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投资理财

联储局不退市,市场何去何从?

文: 曾渊沧博士 2013年09月27日
美国联储局出人意料没退市。我早前撰文说,希望联储局在9月退市,让市场计算退市的影响。若9月份不退市,市场就会开始担心10月、12月会不会退市。联储局不退市,不要高兴得太早,还要留意中国人民银行的反应。上述的两项因素大家的确要考虑。
中秋节过后,美国股民则已开始担忧10月会不会退市。9月19至24日一连4天,美股回落,道指跌至低过联储局宣布不退市前的水平。多位联储局官员出来说三道四,有人支持不退市,有人反对不退市。看来这一次会议,内部争论激烈,因此股民担心10月退市是正常的。
既然全世界都猜错联储局9月退不退市的决定,那么究竟几时退市?10月吗?我看机会也不大,从9月至10月,美国经济状况会有多大变化,令联储局在10月退市?伯南克宣布不退市时说,他留意到长期债券利率已大幅上升,若退市会导至长期债券利率再升,不利于经济复苏。过去几个月,长期债券,特别是10年期债券的利率为什么会升?还不是因为债券炒家在炒退市。只要退市阴影一日不散,10年期债券利率便很难大幅下跌。债券利率不跌,伯南克会不会退市?债券利率与退市之间形成一个很微妙又很矛盾的关系。根据伯南克的理论,因为债息升所以不退市,但债息升就是因为担心退市,要等到债息下跌才退市,要等到什么时候?
白宫也开始与国会进行新一轮谈判,因为今年初国会答应总统提高政府负债总额又快额满,白宫还得印许多新国债卖给联储局。华尔街大鳄炒完联储局退市游戏后,已转炒美国国债最高限额的争论。奥巴马不断花钱,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则严限白宫发行国债的上限。每次谈判,增加一点点,每隔一段时间,奥巴马就得去求众议院里共和党的老大。不过,华尔街的大鳄似乎是站在奥巴马这一边,每逢白宫面临国债上限时,美股必跌。华尔街以美股下跌来逼共和党放水,共和党真不放水,大家都难走好运。
对新加坡与香港股市而言,美国何时退市已不重要。中国股市走势、三中全会才重要。股神毕菲特说,美股已经不再非常便宜,因此,要靠美股狂炒狂升来带动本地股市也是困难的。今后本地股市的上升,只能靠中国股市了。
我感觉到,中国人民银行正与美国联储局玩“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游戏。很多年前,毛泽东打游击战,据说就是凭“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战术取胜。过去五年,中国是全世界最早进场印钞票的国家。之后,美国大举印钞票,中国就开始准备退市,成了全世界最早退市的国家。
近几个月,美国准备退市,中国人民银行又再开始进场,为市场提供资金,的确尽量将毛泽东的游击战术,搬到国际金融博弈的战场,绝不让美国拉着自己的鼻子走。美国若加快退市,相信中国会加快增加货币供应。美国若不退市,中国股市可能不妙,因为中国很可能不放水。因此,美国联储局不退市,不要高兴得太早,要留意中国人民银行的反应。
联储局主席伯南克即将卸任,接班人人选之一的美国前财长萨默斯,经过数个月的游说、试探,议员表态的结果是不欢迎他,结果知难而退。这被市场视为好消息,而另一位大热人选-联储局副主席耶伦,若接替伯南克,萧规曹随的可能性很高。市场估计美国退市的步伐会放慢,所以当成好消息。当然,另一个可能是伯南克连任,那就更好。

我经常鼓励长期投资,奇怪,股市大跌时,没有多少人问我什么股份值得长期投资,往往是在股市大升时,才有朋友问有什么好股值得持有10年?目前新加坡与香港股市相对便宜,但也不是非常便宜。非常便宜的机会不是天天出现,过去五年只出现两次,一是金融海啸,二是欧债危机。真正想长期投资的人,是应该趁这种人人认为是世界末日的时候才进场,而不是在股价升了好多倍之后才长线投资。任何股票上升好多倍后,如果我手上持有,会继续持有;如果没有,我不会高追。机会永远存在,只要有耐性,一定会等下一次机会。
目前复苏股,或称周期股颇受市场追捧。不过周期股的投资概念是周期循环,因此也不是长期持有10年的股,该配合周期的循环买卖。周期股在上升期股价可以升10倍,但下跌时股价可以跌90%。目前的周期股起步于2008年11月中国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拍板的“4万亿基建”。之后,因加入竞争者太多及中央政府退市,出现供过于求的问题。目前算是由高峰期往下退的疗伤期,复苏速度自然比不上2008年底。
雷曼兄弟在2008年9月15日宣布破产,那一天也就是国际金融海啸的爆发日。不久前就是金融海啸五周年,传媒似乎忘记了金融海啸。海啸爆发五周年,美股已再创历史新高,可怜香港股市离开2007年的历史高位仍很远。不过,这也表示目前港股的估值依然便宜,因此也不必太担心美国退市。实际上,美国投资者早已把退市的压力消化了,美股已再创历史高位。
敍利亚战争打不起,重温当时股市的走势。敍利亚战争的阴影对股市的影响只有一天,美国是8月27日,新加坡与香港则是8月28日。之后,股市就一路回升,这说明投资者被奥巴马说要打仗吓坏,抛售股票。第二天开始就知道奥巴马必定只是“纸上谈兵”。
有人利用统计资料为论据研究新投资方法,很有创意。方法是将50只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不分比重,每只买入2%,而不是依恒生指数组成的比重来投资。结果不分比重的回报远胜依照恒生指数比重的投资。我估计,最可能的原因是新加入恒生指数的股份,表现比在恒生指数成份股中保持多年的股份强。实际情况是不是如此,得花些时间统计研究。如果我的估计正确,那么,以后只用集中力量每年买入新加入恒生指数的股,并持有数年。你会不会有时间也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

人性决定了投资者赚钱的是少数,独立思考的人太少,随波逐流的人太多,任何行业都是一样,跟受教育成度没啥关系,一百年后也不会有大变化^ _ ^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