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对移民问题的忧虑。其实不只是表面上的“抢饭碗”之类的争论,仔细看看文章的观点,还是有些道理的,那就是“移民速度太快了”,几年内外来人口就增加100万,这个小国家一时消化不了,最近移民审批的苛刻就体现了这方面的民意。
我们是谁?
张元元事件发生后,引来了传统媒体对新加坡民间的批评声浪。各种评论几乎都集中在谴责新加坡人“狭隘”。其中,联合早报记者明永昌评论道:“民间要求海外人才摒弃他们对原籍地的热爱,“融入”本地社会的诉求,是否符合实际或许需要作一番检讨。”(联合早报,12-10-2009)
严孟达副总编辑也写道:“新国人士向以“融入”为准绳,求诸新来乍到之移民,以致不口操新式英语不足示其融入,不数典忘宗不足示其融入,不日日作融入状,不足示其融入。融入二字几成紧箍咒,新之移民颇受折腾。”(联合早报,17-10-2009,言论版)
但新加坡的民间真的如此“狭隘”,心里如此的容不下移民的到来吗?
对我们这些独立后成长的一代来说,移民一直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从小学到大学的同学里头,就有许多来自马来西亚的同学。求学过程中受过来自马来西亚的老师和教授的指导。工作中也和来自马来西亚的同事共同奋斗。新加坡第一代政府领导人如杜 进 才和拉惹勒南都来自于马来西亚。现任卫生部长许 文 远,国会议员李 美 花,同样是来自于马来西亚。就连前总统蒂梵那,在新加坡独立的时候还继续担任马来西亚的联邦众议员。
对于这些来自异国的同学,同事,政府和民间领导人,新加坡民间从来都没有表达过反弹的情绪。记忆中也没有什么“新移民”,“老移民”的说法,也根本没有所谓“融入”的问题。
对于外来移民影响了本地人的就业机会的疑虑,政府也一再的保证引入的只会是高素质的人才。客工和学生都无法成为永久居民。当时,每天都有大量的马来西亚客工和学生,白天从长堤彼岸越过海峡到新加坡工作,求学,晚上回去。一直到他们在新加坡站稳了脚跟,建立了事业,才会得到永久居民的机会。
可以这么说,这样的来自马来西亚的移民在成为永久居民之前就已经在新加坡生活和学习过相当长的时间,和新加坡人可以说是水乳交融的学习和生活在一起。
说新加坡人“狭隘”,反对移民,从何说起?
但从9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宽松的移民政策引入了大量的来自中国的移民。不但数量大,而且给予永久居民的速度也相对快了许多。而许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永久居民的新移民有许多也很快的成功申请到了公民的身份,成为新加坡公民的一员。
以张元元作为一个案例来看,她的学历只是职业专科学校(相等于新加坡的ITE),唯一的工作经历就是学前幼儿的华文老师。可是就凭这样的资历,她在短短的两年内就申请到了永久居民。照新加坡的国籍法,成为永久居民的两年后就可以申请公民。也就是说,一个没有学历没有事业没有特殊技能的张元元,可以在短短的4年内就成为新加坡公民,享有和本土公民一模一样的权利和机会。
同时,大量客工被引进到各行各业,也让新加坡人发现不但是劳工密集的行业里头需要客工,连超市的收银员,餐馆的服务员,都变成了和我们不一样的外国人。
很多新加坡人几乎是一觉醒来,才忽然发现周围多了这么多“和我们不一样的人”。有的网民甚至用“来自中国的侵略”来形容这大量涌入的移民和客工。
虽然政府可以用各种数据来说明引入外国移民和客工对于经济的好处。但一直没有说明的是 – 引入这大量的移民和劳工,新加坡社会整体上要付出什么代价?以新加坡这么小的人口基数,有能力在这么短的时间“消化”这些外来人口吗?
到最后,到底是“他们”融入了“我们”,还是“我们”变成了“他们”?
前常任秘书严崇涛投书海峡时报的文章,就很清楚的说明了这种担忧。他写道:“我不愿意杞人忧天,但我的一个不断重复的梦靥就是我们会变成自己土地上的外人”(海峡时报,24-9-2009,《Lest we become strangers in our own land》)。他担忧新加坡只会变成国际人才的垫脚石,也担心身为移民的家长会建议在新加坡出生的儿子在足龄时离开新加坡以逃避国民服役的责任。(We risk having them use us as a stepping stone. Foreign fathers may advise their sons born in Singapore to leave when they reach the national service age of 18.)
年前,李 显 龙在接受媒体访问的时候就清楚的提到,我们要尽可能的整合和融入新移民到新加坡社会(assimilate and integrate)
但一年过去了,这个融入的过程看起来不是更近,而是更远。新移民里头有人认为“融入”根本是个“伪命题”,有人认为只要“融合”,不需要“融入”。有人认为“只要守法交税就是融入”,也有人认为“融入”没有标准,谈何融入?
