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投资理财

专家谈人民币对内贬值:8年1000元缩水至576元

下面是一篇sohu主页的转文,
我想问的是,
人民币为什么能对内大幅贬值的同时,怎么就能保持对美元的大幅升值呢?还是这两者没关系,各玩儿各的?
在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的同时,怎么没看到新币有同样的趋势?
有大牛对这个有研究吗?
=====================================================================================================
在生活中,人们感觉到在国内,人民币越来越不值钱;而在国外,人民币越来越值钱。其实,前者是讲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后者则关涉汇率。
  货币购买力和汇率
  常常听到不少人抱怨:“不是说人民币升值了吗?那么钱应该更值钱’了吧?但我为啥感觉钱越来越不值钱呢?”这里我们先举一个例子,来解开大家的困惑。
  李大妈在市场上买大米时,发现此时大米已经是3.30元/斤了,她记得这种大米在2005年为1.90元/斤,因此,可算出该大米的物价指数为1.74,8年期间年平均上涨9.2%。就购买大米的能力而言,与2005年的1000元相比,2013年的1000元已缩水至576元,即人民币对内贬值了。
  但当李大妈去中国银行购买外汇时,她又看到当前汇率已是6.17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她用1000元可购入162.07美元。她记得8年前8.28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当时1000元人民币只能购得120.77美元。8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过34%。今天,她手中的人民币可换更多的美元,就交换美元而言,汇率上升使人民币越来越值钱了。这就是物价上升带来的人民币对内贬值和汇率上升带来的人民币对外升值。
  这个例子说明货币购买力和汇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货币购买力指单位货币在某一价格水平下能购买商品及支付服务费用的能力。汇率则指两种货币的兑换比率。在生活中,人们感觉到,在国内,人民币越来越不值钱;而在国外,人民币越来越值钱。其实,前者是讲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后者则关涉汇率。
  在国内为什么钱越来越不值钱
  多年来,由于国内的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投资,依靠大量增加的信贷投放,致使我国的货币投放量无论同我们自己过去比,还是与世界各国相比,都有着较大数量的超发。到今年第一季度为止,广义货币(M2)已经超过100万亿元,2002年年初为16万亿元,10多年中增长超过5倍。我国的货币总量与GDP之比已超过200%,我国的经济总量为世界第二,大约为美国的1/3,而货币投放量比经济总量第一的美国高出1.5倍,位居世界第一。
  一般说来,货币数量与物价总水平有着水涨船高般的对应关系。但在实际当中,货币超发后,往往不是表现为市场上所有物品都同时、同比例地涨价,而是表现为有的商品涨价堪称凶猛,有些会涨得相对平稳,有些则会呈价格下降的趋势。这又是由具体商品的需求、供给状况及购买者预期等多因素决定的。国内大城市中的商品房价上涨就是最为突出的堪称凶猛者。
  众所周知,目前的人民币升值更多还是由于美元贬值带动的,而并非人民币的主动性升值。由于中国经济结构自身存在问题,加之农业产业链比较薄弱,使得国内商品价格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同步上涨。这成为造成人民币汇率出现升值,而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却感觉到贬值、钱越来越不值钱的重要原因。
  这种状况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譬如,有利于国内企业降低进口成本,在进口国内所需的原材料、能源、高科技产品、各种消费品,以及偿还外债方面将获益,还有利于国人去境外旅游、留学、投资。但会提高国内企业的出口成本,特别是那些完全依靠低价产品、廉价劳动力,利润较薄的企业。
  外储、美债损失惨重的流行说法靠谱吗
  在人民币升值,即美元不断对人民币贬值的形势下,如果李大妈在8年前存下一笔美元,到今天再想换成人民币时,数量当然会大为减少。因此,国内不断有流行说法认为:美元的贬值致使人们持有的美元,特别是巨额国家外汇储备及政府购买的美债损失严重,3万多亿美元的外储及美债,迄今已损失1/3以上,超过1万亿美元,如此这般,余下的美元也将成为废纸,此为外储被国际阴谋所害。
  这类说法之误在于把货币的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混为一谈了。要明确的是,反映国内购买力下降的对内贬值,这是货币的自我比较;而人民币对外升值,美元对人民币贬值作为汇率概念,是不同货币间相互比较。
  在现代社会,除了收藏家外,人们追求货币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买东西,包括兑换其他货币的便利,即需要人民币是为了买中国商品,需要美元是为了买美国商品及国际上可用美元支付的商品,而不是为了保证购买人民币或其他货币的价值。因为在当今自由汇制下,任何货币都不具备这一能力。
  因此,观察持有美元有否受损及美元是否会变成废纸,也要把美元在其国内的购买力和美元汇率分开来看,而非只看单独的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数值。即前者要看美国的物价水平,后者则看美元指数。
  近10多年来,美国的通胀并不高,年均大约2.5%左右。如果以购买波音747飞机来看,其价格从2008年的3亿美元/架,提高到2010年的3.17亿美元/架,年增长率为2.87%。这表明,中国人所持有的美元,相对世界其他货币,美元的国内购买力虽然有所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仍属最低的之一。
  至于在美债上的年收益率只要高于2.5%,或高于美国的物价指数,那么其购买力相对于一揽子消费物品或波音747而言就没有受到损失。
  看美元对外升值或贬值的情况并不能只看与人民币的关系,更多地要看美元指数。该指数衡量美元对欧元、日元、英镑、加元等可自由兑换货币汇率变化的程度。美元指数上升,表明美元对其他货币的比价上升,美元对外升值,美元有所走强,这意味着,国际市场上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下降,将有利于美国的进口,但不利于出口。此时对持有美元的其他国家和个人,也意味着,在国际市场的购买力增强。反之则是,国际购买力降低,有利出口,不利进口。
  近些年来,美元指数一直在70~90点波动徘徊。2012年最低78.77,最高80.20;今年1月79.21,7月一直在80多点。
  对持有美元的其他国家和个人而言,他们在国际市场上买美元计价商品的购买力是在一个范围内有所波动,不如在美国国内“值钱”,但肯定没有成为废纸,所以,阴谋说也是无根据的。
  因此,持有美元者,不论个人还是政府,去买回对自己有效用的、以美元计价的商品和服务(包括投资),尤其是美国市场的一揽子商品(相对国际市场,美元的国内购买力更稳定),就实现了价值,就没有“受坑害”。而持有美元长期不用或为了单纯保持在国际市场买某些商品的能力,及日后买人民币或欧元的能力,则是不明智的。

