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些倒霉朋友的昨天就是你们的明天。他们的故事既将在你们身上重演。
买房要象巴菲特买股一样,如果没有长期打算,还是小心为妙。
房产周期长,一不小心买在下降通道,要翻身要等很长时间。
下面是几个亏钱的例子
1。上次熊市持续10年,跌幅1/3
大部分90年代高峰时的买主,今年才刚刚解套。有个朋友96年35万买的CCK4房,现在还套住。
2。有个朋友03年卖屋回国亏10多万
金文泰30万买的,23万卖掉的
3。还有个贪心的朋友亏的更惨,至少亏20万
入了新籍,40多万买了个淡宾尼5万,后帮父母申请到PR,以他们名义在碧山20多万买个3房。90年代末加拿大移民热,他们也移去了。后来的事情,屋价租金都大跌,他们要靠加拿大的薪水养这边的房子,刚过去收入低,很吃力。最后入了加籍,新籍得放弃了,2套组屋保不住,都割肉贱卖了。
4。也有赚钱的朋友
几个月前有朋友说房子买了10几年总算升值了,30万买的现在40万了。后来他换成 人民币一算,没升。因为当时他买的时候,1新元=6元人民币,相当180万。几个月前1新元=4.4人民币,相当176万。等于没升。
楼主,请你不要一句话发一个主题贴好不好?你完全可以写在同一个【房屋】帖子里面的。
来个表情灌水,米版把火某灭了,以儆楼主~
楼主太有趣了。。。
那就再等十年等他涨咯。
出价虽从12亿降至9.67亿 礁湖园集体出售告吹
礁湖园(Laguna Park)的集体出售交易宣告失败。
这个位于马林百列一带的公寓原本叫价12亿元,但因为没有办法在招标活动中“锁定”任何投标书,所以集体出售委员会在上个月底,建议将价格调低至9亿6700万元。
但是,这个新的价格却迟迟无法获得买卖双方的支持——不但业主觉得新价格太低而不愿意签名支持,发展商也认为价格太高而不感兴趣。因此,集体出售委员会已经决定,让即将在下月中到期的集体出售协议自动失效,不会寻求展期。
负责这宗交易的房地产代理——齐乐行(Credo)副董事经理陈鸿文昨天告诉本报:“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集体出售委员会或许会再次考虑重新尝试,不过现在距离协议的终止日期只有一个月,而我们手头上又没有任何确定的投标书,时间上已经来不及,交易可以说是没了。”
他在星期一发给业主们的信件中提到,集体出售委员会在10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也就是招标截止后的一两个星期)召开了几个签名会,希望业主们支持将礁湖园的保留价格由12亿元降低至9亿6700万元。但是,在举行了六个签名会后,只有大约32%的业主愿意给予支持。
在这段期间,齐乐行也联络了17名房地产发展商,包括在招标活动中提呈申请的两家发展商。
“我们向他们解释,集体出售委员会已经开始寻求业主的书面支持,调低礁湖园的保留价格。但是,他们大多觉得调低后的新价格——9亿6700万元,即容积率每平方英尺704元还是太高。”
他指出,由于整个发展计划相当庞大,需要投入的金额很多、投资期也可能较长,因此发展商对利润的期望较大,否则就与他们需要承担的风险不相称。
“我们要求所有发展商,如果还对礁湖园有兴趣,就在本月2日下午3时之前作出表示。不过期限结束时,只有一方人马表示了兴趣,但是它却没有在随后正式出价,尽管我们给予了他更多时间来回应。
LZ 最近的几个帖子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呀???
想忽悠大家都不要买房子吗???
曹仁超:40岁以前不买房
《红周刊》:那您认为年轻人成家应该买房吗?
曹仁超:我常说40岁以前不买房。40岁以前如果买房了,我就没有钱投资《信报》了。当年10万买一个房子到现在是150万,但我投资《信报》到现在是1500万,还不包括过去30年的利息。所以,第一是40岁以前不买房。
所以作为投资者,是不是应该投资股票而不是投资房地产?1984年在香港买房地产到现在涨了20倍,但如果当时买长江实业、新鸿基等地产股,会赚100倍。所以,从长线看,投资股票比投资房地产好。
《红周刊》:现在有种说法,说高房价是丈母娘推上去的,因为丈母娘要求女儿结婚时男方必须要有一套房子。就像您的女儿结婚,您也会出钱去买一套房子吧?