更有那种认为本土新加坡人只是“先来的人”,是“老移民”,其实和新移民没有什么两样。既然大家都是移民,根本没有必要谈什么“融入”。甚至还有人认为新加坡的文化根基太浅,也没有资格“融入”他们的说法。
这种趋势的继续,只能让本土新加坡人和新移民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以新加坡这样的小国,能够承担的起这样的状况吗?
新加坡人走过了种族冲突的过去,和英文社群和华语社群之间的猜忌。一直到今天都还在小心翼翼的维持着这个不同的语文,种族和宗教之间的敏感。
但随着英文的普及和国民认同的加强,这个民族和宗教之间断层可以说是已经逐渐的弥合。新加坡人走过了那种因为彼此语文不同而老死不相往来的过去,独立后新一代的新加坡人基本上都可以跨越种族的差异无障碍的沟通和生活。
但来了这么多的外来人口,名义上变成了“我们”的一分子,但实际上却保持了“他们”的对于原籍国的热爱和国家认同。有张元元那样,以亮出新加坡的永久居民身 份 证 来说明“报效祖国是她的最大心愿”的新移民,也有已经入籍了新加坡却还是认为自己“永远是中国人”的李叶明。(访新加坡新移民“随笔南洋”网创办者 李叶明(2008-12-24 13:19:41), 新浪网)。
这些言论和行为,难道不会引起本土新加坡人的疑虑吗?
去年李 显 龙总理在接受汤姆森-路透集团主办的对话会中就说过,融入就是“让他们(新移民)逐渐接受新加坡人的价值观和态度,也让他们的下一代在新加坡出生,成为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 (总理公署网站 - PRIME MINISTER LEE HSIEN LOONG’S DIALOGUE AT THOMSON REUTERS NEWSMAKER EVENT ON 6 MAY 2008)
可是在这许多的讨论中,这个“新加坡人的态度和价值观“似乎已经变成了一个不断在演变的变量。随着大量的新移民成为新公民,自然他们也可以利用他们手中的一票要求改变新加坡社会原有的生态,价值观和态度。
会不会到了某一天,新加坡人再也不需要强调单一的,排他的国家认同,再也不需要强调永久居民第二代加入国民服役的必要,再也不需要强调“华人”和“中国人”的不同?
未来的“我们”到底是谁?我已经无法想象。
新加坡几十年来一直都有外来移民,从来没有断过。以前从来没有这种问题的争论,本地人和外来人一直都是相安无事的,但是最近两年却很严重。
别去狭隘的批评新加坡人,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如果你的周围在极短时间内一下子冒出上百万人,你大概也会对政府过于宽松的移民政策不满。
LS说得有理
是啊, 当时90年代,PR待遇和公民一样, 因为当时很稀有, 现在呢, 满大街PR吧, 所以什么福利待遇都取消了。 以前PR可以和HDB借钱。
是时候要调整的。
吃饱了撑的。如果真的政府犯这么大的错,那就用你手里的选票呗。可惜的是,这种事不会发生,因为大家都知道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当跳板,有几个人?我倒是见过很多PR主动当兵的。以后国家得不断地出钱养这些人。
总的来说,过去来的都是说福建话的,他们比较认同(以前他们不说普通话的),而且都是乡下的穷人。现在不同了,说的话不同,层次也高多了,眼界当然不一样了
此文可是lz原创?
