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投资理财

组屋区可能实行新移民配额制: 大家讨论一下会有什么影响

转帖:

组屋区可能实行新移民配额制

游润恬(2010-01-28)

  政府考虑为组屋区制定新移民配额,以确保来自各地的新移民各聚居一处,同土生土长的国民不相往来的情况不会出现。

  内阁资政李光耀指出,一些来自中国、印度或马来西亚的新移民在成为永久居民后,可在转售市场购买组屋时,选择购买同个国家新移民聚居的同座组屋的情况已开始出现。这是政府所不希望见到的现象。

  “我们有记录新移民的人数和住址,以确保他们散居各处。这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一个可贵做法。”

  李资政昨天在建屋发展局为庆祝成立50周年而举办的国际住屋大会上同500多名出席者对话时,谈到政府是如何透过对组屋区居民定下种族比例的政策来确保各族国民的融合。主持对话会的巡回大使许通美教授于是问他,政府是否可以用同样的政策来融入新移民。

  针对这个问题,他直接答说政府可以这么做。

  建屋发展局发言人在对话会后证实建屋局正在考虑针对永久居民推行类似规定组屋区居民种族比例的制度,以协助来自各地的永久居民融入本地社会。

  这名发言人也指出,目前当永久居民购买转售组屋时,也必须和购买新组屋或转售组屋的新公民及土生土长的公民一样,遵守当局所规定的种族比例。

  律政部长兼内政部第二部长尚穆根本月中访问丰加集选区中的油池区时,也有居民向他提出建屋局应把规定种族比例的制度应用在规定永久居民的比例方面,以免整座组屋的居民全是永久居民的情况出现。尚穆根当时表示这样的建议值得研究。

  在殖民地时代,人们都喜欢跟同族的人聚居在同一个地区,例如华人住在牛车水、印度人住在小印度、马来人住在芽笼士乃。独立后政府为了促进各族国民之间的交流,决定以抽签方式分配新组屋,以确保每一座组屋的各族居民都有均衡的比例。当组屋转售市场开始活跃之后,政府为保持这个比例,在1989年决定实行种族限额制,规定每个组屋邻里和每座组屋的各族居民比例。这项措施有效地避免出现单一族群聚居一处的现象,并且鼓励各族居民互相交往。

  李资政昨天回忆起政府当初规定组屋区的种族比例时,指出这项政策当年并不受欢迎,因为人们都很自然地喜欢跟本族人住在一起。

  “如果你是华人,你会希望你的邻居是华人,那么你就可以随时走过去向他们借你所需要的烹饪调味料或餐具,而从邻居的厨房里飘出来的也是你所熟悉的香味。”

  然而,政府却认定保持种族比例的政策势在必行。因为只有当各族国人都住在一起时,他们的孩子才会念同一所学校,并在同一个游乐场玩耍,而大人也会到同个购物中心去购物,各族人民才有交流的平台。

  由于本地人口老龄化及生育率下降,我国过去几年大量引入外来工人,以满足经济快速增长所需的人力。而外国人申请成为永久居民,并享有购买转售组屋的权利,也比从前更容易了。然而,当越来越多新移民迁入多数本土公民所居住的组屋区时,如何确保双方和谐共处,也成了政府所关注的问题。


早上在报纸上也看到了这条新闻

我觉得也是反恐的一个保障措施,怕同族人聚集在一起太多了,会出乱子


很有创意.


有一种可能是新加坡屋主赶紧卖房,他们担心以后只能卖给新加坡人,卖不到好价钱。
另一种可能是现在的PR被吓到了,赶紧出手,怕以后新移民的quota用完了,买不到合适的房子。

如果真的这么实行,有一点比较容易预测,在这个政策实施若干年后HDB会相对便宜,因为新加坡人买到的新房子会急于脱手赚一笔,会出现第一种可能。

当前难说,要看目前还有多少PR没买到房。
最近看到的广告似乎低楼层都开始不要COV了,因为估价涨的很高。
看看政府大选前还有什么措施,小地方,政策多变。
要是政府真要想搞HDB的价格,很容易,直接规定family不能同时持有HDB和private property就行,
这个政策以前是有的。
就像当初政府改变规定,个人不能用CPF供commerical property,马上价格下滑。
看政府想怎么搞了。


jurong等地,房价要跌了…


回复 5# goldenstar

    几个传统的中国人聚集区,价格下降,却只能卖给本地人了。


政府的目的很明确,担心形成几个新移民区… 如JURONG等工业区,所以执行配额制…
但是本地人传统上是抗拒迁入这几个区域,所以新移民购买名额限制,会造成房价下跌,至少COV下跌,才能吸引到本地人购买…


老区要大涨了。


私人屋也有影响。


这样做: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好像不是好的政策。。。。


公寓怎么不跌多点呢。 什么政策能让公寓多掉点就好了


回复 11# Harry9009
能否详解? 为啥私人屋受影响? 为啥贫富分化加大?


这个政策如果真的实行,并不意味房价会跌。 只表明,公民可以比PR有更多的选择的权利。 比如说这个区,就算COV是0,但因为PR名额够了,也不可以买,所以公民就捡到报了,没有PR跟他出价了。
而另外一区因为,只有3套的房子PR可以买, 而想买的人有30个,这样他们就必须竞争那3个名额,而出高COV, 公民看到高COV,肯定放掉,去抢那些PR不可以买的HDB。 这样公民的COV就低,而PR买的COV就很高,而且,好的地方,竞争就激烈。 最后变成是, 公民得利, PR去互相竞争


这里的新移民包不包括新公民?还是只是PR?


只是PR…. 趁实施前换去移民少的区吧…

你的YT,PR也不少…


政府没那么笨的去造成新加坡HDB大跌或者大涨。 但有效的区分公民和PR的权利。 公民能买到低COV的房价,而PR要出比市场高的房价, 间接造成PR成交价高过估价, 这样估价上涨, 公民还是付0或者少COV,满足了政府的期望, 房价为新加坡人带来财富的增长,同时保证新加坡人买的起HDB。 如果是0COV,对公民来说10%的首付,就算是40万,只需要4万公积金就可以了,其他律师费都有津贴。而同样的40万房子,PR得付COV比如3万,加20%首付,加律师费,税等。 公民的福利就体现出来了。
买过新加坡新HDB就知道, 按种族比例划分能造成什么结果, 比如华人的名额只有70%,而华人的申请的人比其他种族多4倍, 那样很多华人都只能失望的抽到400号以后的号码,就抢不到房子, 而如果是马来族,只有20%名额, 和他们竞争的马来人人数少, 那么参加抽签的马来人,只有少数抽不到。 如果把这套方法搬来PR,公民, 看政府定PR多少名额, 如果名额太少,而喜欢这个地方的人很多, COV就会一直涨, 而公民选择的地方,因为PR名额满了, 公民选择地方的COV会一直跌。 还是一句话,要想得到满意的房子, 换公民去吧


新加坡的政策就是要PR变公民
愿者上钩吧


呵呵,我只是觉得在正式政策出台前又会掀起新一轮的强购房子热潮。现在还只是个说法,很多观望的人害怕买不到合适的区域,肯定要赶在之前出手了。


经济学上,这样的政策对房价的影响是负面的。
因为consumer的marginal benefit少了。

说的简单点,如果一个人最理想的是在Tiong Bahru附近买,700K买一个5rm,但因为quota买不到,通常情况,他不会愿意700K在Bedok买,降到500K,他可能就愿意了。
但是,因为bedok是他的第二选择,他的marginal benefit少了,这里的他愿意出的溢价就少了。
就像同类商品档次越高一般溢价(seller profit margin)也越大,一方面因为volumn,另一方面就是marginal benefit的问题。


你的例子都太片面了, 如果我再BEDOK的名额不够, 中巴鲁的700K五房有名额,那还不是得去中巴鲁买。 你还是买个你满意地区的60万的HDB吧。 还是换了公民去买你想要的地点。
经济学,在新加坡的HDB不适用,在公寓就适用。 而且经济学, 美国房产大幅缩水, 新加坡公寓跟着只是个小跳就又回来了。 HDB还往上跳。  别在那,每次讲些没用的理论好了。 你可以等10年后,等HDB跌20%再去买。 不过你得付10年租金。 不知道够不够20%的差价


我相信这个政策是针对每一栋组屋, 而不是整个区


回复 16# goldenstar

  哪个区域的PR比例比较少?YT是不少,不过我的楼不多,按照楼来分就好了
我等政策实施了, YT的房子降了,再换,呵呵


我怎么觉得只是说说而已,实施起来太麻烦了。

同一座楼,要先考虑包括公民和PR在内的总体种族比例;然后再考虑PR自己的种族比例;然后再考虑 PR 和公民的比例,才能知道能不能买卖。这么多条列,对买家,卖家和经纪都是无谓的麻烦。


动动脑子再开口,或者回学校补点课读点书明白了marginal benefit和marginal cost再在这里喊,ok?


现在种族是按照楼分的


有些地方中国人不容易买了,如裕廊地区,新移民可能会被逼到市中心的老房子掏高价,如女皇镇。

对于要买房地新移民可能不是好事情。


回复 26# 甘蔗汁

    怪不得,我家那层楼的两个角头五房都是马来


我觉得无论如何对要买房的新移民都不是好事。对于那些想买国人偏爱地区的房子的PR来说,要花更高的价钱或根本买不到。
对于政府来说,要实行这样的政策要评估改变后的影响,还要修改相关的电脑系统。不过既然资政发话了,实行的可能性是很高的。


现在好像已经有这样的政策,对PR购买某个HDB是有区域种族限制的。
不知道为何还需要这个政策?


种族的限制不只是PR受限制,公民同样受限制,种族限制的影响没有PR配额影响大。目前受种族限制影响最大的是除华,巫以外的种族如印度族,有很多地区的组屋是印度人不能买的。这也是为什么有时买房的时候,印度人愿意出高COV购买组屋的原因:在很多地区,他们可买的组屋实在不多。


顺便把另外今天的新闻贴出来
国际住屋大会
  政府打从一开始就没想到建组屋出租给人们,而是把居者有其屋计划当作新加坡公共住屋政策的基石,以让绝大多数人民从口袋里掏钱购屋,而不是过于依赖政府的长期津贴。

  内阁资政李光耀在建屋发展局为庆祝成立50周年而举办的国际住屋大会的一场对话会上指出,这么做的目的是要让拥有这一重要资产的国人从中获益。因为只要我国的经济继续保持繁荣,再加上住屋环境不断改善,组屋必定能保值或增值。

  他是针对新加坡国立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邓永恒教授提出建造更多租赁组屋,以满足低收入家庭的住屋需求的建议,作出回应。

  邓永恒指出,本地从去年中开始出现新一轮的购屋热潮,使得一些购屋者再度关注组屋价格是否还是国人所负担得起的。如果让陷入财务困境的低收入者能向政府租屋居住,或许能确保住屋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他也认为如果人们的财富不被组屋“锁死”,年轻国人将能有更多资金投资于创业。

  对此,李资政说:“我完全不赞同这样的做法,因为这将使各式各样的问题接踵而至。”

  他说:“如果你认为你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家,那就支付市场租金,而不是要政府每个月给你几千块钱的津贴,让你以50元的月租来租组屋。”

  他指出,政府的政策是让每个国民都有一份宝贵的资产,所以政府所建造的新组屋将是国人负担得起的。

  “如果你首次购屋而又不够钱,我们会给你三四万或四五万元的津贴,协助你拥有组屋。”
然而,建造组屋并非政府建国初期的当务之急。李资政指出在上世纪50年代,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然后才建造组屋来满足国人的住屋需求。因为经济如果繁荣不起来,就无法成就任何事情。
  他说,政府当时制定了五年发展蓝图,而每年都会按照本国和区域经济的增长情况及国际局势来调整计划。当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时,他的首要任务是确保人民有归属感。

  “为了确保我们的人民深深扎根于此,而人民也有值得捍卫的事物,我们就得成立军队。但是,我们的人口又不足以成立一支正规军队,而要叫住在小房子的人来保卫住在豪宅里的人,也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一开始就认定每个国民都应该拥有房子,这样每户家庭才能拥有值得保卫的资产,而我们多年来已把组屋视为人民最为珍贵的资产。”

  李资政也指出,建屋局除了承担建造组屋的责任,也扮演了促进族群融合及社会凝聚力的关键角色,对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而私人开发商并不能接替建屋局这项工作。

  他在回答香港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郑汝桦有关私人业者是否应在公共住屋市场扮演更为积极角色的提问时说,建屋局邀请私人业者提升组屋的设计和建筑,但是他们绝对不会以低于市场的售价卖组屋而做亏本生意,更没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义务和责任。

  他强调政府会不断提升组屋区的生活环境,更不会也从来没有遗弃旧组屋区。

  “私人开发商会这么做吗?他们只想卖屋赚钱,然后说再见。”

  住屋环境的整洁不能单单依赖政府和建屋局,李资政指出虽然政府已教育人民及惩罚违例者,但是保持组屋区的清洁和安全,人人有责。

  “组屋的价值也取决于邻里环境而不只是房子内部的情况。你能保持环境整洁美丽,屋子就会升值,当你忽略环境的美观,房子就会贬值。这是让人民照顾环境的唯一推动力。”


在2006年大选时,由马宝山领导的人民行动党团队以68.5%高票击退来自新加坡民主联盟的竞选对手。
  针对人们对组屋价格的不满,李资政解释当政府为新组屋定价时,除了得考虑收入,也必须对个人,包括现在、从前和未来的买主是否公平的问题。这与购屋者从本身的负担能力和政府给予购屋津贴的角度出发,是完全不同的。

  “买主永远就想着要组屋更便宜更好。”

  他指出,屋价是否真的过高的最严格考验,其实就在于一名买主在购买组屋之后,如果立即出售是否能够获得一笔利润。而这正是政府规定向建屋局购买组屋的屋主,五年内不得转售的原因。

  “政府给人们的是件比他们所付出的价钱更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我们说你在五年内不能出售组屋。如果你卖了它,得到了利润,就不要再来吃这个甜头。”


回复 24# maurice

要执行也不难,首先得了解ZF的purpose :
1.种族和谐——种族比例
2.融入问题——-PR与SC比例
Q1:一直以来都是有 “种族比例”,EX:65%华人,20%马来,10%印度,5%OTHERS.
Q2:EX:50%PR 50%SC,可能没这么大的比例.但要融入,也不会太少,30%-50%.
要同时满足这俩条件才行. 在PROGRAM只是 AND 不是OR;


回复 25# 甘蔗汁

   其实这只是ZF的一个目的,对谁好坏,现在判断还太早,都说对PR比较不好,有可能SC买不到的HDB,因为有SC与PR的比例了.以前只是有种族限制,现在都加一条,其实对大家都不好.


