雨了,从办公室去坐地铁,然后再坐巴士,即使没带伞也不会被淋到,因为一路上都有这种有遮挡的走道。”罗兆广说。  交通需求:控制与疏导  罗兆广介绍说,在交通需求管理方面,新加坡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在控制机动车保有量的同时,通过收取道路拥堵费来限制车辆上路。  从1990年开始,新加坡引入机动车配额系统,每两个月拍卖购置新车的拥车证。拥车证有效期10年,大多数不可转让。这一举措将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幅控制在了较好的水平。  此外,新加坡还对机动车收取基于里程的道路拥堵费,以此疏导交通需求。  罗兆广说,实施拥堵费政策后,很多人都会提早出门,避免拥堵收费。还有人开车送家人到地铁站去上班。总体来看,拥堵费给市民带来的好处多于不便,确保了交通的顺畅无阻。  “拥堵收费政策非常关键。如果收费系统关闭一个月,新加坡的交通可能会瘫痪。”他说。  除了城市建设和公共交通规划方面的努力,新加坡还实施诸多软措施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比如在家办公。路交局允许员工每周两天在家办公。政府还鼓励错时上班,鼓励大企业提供公交卡给员工。  罗兆广说,解决交通拥堵不是单一某项政策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公交、土地、停车等各方面的措施相互配套,综合解决。

…….

啊,什么叫没有拥堵阿~~~那我每天上班、回家时在ECP上经历的是什么

没有拥堵。。每天上下班塞在pie的都是什么啊。。

这篇文章说的是5年前的情况吧

大家就不要吵吵了,政府听了,COE还得涨。。。

新加坡上下班时,快速公路其实还在动的。
据说,达到下面这样标准的,司机可以打瞌睡可以出来遛弯,才算是“堵”,这也是童部长的愿望。

其实新加坡算很好了。 去泰国曼谷,印尼雅加达,20公里的不到的路要开2小时多,北京,上海堵起来也是吐血的。那个才叫堵阿。

大家对堵的理解不一样:P

新加坡的公路建设远远落后于需求,未来会越来越拥挤,COE价格会越来越贵,这种趋势已经不能改变了。

好像在哪里看到过, 新加坡公路占到总面积的20%, 怎么才能建设好? 高架, 地下?

新加坡高速公路的建设还只是初级阶段,其实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政府故意不修,以此为借口收COE敛财而已

同意。
北京,那叫停车场。就看那儿根本不动。这次在南京,星期六上午,30公里走了一个多小时
新加坡幸福的多了。最主要不能下雨

新加坡地小人多, 公路四通发达, 占国土总面积太大, 不能再增加了。
公共交通业被高度垄断, 缺乏竞争, 导致司机被压榨严重, 人手短缺, 线路少, 服务滞后; 德士费太昂贵, 高峰时供不应求。天气炎热。导致人们不愿意放下手中的方向盘。

+10086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