老百姓,岂止一个惨字

对贪官来说,海外洗钱,越来越划算。
对老百姓来说,辛辛苦苦一辈子,越老越穷苦!

排除贪官这点来说的话, 公平的讲, 这个教授有一点还是说服我了:
这几年对欧美的汇率趋势表明, 可以用相同的人民币换取更多欧元美元,对于换取欧美资源还是有好处的.
只不过就是不太明白为什么是这种单边趋势?
就是不知道汇率自由兑换,开闸放水后是什么趋势了!

最惨的是沿海那些做出口加工的小型私企吧,结算用美元,原材料和人工却是用人民币。

围绕这个话题分享一篇思路清晰的文章, 但总感觉还有想说的却没有吐出口.
==========================================
许一力: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终极根源
一个一直让公众闹不明白的问题是——既然人民币不断承受着所谓升值的压力,那么为什么我们手中的钱,反而越来越不值钱了呢?
话题起源于一个专家用大米作为标的,非常直观的展示了10年来人民币购买力的下滑程度——某种在2005年为1.90元/斤的大米,在当下已经高达3.30元每斤,按照这个比例测算,人民币10年间的贬值幅度高达43 %。而人民币对外汇率则是另外一重光景。8年来,受到对外贸易、政治等多重因素影响,多年的出口顺差让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过34%。
人民币的对外升值很好理解,经济发展这么迅速的中国,常年出口保持顺差,赚回来大量美元,按照正常市场规律,人民币会迅速升值致进出口平衡。为了不至于升值过快而保持多出口,必然需要多余人民币来对冲美元,人民币需求增加,长期保持升值趋势。
对内对外的一升一降之间,人民币外升内贬非常明显。
主要矛盾还是在人民币的对内贬值上,为什么总觉得人民币在国内越来越不值钱呢?
我们之前出过一篇研究报告,次贷危机以来,中国和美国同样使用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是中国并没有名义上的QE,但几次大投资实际上就是大规模人民币超发的过程。
然而,从实际情况上看,中美双方的货币购买力变化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中国方面的货币贬值自不用说,但美国方面,美元的贬值却并不明显。四轮QE之后,美国至少释放了20万亿美元的流动性,然而美国通胀率水平却仍然维持不足3%的年增长率。对比美元商品的价格也可以发现,至少最近5年以来,美元购买力的缩水是微乎其微的。
为什么美元购买力没有出现大规模下滑?
这里存在一个人民币与美元最大的差异,那就是,美元是世界货币,美联储发行的大量美元,并不在美国经济体内流通,因此美国货币滥发并未给美国带来太大的通胀压力。而人民币由于并非国际货币,在内部发行如此巨大数额的货币,必然造成通胀压力。在过去七八年的时间内,大量货币被国内房地产市场和股市期货等虚拟市场吸收,要不然何止是贬值43%,可能都是贬值好几倍了。但仍然有大量货币流通到了日常生活用品市场,带来通胀压力。
说白了,有人收纳了美联储印发的巨量美元,是谁呢?
答案很明显——是中国。或者说,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劳动力输出国家。
中美最大的差距就在于世界货币的所有权。美元世界货币的定位,带给美国的就是可以调用全球资源的巨大便利性。
美国低收入阶层可以在沃尔玛轻而易举地购买到低价消费品,孩子们可以在大卖场随意购买廉价玩具。而这些消费品,恰恰是来自于中国。而近年来,虽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上升,但仍然有其它新兴的劳动力市场不断涌现,举例来说,斯里兰卡目前平均劳工成本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总有经济体在制造业低端愿意辛苦赚取绿票子,为美国提供低价物品。
这些美元的“下家”们又生活如何呢?这也是我们探讨人民币内贬外升的关键。
通常来说,中国企业在与美国交易之后,老百姓或企业赚到美元。如果马上拿着美元去美国消费,那么意味着手持美元的老百姓或企业同样可以享受到美元的高购买力优势。但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因为中国的强制结售汇制度,企业无法保留美元资产,这意味着每与美国交易一美元,中央银行就要印6到7人民币进行汇兑。