曹仁超:不是。我的女儿今年9月份刚刚结婚,我就要他们租房。
看来楼主, 脑袋受伤不轻啊。。。
原来他鼓励去租房。 还是留给她和他的后代去租我们买的房子吧。 然后, 他投资信报, 赚了1500万,了,所以要涨他房租。 5000块新币一间房。 反正他不需要买房子, 如果这种人多了也好, 我再去买套公寓, 继续帮我供,帮我以后养老吧。
人家爱干嘛干嘛,为什么你就是爱管闲事呢?
我买了房子住了舒服,就算跌价了也不管我的事
再说了又不是买房的人在你所说的明年大跌的时候就都要卖出去
大不了就等它再涨价咯!
想起你这种人,就想起我小时候我妈念叨我爸,非要在大冬天里买西瓜吃,夏天1毛钱一斤的西瓜到了冬天就变成了几块钱一斤。我爸就只有一个说法:“我高兴,我想买给我女儿吃,我就图个新鲜,怎么着~”
别的不说,可他举的例子太烂了。如果当初买了XX股,然后公司破产了,是不是就能得出结论炒股不如买房。
这帖子可别沉了。。。 改天心情不好大家就来看看。。
哎,脑残的人还不少, 很多人还想做房奴呢, 在新加坡要当个房奴还得先结婚,还都得是PR。 2个人才能一起当房奴, 条件不少啊,所以要亏个20万的, 还得2个人都脑残,一起亏了20万。
楼上说的好,有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 看看还真是觉得 世上还是有很多天真的人。心情就好了
今天,我仍在向房子是资产的观念挑战。我知道对许多人来说,房子是他们的梦想和最大投资,而且有自己的房子总比什么都没有强,但我仍想用另一种思想来替代这一教条。
我也喜欢大而时髦的房子,但我们知道那不是一项资产,由于它使钱从我们口袋中流出去,所以它是一项负债。
因此我提出这个论点。我并不想让所有人都同意我的观点,因为房子毕竟是人们感情的寄托。
1.对于房子,我要指出大多数人一生都在为一所他们并未真正拥有的房子而辛苦地工作。换句话说,大多数人每隔几年就买所新房子,每次都用一份新的30年期的贷款偿还上一笔的贷款。
2.他们还是要先还清各期贷款后,才能以税后收入支付各种开支。
3..房子的价值并不总是上升。1997年,我的一位朋友有所价值1百万美元的房子,而今天他的这所房子只值70万美元了。
4.最大的损失是机会损失。如果你所有的钱都被投在了房子上,你就不得不努力工作,因为你的现金正不断地从支出项流出,而不是流人资产项,这是典型的中产阶级现金流模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呢?如果一对年轻夫妇早点在他们的资产项中多投些钱,以后几年他们就会过得轻松些,尤其是他们准备把孩子送人大学的话。因为资产项中的投资会使他们的资产不断增加,自动弥补支出。而先投资买下一所大房子的做法只不过是取得抵押贷款以支付不断攀升的开支,其结果不过是拆了东墙补西墙。
总之,决定拥有很昂贵的房子,而不是早早地开始证券投资,将对一个人的财务生活在以下三个方面形成冲击:1.失去了用其他资产增值的时机。
2.本可以用来投资的资本将用于支付房子的各种高额、长期开支。
3.失去受教育机会。人们经常把他们的房子、储蓄和退休金计划列入他们的资产项目。
因为他们无钱投资,所以也就不去投资,这就使他们无法获得投资经验,并永远不会成为投资界认可的“成熟投资者”。而最好的投资机会往往都是先给那些“成熟投资者”,再由他们转手给那些谨小慎微的人的,当然,在转手时他们已经拿走了绝大部分的利益。
他们总是量人为出,根本没可能去投资。结果,他们的负债,比如抵押贷款、信用卡贷款总是比他们的资产还多。
中产阶级发现自己总是在财务问题上挣扎,原因何在呢?中产阶级的主要收入是工资,而当工资增加的时候,税收也就增加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支出倾向也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同等增加。
他们把房子作为主要资产反复进行投资,而不是投资于那些能带来收人的真正的资产上。
这种把房子当资产的想法和那种认为钱越多就能买更大的房子或消费得更多的理财哲学就是形成今天债台高筑的社会的基础。过多的支出把家庭拖入到债务和财务不确定性的旋涡之中,这种情形甚至发生在人们工作成绩优秀和收入固定增长的时候,而这种高风险的生活正是由于缺乏财务知识教育所造成的。