回复 22# freesoul99

   同意,由点到面,由栋到区


公民300万, 永久居民50多万,怎么按比例也不能按50%,50%.  所以,就是按人口比例, PR能选的屋子比例也只有6分之1. 或者更少。


买房要看地点, 和需求, 你看, 东部和西部环线旁的居民就要发财了。

随着东部地铁环线的11个地铁站将在4月17日通车,房地产业者今早受访都认为,靠近沿线地铁站的周边的房地产价格和它们的租金,料将被带动!

预计,地铁站周边住宅区如蒙巴登、巴耶利峇和麦波申一带,靠近地铁站的转售组屋的平均溢价(cash-over-valuation,简称COV),可能将比现有的溢价多1万至1万5000元。

例如,一个转售组屋单位,现有的溢价如果是2万元,到时,这个价位将有望增加到3万至3万5000元。

博纳集团(PropNex)总裁伊斯迈今早受访时说,从巴特礼衔接到市区多美歌的11个环线地铁站,不但方便东部乘客直接乘地铁往返市区、北部及东北部一带,也将显著缩短乘客的乘车时间以及吸引人潮,这是推动有关地区产业价格和租金有望上扬的主要因素。

带动人潮 商店租金或起3成
房地产界预测,环线的11个地铁站通车后,将为周边商店带来人潮,位于连通性(connectivity)好的商用产业,平均租金有望上涨30%,价格可能上扬至少15到20%。

博纳(PropNex)产业集团总裁伊斯迈估计,地铁环线11个地铁站将直接为这11个地铁站周边地区的人流量将显著增加,因此,商店和饮食场所的生意也将备受带动。

他估计,这些商用产业的租金将平均上涨30%。

莱坊(Knight Frank)执行董事蔡竺樾估计,靠近这11个地铁站的商用产业的租金和价格,将平均上扬至少15至20%。她受访时说:“地铁环线显著的增加了东部地区的连通性,有助于地铁站附近的商用产业增值。”


回复 25# 甘蔗汁

    BTW,我很不喜欢看到用高理论来呼人家,那种也许只是一种参考.但事实总是与理论…..


楼分和区分并不重要….

假设某区总体pr水平已经超过标准,即使你的楼一个pr也没有,但是其他楼不得已要降价就会拉低着片区整体估价…

此政策对于某个片区的房价影响,要看这个区的pr需求大,还是公民需求大…

不能只从购房者角度看,还要看卖方… 买卖双方都是公约数,如果一方被限制,另一方就需要通过价格调整来达到平衡… 这其中还有PR对某些片区的热衷,或许会因为限额,反而提升益价…

但是这项规定有个问题是,5年首次公开转售的组屋… 因为不能像种族quota在新屋分配好… 刚进入公开市场的组屋将有个问题是只能卖个pr不能卖公民…
所以,我想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即将出来的政策,应该只有pr上限,没有pr下限… 这点会和种族配额有很大区别…


哇,我几天没来, 看到房子都这么热了啊, 哈哈, LS吵的都很开啊。
买房还是按力和需要而行。 都等房跌,有时不现实, 等到终于跌了一点,又涨了,发现,涨的永远比跌的多。 等你买了后,又期望快快涨, 有时也是不现实, 看看这个版块里,很多人,房子还没拿到,刚签OPTION PURCHASE,都在说,房子会不会买贵了,意思是,房子怎么没涨的超过预期, 如果房子涨的太多,他们肯定不会这么问。
所以,政府最希望看到和谐, 房价平稳增长。 人的感觉慢,也没大意见。


我也不喜欢老爱讲理论的人。
事情没发生, 对未来的猜想,叫专家, 预言家。
事情已经发生, 对过去的评论,叫评论家。
甘蔗汁是个预言家, 预言家的话,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所以说的没有意义。
KITTY你好, 是个评论家, 对以前的事情发生的做出评论,再根据市场做出推断。 评论家的根据是事实, 所以比预言家得出的 结果的概率要高。 哈哈, 我等着看结果呢。


同意楼上几位的, 政府是要让新移民融合, 而不是让公民分离。 所以, 新移民就是PR,(公民需要PR2年后才能申请,所以不是新移民)。 政府会限制PR的配额,有上限, 而没有下限, 也就是说,整栋楼都是公民,也合理,已经融合了, 而PR只能限制在一定名额类, 慢慢被和谐掉。 哈哈,PR变公民,可以。  公民变PR,几乎不可能,所以,PR都变公民了, 政府目的达到啦, 融入啦,被和谐了。


回复 40# goldenstar

    什么时候开始执行这个政策?


如果这样的话,pr的房子就好卖了吧

不知道是按一个区, 还是一栋房子,如果这样的话,老房子就好卖些了,俺们家房子17岁,楼上楼下pr很少


所谓的融合只不过是个美丽的借口吧?本来是跟个人个性有关的东西,不是比例能决定的。
其实真正跟邻居融合又有多少呢?大多数还是跟朋友和同事相处的多吧?我原来住的组屋周围都是新加坡华人,住了十年,大多数时候也就是见面打个招呼,那就算融合了?政府这样做的真正含义要慢慢体会的。


是啊。我也觉得政府主要担心的是怕某种族的人聚多了,容易闹事。另外,本地人不用同第一次买房,很渴望有自己住处的PR们出价竞争了,怨气会少些。然后,许多PR都被逼成公民了,对新加坡的归属感也会强很多。一石三鸟阿~

看了网友们的讨论,我觉得大部分人的智商都很高,意见可以直接供建屋去参考,哈哈!新加坡精英政策的成功度,从此贴中就可以窥见一斑。


我曾在NTU里住过5年多。个人觉得:jurong west之所以那么多中国PR聚集,主要因为ntu的地理位置与巴士设置。诺大的大学,只有去jurong piont的2趟bus,要shopping,要倒MRT,要看电影,都只有jurong piont这一个地方是最便捷的选择。长久下来,慢慢就盯死在这一个地方了。

其实NTU离它北面的choa chu kang也不远,但就是坐车不方便,唯一的172,只到大学的大门口,要进去非得再倒其他巴士不可。而NTU的门口这样深,步行是几乎不可能的。如果172开了支线直接进去大学饶一圈,我相信choa chu kang会是jurong west之外的,另一个西部热门区。


私宅应该刚好相反…

PR聚集地,买不到组屋,有能力的人就会去追私宅…


这样的话更加不能换组屋了
更坚定了俺折腾私宅的决心


我看这个消息的第一个感觉就是, 政府是不是要间接的限制pr买房的权利呀。。。
现在没有比例限制,pr可以随便买,所有的转售组屋没有数量限制。。
如果有比例限制了,那pr可以买的房子总数一下子就变少很多。。可以买的总数在那边,就算有2个pr的家庭也不一定买的到房子了, 到时候不是间接的把新加坡 pr的数目对房子需求的影响和关系降低了吗?到时候移民厅和hdb 对彼此的影响也降低了,他们工作起来更容易一些。。你批你的pr , 我卖我的房子。。就不会像这次一样的,因为移民厅给太多pr, 搞的hdb 突然手忙脚乱的提高供应量。。。。。
新加坡本地人也就不用和pr抢房子了。。你们pr 有钱给高cov 就使劲窝里斗吧。。。。 政府维护的是公民的利益, 这很符合政府答应的扩大公民和pr 的区别。。  
到时候买不到房子的pr 就要租房子,租金比较稳定了,买卖市场就不会像这次一样出乎意料的突然的热起来。。。很多公民也许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热衷于倒卖房子赚的那一笔钱了。。。


十分赞同这个说法!比例可以随时调整,具有极大的伸缩性。


回复 14# kitty你好

    思路清爽!赞一个!


以前听说新加坡这个小经济体的一大优点是船小好掉头。来了之后,发现“船小好掉头”原来就是政策多变的意思。


买过了呢?买过了的不受影响了吧?
趁还没有实施,想买房子的赶紧买。

4月中旬环线地铁通车,很多屋子还要涨一节。打的招牌就是【环线地铁站,交通非常方便】


回复 32# kitty你好

    谢谢了,我不用看报纸了。


不用太担心,新加坡的政策朝令夕改,变得很快的,说不定咱们还没有争论出个子丑寅卯来新加坡政府就又改移民政策买房政策了。


回复 51# 记忆消失

  看了晚上新闻,削减PR的医疗津贴,更加同意你的见解


回复 55# YT091018

哈哈,没错


1)因为富人想买他想要的地区组屋,但由于没配额,也不愿意买有配额的穷人地区,只好转向买更贵的地区,或私人屋子。

2)穷人买不起有配额的富人区,只好买有配额的穷人区。

3)这样长期下去,富人区的富人(包括PR和SC)越来越多,形成高尚区;穷人区的穷人(包括PR和SC)也越来越多,形成贫民窟。

4)由于这样的政策,新加坡同印度、菲律宾、孟加拉等国一样,也有了自己的贫民窟。


所以才说,私人屋子也受到影响。


再补充一点: 如果没有这个政策,富人可以随便买他喜欢的地区,这样,任何地区都有穷人和富人“犬牙相错错、相互相成”,共同打造美丽家园。

有了这个政策,PR的生存空间,有一次受到打压。


为什么他想要的地区就没有配额?为什么有配额的地区就是穷人区?

你这样一厢情愿的假设,简直就是给人上套。就譬如那个宝宝妈妈版里的那堆人一样,认定了女佣都是没脑子的,所以不给休息日还美其名曰“出去了会学坏”。且!


我对新移民配额制一点看法:
- 谈关于来自中国的PR购屋:
PR购屋,集中在几个地区,如裕廊东(包括金文泰),裕廊西,乌兰,三巴旺,圣港,榜鹅等地,主要原因是:
1。离工作地点的远近。
为了工作的方便,减少舟车劳顿,人们倾向于购买离工作单位近的地区。
东部,西部,北部的几乎绝大多数大量招收外来人才(我指的是,有能力申请PR的人才)的公司,工业区,大学校都在裕廊西,乌兰,三巴旺,圣港,榜鹅这些地点的附近。

2。电梯翻新的问题。
所谓的成熟地区,如金文泰,宏茂桥,大巴窑,巴西立,淡滨尼,勿洛,等地很多的屋子还没有电梯翻新,PR的选择余地很小,在那里附近工作的PR,只能挑选已经电梯翻新了的组屋,或新组屋,这就形成了所谓‘选择购买同个国家新移民聚居的同座组屋的情况已开始出现’,其实对中国PR来说,并非如此故意要住在一起,只是情非得已,没选择。

3。年轻PR倾向于较新的屋子
由于大多数PR很年轻,要结婚生子,对屋子的要求多是MOVE IN CONDITION即可以直接迁入。PR父母不在新加坡,没有住靠近父母这一条。PR也没有强烈的靠近市区就一切方便的观念。况且成熟地区的屋子,有电梯层的不多,又贵,相对较久的屋龄装修起来也麻烦,所以很多PR就涌去了附近的较新的组屋区。这也就是PR在淡滨尼工作,却很多买屋子在圣港,榜鹅。

我认为,现在这个时期,要实行组屋PR比例制度,成熟地区,每层都有电梯停靠的组屋,应有较高的比例。否则,同样的比例,对PR是有欠公平的。当然,我也相信建屋局的官员一定有察觉到这个问题,并有解决的办法的。

而PR购房倾向选择新区,这在一定的时期内,我相信是不会改变的。


今天的报纸,买了,也看了。。。。一整版都是对目前HDB发展跟房价的看法。。。
就觉得,李资政好像对目前的房价并不觉得到了极限,必须压制。。。。反而,好像乐见其成的感觉。。。如果再加上诸多限制,对PR买房更加不方便,可能某些区域PR得抢房子住,这房价怎么会跌呢?


2008/2009年,新移民对房地产的托高和GDP的止滑,起了生死犹关的作用。
2010年,目标是新移民的买卖房计划,必须符合高进低出的原则,回馈本地社会。
这一切,都早在领导人的英明决策中。从2008年,我已经就此认述过,这个消息实在是无新意。


寄人篱下,奈何奈何~~~~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影响房价因素很多,难说难说~~~~


转帖一篇文章,大家轻松一下,深思一下:

清朝如何选妃?

