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投资理财

富而均……就是矫情 (ZT)

台湾未演先轰动的退休金制度改革方案本周出炉后,正如预期,朝野为所得替代率、保费费率,展开了激烈骂战。
  这场被视为台湾世纪之战,关系到至少30万名公务人员(台湾统称军公教三大类)及900万名劳工的改革,从去年10月点燃火头开始,就在用一种阶级批斗的方式进行。劳工阶层与军公教再一次对立起来。这十多年来不受经济动荡影响而继续享有优厚福利的军公教被打成既得利益集团,劳工在职薪资、退休金和公务员的相差很大,相对剥夺感油然而生。
  面对劳保提早破产危机,马政府第一时间却说错话,更让劳工有了政府只照顾军公教,却不理劳工死活的宣战理由。
  本次退休金改革,且不论台湾制度设计如何刁钻,精算困难,光是舆论拿公务人员的公保和劳工的劳保两个不同设计的制度进行比较,为什么劳工缴得更多,领得更少,足以模糊改革焦点,徒添计算混乱。
  退休金制度的财政悬崖危机越来越逼近非改革不可,朝野大致取得共识。然而,马政府未能说服公仆和选民的是,改革的精神和理念为何。光是填补财政悬崖,舒缓掉崖时程并不符合民众对于改革的期待,大家要看到的是政府拿出魄力,伸张公平正义的精神与价值。
  然而,公平正义的定义在台湾长期被扭曲。面对公教人员薪资高,福利好,台湾社会的反应不是“那么大家都去考公务员”,而是“他们怎么可以拿这么多”。公务员考试不容易,有人全家动员支持,耗了几年青春才考上;公务员讲究责任制,对上级绝对服从,公务员的委屈在舆论主流博不到同情。
  把问题搞得更复杂的是,军公教三大类,各自的退休福利设计不同。但舆论在谈论军公教时,很容易混为一谈,导致争辩多方即使有一方能抢得话语权,也无法把问题说清楚。
  所谓的公平正义,须分两个层面讨论。劳工有相对剥夺感,觉得公务员相对享有好福利乃资源分配不公不义,这为第一个层面;公务员觉得被政治消费,被大众羞辱时,执政者没有在第一时间站出来主持公道,维护公仆尊严,则是伦理上的不公不义,这乃另一层面。   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分配挑战,将是本世纪执政者仅次于保持经济成长动力的大考验。经济发展得再好,如果资源分配的伦理与价值无法取信于社会,整个社会最终还是得不偿失,轻则永无宁日,重则[关键词屏蔽]亡国。
  台湾过去十多年来以至现在正经历的就是在动荡经济环境下,资源如何重新分配的问题。社会追求不到开放竞争,让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大道,于是走向均贫的死胡同,以实现廉价的公平正义。
  政治语言的包装为这个社会形塑“富而均”的幸福美梦。但从这次退休金制度改革爆发以来的争辩热度看来,这个美梦将被严酷的现实唾弃。
  要让现有劳工的福利向公务员看齐,不是政府说了算,还需要雇主有良心愿意分享盈收、经济表现理想的资方获利等条件的配合。简言之,就是先有充裕的条件,才有“富而均”的可能性。
  台湾政府在企业界的影响力有多大? 它在金融海啸时,推出22K(月薪2万2000元新台币,约956新元)方案,原本是非常时期拯救就业的救急药方;经济回稳后,许多雇主和企业却继续用22K低薪聘人。2011年经济成长亮丽,政府为公务人员加薪,希望带动企业跟进。但跟进的不过是那些经常上报的良心企业,更多是以“赚得不够多”为由冻涨薪资。
  马英九周三亲自宣布改革,记者会结束前,他表态未来自己退休后,愿意放弃公务员优存汇率18%,舆论非但不领情,还有人用大陆剧《甄嬛传》经典对白批“就是矫情”。
  民众期待的是,那些享有高俸的高官被改革,从法理上根除18%, 而不是一个民调只剩下13%的总统自动放弃。民众对执政者效能感到有多失望不言而喻。
  说穿了,这波改革,表面是解决财政悬崖的问题,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台湾经济发展挑战重重,劳工长期分享不到经济成长的果实。这不只是资源怎么重新分配的技术问题,而是个如何把饼做大,大家都有得分,而且还要分得充裕的艰巨挑战。
《联合早报》
(编辑: 张燕玲说的是台湾,说的是公务员。
但类似的东西,全世界都有面对公教人员薪资高,福利好,台湾社会的反应不是“那么大家都去考公务员”,而是“他们怎么可以拿这么多”。公务员考试不容易,有人全家动员支持,耗了几年青春才考上;公务员讲究责任制,对上级绝对服从,公务员的委屈在舆论主流博不到同情。某些人对比自己过得好的,不是看对方付出的努力,而是认为“你不该过得比我好”台湾也搞退休双轨制?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