90年代经济不景气,人们大量失业,就已经表明了中产阶级的财务状况是多么脆弱。
但真正的原因仍在于早年缺乏必要的财务知识教育,这也是普通中产阶级被迫回避风险的原因。他们必须安全操作,因为他们的经济地位虚弱:他们的资产负债表从未平衡过,承担着大量债务而且没有能够产生收入的真实资产。他们的收入来源只是工资,生活完全依赖于他们的雇主。
所以当名副其实的“关系一生的机会”来临时,这些人无法抓住机会,他们必须保证安全,因为他们负担着高额的税和债务。
正如我在本部分开始时所说的,最重要的规则是弄清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别。一旦你明白了这种差别,你就会尽力去只买入能带来收入的资产,这是你走上致富之路的最好办法。不断地这样做,你的资产就会不断增加。同时还要注意降低你的负债和支出,这会让你有更多的钱投入资产项。很快,钱会多到可以让你进行一些投机性的投资了,这些投资能产生从100%到无限的回报,5000美元的投资很快就能翻到1百万或更多。这种中产阶级称为“太冒险”的投资实际上并无风险,只是因为你缺乏某些很重要的财务知识而不知道究竟该怎样去看待这些投资机会。只要你拥有足够的财务知识,你就不必害怕去“冒险”。
作为一个自己有房子的雇员,你努力工作的结果如下:1.你为别人工作。如大多数人为工资而工作一样,你的努力使雇主或股东致富,你的工作和成功将使雇主成功并且可以提早退休。
2.你为政府工作。政府在你还未看见工资时就已拿走了一部分,努力工作只是使政府的税收增加。大多数人都在为政府工作。
3.你为银行工作。缴税后,你的下一笔最大支出该是偿还抵押贷款和信用卡贷款了。
如果我想增加支出,我首先必须增加资产项产生的现金流来维持我的财富水平。注意,这时我不再依赖工资,如果我辞职了,我每月还能用资产项产生的现金流维持支出,也就是说我仍能够生存。
请记住下面这些话:富人买入资产;穷人只有支出;中产阶级买他们以为是资产的负债。
大家有话好好说 火气别太大
每人都有自己买房的理由 不见得全是为发财
投资的话, 就等房价跌时买咯 房价高时卖 股票还不是一样
07年买的股 09年头卖 还不亏死 96年买的房 一样 2000年卖 亏死
2005年买的房 2008 年卖 就赚了 不过卖了住哪 又是一个问题 有2套房就好说。
在星加坡 买房用CPF供 还是有钱投资的 不知你们投资赚到了吗
供房比租房便宜 你不买房 还不是帮别人供房 还铺贴一辆车呢 供房 1500, 租房 2200
怕房价跌, 还是觉得租房划算的话 就租吧 看眼光咯
本人觉得买房好 不想租
如果有钱, 买多一套出租 30年后 有多一套房, 反正别人帮我供 如过租金跌, 就自己铺贴一部分 别忘了 我的第一套房是用CPF付的
实在不敢苟同楼主的言论。
我前几天也跟一个所谓买房亏钱的人聊了聊,看看他到底亏钱没有。96年,带着60万RMB来新加坡,合成新加坡币10万,买了一套3居室,covS$40K,总价S$200K。2000年的时候房子降到15万,没卖,继续住。2008年出售,S$240K. 屋主觉得买房子买亏了,因为原来花了4万COV, 当时RMB得钱亏了20%。所以房子相当于一分钱没赚。 如果当时没买房,12年的租金按最便宜的算,也要S$12万了。这12万白白的砸掉了。他也算搞投资的,开了一个店。可是这么多年也没见他发大财阿。前段时间看得70万的公寓不敢下手。
现在更是不敢随便买,怕买在高点。去年卖房后一直租房,刚开始租金1200/月。现在1500/月。租金一年快2万 白白送给别人。 租了一年想买房又不敢买,骑虎难下。
楼主说把钱都去投资,不说亏钱的风险,即时赚钱,恐怕赚的钱也不一定够付你的房租。
楼上的96年都还没有cov呢,他亏什么啊?有cov也是最近几年的事。
哈哈,顶!~
买房子是长期投资,不要去理会短期房价的起起落落,住着住着在不知不觉中的就会增值。
对于我来说如果是自己住怎样升值都一样,因为那时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