第一步是选秀女。

清朝从顺治时就规定,凡满族八旗人家年满十三岁至十六岁的女子,必须参加每三年一次的皇帝选秀女,选中者,留在宫里随侍皇帝成为妃嫔,或被赐给皇室子孙做福晋未经参加选秀女者,不得嫁人。阅选时,按八旗的顺序,一般七八个人站成一排,由皇帝、皇太后们挑选。被挑选女子的名字,每排写一张单子,留宫中存档,这种名单,在档案中称为“秀女排单”。

清代的后宫,上至皇后,下到宫女,都是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出来的。旗人,是清朝独有的。因此,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后宫粉黛的制度,也是清代独有的。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这套制度是在女真人原来的狩猎组织的基础上建立的,是军政合一的制度,兼有行政、军事、生产等多方面职能。以黄、白、红、蓝四色旗帜为标志,组成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八旗。

清入主中原后,旗人又有八旗和内务府包衣三旗的区别。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这是清政权赖以统治的主要支柱;内务府包衣三旗则是清皇室的奴隶,二者的政治地位不同。所以,尽管清初将八旗和包衣三旗的女子都称为秀女,但挑选的方法和她们在宫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选一次,由户部主持,可备皇后妃嫔之选,或者赐婚近支(即三代以内、血缘关系比较密切的)宗室;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选一次,由内务府主持,其中虽然也有一些人最终被逐渐升为妃嫔,但承担后宫杂役的,都是内务府包衣之女。到了清代后期,包衣三旗的应选女子就不再称为秀女,而在挑选宫女时,就明确地说“引见包衣三旗使女”了。所以说,能够成为清廷后妃的,主要是八旗秀女。

挑选秀女的目的,除了充实皇帝的后宫,就是为皇室子孙拴婚,或为亲王、郡王和他们的儿子指婚,重要性自不待言。秀女们要走进紫禁城高高的宫墙,也就不那么简单了,必须经过一道道的考察。
首先,要严格审查旗属与年龄,不在旗的想参加选秀,势比登天;在旗的想逃避选秀,也是自讨苦吃。顺治朝规定:凡满、蒙、汉军八旗官员、另户军士、闲散壮丁家中年满十四岁至十六岁的女子,都必须参加三年一度的备选秀女,十七岁以上的女子不再参加。乾隆五年(1740)进一步规定,如果旗人女子在规定的年限之内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阅选,下届仍要参加阅选。没有经过阅选的旗人女子,即使到了二十多岁也不准私自聘嫁,如有违例,她所在旗的最高行政长官——该旗都统要进行查参,予以惩治。然而,就在这一规定发布的第二年,闽浙总督德沛上了一道奏折,请求乾隆皇帝允许他年过十七岁的儿子恒志与两广总督马尔泰的女儿完婚,但是,马尔泰的这位千金还没有参加过选秀女。此事令乾隆皇帝大为恼火,命令德沛立即赶赴京师,当面训饬,同时强调:“我朝定例,八旗秀女,必俟选看后方准聘嫁。凡在旗人,理宜敬谨遵行。近见尚有未经选看之秀女聘定许字者,大臣等有奏事之责者,虽系蒙朕恩俞允,究与体制未协。选看八旗秀女,原为王、阿哥等择取福晋;若在未经挑选之前即行结亲许字,非为废弛旧制,并恐无奏事责任之人,或不敢陈奏之人,伊等已行许字之女,朕因不知,另指他人,亦大有关系;且八旗秀女,于十三四岁即行选看,并无耽搁之虞。”这里,乾隆皇帝振振有词地说了三条理由:第一,每三年一次的选秀女是为诸王和众皇子挑选妻室,并非是为了给自己充实后宫;第二,一旦因选秀拆散了他人的姻缘,也是因为没有遵守“我朝定制”,违法在先,并非皇家的责任;第三,即使为了选秀等上三年两载,应选秀女也不过十六七岁,不会耽误她的终身。最后,乾隆皇帝命令“户部通行传谕八旗,所有未经选看之秀女,断不可私先结亲,务须遵例于选看后再行结亲聘嫁。”乾隆二十年(1755),再次补充规定:应阅视的秀女,在未受阅选之前私自与宗室王公结亲者,其母家照隐瞒秀女例议处。至于参选秀女的年龄,根据清宫档案,到清末光绪年间,最小的是十一岁,大的可达二十岁。

每3年由户部主持选阅驻防八旗和外任旗员之女。旧制,挑选秀女,皇后及内廷主位之亲姊妹皆免挑。凡八旗官员、兵丁、闲散之女子,皆备选。嘉庆十一年,命汉军自笔帖式,骁骑校以上女子备选。十八年,命满洲蒙古自护军、领催以上备选。其拜唐阿(执事人)、马甲(清代八旗骁骑营马兵的别称)以下女子不备选。

每到准备挑选秀女的时候,先由户部奏报皇帝,奉旨允准后,立即行文八旗都统衙门,由八旗的各级基层长官逐层将适龄女子花名册呈报上来,到八旗都统衙门汇总,最后由户部上报皇帝,皇帝决定选阅日期。因为有病、残疾、相貌丑陋而确实不能入选者,也必须经过逐层具保,申明理由,由都统咨行户部,户部奏明皇帝,获得允准后才能免去应选的义务,听其自行婚嫁。

各旗选送的秀女,要用骡车提前送到京城。由于众多秀女的家庭背景不一,官宦人家尚有车辆,而兵丁之家只能雇车乘坐。因此,乾隆时规定:“引看女子,无论大小官员、兵丁女子,每人赏银一两,以为雇车之需。……此项银两,……著动用户部库银。”秀女们抵达京城后,在入宫应选的前一天,坐在骡车上,由本旗的参领、领催等安排次序,称为“排车”,根据满、蒙、汉排列先后的次序。最前面是宫中后妃的亲戚,其次是以前被选中留了牌子、这次复选的女子,最后是本次新选送的秀女,分别依年龄为序排列,鱼贯衔尾而行,车树双灯,上有“某旗某佐领某某人之女”的标识。日落时分发车,入夜时进入地安门,到神武门外等待宫门开启后下车,在宫中太监的引导下,按顺序进入顺贞门。秀女们乘坐的骡车则从神武门夹道东行而南,出东华门,由崇文门大街北行,经北街市,然后再经地安门来到神武门外,这时,已是第二天中午了。初选完毕的秀女们在神武门外依次登上她们来时所乘坐的骡车,各归其家。这种井然有序的排车法,是嘉庆年间的一位名叫丹巴多尔济的额驸发明的。

当应选的秀女们在神武门外走下骡车后,先由户部司官维持秩序,再由太监引入宫中。御花园、体元殿、静怡轩等处,都曾是阅选秀女的场所。一般每天只阅看两个旗,根据各旗参选秀女人数的多少进行搭配。通常是五六人一排,供皇帝或太后选阅,但有时也有三四人一排,甚至一人一排的。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这叫做留牌子;没有选中的,就撂牌子。然后,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复选,复选而未留者,也称为撂牌子。经复选再度被选中的秀女,还有两种命运:一是赐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一是留于皇宫之中,随侍皇帝左右,成为后妃的候选人。如果成为后妃的候选人,手续会更为复杂,初次“引阅”之后,屡屡“复看”,有“记名”的,这是被选中留牌子的;有“上记名”的,这是皇帝亲自选中留牌子的。最后,还要经过“留宫住宿”进行考察,在留宫住宿的秀女中选定数人,其余的都撂牌子。

秀女入宫后,一般封答应。然后其中一些晋升为常在、妃、嫔、贵人。贵人以上得出自世代显贵人家,贵人以下只须从拜唐阿子女中挑选。有的秀女配近支宗室或皇子、皇孙。至于皇后,一般先由太后从近支王公大臣的女儿中挑选,由皇帝册封。日后,皇帝不喜欢还可以撤换。顺治帝就废过八年(1651)八月册封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清王朝把选择后妃看成一大政治。清王朝选择后妃,主要从满族中挑选,其次是从蒙古贵族中挑选,目的是为了加强与蒙古贵族的联系。佟洵、侯久萱《清宫后妃》根据《清皇室四谱》编制的《清宫后妃表》,列出12帝后妃187名,除8名未标族名外,12名是女真族,136名是满族,蒙古族21名,汉族9名,维吾尔族1名。


哗哗,听上去很有杀伤力。
您的原贴在哪?愿闻其详。


唉~在人家的地盘上讨吃,识实务者为俊杰啊~


回复 71# 深水冒泡

    展望未来吧


    是我“一厢情愿”,还是现实就是这样无奈,让我们举个例子,来演绎一下:

大巴窑8巷的北面组屋是反对党区,南面是行动党区。虽然只有一条路之隔,但小区环境和房价确实相差太大。

假设,有一个富人PR和一个穷人PR,其本人和家庭要在8巷周边工作、上学,他们要在这儿买2手组屋。由于行动党区的组屋,环境好,很多人抢着买,政府实行配额制。

现在,配额用完,对于富人PR来说,由于考虑到各种因素,不愿意买反对党区的组屋,这样只有两种选择:一、等里面PR卖出他的房子,而产生新的一个配额;二、买附近靠近中心区更贵的组屋或公寓。
但是,穷人PR只有一个选择,只能买反对党区的组屋,因为行动党区太贵买不起,而反对党区的组屋,环境差,买的人少,所以有很多的配额。

一个月后,行动党区内有PR要卖掉他的房子,而产生一个配额。问题是,现在又多了个富人PR也要来这儿买房,于是,两个富人PR开始抢这个配额,为了得到这个来之不易的配额,双方互相竞价,直道最后一人放弃为止。这时房价肯定是上了一个台阶。

就这样,同样的故事在同一地点,不时地上演。时间一久,行动党区的房价越来越贵,富人PR的身价也越来越高。而反对党区的组屋,要么穷人越来越多,要么配额越来越多。穷人越多,环境也就越差,富人就更不愿意来。

于是高尚区、贫民窟慢慢就这样形成了。

看看国外的那些高尚区、贫民窟的成长过程,是不是很相似。

~~~~~~~~~~~~~~~


对PR热点地区的现有住在的高PR比例的组屋的卖主不管是SC还是PR,绝对利空。
例如,您现在住某一组屋PR比例40%,新规定PR比例最高20%。
PR BUYER有钱,但不能买你的屋子。即使您也是PR。您就只能降价卖房给公民了。除非您铁了心不换房。

对PR买主,绝对利空。
成熟地区电梯层少之又少,卖主奇货可居。哄抬价格。
新区近地铁的屋子早就被老PR占了,比例太高,您只能买离地铁远的屋子。

对SC买主,利好。
好屋子没有PR抢着飚价。可以低价购房。

政府这一招,有点像罗宾汉,劫富济贫。。。不是,更像某些国家的土著优先政策。

当然,政府有政府的难处。。。


你的假设就是,非要死买那一亩三分地,别地儿哪都不去。你怎么一定认为人家不肯去稍远点的便宜的房子?


“政府这一招,有点像罗宾汉,劫富济贫。。。不是,更像某些国家的土著优先政策”

~~~~~~~~~~~~~~~~~~~~~~~~~~

我觉得这个政策很愚蠢,不利国家长期发展。马来西亚,就是个现成的例子。


PR们也不会坐以待毙的,他们可能的出路是:
1 钱不多又不愿屈就的 卷铺盖离开新加坡
2 钱不多愿意屈就的 买在偏远地区
3 钱多不愿屈就的 买私人地产
4 钱多愿意屈就的 等着喜欢区域的PR放房子卖

其实是便宜了那些手头有HDB的PR们。届时不少人会把手头的二手房卖了,赚了笔钱之后再申请公民,拿高额补贴再买HDB。


今晚的电视,马部长说,不让(PR)买房是不现实的,那他们会租,租金高了也会推动楼价。
可以做的是:给第一次买房的公民8万补贴,这样与PR的距离就拉开了。


    你理解反了,没有理解这个政策的精妙之处。这样做才是可爱的“请君入瓮”


新加坡政府从来没有改变过保护本地人(新公民)的国策。
什么事情总得考虑到本国人的利益。
在大选之际,政府这样做,只能看着是一种拉票活动。毕竟只有新公民才有选举的投票权,而PR没有。
房价涨起来,新加坡很多本地人都抱怨是PR带来的后果,对房价高他们也难买有抱怨之词。新加坡政府只好这样讨好公民了。


什么叫做【精英治国】?看看!!中国该学着点。


可以做的是:给第一次买房的公民8万补贴,这样与PR的距离就拉开了。
马部长真的这么说?


嘿嘿 你的去年妙贴又不让人学习
我倒是很想看看怎样个“请君入瓮”法呢?


回复 86# hwwca

    拥护党中央的本坛“老移民”,或自认为自已已是土生土长的人,看我的贴历来就不爽的。


你能给我解释一下:

乌节路公寓那么贵,为什么买它的人,非要死买乌节路那“一亩三分地”,干吗不去yewtee,boon lay那儿去买公寓?

为什么李连杰花2000万,买武吉知马的洋房那么贵的房子,而不去买杨厝港才100多万的洋房,你当这些富豪都是傻子???


还没买的,赶紧买吧,趁这个政策还没有实行之前,买了安心。
(我说的是HDB组屋哈不是说公寓)

自己要住,管他是贵还是便宜,反正都得买,就早点买啰。。。。

如果自己是换房,那更是【贱卖贱买,贵买贵卖】,差不多的。


如果市长班的人没有只想出差旅游兼镀金,真领其妙,中国人民更苦了。幸亏来的都是混事的。

至于学习,你让大漠上的成吉思汗,学做宫帷中的大内总管,可笑不????


PR也好、新公民也好,
在这里不可能成为“精英”集团内的
完全彻底是被治的对象

能在国内鱼肉别人,
且没有秋后算帐之虞的,
估计不会在这里被人鱼肉了

不愿在国内被省级以下的官僚鱼肉的
跑出来
心甘情愿被这里的精英所治

看看新传媒的中国主播还有艺人
再能干也只有丫鬟命
永远别想当小姐

中国人--好用的工具的代名词
命也!


站在维护政权的立场
统治一个多元种族的社会的最佳方式是
分而治之

配额混居是表面的融合
其实是将同族同类打散
明明知道异族不可能抱成团的
将能抱成团的分崩离析后
统治者才有绝对的权力

用西方科技教化人民
用东方统治精髓治理国家
所以无敌~

站在PR的立场
既然来这里不是搞政治的
走遍天下靠技术吃饭
那么就尽力当一个好的工具吧

如果赚到钱了
反馈一些也是天经地义的
不懂感恩无异于’知识强盗”
是不会被容忍的

想清楚这些
可能能面对现实一些吧~


有钱买私宅的人和买 HDB 的人是一个消费阶层吗?

你的观点太可笑了,不是黑的就非说成白的,做人怎么这么极端?还有那么多 color 可以选呢。近的房子找不到或者买不起,那就再远一点呗,干嘛就非得去住那些反对党的不好的HDB然后一脸的委屈的样子?


分而治之?? You must be kidding me!

天朝自古以来就是将少数民族和汉族分开管的,你自己数数有多次骚乱始终改朝换代是因为种族纠纷引起的?


分而治之?? You must be kidding me!

天朝自古以来就是将少数民族和汉族分开管的,你自己数数有多次骚//乱甚至改朝换代是因为种///族///纠///纷引起的?


买了,都搬进去了。只是感觉PR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琢磨着是卖身投靠呢,还是打道回府。


说的好好的,怎么又吵起来了?


其实本人立场一直很一致,即现在的问题是新屋建设速度过慢和数量过少。今年计划12000组屋,根本不可能够。为什么不建30000以上,难道有困难吗?这是普通人都知道的问题,不知道马部长就是不明白。

中国一个城市一年建10万都算正常的,难道新加坡12000组屋就能敷衍了事?