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怪圈——中国老百姓生产的商品,被美国老百姓用美元买走了,美元被中国政府拿走了;美国老百姓得到了商品,中国政府得到了美元,而中国老百姓唯一得到的,就是手里越来越多的人民币。这样看似皆大欢喜的结局背后:美国国内商品总量上升,对冲了美元超发带来的购买力下滑。而中国国内的商品却大量流向美国,仅仅是货币总量大幅增长。
这样的话,中国的经济结构出现了非常大的错位,货币增长与商品增长错位,美元需求和进出口顺差错位。于是,中国这样的国家成功的成为了美国转嫁货币危机的一个崭新市场,内贬外升的压力不断扩大。这种制度形成了当前中国货币结构的尴尬局面——人民币升值压制中国出口,购买力下降压制内需,于是表面繁荣的经济增长之下,反而有大量的风险潜藏。
当然我们可以做个假设,实际上如果中国不注重出口,反而将商品用内需消化(假设有如此旺盛的内需),那么商品与货币的错位也不会这么严重。甚至,假如我们给美国打白工——不要工钱,免费出口商品。那么同样的也意味着商品和货币的错位不会到今天这种程度。然而,以上两种纯理论显然无法达成,反而是最为实际的出口办法,造成了今天商品与美元双双远离中国市场,而仅仅有人民币留下的尴尬局面。
中国内贬外升的主因,根源在于世界货币地位的缺失,次根源在于我们的人民币对冲机制,强制结售汇造成的大量外汇占款,老百姓出口只是赚到了可笑的通货膨胀。
反映到具体层面,就是人民币没有货币危机的转嫁能力、没有企业的创新能力、没有操纵全球资源的能力。再加上经济增长带来的投资需求,大量货币超发,大量商品出口,而为了维持出口,中国政府还要不断向市场投放人民币来购买美元以抑制人民币升值,进而带来的就是出口与货币需求间的二次错位,进一步加剧内贬外升的尴尬趋势。
中国在美国赚得越多,老百姓手里的人民币反而越不值钱,这实在是一个过于讽刺的局面。
而打破这种局面的办法:
一个是人民币的走出去战略。只有人民币成为欧元、美元之类的准世界货币,才能实现货币数量像更广阔的商品市场的对接,如此一来,通过全球贸易中人民币的结算身份,完成错位的货币数量的摆正,进而强化人民币的购买力水平。
另外一个是想方设法加大内需。我们是全世界最大的生产国,美国是最大的消费国,最大的生产国GDP能超越最大的消费国么?从80年代日本和德国试图超越美国的情况来看,这些生产国最后必须依靠强大的出口。因为GDP大起来之后,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多,而日本德国国内也就那么点人,国内消费不了,必然需要出口。只是出口这个东东太不靠谱了,想要多出口到美国就要看美国脸色。这些国家在GDP超越的时候,看的是美国脸色,那还能超越么?反观中国,人口多,潜在内需大,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可惜的是,我们在超越美国的时候,走上了一条和日本德国一样的出口导向为主的超越路线。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为什么国内的内需就是上不去?如果国内的内需上去了,用不着出口导向了,那才是真正超越美国GDP的时候,顺便着,也解决了我们人民币老是对内贬值太快的问题。

这真的是出口为导向造成的吗?不说日本,德国出口导向,新加坡更是出口导向,为什么他们的货币这么坚挺,通膨也低?我感觉跟他们相比起来,就是央行大量超发货币,并且人民币不能自由流通造成的。

只看大米价格说货币贬值43% 典型的噱头文章 还拿新加坡来比
怎么不说新加坡8年间鸡饭价格涨了多少 这个作者算个新加坡的鸡饭指数的话 新币8年贬值一半了

理解你说的意思, 我想作者只是举例说贬值的很厉害,具体贬值多少,可能因人而异,但不能改变贬的事实.

中国内贬外升的主因,根源在于世界货币地位的缺失,次根源在于我们的人民币对冲机制,强制结售汇造成的大量外汇占款,老百姓出口只是赚到了可笑的通货膨胀。这是作者给出的,个人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