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29 1200)(联合早报网讯)政府今天公布人口白皮书,全面提出未来的人口政策规划。白皮书预计,新加坡人口到了2020年将从目前的
531万人增加至580万到600万人之间。到了2030年,人口规模可能进一步达到650万至690万人之间。
届时,公民人口在新公民的“补充”下将由360万到380万人组成,永久居民将保持在目前的50万至60万人的水平,其余则
是非居民。
我国生育率只有1.2,这个低迷的生育率水平意味若不引进新移民,我国公民人口将迅速老龄化,甚至从2025年起开始萎
缩。这将导致劳动人口减少,进而影响新加坡的经济发展。
因此,为拥有可持续的人口增长以及打造蓬勃的新加坡,政府的人口政策将三管齐下,围绕坚守以新加坡人为社会核心、为
国人制造良好就业机会和提供优质生活环境的原则推进。
为了让新加坡人组成社会核心,政府在鼓励国人生育同时,也需要每年引进1万5000至2万5000个新移民,以及批准3万名
外籍人士成为永久居民。这是作为我国低人口增长率的缓冲措施,以确保我国拥有合适的潜在公民人选。
其次,到了2030年,政府准备将从事专业人员、经理、执行人员及技师(PMET)的国人的比率,从目前的一半提高到三分
之二。
最后,政府也将在未来17年增建70万个住宅单位、将现有地铁网络延长一倍,以及增添更多绿色空间,让未来人口都能安
居乐业。狮城阿嚏,请谈谈你的看法和预测,谢谢!
增加移民解决老龄化,是不是一剂良药,不知道?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范例?移民解决老龄化也许新加坡首创,新加坡为老龄化的国家和地区指了一条明路–去拉壮丁。哈哈所以政府引进中国新移民是对的,只是错在光拉人不盖房。请问什么经验?
然而我的经验告诉我,我身边的朋友同学都是国内中学、大学念出来的,还不是奋斗在世界各国做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所以在新加坡上学更有竞争力的说法纯粹是谬论。[现在都一位新公民是政c府的铁票,你不然他父母到身边,父母来了医疗有问题,你看看他会不会有怨气。都放开了,老人来了,你还解决什么老龄化?老龄化。。。。。。]
费了好大的劲才看懂你要说什么,着急
新移民的父母必然不会成为公民,新移民自己包办,不存在养老问题,政府医院也没有补贴,所以不会有什么问题,做多就是占个床位这种事情…
其实新加坡政府最希望新移民做的就是 在这里奉献青春,养老回去落叶归根,一方面解决了劳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又不会造成“养老的问题”铁打的新加坡,流水的人。我这里很多朋友的孩子在这里长大,读的都是英美名校(大学),拿的是政府或大学的高额奖学金。我自己的朋友也在世界各地,读的都是排不上名的大学。你的朋友是佼佼者,怎样佼佼法?奋斗在世界各国各地都是佼佼者,那说明你那个群体特别优秀,除非你跟说所有在中国读中学读大学出来的都可以做佼佼者。
同样的智力,同样的勤奋,在新加坡成才/成功的几率要高得多了。
我认识的有的是读完高中,有的是读了一年高中或者两年高中就读a-level去了。
另外我所知国内已有一些名校开办a-level班,直通英联邦国家名牌大学。
亲身经历而已。我就不多说了,免得别人以为我是个留学中介。明白了,你亲身经历的是国内的流程
建议你了解下新加坡的流程,比较一下就会知道中间的区别.我的意思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我并没说新加坡教育不好,事实上比欧美很多国家普通教育都好(当然压力更大)。这不前段时间有个新闻说新加坡孩子的数理化排全球第一(当然中国、印度的孩子没参加评比)。
不过妄自菲薄可没必要。中国这么大,什么样的人都有,很可能只是你的圈子见不到而已。而这里呢,人更少圈子更小,很可能你能见到,但那也不一定是你家儿子女儿。反正在哪里成才都要靠孩子自身努力。
我自己看中的,是国内中小学所谓“填鸭”教育和应试教育,这些是给孩子打基础用的。另外正宗的中文环境更是最重要的。这不是在海外捧几本中文书看几部国产电影可以替代的。我的观点是,英文容易学,孩子即使从10岁开始起步都不完,可年轻时候中文学不好,那以后就很难弥补了。看过了。有朋友孩子在这里顶尖中学上学。但还是觉得不如俺的母校。A-level?我认识的师弟师妹,国内上到高中,然后读两年a-level,被牛津剑桥录取的恐怕两只手都数不过来。
所以说 您和您周围的朋友 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别和我们普通小老百姓的孩子比了,很牛的人在哪里都是很牛的,
一般的人就要看看在哪里比较划算,
1。在中国参加高考,考进清华北大?又或是参加你那国内的a-level去英联邦名校 , 还是
2。在新加坡小学的时候努力以下,靠个好中学,拿奖学金(包括本地政府,或者外国大学)去欧美名校容易欧美名校? 哈哈
看来某些人骨子里面的自卑是天生的。我没有说我自己和朋友是“万里挑一”也不敢这么说。俺们当年也是上的普通小学努力一下,然后上个好高中一步步到现在的。反正我的经验就是国内的学生并不比这里顶尖中学的孩子差。
当然,你要我在小县城养个孩子然后考北大清华我承认确实很难,但对于国内五六个教育资源丰富的一二线城市来说,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名牌大学恐怕都没你想的那么困难。搞了半天你就是想说你的母校 超级牛逼对吗?