这些对PR的限制都没有用, 房价还要涨,关键是供需不平衡。Jurong West好的5房都已经到46万了。涨到50万是迟早的。新加坡房价虽然涨了,比北京上海还是能够承受。没有买房的千万别指望这些措施能够打压房价。这轮上涨远没有结束。


很多年前。。。朋友说这里政治有多稳定。。。我不以为然。。。。
最近看看报纸,治安好像开始有脱序的迹象,比起以前的新闻精彩多了。。。。

再看看,有很多大有为的青年加入各个反对党。。。。

我之前就觉得,其实小岛国家的政治形态都很类似。。。我觉得这里很像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20年前的台湾。。。。当然时代背景不同,所以新加坡可以借镜很多的国家,建设上当然会比台湾好。。。但是随着年轻人的跃起,思想的开放,反对势力也会慢慢崛起,即使政府想尽办法压制(如重新划分集选区,分散反对党票源,侧重于执政党选区的经济补助等等)。。。也会逐渐地失去既有的领导地位的,毕竟人民的知识水准开始提高,分析观察能力也更加敏锐。。。。执政党想像以前一样一手遮天,恐怕难矣。。。

所以,20年后的新加坡,可能就是现在的台湾,或许可能不用20年,因为世界潮流跟民主进程是越来越快速的。。。反对党崛起,某些政策的动摇还是可能发生的。。。。

再怎么说,这也是他们国家自己的事,身为外来人口,适应他们的政策是“本分“。。。我们也无权干涉他们什么。。。。如果他们的政府认为这种种的政策(买房,教育,紧缩PR数量等等),就能使原本徘徊,犹豫的PR成为公民的话。。。那是异想天开了。。。。殊不知,这些人正正好就是根本不在乎政府补贴,不在乎不RENEW RE-ENTRY PERMIT的一群人。。。。不然早10年前我们就成了公民了。。。

一句话,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畜。。。能到他新加坡,就能到其他地方。。。。就算PR只能买公寓。。也无所谓。。。。就是不做公民。。。


看了这么多评论,说一句很不讨好的话…

政策有其公平性,没必要抱怨太多…

就算PR密集区,一栋楼10%,20%,30%PR了不起了… 但是毕竟剩余还是公民为主体… 你不能转售给PR, 其他公民也不可以… 他们也是限制令的政策受害者…. 要抱怨的话,他们也得抱怨…

政策性针对PR是肯定的事… PR有伸缩性,不适合生存掉头就走… 公民不可以…
毕竟像是来网箱边上抢食的鱼,人家赶你可以回大海里去… 或者选择做网箱里的鱼,每天有的吃… 不过…


回复 6# hwwca

那几个是中国人聚集区?


看了,发现论题在跑动,说明大家心里都有一股“气”
作为平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继续当PR也不是爱国,只是国内还有些利益可以享受,
想当SG也不是说爱新加坡,只是为了那些蝇头小利。
怎么整得自己成为一个夹心人了。
国内的政策不明白,关系圈也随着远走他乡变得仅仅是一些表面的敷衍,
新加坡的政治不可以碰,因为连自己的祖国都要背叛的人人家也不信任。
哪怕是加了公民,人家也把咱们当新移民。
你就看政府的新组屋抽签,据说第一次买房命中率80%,认识的人去冲了全军覆灭。
政策是大方向,操作的细节在人家手上,人家要怎么看你就怎么看你。
成不了时代的弄潮儿,一切只能向钱看。
买得起的就抓紧时间买吧,将来政策再变也能以不变应万变,哪怕要交易也有点筹码。
买贵了又怎样,只要买对地点,买到称心就可以了。


我估计如果这手不管用,下一招就是刚刚加入PR两年内不许买房,从而减少需求。


我没逗你,老兄~
你看看昨天的报纸
我说的和老李说的一模一样
你是老李你也会这么干


别担心~
说话的方式不同而已。

有人娓娓道来
有人侃侃而谈
有人慷慨激昂
过一把雄辩家的瘾

哗啦哗啦多热闹啊~
能抢的早出手了


老李这样说过?分而治之?
新加坡总是在说种族和谐。
实行配额制,也不是分而治之吧。


惊见骨气帝


也不知道谁没搞明白….
我说的是,你的房子不能卖给pr, 这栋楼的所有公民也是不能卖给pr…


回复 113# yishun2009

这个政策嘛,各人分析得都有道理…

但是我个人的看法是,对‘新移民’课题的政治性,高过对‘房价’课题的政治性… 所以不需要太抱怨…

例如1: 大家都说被限制了是为了房价跌。如果这样,整体房价下跌,作为买方应该是利好的…

例如2: 假设限制令有下限,这对PR是绝对利好的… 只要参考为何市场上很多马来印度限制配额的房子都是底价成交…

另外PR聚集区形成主要是PR工作集中性造成的,不应该理解为穷人富人区别… 新加坡国民人均收入虽然是3500左右(含PR),但合理参考应该用收入中位数大概2500左右(含PR)… 若以PR做为几乎纯生产力和申请晋级限制,PR的收入中位数应该要高过公民收入中位数… (若计算人均资产,大概就不行了)

还有一点,朋友们考虑目前PR聚集区,要注意此区域近年是否有大规模翻新计划… 例如金文泰等,中介都会提醒PR避免这类组屋,所以PR%应该并不高… 原住PR大多数也会在BILLING DATE之前转换公民或者转售…


很明显,PAP在为大选拉选票!!


请去仔细阅读昨天报道的老李的讲话原文
注意,不是马宝山的


说的对~

人家下棋
我们旁观者清


其实,并没有给公民更多的好处,只是将PR的利益收窄


这个才厉害,政府既没花钱,又讨好了选民,一箭双雕!


实在不知道是哪篇讲话,有链接没?


一直在拉开PR与SC的差别,但为什么CASIO的限制却是一样呢,ZF想钱想疯了吗100块新币才能参观。


前天的晚报登的~


公民补贴计划选到了一些还重视蝇头小利的新血液。
公民优先措施又帮助了一些“损人不利已”的意淫。
大批大批的“talent”都在本地落地生花啦!
本地的优秀管理方法,永远是中国成为一流强国值得拜读的。


大选要来了,
这是政客收买选票的把戏。

拿PR说事,因为PR没有选举权。
削减PR的福利,ZF不需额外花钱,
达到满足本地人的优越感,安抚人心的目的。

他们不怕得罪PR,
将来需要时,政策松一松,
利益的指挥棒转一转,
还怕鱼儿不上钩?

各位想穿了
咱来此又不是要干政治的。
GCD都不指望,还指望别人的PAP.
他们玩他们的
咱们赚咱们的。

祝各位虎年发大财,赚尽天下的真金白银!
然后爱去哪儿玩去哪儿玩,
爱去哪儿花去哪儿花,
爱买哪儿的楼买哪儿的楼。
学李连杰,拿联合国护照。


就是,它玩它的把戏,咱赚咱的钱。只要赚的多,多收几个也不算啥。让它惯坏它的子民吧,这样它的竞争力只会越来越差,咱天朝的就越来越强了!


话虽不那么中听,但就是这么回事儿~


呵呵,正是我想说的。


赚钱是王道!


    新加坡大选过了,政策又会变回来的,现在是讨好新公民那一投票而已。

看多了,就了解新加坡政府的把戏了。


有钱买私宅的人和买 HDB 的人是一个消费阶层吗?

私宅和HDB是一条绳子上的2条蚂蚱,二者是相互影响的,不论哪一个消费阶层,是投资还是自住,不应该分开考虑。以前本版讨论投资私人公寓时,也有人认为豪宅不算公寓,差一点没把肚子里的东西吐出来。

你的观点太可笑了,不是黑的就非说成白的,做人怎么这么极端?还有那么多 color 可以选呢。近的房子找不到或者买不起,那就再远一点呗,干嘛就非得去住那些反对党的不好的HDB然后一脸的委屈的样子?

1)比较一下马林百列和附近haig road的组屋,他们岂不是私宅,也不是反对党区的。

2)不是跟你说了吗,因为我是穷人,因为反对党区HDB便宜,我才不得不买呀,不得不住在“贫民窟”,如果我有钱,我会选择哪个地方吗。

3)我举的大巴窑8巷,只是个例子,建议去查一下字典“举一反三”是什么意思。


   巾帼不让须眉,比那些为了点“蝇头小利”而丧失做人原则的男人,有骨气多了。

特此说明:如果那些真的为了新加坡而加入SC,从此“一心一意”的献身于新加坡,仍然是值得敬佩的。


加入新加坡国籍就叫背叛祖国啊,这个帽子好大啊。


觉得这种人很难找到自我,
连自己的祖宗都忘了,
中国人少这么一个也不少


昏掉了。新加坡创建者的祖宗是哪里人啊?

真爱国的都回去大陆吧!在人家的土地上,就得乖乖听人家的话,回大陆也得乖乖听上面的话。不听话的,在地球上都是不受欢迎的。


就是阿,拿着这里的高薪水,享受着坡国的平价福利房,还要高姿态宣扬:我才不稀罕你的国籍呢!这样的人,与拿了PR回国炫耀的,一样层次。
   
保留中国国籍,最大的好处无非就是打算以后回国定居方便而已。但去哪个国家开会、游玩都是繁琐的第三世界待遇签证。人各有志,走自己的路就好。


保留国籍未必是为了回国的那一揽子利益,加入新籍也未必是为了政府的那点点补贴,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心里的一个坎吧。
因为工作关系,每天早上跟着听国歌升国旗,虽然也会被感动,但仍然无法有“祖国”的认同感。


所以说得不到的,才是最美的。 放弃中国国籍了,得不到后,才觉得当时曾经拥有多么美好。 HDB多好啊,很多人都想拥有, 得不到的天天等房价跌,等政府给优待,拥有后,又天天盼着飞涨。 所以呢,就成了,越等越买不起,越买越高级, 人都是这种心理。 没有房子时候, 3房就够了, 等有了房子,5房,EA都不嫌大,等有了EA, 还想着EC。 我刚买的时候,当时想4房,够了。 现在天天在看CONDO, 和大的EA。 如果是买EA,就卖4房, 如果是买CONDO, 就多买间,4房HDB出租,CONDO住, 所以人都是天天追求的
希望大家都努力买第一套房子。


这话我是同意的。我觉得,有坎的,多半是未曾在国内工作过,还保留比较美好儿时回忆的;或者年纪比较大,还保留着国内公费医疗福利的。

我比我先生在国内曾工作的时间更久,对许多无奈现状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当初换国籍的主要动因是为了他出国去开学术会议方便,我跟着他一起换,一点犹豫都没有。

有时间时,去天涯杂谈多转转吧。哪怕不少帖子已经被和谐了,但很多很多现状还是非常的令人心寒!
真正爱国的,别只在这里高调嘴上说说而已,都回去故土,洒下你们的青春热血吧!但愿能结出一些美丽的花朵出来。。


不管怎么说,大伙儿也都算是为国内目前的就业困难做出了贡献,
狠狠地把新币赚到手,那才是真功夫。


我个人觉得选择自己的国籍是任何一个人的权利。
完全没有必要提到什么爱国方面。
这两个没啥必然关系。
到现在我都不明白,什么才叫爱国。
有什么定义的尺度吗。
哪位觉得自己是爱国模范的,请帮我解答一下。


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吗?弄不明白的话,把自己的帖子从头再看一遍,看看那些荒谬的“如果。。。因为。。。所以。。。”是怎么出来的。


如是清华B大给你先生个教授,而且涕泪请专才。你们未必最终成行。为什么?北京的房价!无法有尊严地回去。在北京没套老宅,很难回了。海归能尊严地回的没几个了。

所以,这不是爱国问题,是人生投资选择问题。当年钱老,是十个美国战俘换来的,现在谁想这个待遇?

有个长得比较中国民工的阿叔,不巧还算本地专长来的,一去理发人家就心疼地问“做什么建筑工的来多久?”,出差一上出租去机场可能司机友善地问“回去乡下建房子了?钱赚够了?可拿麻袋背啦?” 还有次去巴刹去买菜,有位义正辞严的Aunti说“我不卖菜给中国人的。”这位阿叔想了想,什么国的方便我还是不要了吧,至今差不多二个月一次要去米国使馆签证,不觉麻烦。因为在他看来,他不是入籍那么简单,还要换皮,更名,说“我不懂”。。。。难啊?

二天前那个被无端骂婊子的那个阿嫂可能冤的是,自已早已入籍,却中国人皮。几个下车一起帮讨公道的,可能也是一眼就中国人的。报纸的角度骨子里还不是为入籍有中国皮的中国女人正名的吧!

所以,我的提醒是,入籍考虑下会不会一下被别人看出中国根来啊!

所以,MM很正确,要融入,支招不要中国人扎堆混。本地有几大综合论坛,IT的,车的,财的,sgforum,人满为患。建议还是试着去那边去融入。别以我无法去为借口,如费尔巴哈“前脚踏进唯物主义,后脚还在唯心主义的门里。”

我也建议买本如何说singlish的书,美国人写的,有好处!把自己的“中国皮”抹掉,不是不爱国,为的是体面的生存!

另外,建议买本上任中国大使离任后写的书看看,他好象换到泰国也蛮高兴的,当然他是入不了本地籍的,对吗?

至于国内,每个人没碰过那么多可怕的事情,只是中国人太多了,中国媒体太容易找新闻了。美国每一个公民没多少机会碰到枪击案的,一个道理。大的与小的,没法比的,别“害怕”国内,回去住住就知道了。

深水。。。。。我的回复绝无攻击你的意思,只是另类一下哈!


我也建议卖本如何说singlish的书,美国人写的,有好处!把自己的中国皮抹掉,不是不爱国,为的是体面的生存!
————-经常跟新加坡本地人混在一起想不变都难,我普通话都不会说了,动不动就【鸟鸟鸟】还拉得长长的。时间久了口音会磨没有掉的。只是外貌打扮怎么看还是一个中国女人。我尝试新加坡一点,但是很辛苦。

做回自己是件快乐的事情。
中国女人大部分都较新加坡女人爱打扮,摩登一点。


上贴是睡了二觉,半夜起来顶的。在国内时,一觉大天亮,没时间这么干,很多人有这个经验。

有因为热得受不了回国的,有因为不能睡整夜回去的。。。。。与爱国没关系。


    习惯就好。
看看那些明星,哪个不要熬通宵的?有的是连续通宵拍戏咪一会,他们还不是照样神采飞扬高鲜靓丽??

当然了我不是明星我还是要睡觉的,走了。
晚安!


好的我也去睡第三觉去,你是本坛的明星!


