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恩,很感动很震撼的
一看就激动。。。
你怎么才感动啊?
共和国60年风雨曲折,走到今天确不容易,所以要搞个大阅兵壮壮国威,举国欢庆一番,这我是不反对的。
要热闹,总要花点钱的,就算老百姓过寿也一样。所以,对这个阅兵式要花多少开支,我倒没在意这事。后来,无意在网上看到俄罗斯新闻社一篇报道,说中国国庆阅兵原计划花费160亿元人民币。天哪,160亿,这是什么天文数字?这可是全球金融危机时代,在全国人民人均只有3元社会福利的中国。
所以,对这个阅兵费用支出就多了点关心,后来,就有中国官方出来说了,这次大阅兵的要节省,最终的方案只需3个亿。我就纳闷了——果真用3亿就能解决的事,为什么开始预算会是160亿?呵呵,这中间相差也实在太大了吧?以前一直认为日本丰田模式是最省成本,看来实际成本高手在中国高层领导,削减成本的能力绝对会让丰田自叹不如,不然就这事,中国又得浪费上百亿人民币了。
由此却联想到一段史话,说慈禧太后过60大寿,那叫“万寿庆典”,光是筹备工作就提前两年,成为清政府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而当时与慈禧一样行将垂暮的清帝国国力衰微,内忧外患。慈禧太后在国难当头,为摆一个面子,而置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于不顾,甚至挪用北洋水师买军舰的钱办60庆典。而就在慈禧太后过完生日后的第二年,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十三日(1895年2月7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三月二十三日(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马关条约》,赔偿白银2个亿。
当然,我讲的这些好像有点远了,现在中国是歌舞升平,繁荣富强,什么可能都缺,就政府不缺钱,和晚清的国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是,我想说的倒不全是钱,而是认为,在慈禧太后这样的独裁者眼中,认为自己的脸面就是国家的脸面,而且不管别人是否在意他这样的脸面。于是乎所谓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最后被日本打得全军覆没不要紧,好好的办一次风光的生日要紧。按说,中国文化中也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但说归说,好像真正能做到还真没有。所以,这种本末倒置的东西是需要警惕的,因为这事很不陌生,不同仅是表现形式而已。
再说,国庆非得大阅兵吗?古书有云:“自古兵器为凶器”,试看史上多少王朝终于穷兵赎武?再者,如果国庆是一个节日,那么这个节日是不可以更群众,更民间些?
了解一下英美国家的国庆庆祝仪式。对于超级大国美国来说,每年7月4日的美国国庆日,顶多就是在华盛顿举行焰火游行一类的活动,有人分析认为,美国从不在在节日举行威仪盛大的国庆阅兵式有三大原因:
首先,美国对军人在国内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持有高度戒心,不希望因在国内搞大型阅兵式而影响其“民主”形象。
第二,美国更愿意通过实战来显示实力。美国是一个依赖实力和实用至上的国家,它觉得将超强军事实力直接展现在世人面前,比气派的阅兵式场面更让人信服。
第三,美国人表达爱国主义的方式与他国有所不同。美国人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特别注重利用各种节日庆典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美国人来说,国庆日不是惟一的表达爱国情感的机会,举行国庆阅兵更不是惟一的凝聚爱国热情的方式。并且,检阅军队的不是领导人,而是普通群众。
在英国,英国的国庆日是女王的“官方生日”。其主要庆祝活动,是由女王亲自检阅“军旗敬礼分列式”。从1952年登基以来,女王每年都参加这一例行的“皇家阅兵式”。受阅士兵的服装在当今世界可谓独树一帜,仍然是古代民族式样的红色束身军服,头上戴着高筒熊皮帽,手持佩剑,胸佩绶带,与本国现行军服相去甚远。
每到女王官方生日这一天,女王便会在她的丈夫菲利普亲王陪同下,乘坐一辆1842年制造的用象牙装饰的四轮马车,检阅上千名盛装列队的禁卫军。其他王室成员和一些政府高级官员都会无一例外地陪同观礼。而每到这时,总会有成千上万名群众挤满从白金汉宫通往皇家骑兵卫队阅兵场的大路两旁,向女王欢呼致敬。
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的美国过国庆是如何低调;以及英国的回归传统的仿古仪式型阅兵难道不是更亲民,贴近群众?
近段时间正在读两本书,一本是阎真的《沧浪之水》,一本是李零的《我读论语—丧家狗》,在《丧家狗》中读到以下一段话:道德的供求规律是,生活中越缺什么,它才越吆喝什么。春秋战国,大讲忠信,正是因为没有忠信。现代中国大讲“共建和谐社会”,“诚信为本”,“以人为本”,以及国庆的大阅兵,难道不是说恰好切题吗?
感动感动,顶顶
咱中国就是强
好久不见啊……眼泪哗哗地……
每年的大阅兵,都会让我感动,激动和兴奋,中国越来越强,我为我的国家而感到自豪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