来来来,让大家来见识见识,您的母校是什么学校,让我开开眼。。。求您了[当然,你要我在小县城养个孩子然后考北大清华我承认确实很难,但对于国内五六个教育资源丰富的一二线城市来说,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名牌大学恐怕都没你想的那么困难。]
”国内五六个教育资源丰富的一二线城市来说“,除了这些城市呢,在别的城市还是有难度把,难度比新加坡大吧我再来点拨你一下
其实你没有明白其他人的意思,其他人并没有说新加坡教育有多好
大家的意思是对于同样的人,新加坡的教育更有利于走向国际平台
要比较,必须要拿同样的东西才有比较性,你不能拿新加坡普通的学生和国内的精英学生来比较
大家都知道国内的学生读书很厉害,中国这么大,你要找出几个读书厉害的,还不容易吗
问题是对于奋斗的历程来说,新加坡可能更容易些,你自己都说了,A-level要高中以后读,这样算下来,中学阶段至少要6年到8年时间,新加坡是6年时间
有人说新加坡A level 考个B都能进清华北大,你在国内凭着这样的成绩能进清华北大吗
国内的重点中学是不差,纯粹从考试成绩来说,我相信肯定不比新加坡中学差,但新加坡可以提供一个平台,我相信同样的你如果在新加坡读书,你会更成功.横向对比总得有可比性吧?你拿个县城来说事,然后证明中国教育不如新加坡?岂不是太妄自菲薄了?所以说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最好别太急着下结论。横向对比总得有可比性吧?
你拿个县城来说事,然后证明中国教育不如新加坡?岂不是太妄自菲薄了?
所以说,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最好别太急着下结论。你知道RJC每年被牛津剑桥录取100 多个,很多人还不去呢!在新加坡这种文化沙漠还谈什么小孩教育真是够搞笑的。平台是不错的,这边教育出来的小孩思维方式是很有问题的。
我也很想知道新加坡培养出了哪些国际性人才了?跟人口规模差不多的的以色列比起来了,能比么?
文化,科技,体育,政治,经济,新加坡有哪些本地培养出来的有级别的人了?
国家发展部土地资源方面新规划也出来了,听说东海岸要大变了,那里有海景公寓的人可要关心一下了。能否给各链接?随意看看 看你display pic还以为是妈妈
你太少来这里了。这里的人都知道我是三个女儿的爸爸。。填的应该是并海南那片吧。即使不是,估计也是黄金地段。
东部岛,太偏僻了。商业价值不够。虽然我希望弄那边填海在德光岛,裕廊岛,大士
到时把军训地移到德光岛,南部港口移到大士,这样就腾出更多土地面积发展。http://www.mnd.gov.sg/landuseplan/e-book/index.html
pdf versionhttp://www.mnd.gov.sg/landuseplan/e-…0Singapore.pdfhttp://www.mnd.gov.sg/landuseplan/
__________________http://www.mnd.gov.sg/landuseplan/e-book/index.html
pdf versionhttp://www.mnd.gov.sg/landuseplan/e-…0Singapore.pdfhttp://www.mnd.gov.sg/landuseplan/
__________________是说要修条公路上无名岛了么?对东部海景公寓影响巨大,不过真要造起来,要几十年以后了.欧也,威武。精英也罢,普通百姓也罢,都明白存在决定一切。客观现实摆在那,由不得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反对党也好,执政党也好,不可能不为大多数人说话。不生,不养,不干,坐等天上掉馅饼,那就不是新加坡了,是天堂!哎呀,区别那么大,那么说,儿子必须入新籍才行了?没错。我们公司就是MNC把在日本的研发部迁到新加坡。几百人的规模。
除了在新加坡,印度等地的招聘,还在公司内部尽可能的派expat。勉强凑出了这些需要的人才。如果新加坡卡死这些expat的工作签证,新公司就会瘫痪。就是这个意思。
新加坡把自己国家建设的这么好,并不是为了自己享福,而是要通过这棵梧桐树来招凤凰,从中获得可持续的利益,这样才永续发展。
如果有了梧桐树却是为了自己享乐,那,后果可想而知这是目前的情况。20年后,谁也不知道。
目前外国人去读中国大学,可是容易得很啊。孩子在新加坡读书,成长的。
入籍了,
如果喜欢新加坡=》 融入新加坡,新加坡读书,出国欧美澳纽西兰留学都有优势。
如果喜欢中国 =》回去中国读大学,容易读。
我不明白很多人不让孩子入籍。为什么不呢?