天地混沌何为国?
沧海桑田国为何?
邦国的概念
是人类政治的产物
强加于地球之上

在政治动物眼里
有国有家
以国为家乃至家天下

在自然界万物眼里
只有家没有国
万物繁衍生息而已

人类的文明教我认识爱国二字
以及与之相关的战争历史

如果硬要我在生我的土地
与生活的这个小岛中
作出爱国不爱国的选择
真是扯淡!
不知道自己算哪根葱
奢谈爱国二字

但我知道我的真实的爱:

我爱妈妈
我爱亲人
我爱朋友
我爱自己和人家的小孩
我爱善良的大人
我爱小动物
我爱自然美景
我爱上网和阅读
我爱运动
我爱吃菜不爱鱼和肉
我爱睡觉做美梦
我爱帮人后的满足感
我爱被爱的感觉

呜~
这些是我身为人类所眷恋的
没有这些
我宁愿去漓江变石头

其他的东东在咱眼里
嘿嘿
跟天上的浮云、水里的泡沫
没啥两样


你的回复的确很另类。我首先要给你的答案是:国内的教授,哪怕是很著名大学的,在海外都很难有同级的岗位会给他们;除非是外面混不下去的或有家里特殊原因的,否则多半都是怎样都不愿回去的。换句话说,海龟容易,再想出来就难了。(英文生疏了、学术变差了)

几乎所有不笨的人都知道,在国内,并不是搞技术与学术的好地方,而是搞人际关系为主,混日子的好地方。国内多少的教授还在正经教书,而不是在想法设法弄钱?某南方著名大学的朋友曾坦诚相告:他们的PHD学生都是自学为主,很难见到导师的。她自己身为教职员工,非常清楚这些状况。

教书育人的都这样,其他行业也是可见一斑。

我自己原先是在医院工作的,被色狼顶头上司欺负了很多年,就因为我不会顺着他的心意做什么额外的事;而医院是有编制的,没硬关系很难调动走人。我在最艰苦的岗位上,战战兢兢地做着自己本分内的事,一做就是好几年,还时时承受着势利眼同事的冷落。毫不夸张地讲:嫁到新加坡的3、4年内,我都还会做噩梦,梦见自己在原先岗位上的孤苦惨况。幸好醒来是身在新加坡,真是感谢上帝!

至于你提到的什么要学装新加坡人,这种事情大概也只有您这样另类的人才会去做。新加坡本地人在不少老外的眼里其实也没什么;华语讲的不标准,英文也不标准。跟港人那样,藐视大陆口音的,其实多数都是很少见识的土人。有见识、有博爱之心的坡人与港人,那也是不少的。

但是,国人又在外面做了什么呢?大学学历的女生在新加坡河酒廊陪酒;在芽龙歌厅卖唱。。陪读妈妈的政策,又令不少弱女为了生存而自甘做人情妇。

要别人看的起,要先自重。但愿中国国内的硬件建设上去了,软件(国民素质)也能早日跟上。


回复 151# xuemei166

    曲高鹤寡之吟唱,曾投你一票以释感叹。


回复 152# 深水冒泡

有很多国家的经历,深感地球人类一个字,“人”而非神。

当你责国内学术水平一塌糊涂时,新加坡已经要不到该要的中国人才。看看几所大学和研究所,有几个不是中国教出来的人,你说学术水平不行,现在是招不到国内的一流人了。我就不说中国2009年公布了多少世界第一的实用技术了,每次是令人大惊的。在新加坡搞研究,一个purchase,短一个月,多则累年,说科技如何如何,唬人啊。有个大学,现在已是国内什么人都能来申请master了,真不敢相信还是数二的国立的。哈哈!

再说现在本地大学教授出现急速返流国内的风潮,回去的惊叹,“趁早”啊。

说到教育,这次小六会考,一不小心让国内来的一个“半熟”的学生,英语本来一塌的当上了状元。中国教育不行吗?这不是选来的。如果那天出台个外来与本地单独考分招生的惠“本地”人民的政策,我不吃惊。小六会考等前列,太多我们这些中国来“赚钱的”家庭孩子了。

你的经历我很同情,真的。不过国人在新加坡为什么干这么多不堪之事?有市场!男人色不是离开的理由。新加坡的老uncle很出名,只是法律杖刑管着呢。中国女人,只是市场经济,如果法律不许,新加坡会这样娼盛,坏人家庭?

你的贴中其实已说明,二地一样不堪。只是你从江河水中跃出,跳入纯净水中。好坏你再过几年再下结论,若感觉的评论不是另类,记得给我个个人消息。


国外教授,国内走穴捞钱,这个现象很普遍,可是新加坡有几个人中国能人能站出来说一声,清华B大我才不看一眼呢?

其实是,回去只能去二流大学的还得走趁早,回不去的和不想回去的,只有呆在这里亚洲??排名的大学里啦。不过请记住,他们都只招“学术水平不行的中国教授培养出来”的二流中国大学的学生。可能是出于归化这些学生,引导他们有学术道德吧!所以,这些教授,很高尚的来!!!!!!!!!!!!!!!


呵呵,请区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无可否认,国内的基础教育还是相当扎实的,本科的教育也还算规矩。

聪明人,学啥都快,只要肯学加上时间问题。我有个西安交大研究生毕业的朋友,去了香港中文大学读博,结果发现,自己在国内学的,与外面脱节太多了。。学起来很辛苦。当然她是很努力的人,天分也好,遇到的导师也是很认真在教的,慢慢也就跟上了。


新加坡的老uncle多半都是每天早晚一张报纸,整天去读大腿、丰胸的所谓新闻,人能不被影响吗?

新加坡的华文媒体,应该向上海的新民晚报或申江导报学习。人家的格调高了很多,销路却一直很好;恶俗媒体,害人匪浅!

本人结婚8年多,除了在香港3年,其余时间都是在新加坡,应该在本地的时间不算短吧,还是依然很喜欢这块相对的“净土”阿,呵呵。

偶然回国去呆2周,我倒是不太习惯了。地上到处痰迹斑斑;交通污染严重;人心态非常浮躁。。看见以前的某同事眼神很吓人。。她的老公有钱了就明着找N个女人,她自己为报复他也与某已婚同事很公开地做情人;但她的眼神,是多么的绝望与冰冷阿!


中国高等,我们都算吧!
其实,中国吃的是中文的亏。若全世界人挤向中国刊物投稿时,中国教授的学术水平自然上去了。不信你去看看日本国内期刊。
国家的影响力是无限的。那需要时间,这就是你说的软实力!

软实力不等于国民素质,这二者不一回事


发觉您还是比较理想主义的,呵呵。

前段时间与先生一起去了四川某著名大学,那里有个海归的PHD,在国内混得算不错,收入颇高,也受领导重用。。但聊起来,也是很遗憾以前学的,没在这里派上什么实际用场。他们倒是充分发挥了她的海龟背景——让她整天忙着接待外事人员!

该校某校长恳切希望能被邀请到新加坡做研究一年。哪怕他基本看不懂这里的英文书,哪怕他愿意自行(公费)解决相关费用,他也希望能到外面镀层金再回去,这样,他的资历又能上一个台阶了。。


        谢谢回复,我感觉自己的回复进入灌水阶段了,到此为止吧!不可离题太远,祝你幸福。不过也遥祝中国千千万万的以前的你幸福。

当你感觉纯净水有点缺氧时,当你感觉克林登和陈世美全球都盛行时,我们再来“赛”贴!


不好意思,再回你一贴,谈谈我的理想主义。

首先肯定你说得是很正确!

其次,我的理想主义有点怪胎:理想主义—》梦想主义——》理想主义again。

可能你没看懂,这可能就是少年时被逼学钢琴,和成 人后苦炼钢琴打算以此为业如出一辙吧!


呵呵,的确有点偏题,从新加坡政治聊到大陆的情况。。不过,这些也是与“新移民”话题相关的。

看了你刚刚的回复,我觉得你也是被某些国内常见的恶俗媒体给洗脑了——以为男人有外遇是正常的,没有才是不正常的。。希望你以后的太太别是同样的想法就好,否则你们干脆就别要孩子了吧——无辜的小生命没必要从小就承受父母同床异梦的巨大压力吧!

呵,希望大家都走好,走稳,不被路上的玻璃渣划破脚底。。


很久没有来了,看了大家的回帖感慨万千。一只觉得自己是边缘人,既无法这地融入这里的社会,也无法再在融入中国的环境。以前觉得新加坡人很势利也很无知。还很清楚地记得我刚来的时候,我的经理问我们上海的家里有几亩地几头牛,对中国人也有非常歧视的想法。十多年了,相对来讲现在的新加坡人已经好多了,对中国人的歧视没有那样深了。不过话说回来,这个想法是多年来没有变过,就是新加坡就像一对天才的父母生了一个白痴的儿子,而我们就像是他们请来的女佣,一旦儿子和女佣发生争执,永远是女佣的错儿不会是白痴儿子的错的。所以每次在大选之前政府必有一番动作的。


新加坡人祖宗哪里人都不要紧,他们现在和中国人就是没啥干系,
他们是新加坡人,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在,新加坡从来没和中国站在一起。
今天我在新加坡,遵纪守法,合适的时候自然会回祖国。

记得你还是NTU的academic staff?
我在NTU,NUS呆了这么多年,真是看错像你这种做研究把脑子都做坏了的人。
要是你早生100年,估计就可以帮日本人做个翻译官了


一点没犹豫??哈哈,那就去英勇就义吧。
真是枉费政府培养了你和你老公,从幼儿园到大学,
你们的下一代,那才是真的和中国没任何干系


搞了半天是个dependent, 我说一个NTU的academic不至于这么落魄。
为了点蝇头小利连国籍都不要了。
开口闭口的说中国人不是,真是庆幸你叛逃了,我等以后听你再骂你的“同胞”。

你以为这些中国人愿意么?还不是生活所迫?
不同的是人家卖身体,你出卖忠诚。


回复 165# 甘蔗汁

    兄弟,别别别。。。。。。。。。。。。。。激动!话有多种讲法,只是别骂别损别急。
    古语云,堂中教子,房中教妻!
    几十年前归化的,或几年前才归化的,会痛心,中国人的“软实力”不行,都输出啦。


whyyyyyyyyyyyyyyyyy?
虽然不知道她学的是什么专业,
但是她既然是好学而且又是有天分的人,
为什么到中文大学去之后觉得与外面脱节太多呢?
就我的专业来说,本科,研究生学的课程都是基础课,专业课要么是经典理论课程,要么是翻译的10年内的国外教材,
有资源跟踪研究热点,有机会去参加学术会议,毕业必须发期刊论文,经常听院士访问学者的报告,业界最著名的公司都会上门宣讲招聘,
网络发达,可以直接上伯克利的课程,工作后还可以喊学弟学妹下ieee的论文,
图书馆馆藏丰富,经典教科书,国外原版书籍都能随时免费阅读,
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她自己想学,怎么可能“脱节”?
另外一个方面,你说得好像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习还是以join lecture为主,
那你应该没有攻读过国内的硕博学位?国内的硕博主要靠自学,导师做的是创造环境,申请课题,确定方向的工作,最多小老板和你一块干活,可能会教学生不少东西,但是绝对不是lecture的形式。
也许国外的教学方式不一样?


发一个中移动老总秀英语的帖子,那是前天,对吗?
Google这个“爱哭的孩子”也在场,就是他在夸,网上有实录过程的,想不到吧!这是继比尔盖茨被因说中国互联网的控制不过份,美国人大骂其叛国,又一大新闻。
当年,我第一次在某国做博后,惊叹其国先进。可有一位该国人跟我讲,多年后我们可能要去你们那儿去博后了。想来实在感触这位兄台。也有一个说,我们很想去中国发展,你为什么有心还来我们这儿呢?
外国人已经到了如此激进争取在中国的“权利”这一步,有很多离国太久的人,却越来越不觉得了。
如果中国未来长期待外国签证,如奥运时一般,就现在的美国了。

最近股市为什么一直跌,实是中国要加息给吓的。
这个中国央行也损,你不早点加了得了。利空出尽,我们等抄底外国股市呢!
又偏题了,各位对不起啊!
=======================================================

http://news.xinhuanet.com/internet/2010-01/30/content_12903668.htm

谷歌CEO:没想到中移动王建宙英语这么好 图
2010年01月30日 16:11:55  来源:新华网综合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王建宙在达沃斯论坛现场

    瑞士时间1月29日下午消息(北京时间1月30日凌晨消息),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在达沃斯论坛现场提问环节,用流利英语与现场交流,赢得全场喝彩,谷歌CEO称“没有想到王建宙英语说得这么好!”

    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下午出席达沃斯“21世纪商业领袖”分论坛,论坛工作人员特别在他的嘉宾座位上放置了翻译耳机。

    王建宙走上台后,一言不发戴上耳机,静听着嘉宾的讨论。主持人逐一向各嘉宾提问,轮到王建宙时,他突然取下耳机开始用流利英语回答问题,会场顿时响起一片掌声、笑声和喝彩。

    王建宙有点意外,愕然望望左右。他身边的谷歌总裁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正笑得前仰后合,拍着他的肩膀说,“我们都没有想到你英语说得这么好!”王建宙谦虚地笑笑,继续回答主持人的问题。

    不过发言结束,王建宙又重新戴上了耳机,继续认真地听着其他嘉宾发言。(新浪科技讯 彭琳 发自瑞士达沃斯)

达沃斯:勤快的比尔?盖茨 抢眼的王建宙图

    为期5天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进入第三天,参会者热情依旧高涨,他们或宣传理念,或热衷倾听,全身心投入这色彩纷呈的思想盛宴。其中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勤快地参加各种研讨会,繁忙异常;中国移动通信公司总裁王建宙意外地用英文发表演讲,表现颇为抢眼。


   
同意,呵呵。


同一个论坛。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 应中国要求避谈谷歌事件
(2010-01-31)

  (达沃斯彭博电)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应中国的要求,并没有讨论美国网络资料搜寻公司谷歌要退出中国市场的问题。

  德意志银行总裁约瑟夫·阿克曼说:“中国不要谈谷歌的问题”。阿克曼是本届年会的联合主席之一,他在访谈中说,中国副总理李克强把话说得很清楚,“谷歌稍作退让”。

  连谷歌总裁埃里克·施密特也没有提及中国。

  两场以中国为主题的讨论会也没有提到谷歌。参与讨论会的有美国铝业(Alcoa Inc)公司总裁克莱恩菲尔德和全球最大私募股权公司百仕通集团(Blackstone Group)总裁史蒂夫·施瓦茨曼,代表们讨论的是中国中央电视台财经新闻主播芮成钢所说的“自以为是”的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误解。

  在会后,芮成钢和施瓦茨曼都拒绝谈谷歌问题。克莱恩菲尔德则说,若讨论会谈及谷歌,他将会发表意见。

  摩根大通的数据显示,谷歌在中国的营业额预料今年能达6亿美元(约8亿4000多万新元)。谷歌本月说,其网站遭人以精密的手法侵入,来犯者的目标是人权分子。谷歌为此恫言退出中国市场。谷歌系统是中国使用率最高的网络搜寻系统,若它真的推出,就会失去全世界最庞大的市场。

  在美国檀香山的研究机构“东西方中心”的中国事务专家麦克纳利说:“中国只要人们讨论它的正面事物。”

====================


我要是像某些人,要是觉得生活在另一个地方百般不自在,我早就自觉的打道回府了。一边儿留在这里每天遭受无穷无尽的白眼和愤愤不平和生活压力和言论不自由(这是那个著名的大姐-大嘴姐姐的著名的观点之一),一边儿还要瞅着机会就骂当地人当地社会当地政府几句。累不累啊?每天争来争去就这么点破事,你丫要是有本事,早就回国去发财了,还有时间沦落到这小破坛子来发牢骚?