看似出自本地土生华人,不论观点为何,文章赘述还是让人赞赏…
不过本地人抓张元元事件不放… 观点如此,也可见新移民融入之难…
本人无意搅入融入话题口舌… 主人已不喜见客人,客人也只好噤声…
nonono,你没有理解这个文章的意思。这么说吧,移民不移民,本地人其实根本不在乎,新加坡人很多邻居、同事、老板、朋友、同学都是移民,他们其实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移民环境里,根本不会因为外来人而感觉不习惯。我在上个世纪90年代来新加坡,那时就感觉当地人超级友善而且非常体谅外来人,比如你初来乍到某些事不熟悉,人家会很耐性的指点你而不是在边上看笑话说讽刺话。
10年前长住人口(公民+PR)才300多万。我不说福建话,我也不是乡下的穷人,层次,眼界什么的更谈不上,事实上当时的要求更严格,对学历,薪水的标准一点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但没有对居住时间的限制。当时我申请 EP 用了7天,拿EP的当天就去另一层楼交了PR申请表,21天就批。我想我的学历帮了很大的忙,我的大学是新加坡移民庭最早承认的5所中国大学之一。当时有些同住的朋友,工作了n多年还只是EP。
故且把长住居民(PR+公民)都算做移民吧,虽然PR其实不算移民。早期的移民申请是非常严格的,并不是你说福建话或者你是低学历都可以申请。
那时的移民条列虽然苛刻,但是会被本地人接收,那时的新加坡房东老是跟我们说“不是猛龙不过江”,出来闯荡的并且能被政府认可的,都是有本事的。当时老百姓从来不质疑政府的眼光。
自从人口规划放大到600万时,自从本地生育率逐年下降后,移民条列就相当宽松了。看这个版前几年的帖子,绝大多数都是报喜贴。。。
条列宽松就必然产生弄虚作假良莠不齐,看看前段时期多少假文凭被查,再看看那个张元元。技校的学历也可以2年内就PR,民意吵吵闹闹,不是针对张元元这个人,而是针对她代表的某种类型的移民,这样低技能的移民一时间大量涌入本地人的日常生活空间,你还说本地人一点反弹都没有是不可能的。
所以移民条列现在再次被检讨。
同意lz 的观点。。。
遇到事情, 先看看自己做了什么,别一味的怪新加坡人排外什么的。。。
现在很多换公民的都是因为房子的那3万津贴。。。 作为移民的角度上,我们都理解这些为了3万津贴换国籍的,因为毕竟他们也都是为了长期住在新加坡, 省点钱。。。虽然有可能出发点和政府要求的不一样。。但是实际上这些人和大多数的本土公民一样的工作, 交税(甚至比本土公民交得还多, 而且比例也很高), 生活着, 没什么2样。。。
而且我觉得新加坡人反对的声浪主要是针对近2年本地毕业英文说不明白还拿pr或是引进的那部分劣质人才。 对于那些力气活的工人, 新加坡人自己也明白,因为那些工作是新加坡人自己不去做的,而且知道这些工人不会长久的留在新加坡,不会威胁到他们,只是突然太多了,不同的生活习惯让新加坡人一时直接无法适应。。。 其实如果站在新加坡人的角度上, 我觉得他们的反应已经算很客气的了。。。 同样的事情你放在中国你试试看。。。
我一直奇怪想不通的就是那些不习惯新加坡人生活作风的人, 一边骂着新加坡人有病, 一边还要想尽办法的留在新加坡。不给准正,不给pr 就骂的更凶。。 不喜欢可以去自己喜欢的地方, 干吗赖在别人家里试图改变人家的习惯呢? 自己活的还不开心。。。
对这”习惯新加坡人生活作风的人, 一边骂着新加坡人有病, 一边还要想尽办法的留在新加坡。不给准正,不给pr 就骂的更凶。。
“个人觉得:文化不同,层次不同,个人素质问题。
不要说这么直白的说素质问题。。 敏感敏感。。。
心理明白就好。。。哈哈。。
知道了
这是全球化的结果之一。也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并非是政府可以操纵的。
新加坡的制造业,特别是SME, 如果没有中国的技术工人(廉价),根本无法和其他地方竞争。
10年前从中国招的技术员,薪水是7-800, 现在还是一样。
同意楼上的
是因为新加坡人对突如其来的全球化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地球村的概念已经不远了!
美国黑人都能当总统了,连英国德国这样的传统国家的黑人公民都已经与日倍增,怎么新加坡就想不开,只能说明新加坡还不够发达,起码心智如此!
不过,相比黑人们用身体(体育项目)拼出了在欧美强国的一纸身份,我们的一部分同胞却用一堆假学历争得了一份所谓的绿卡,更有无聊人拿这种低级绿卡回国献媚,害煞无数本地寒窗苦读N年的学子! 谴责!
相对于欧美白种人对黑人球星抑或是黑人博士以至于总统等等的顶礼膜拜,可笑的是有什么同胞值得新加坡人推崇呢!少之又少,换言之真正高精尖人才谁会委身于此呢!还是新加坡人看不开!
归根结蒂,全球化大势所趋!若不是经济危机,这个课题绝对不会那么明朗化!
需要廉价劳力时就从中国引进。等到不需要了就提高移民门槛。这不就是政府在操纵吗!
光会看到现在美国黑人当总统,难道不知道美国花了百多年才承认非白人的地位吗?
新加坡10年增加100万移民,按人口增加比例来算,要是美国10年增加 7500万移民,美国人还会很想得开?别说网上吵吵闹闹,恐怕真刀真枪的干起来了。
似是而非的举证最能忽悠人。
S Pass 可以申请PR就是一个“杠杆”,可以吸引更多的中国 廉价劳动力。以前需要EP, 2500月薪,突然之间只需要1800了。
ZF的POLICY,人民买单,忙着互相埋怨,然后ZF在一旁假假的安抚双方……
张那一事,也是媒体为ZF接下来的POLICY吹风的……
个人认为SG和USA没什么可比性。两国站的高度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