弄个北京上海户口,高考有优惠啊。
弄个新加坡护照,更厉害。不用高考了。。。。。易华仁尚穆根同声呼吁
不要让690万预估数字模糊焦点(2013-02-04)陈能端 报道 [email protected]
国会今天下午开始就《人口白皮书》展开辩论。在这个背景下,总理公署部长易华仁和外交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昨天分别吁
请民众,不要让690万人口的预估数字模糊焦点。他们强调政府此时公布白皮书,是希望人民能思考人口政策背后的重要议
题,从而进行有意义的讨论。
自政府上周二宣布酝酿多时的人口白皮书后,舆论焦点几乎都离不开到了2030年,本地人口可能多达690万人的课题。
也是内政部及贸工部第二部长的易华仁昨天与裕廊中区居民进行对话时指出,白皮书提出的人口政策规划,是以新加坡人
的长远利益为中心考量。
他说:“请大家接受并了解,政府在(筹备白皮书)整个过程,以新加坡人为中心,我们要尽所能为国人创造未来的机
遇。如果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清楚我们主要面对人力资源和人口方面的限制,如人口老龄化,所以我们现在就得开始为将来
打算。”
易华仁说,白皮书所提到的690万人口并非目标而是政府在进行全面策划时,就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提出的“上界”
(upper bound)。
他说:“即便不是目标,‘上界’也在有可能发生的范围里,因此我们必须趁现在做出兴建基础设施的决定。若我们希望
有更多地铁线,或是展开不同的工作,如房屋建设、土地规划,现在就得做出许多抉择,为将来做好准备。”易华仁进一步补
充,白皮书提到的人口预估和未来的情形是根据一些假设而定,包括生育率、劳动队伍的生产力、国内和外在经济展望等。政
府对未来五到七年的预测有一定的把握,但是在那之后,可能出现的变数会更多,某些原有的假设会需要修改。不过,政府得
参考“上界”以展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往后才有根据人口需求变通的空间。
他以地铁系统为例解释,地铁车厢和地铁穿梭不同车站的频率都可以调整,但是首先必须建设好地铁线。假如在有需要的
时候才意识到设施匮乏,公共交通系统就毫无伸缩性可言。
除了690万人口这一数字受到争议,有些人也不明白政府为何一边呼吁企业减少对外来劳动力的依赖,却又预测日后还需
要大量引进外劳来填补人力资源。
易华仁对此做出回应时说,一方面,到了2030年,公民劳动队伍当中,专业人士、经理、执行人员和技师(PMET)将占
三分之二,其余的专业领域即便还有其他新加坡人参与,仍须有其他工作人士支援。另一方面,随着银发族人数增加,新加坡
对帮佣、医疗人员和社区服务人员方面的需求也会提高。而扩建基础设施也意味着建筑业需要人手资源。
他说:“我们必须解构这些信息,所以这并非只是和头条数字有关,我们得超越数字,才能看清细节,对课题有更深入的
了解。这个课题太重要、太复杂,不能只专注于一个数字。”
另一方面,尚穆根昨天出席忠邦民众俱乐部的活动时接受记者采访,他表示部分民众对人口增幅有不能谅解的情绪是“完
全可以理解的”。这些民众觉得日常生活已面对设施、交通房屋的不便,所以很难想象人口继续增加的情况。
在尚穆根看来,政府得进一步向人民阐明两个重点:“首先,我们必须,也一定会解决现有的基础设施问题。第二,以长
远计划而言,无论将来的人口多少,690万人并非目标。基础建设必须恰当,且达到高水平,而政府的立场是必须要兑现,也
一定会兑现承诺。”
尚穆根指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有必要展望未来,考虑有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形。有些年轻人向他反映了他们对国家未来
发展的顾虑。随着人口迅速老龄化,这意味劳动队伍人数将减少,影响经济。经济没有增长动力,每一届约40%的大学生和另
外30%的理工学院毕业生就会面对就业挑战。年轻人也担心,为了照顾年长人口,他们税务负担会加大。
尚穆根说:“所以人口政策包含了几个课题,我们最好还是坦诚面对。关键的问题是,政府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公布人口白
皮书?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有必对此展开严肃的讨论。”
预料将有超过40名议员会在国会发表有关人口白皮书的讲话,这场辩论预料将进行至少三天。副总理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
及内政部长张志贤今天将为辩论拉开序幕。
分类
2030年 我国人口达650万至690万之间 (Z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