当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人民币结算后,加入公民你可不要挖空心思在中国找原来的亲人换人民币保值保稳啊!原来的罗杰斯,现在的索罗斯,都在排队进中国,因为怕,一个找新加坡,一个找香港做落脚点。。。。。。
自古“识时务为俊杰”。我们这些以赚钱为大的人,只有看大鳄的动向了。
你们爱自己新选择的“国”,而不是上帝先天分给你的,不在我贴中讨论范围之内。请万勿据此跟贴,伤神,对吗?


不能不顶


:handshake深表赞同!那个儿子被惯坏了。


申请公民,确实无涉爱国与否,爱国不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不是一个护照所能束缚的,曾经和一个马来西亚华族大妈谈起她的家乡福建,言语中和眼神中充满了怀念和骄傲。
相信申请公民当然也不是为了蝇头小利,也许在你看来是一些蝇头小利,但在别人看来却重如泰山。个人的经历和条件不同,会有不同的解读。每个人想要申请新公民可能都会权衡利弊,看看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重要的是得到的能不能补偿失去的,失去的能不能重新得到。


楼上某个人的回帖真是极端,脏帽子一顶接一顶的,这样喜欢拔高了骂人,还真的适合大陆这块热土了!

懒得再跟这种素质的人说些什么。爱咋样就咋样吧,走自己的路,让某些人难受去,哈哈~~


有些人就是不知足, 有了PR,在这里能生活,又不肯放弃国籍,还要求新加坡政府给一样的待遇, 这是别人的国家, 新加坡人最喜欢抱怨, 他们是公民一抱怨,政府就自然的保护。
说实话,真正抱怨的PR, 也只是低收入的。 那些高收入的PR。他们就算成了公民也没有福利。 家庭收入超过8000,就没什么补贴,和买HDB。也更没有HDB贷款。
所以别抱怨了, 努力赚钱吧。 新加坡政府是公平的。 本来讲,PR是外来人才。 不是外来的低收入者。 想想当时怎么拿PR的吧, 是因为当时人口缺才招你进来,还是本身厉害,是人才招的。 既然PR是人才,收入中高,就本应努力去买公寓, 别在那里和普通低收入的公民去抢3房,4房HDB, 至少应该买5房,EA。 你自己问问就知道,就是公民买了5房,EA,公寓也没有补贴了。 所以新政策对中高收入的PR几乎没有影响。因为能买房子的,早买了, 没有买的,就是买了偏的地方,还可以买辆车。


    深水,你在贴子中对我用到了“被洗脑”,“幻想”等等词,这不是一种尊重人的表现,其实我可能比你在外时间长的多,应该是受资本主义影响更大。
    我是很痛恨网上胡乱骂人的人,我的贴子所有都没有这个意思,请你不要误解为好。不过你也记得要尊重别人。其实上面我退出讨论,实在也是因为你用词有些欠妥,我又何必自讨没趣呢?


哈哈,我上面提到的那个人还不是你。我还是在蛮认真回你的贴子的。不过,当你暗示说克林顿、陈世美是很普遍的时候,我才指出这很可能是被媒体洗脑的结果。

至于理想主义,我前面也说了,未曾在国内工作过的人,很可能还是儿时美好记忆占据了印象的大部分。而你自己也承认了自己是理想主义。好了,不说了,误会澄清就好。


俺路过,不参加辩论。。。不过,很明显还是您素质修养高些


回复 181# 深水冒泡

    我是替你着想,不要生气。
    我不怕被骂的,有些贴子出来就是会被骂的,但是我要表达一种看法,即使能对一个人起作用也行。
    论坛是个公共场所,不光是中国人来这,本地人也来。原先我们大家都是中国人,维护中国人的形象是人人有责的。也让别人看到,素质在提高。
    谢谢你,大家都心平气和,多好啊!


谢谢你的替我着想。问题是我并没生气,之前回你贴时的状态也是自认比较平静的,所以,我才写了这些相当坦诚的长段对话;之后也认为我们之间是有了误解。

很同意你下面的这些话。素质提高,各人从自我做起。


一谈起更换护照问题、是否海归等敏感问题,各人看法都不同,有争议也是正常的。不正常的只是某人文革遗风的上岗上线,乱扣叛国大帽。

大家尽量和平地各抒己见就好。吵翻天,就这些争议来说,那倒还不至于。


以下这个美国财政部昨天发布的报告会使你触目惊心。你会感觉到美国整个金融商业系统有多么腐败不堪,且已到了不顾国家安危这一步,而且这是大面积的现象。
闹了这么大的经济危机,我们每个人都损失很大。米国发绿卡,不能要啊。哈哈?!?!?!?!?!?!?!?!?!?!?!?!?!?!?!?!?!?!?!?

http://finance.yahoo.com/news/Wa … p;asset=&ccode=

By Daniel Wagner and Alan Zibel, AP Business Writers , On Sunday January 31, 2010, 7:29 am EST

WASHINGTON (AP) — The government’s response to the financial meltdown has made it more likely the United States will face a deeper crisis in the future, an independent watchdog at the Treasury Department warned.

The problems that led to the last crisis have not yet been addressed, and in some cases have grown worse, says Neil Barofsky, the special inspector general for the trouble asset relief program, or TARP. The quarterly report to Congress was released Sunday.

“Even if TARP saved our financial system from driving off a cliff back in 2008, absent meaningful reform, we are still driving on the same winding mountain road, but this time in a faster car,” Barofsky wrote.

Since Congress passed $700 billion financial bailout, the remaining institutions considered “too big to fail” have grown larger and failed to restrain the lavish pay for their executives, Barofsky wrote. He said the banks still have an incentive to take on risk because they know the government will save them rather than bring down the financial system.

Barofsky also said his office is investigating 77 cases of possible criminal and civil fraud, including crimes of tax evasion, insider trading, mortgage lending and payment collection, false statements and public corruption.

One case concerns apparent self-dealing by one of the private fund managers Treasury picked to buy bad assets from banks at discounted prices. A portfolio manager at the firm apparently sold a bond out of a private fund, then repurchased it at a higher price for a government-backed fund. A rating agency had just downgraded the bond, so it likely was worth less, not more, when the government fund bought it. The company is not being named pending the outcome of Barofsky’s investigation.

Barofsky renewed a call for Treasury to enact clearer walls so that such apparent conflicts are less likely.

Treasury said it welcomed Barofsky’s oversight but resisted the call to erect new barriers against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new rules “would be detrimental to the program,” Treasury spokeswoman Meg Reilly said in a statement. The existing compliance rules “are a rigorous and effective method of protecting taxpayers,” she said.

Much of Barofsky’s report focused on the government’s growing role in the housing market, which he said has increased the risk of another housing bubble.

Over the past year, the federal government has spent hundreds of billions propping up the housing market. About 90 percent of home loans are backed by government controlled entities, mainly Fannie Mae, Freddie Mac and the Federal Housing Administration.

The Federal Reserve is spending $1.25 trillion to hold down mortgage rates, and millions of homeowners have refinanced at lower rates.

“The government has stepped in where the private players have gone away,” Barofsky said in an interview. “If we take government resources and replace that market without addressing the serious (underlying) concerns, there really is a risk of” artificially pushing up home prices in the coming years.

The report warned that these supports mean the government “has done more than simply support the mortgage market, in many ways it has become the mortgage market, with the taxpayer shouldering the risk that had once been borne by the private investor.”

Barofsky’s report echoed concerns raised by housing experts in recent months, as home sales and prices rebounded. They warn that the primary reason for the turnaround last year has been billions of dollars in federal spending to lower mortgage rates and prop up demand.

Once that spigot of cash is turned off, they caution, the market will be vulnerable to a dramatic turn for the worse. Daniel Alpert, managing partner of investment bank Westwood Capital, wrote in a report that national home prices are bound to fall 8 to 10 percent below the lows of last spring.

“The lion’s share of the remaining decline will occur in markets that saw sizable bubbles but have not yet retrenched,” he wrote.

Officials from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counter that massive federal intervention has helped the housing market stabilize and prevented more dire consequences.

Barofsky’s report also disclosed that, while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has pledged to spend $75 billion to prevent foreclosures, only a tiny fraction — just over $15 million — has been spent so far. Under the Making Home Affordable program, only about 66,500 borrowers, or 7 percent of those who signed up, had completed the process as of December.

He said the key to preventing future crises is to reform Fannie Mae and Freddie Mac, create and improve loan underwriting and supervision of banks. He stopped short of endorsing specific proposals for overhauling financial regulation, but said many of the proposals would go far to improving the system.


呵呵,本来开帖是让大家谈谈看法,发发牢骚,没成想扔了个炸弹,看来有很多话题还是十分敏感的。
人多手杂嘴也杂,不过大家都是成年人,很多都是很有身份的人,吵架可以,骂人和人身攻击就免了吧。


关注一下这份报告对今天STI的影响。


移民的问题,归根结蒂是个对原住国和现住国的评价问题,当然这是结合了个人实际。
短期看好的拿绿卡为止;
长期看好的一直追到公民;
论理由可是人人有理。
建议不要再争执,甚至出现攻击政府,这是哪个社会都不容许的。因而还要提醒大家注意法律问题。

最后,讲个故事,作为本周开始:

有一友教子有方,循循教女多重学业万勿早恋,
一日,其女好奇问曰“比二该斥之子给我封情信,回与不回?”
友不假思索,“干吗不回?这么好机会!” 其女窍笑。

祝各位新的一周,和气生财,不过万勿抄错底耶


奥巴马对华尔街出招,想平民愤,对纳税人有个交代。看来斗不过这些老狐狸,太多利益纠葛了,感觉成了金融怪兽了。
微软的股票跌,比尔盖茨最近动作很多,在谷歌的事情上讲话耐人寻味。又捐千个亿给开发艾滋病疫苗基金,救非洲儿童。与华尔街有没有什么关联啊?
中美也是开始互掐,谷歌事件、台湾军售,你一拳我一掌的。看来奥巴马火烧屁股了,有点气极败坏的意思。目的是逼着北京救市么?
你分析一下~


千万别太拿自个儿当根葱

– 与所有平凡人共勉


昨天无意间看见一篇蛮有意思的文章,贴出来给大家看一下。

=============================
你还海不海归?最新国内情况对比报告

作者:Messeschmitt

我去年末回了趟上海,不仅走马观花,也与许多在上海的朋友深谈了职场的情况,颇有感触。希望能对想回国发展的朋友有点帮助。

如果你不看本文的其他部分,那就请看这一句:

除非你在国内有过硬的关系,不要指望你的海归头衔会得到什么认可。

以下是在上海的情况:

1。海归是不希奇的。别说海归,连纯种外国人都满大街的跑。留学的呢?别人不知道,反正我听到的七大姑八大姨个个都有小孩出国留学,遍布全球各地。

2。上海是超级繁华的,这估计也是诸多海归眼馋的地方(澳洲相比之下像乡下?);但请注意:这和你没有半毛钱关系。这次回上海,感觉商业化的程度是悉尼没有办法比的。淮海西路上面的巨型豪华购物中心,有10个以上QVB那么大,里面一尘不染,全部都是的D&G, LV, Prada之类的国际一线品牌旗舰店。但是请记住,存在这种地方不等于你消费得起这种地方,这样的购物中心是为中国的特权豪富阶层准备的,而你,照样只能拿几千RMB的工资。还有陆家嘴,搞得跟曼哈顿一样,去那里上班非常风光,但再请你记住,就算你在金贸大厦顶楼工作,你拿的还是几千RMB的工资,金茂高不等于你工资高。这就要谈到下一个核心问题:工资水平和消费水平。

3。不要以为你是海归就有高工资。能给你个几千不错了。我有德国的朋友留学9年回来,一口流利的德语,但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当个小职员。高工资也是可能的,一IBM做SAP contract的朋友月薪有2W,但代价是:

- 人家是05年名校本科毕业到今日的工资
- 常常全国各地跑,没有节假日概念,加班到半夜是常事

能不能拿2W,你自己掂量掂量。

还有个问题就是:在上海打工,你随时可以被替代。就拿SAP为例子,我发现做SAP的实在太多了,满坑满谷的都是,问之为何都做SAP,答曰:来钱。但请注意了,SAP是一个开发成熟的系统,放在中国做的部分只是技术含量最低的实施和维护部分,因为中国人便宜。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也一样,每年都招大量的大学毕业生,不限专业。为何?都是进去做牛做马的,一般人2年都逃出来了。能挺到第5年你还活着的话,恭喜:你有2W的工资。不过,该炒还是炒你,做了10年SAP被炒掉的都有。你觉得你能干不应该被炒?想想吧,你那两万工资,公司可以用来雇好几个三千块的便宜人呢,反正都是体力活有啥你能干别人不能干的。去年金融危机就更NB了,HP之类全员减薪25%,雇员还不得忍着?没炒掉你已经可以去烧香了。

此外,别以为2W你就是高级白领阶层了,2W在上海如果没有外来支援,也就能混个小康而已,因为:

4。上海消费水平是非常高的。跟悉尼水平差不离。不相信?我来告诉你:

- 饮食:当然是上海便宜——如果你只下小馆子,只在菜场里买菜。如果你要下高档馆子,买高质量的肉类和奶制品,售价绝对值虽然仍比澳洲低,但绝对高于1:6的汇率比例。 此外:要买到与澳洲同样质量的商品,你得付出更多的钱。进口食品在上海比在澳洲更贵。进口瑞士巧克力的价格上海要贵一倍。简单来说,你要凑合可以,如果想有与澳洲同样的食品质量,你要花更多的钱。别的不说,国内的牛奶一股抗生素的味道,酸奶稀得和水一样。

- 出行:国内合资汽车价格比澳洲略低,但低不到哪里去。而且很多合资车型相比国际同类车型是缩水的,你如果在国外开过,回国开同类车会很不爽。想买进口车?托进口税的福,你就多准备40%的票子吧。哦对了,上海牌照4万块。另外注意了噢,汽油是和澳洲差不多一个价的,6块人民币一升。还有,上海堵到无以复加,高峰期时高架就是停车场。不想开车就去挤地铁和公交吧,能挤到你没脾气。

- 进口化妆品和奢侈品比澳洲更贵。

- 房价:哈哈~告诉你在上海的房价与在悉尼是一样的。中山公园附近的房价是4W一平米。新天地附近是十几万一平米。相比之下,悉尼在Rhodes/Liberty Groves这一块的新房子2室是60W左右,120平米以上。自己掂量吧。

再一个就是心态问题。在上海这个浮华空虚的城市,你的心态是不可能会平衡的,随便聚个会,台上台下都在攀比。人家开个BMW7系,你在大街上拦出租。你会爽么?在澳洲我无所谓,因为澳洲没有攀比的氛围,在上海,能无所谓那算你神经大条。

至于政=治,民=主=自=由之类的大话题咱就不说了,免得被河=蟹。就说几个亲身经历:Youtube不能看,处处过滤词,上个网都得受管制。回国后我连blogspot的部落格都上不去,Firefox的收藏夹同步插件都连不上服务器了。看个Avatar买不到IMAX的票,不过还好我在悉尼首映过完瘾了,要不然还不被憋死。

那我不去上海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去二线城市行不?

呵呵~~那差距就大喽。出过国的人,二线城市是呆不住的,脏乱差,不气派,配套设施缺乏,居民毫无素质可言。不信你可以去试试。

你很爱国吗?你想回到祖国的怀抱吗?如果你不是既得利益阶层的话,你还是想想吧。至少,拿了PR再回。

在末尾,最后声明一句:

本文是为有所选择的人写的。

意思很简单啦:如果你能留在澳洲,同时又可以选择回到上海久居(有上海户口),那本文可能对你的决定有所帮助。至于那些没得选的:比如在澳洲没PR混不下去的,或者没上海户口的,或者两者皆没有的,就不要回帖发表言论啦,因为这类人士,往往会义愤填膺地捍卫他们的家乡是多么的美好,不比悉尼差,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之类,因为他们知道,不论好坏,他们都得打道回府,所以要寻求一些心理安慰。要安慰,就不要寻到这里来啦,谢谢~~

=================

原文附网友不同见解:

hfwang:

偶是上海人,有些不敢苟同楼主。衣食住行方面,

衣: 不讲牌子随便穿穿的衣服,比悉尼便宜很多了。而且选择也多。

食:牛奶只是很小一部分。绝大部分食品价格便宜,因为很多大卖场竞争嘛。货源花式都N丰富,全国各地的特色上海都有。更重要的是,餐馆比起悉尼的中餐馆,好吃N倍,便宜N倍。

住:这个无发否认,上海的房价让很多80后的梦想破灭。还好我不用担心房子,如果我以后回去。

行:汽车很便宜啦,10W可以买到不错的中档车了,当然不要讲攀比。上牌的话可以上外地牌照,省钱。就是养车的成本比澳洲贵。

总之上海是个地少,物资多,劳动力极多的地方。如果你有钱会过得很舒服。如果没钱的话,比纽约还残酷。

JACK-ZHUANG:

我要回家乡,我的家乡连2线城市都算不上,不过,我还是要回去。你所谓的:  二线城市是呆不住的,脏乱差,不气派,配套设施缺乏,居民毫无素质可言。 是你的主观判断了,不一定别人就不回去啊。

1.家乡也许有点脏,但所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家乡有亲情,这里有吗?也许你会说自己不在乎亲情,或者自己是独生,父母也没亲情,可以接父母过来。但是他们快乐吗?在澳洲碰到的随子女移民的老人多数还是很寂寞无趣的。

2.至于你是说的不气派,这更可笑,你真的到过悉尼,到过国内的2线城市吗?我所在的三线城市,也不比悉尼差多少,而且我虽然在悉尼地区,虽然到CITY 只要半小时,却也是一两个月才去一次,因为实在不知道去CITY有什么意思。6点之后,除了超市和餐厅,就是酒吧和赌场了,

3.配套设施缺乏,也许2线城市确实在公园方便的配套设施缺乏,但是华人似乎也没怎么去公园玩吧,更喜欢在晚上去逛街,可惜店都关了,只剩下在路上闲逛,等着袭击阿三的种族主义者(希望他们别袭击华人),至于医院,请提前3-5个小时到医院排队等待。排队时请自带止痛药(护士说她们没权利开药,得等见到医生后才给你药)

4。居民毫无素质可言——如果您在国内,这已经把你自己给包括进去了。恐怕所以在国内有亲戚的人,都会对您的这句话感到不爽吧。澳洲一样会碰到从车里往外扔东西的鬼佬,莫名其妙指着你,FXXU YOU,叫你滚回亚洲的白痴,在车上大呼小叫的,在路边醉倒的人。

以上言论——仅仅表示在国内的2线城市并不比悉尼差,也许有人喜欢悉尼的白天在外,黑夜在家的生活。但是依旧有不少人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过自己的生活方式。


实力≠一纸学历,笨头笨脑的书呆子猪头不管私营国营企业谁都不愿意请,海归无业不出奇,别以为仅仅拿个外国文凭回国就得被人供起来。回国不被接受,除了的确偶有不幸运遇到不公平事件,但更应该的,还是在自己身上再找找原因吧。
去到任何地方也得适应当地的一切,这是不变的真理,同样如果回国不能适应的,也就赶紧移民得了,中国还真不缺你


我估计您要是去了索马里,就马上能适应当地而对海盗行为表示认同,并进而成为一个合格的海盗。您要是去了日本,大概又要对当地奇怪的性文化大加赞赏了。像您这样适应能力这么强的,走哪儿都是块宝哇!

适应环境不是早餐吃面包还是喝粥这么简单,有些是根深蒂固的人生观或者价值观,改不了就是改不了。


为你感到可悲


有奶便是娘,这就是你这种人的适应一切的所谓真理。也不知道谁可悲。


这个帖子演变成了辩论帖。不过辩论双方的水平都是蛮高的,越辩越激烈,一时间还难分胜负。

你们继续。

我坐一边去当观众。


小留的竞争力还真比不上国内名牌毕业的,很多人只是一个国外三流本科,没有工作经验,人家干嘛给你高薪水呢,应该说是国人开始觉醒了,不是随便一个国外文凭都吃香的年代了。
真正留学英美,攒了几年工作经历的,怎么可能只给几千薪水。
至于说后台/关系,只能说,很重要,但也不是唯一重要,至少我认识很多新上海人,赤膊打拼,现在也混得风生水起。


呵呵,看来你完全没有明白我所说的适应是指什么。。。

有奶便是娘——很对,这句话倒正是你一向对新加坡盲目崇拜、同时极力贬低中国的所有言论的真实写照


你又何时见过我盲目崇拜什么,又极力贬低什么了?我都只在就事论事,明明是不好的事儿,又何必假惺惺的拿什么要适应环境或者国情不同这种废话来当借口?

回国混得不好不代表没本事或者呆头呆脑,国内那种环境不是所有人都能并且愿意适应的。

有奶便是娘说的就是你这种人,是非对错什么原则都可以不要,自个儿喝上奶了,就反过来笑那些喝不不上的,“谁让你不喊娘,呆头呆脑!”


发言请注意措词,不要过激。


吵得那么厉害,看来我还是不插嘴的好。


论坛有争论帖是正常现象。


无理由地支持maurice~~~~


清艾子路旁候的(taxi),一熟妇式aunti探头朗声,“你懂吗????????? BUS LANE本不可停车的。去哪?”
“orchard road哪里都可以。”
妇曰,“听不懂听不懂,上次我遇你们另外的。。。中。。。去East Coooooooooast也一样说不清,我们没人能听懂的!!!”
清艾子答曰,“是吗?我有个美国朋友,一次对我说,你们中国人说的英语,无论如何不标准,我都能听出来,我不以为然,美国朋友反问道,我的不好的中文你有几个字不能猜到意思的?我想也对啊。”
熟妇式司机不解,仍一副语言大师样喋喋不休。。。。
清艾子关切曰,“少了我们中X人不上车你也有不少客人吗?”
。。。。。。。。。。。

清艾子评曰,如婚中夫妻般,久分则必变矣,并居乃融合大法也!


;P:P好奇清艾子是谁?


    即便入藉,仍一眼为人观为中国人,这种人当然是China(清艾)子!


    我觉得入乡随俗是必要的,不好去了别人的地方又一直贬低别人,那还不如呆在自己的皇城脚下傻开心呢,干吗和自己过不去啊


那是,不习惯就走,最正常不过的。就怕走了后还遭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啧啧啧啧,呆头呆脑,不会适应环境。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别人的嘴长在别人身上,管得了那么多吗?耳不闻为静啊


又要拿语言说事。不知道你是你自我感觉太好,老以为自己的英文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瞅着机会就狂扁新式英文?

老外听singlish,就象听方言,口音是有的,意思是可以理解无误的。
老外听chinglish,就象中国人听老外说中文一样,完全是外国人讲话。

公司每天 conf. call,天南海北的人都有,每次只要北京那里的同事说过什么话,会议结束后保证有老外同事来问他们在说什么,而其它地方的同事,不管是法式英文,还是新式英文,或者是印度腔的,都不会有理解问题。

我不是说中国人英文不好,或者在某些人看来又是在极力贬低什么。中国人英文好的也是大把大把的,只是人家英文好,跟你没关系,你也不用因此而沾沾自喜,就象上海盖了那么多高楼,跟你也没什么关系。


真实事件,48小时之内。   
你的语文水平几年级?难怪啦,你多次提过上海。
对看不懂的贴子,不要评价。
本地化的不错,赞一个!!!!!!


你的帖子一向阴阳怪气,或许做人也是如此拐弯抹角。我对你想隐喻些什么没兴趣,我只是对你的事例反驳一下。


又在吵, 总结下, 组屋区实行新移民配额制,  影响是,吵架的多了。


    买本大陆教科书你会发现都是阴阳怪气的。
我当年学鲁迅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时,快精神崩溃了。
没办法啊!大陆教育毒害之深啊!庆幸你没有啊!


就是,这楼歪得够厉害。
注意和谐,不要吵架,更不要人身攻击。政策还没实行,咱自己倒先吵起来了,像话吗?
都消消火,新年快乐!


    同意,我喜欢说话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拽文嚼字的看起来头疼,虽然我很喜欢文学,但是还是头疼,我们都是在空口说大白话啊,怎么老是有文言文出现。。。。汗死


你真是生不逢时,早几十年,或许也是一文坛奇葩,跟鲁大师起名了。

我经历过完整的中国式基础教育,6年小学+3年初中+3年高中+4年大学。经历过不代表认同它,这道理你还是应该懂的。


    记得你以某一贴成名,对吗?
你的评价令我觉得,有转贴以下这段的必要,
你说一个人要想引入注目,
是街头撒泼的好?
还是说点之乎者也呢?

====================================================================

我到新加坡一年了
期间见过、听过了太多的故事
在这我想和大家分享
也请大家多多提出观点

新加坡90%是华人
但他们以讲华语为耻
认为使用英语才是有知识的代表
而使用华语却是没有文化的标志

所以虽然他们的政府积极推行学华语运动
却是收效不大

中国人在新加坡有大约35万
他们在此地大部分从事着建筑、清洁、服务等工作
但是因为很多我们的同胞
在生活习惯、道德修养、功利得失方面的急功近利、投机取巧
确实有损咱中国人的形象

在新加坡的红灯区——鸭笼
这里充斥着大量的皮肉生意
而在这的站街女郎
有80%来自中国
每每看到报道——
警方在这次的扫黄行动中抓获了—————–
我就不忍目睹
因为所有在镜头前低头的
都是我们的同胞
想想
在新加坡人、马来西亚人、印度人、欧洲人、日本人、韩国人身下躺着的
那就是我们的同胞姐妹们

在这里还有一种地方产物——
陪读妈妈
当然,大部分的妈妈是伟大的
她们为了孩子的前途努力拼搏、勤奋劳作
可是却总有那么一些人
她们受不了清苦的生活
往往被一些老头包养着
这不但被当地的媒体、社会所谴责
更是带来了许多的社会问题
如:破坏别人家庭
女儿被包养人强奸、杀害
争风吃醋导致闹
相互报复
行骗等等

我最看不起的是
还有一部分的人
他们在街头分发传单
其内容往往是
中国政府如何压迫***组织
中国政府如何活摘人体器官
还有专门丑化中国政府的《***时报》

当然
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随地吐痰的、不讲卫生的、没有礼貌的
都是中国人居多

讲了那么多的负面事例
还有更多的是我们的国人
在这里生活条件是不忍目睹的
往往在最艰苦的环境里做工的都是我们的中国人
他们做得最苦、吃得最差、拿得最少、
曾经听过报道
在一户四房式的屋内
住了64名来自中国的工人

很多的同胞们来到这里
都是存在着梦想
为了改变家人的生活到来的
他们吃苦耐劳、勤俭节约
这里我要向这些人表达我的深深敬意!!!!!!

可是对于那些破坏我们国家形象的人
这里我要大声地呼吁——
醒醒吧 我的同胞们


    说得好,我再无回帖必要。一句话,该说已说,没有回帖必要。


没有见过英语真的说得好的中国人,不能说明新加坡没有~~~~。
新加坡其实也提倡说标准的英语,但这是个长期的习惯问题。


    你贴的这段,我早就看过了

我也不敢妄称我一帖成名

我也不认为一个人想要引人注目,就要街头撒泼或者是说之乎者也

如果一个人的观点鲜明,论点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我认为就是说白话也能表达得很好,更好

这又是另外一种入乡随俗,在大家都好好说白话的论坛,您非要拽文言文,搞暗喻,把看的人都弄得辛苦,何必呢?

不说现在人人也都还看得懂文言文和暗喻了,我相信在看帖的人中,文言文功力在您之上的人不在少数,但是大家也都没有表露。

不过这也可能是您的个人习惯吧,说话喜欢拐弯抹角,只是我个人很不习惯这样的

还有,不欣赏您说话的方式不代表我不尊重中华文化,请不要上升到另一高度去给我戴帽子哈,多谢


花钱坐车,遭到BS,对方并一竿子打死了所有中国人,也并非知我是否归化,我来了个文明的争执,对方却不解,深感理解能力差的人,根本不该BS他人。
本来想写这个例子,用文言苦中作乐一下,引出了这么多事情。可想而知,在大街上你们遇到一定是大吵大闹,且无人相帮,很入流不是。
我前面已声明过一次,不要跟我贴,费神!直告我不怕BS不就得了。
其实如果你真的费神了,恐怕就不能这么高兴地回帖了。

还是一句话,回我贴无趣。我在发帖时也在交易,挣点熊掌中钱,你们不要被我误导了担误正事才是。


花钱坐车,遭到BS,对方并一竿子打死了所有中国人,也并非知我是否归化,我来了个文明的争执,对方却不解,深感理解能力差的人,根本不该BS他人。
你要早写得这么清清楚楚不拽文嚼字的就好看多了,你的暗喻我实在是难以理解,见谅

本来想写这个例子,用文言苦中作乐一下,引出了这么多事情。可想而知,在大街上你们遇到一定是大吵大闹,且无人相帮,很入流不是。
不可理解为什么你由此就可想而知我们在大街上就是聒噪的一群人了?有何联系啊?

我前面已声明过一次,不要跟我贴,费神!直告我不怕BS不就得了。
其实如果你真的费神了,恐怕就不能这么高兴地回帖了。
我可是真的不怕鄙视,有什么好怕的呀?人家要鄙视你,你就害怕了?
我又为什么不能回帖呀?你声明过一次,我就不能回了?网络是自由的,你不能绑住我们的手脚吧,唯一可行的就是你别再发帖了,这样我们就不会回了。我也没有说我回帖费神呀,我乐在其中呢,就是看得有点儿费神。

还是一句话,回我贴无趣。我在发帖时也在交易,挣点熊掌中钱,你们不要被我误导了担误正事才是。
我觉得挺有趣的,俺们也没有耽误事儿,发帖的时候也都在挣钱,反正是使用公司资源,不打紧,呵呵


同意。。 我觉得政府这些措施影响的就是还算不上高等人才的那部分pr。。也许很多就会因为这些政策选择入籍了。 真的人才, 总是这么被打压得话,我估计还是走的人多。。 反正有本领的走到哪里也是能生活的很好。。。


我觉得政府如果是为了控制需求量, 应该直接用这招。 这个比起配额的措施实施起来容易多了。。。
对于现在的房价来说, 这招应该早点用。现在好像有点晚了。 07。08年大批量给pr 的时候现在差不多都够2年了。。等政府真的用这招的时候估计09年上半年拿pr 的人也都差不多够2年了。。。 09年下半年收紧的措施开始后本来pr 给的就少了。。
况且前几天报纸还说, 马宝山说了,这一轮的疯涨pr 太多了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 按政府说的话, 他们就不应该把主力放在控制已经拿到pr的人身上。。。不然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如果真的用配额的话, 我想政府是为了更长远打算,预防将来又发生类似的事情。 防患于未然。 短期还可以拉拢选票(虽说政府说了最近的措施不是为了拉拢选票, 不过我想新加坡人也都心里有数)。 也许会有一石2鸟的效果。。。


对。。。 真的有刘胡兰的精神就回国去建设祖国。。不要为了拿不到新加坡的pr 或者签证, 或者受到不公平待遇了就抱怨。。。 毕竟是我们自己自愿跑来人家的国家先的。来得时候新加坡也从来没答应过我们这些移民任何的好处呀。。。 政府照顾自己的公民是没有错的。。 赶上不好的时候,只能自己想办法求存了。。。
都不见中国公民在中国就受到平等待遇了,中国贪污问题全地球人都知道。。。
我也不喜欢大家动不动就和爱国主题扯到一起。。 自己心在哪里自己知道。。


我是读书的时候你不说singlish , 和新加坡华语。 同学听不懂我们中国人的普通话。。。  
别说中国话,就很多英文也是一样的,明明就是他们发音不对, 还硬要说是我不对。 我那个晕倒呀。。。
挣对错我们赢了也没有用, 实际沟通的时候你不融入就是不方便。。。


挣钱就是硬道理,先买房把钱放到袋子里,其余不必关心。


越是控制PR越是说明政府预期房价还要涨,我们就应该买房才对啊。


你都说了是工作的人。。。
你认为中2 的学生有工作人士那种听得懂那么多种和自己不同发音语言的能力吗???思想上有这么成熟的可以接受和自己很不同的东西吗? 
你知道就因为他们听不懂你的话,就排挤你的滋味吗?不和我玩没关系,但是学校功课的project 一定要找人和你一起做,为了就是培养team work。 就算一个人也能完成那个project, 可是学校不允许你一个人完成,但是班上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你一起,你总是最后被老师硬塞给某个小组, 然后组员一脸不愿意的那种滋味吗? 撇开我那时候年龄也不大,心理也会受伤不说。单单为了成绩你是不是也应该适当的调整自己迎合别人的生活方式呢? 
工作了,别人不爽你, 你不爽别人,你可以换工作。 作为学生的我那时没本事换班换学校。。我只是个普通人,我没本事改变人家,为了我自己更好的生活, 我只能妥协。。。 

我不是想找借口,只是想说,有时候学人家的东西并不是忘本。。。 就好像国内不同地方的人到了北京,为了工作方便都不说方言,说普通话一样。。 或者是到了上海时间久了多少自然而然的会说上海话一样的。。。 不要整天把说singlish 和爱国相提并论。。。 

不过话说回来, 你怎么就知道我只会说singlish 不会说标准的英文呢? 不了解人家的时候请不要妄下评论, 话不要说的太死。给别人和自己都留点余地。。。。


此政策如果针对PR也实行,则纯属扯淡!!
实行配额制,不是为了种族融合,而是出于政治目的的隔离。大家去看看各个组屋区,哪里的华人和马来人和印度人邻居之间会协调融合?能彼此点头招呼就算很好的了,大多数彼此漠视。此政策就是出于政治考量,不可以让马来人或印度人聚居形成统一的选举力量。现在,外来移民虽然人数增加,聚居现象开始出现,但是只是较少的人口比例,而且集中在西部少数地区,他们本身没有投票选举权等政治能量的缺失,以及外来移民本身对政治的漠不关心,都使得政府大可不必担心,因此,配额制根本无需针对PR实施。只是在加入公民后,才实施就可。


相应的,组屋市场会因恐慌而升价。尤其已经华人较多的地段好的屋区,会形成一屋难求的局面,价格看涨,涨到离谱。尤其西部和国大附近。
我有个问题,租屋子开始实行实名制了,那对于租屋住的人,要不要也按照配额制呢?不然不也违背种族融合吗? 呵呵   谁回答我。


融入不是借口,我还是认为是必要的

我认为学得会singlish的中国人,首先自己的english根基必是不错的,新加坡的人也大部分都会说很标准的english。

我公司很多中国人会说标准的singlish也会说标准的english,同样的我们组的美国佬们singlish也说得不错。我们一起开会的时候就都说singlish,和美国电话会议的时候就都说english,和国内电话会议的时候就说得很慢,因为国内的员工毕竟英文程度还是比较有限,但是大家也都配合,都不互相鄙视。

我觉得这是文明的融入,不是带有酸葡萄味道的“融入”。

印度来的印度人其实不是不想融入,只是他们的语言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了,舌头伸不直,所以有口音。我也有印度同事是从小在美国读书的,后来来了新加坡,现在还是说标准的美语,那也不能骂人家崇洋媚外对吗?

我也曾经要我的新加坡同事们尝试说标准的单词”Three”,但是他们都不会发这个音,只会说Tree,舌头不会卷,就是没办法的。

反正Singlish也好,English也好,反正都不是中国的母语,所以我们说什么款式的都无所谓吧?能沟通就好吧。把普通话说得字正腔圆就对了。


我觉得这个帖子完全走样了。


反正新加坡要退出新政策,一夜间就可以实行。 有能力的还是快点买吧,免得以后变的更多。


哎,越来越无聊了。
能接受新加坡就留下,少点无意义的牢骚。
不能接收的,要么离开,要么埋头赚钱。
没有人逼我们去接受什么。
能接受就接受,不能就另觅出路,何必勉强自己呢。


PR配额政策就算要落实,也是要弹性点,不能一刀切吧?

像NUS、NTU附近,都是聚集了大量的PR,那里应该稍稍提高点配额吧?不然把许多人都赶得上班/上学远远的,时间都浪费在车上了,影响效率与环保阿!


今天的焦点节目讲了,主要是为了种族和谐,让PR和本地公民多走动走动,让新移民融入本地社会。不希望PR搞小团体。


呵呵,这话的确说得是一点儿没错


对,还说现在正在讨论具体措施,过些日子就会出台。


不是吧。。。还真的开始讨论细节了呀???  有没有说大概什么时候出台呀? 10 还是11 年?


这个一定出台的。
哪个地方的政府都会限制这个的。


有没有说大概什么时候出台?? 2010年还是11年??


没说,主要李资政一放话,估计底下动作会很快,但是我估计,出台后,会有几个月的缓冲期,比方今天出台政策,但是政策实施可能在3个月或者半年后。


支持熊猫mm,说的太棒了,加100分


入乡随俗。
说SINGLISH不是丢人的事,只要还敢堂堂正正的说标准的普通话而不躲躲藏藏,就可以随意说当地人喜欢说的话,没什么错。想说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或者英式英语,也是很多人的梦想,只是不容易实现。很多外国人梦想说一口标准的汉语普通话,这似乎也不能理解为装吧?
在地铁商场超市,我能听到有国内的各地方言,我觉得很亲切,自己人一起,不说自己的话说什么?但当你和新加坡同事一起,就尽量说他们的方言,和英美同事一起,就把口音丢掉,说得标准点,这是对他人的尊重。不涉及装不装的事儿。
个别人在自己同胞面前,还中英文夹杂,学华语不好的新加坡说话,这,才是装,而且是装第二个字母!!


言归正传,关于配额制,本人认为,迟早实施。因为这只是新加坡政府种族融合政策的一贯延续,只是因为可能涉及到转售组屋市场的价格变动,因此才引起大家关注。
1。已经买房的人不必担忧,没人会强迫你搬出现在的家;
2。还没买屋的人不必担忧,没人会阻止你买组屋,此处配额满,总有不满的地方,不会人满为患,只是你想挑热门地区,可能会更多华人一起和你竞价,有钱你就喊价吧!不过,如果按照现在的PR政策下去,后来的华人PR会越来越少,已经是PR的可能选择离开,或加入公民,和你竞价的不会太多了;
3。已经买屋想要换地区的人不必担忧,如果想要买靠近好学校或者特殊地段的人,和你竞价的最大对手,不会是和你抢配额的华人PR,而是当地有钱人和外国人。
4。总之,就是别担心。没啥好担心的。


这就是全国人民鄙视北京土著的一个原因,自以为自己说的才是正统,别人的方言都是不上台面的。


    唉,您也太把眼睛放脑门上了吧

国与国之间是平等的,国与国之间的语言和文化也应该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

可能就是很多人像你这样想,看不起小国家,所以很多欧美大国家也看不起中国,他们也觉得标准的英文是地球话,中文不入流,老这么鄙视来鄙视去有意思吗


哦。。 你只是想让知道正是场合要说标准英语呀。。。。。 这我知道呀。我们公司开会那些比较正式的场合就连新加坡人也很注意自己的英文的。。。
大家都知道singlish 是2半吊子呀。。。 谁不知道和老外说话的时候就算会说singlish人家也不一定听的懂。。。。。 这连我妈听不懂英文的人都知道。。。  我妈是那种听不懂英文,但是喜欢看中央四英文节目的人。好笑吧。。她说听不懂但是就喜欢听人家说英文的语音语调。。  有时候和我妈说话带出点新加坡华语的尾音都会被我妈骂。。让我好好说话。。。

我爸爸的朋友的女儿,是20岁以后去加拿大10多年的, 然后中国话都说不利索了。。 和我说话都是英文, 但是她的英文也会带有那个地方的味道的。。。真的要严格的话, 从美国来的很多英文也不是所谓的标准呀。。。
我只是当singlish是一种方言一样。。我觉得到一个地方,如果会说人家的方言,会比较快的和人熟络起来。能更快的交到朋友。。。 对自己好处会多一点。。
我曾经在去上海实习7个多月,虽说不会说上海话,正式场合大家都说普通话,工作上没有问题。 但是有时候他们工作上也会说上海话,我就傻傻的听不懂, 通常懒得给我翻译,他们出于礼貌会告诉我,他们刚说的和我没关系。。。其实就算说我坏话我也不知道。。 和本地人工作之余出去逛街什么的, 人家习惯了说上海话,经常是噼里啪啦的说了半天,才想起来我不会上海话。。又说特地为了我说一变普通话。。有时候懒得重复的就总结成一句话了, 我觉得就少了很多沟通的机会。。 结果就是和那些一样不会说上海话的外地人更快的熟络起来。。


天涯看到的,转来

『天涯杂谈』 新加坡公车见闻,愤怒之后的冷静反思

作者:思春的牛 提交日期:2010-2-3 21:58:00 访问:18248 回复:88

为了看在新加坡教华文的女友,再次来到这个热带国家。有别于北京零下十几度的严寒,这里依旧暑热难耐。从牛车水赶上970,已经是下午七点,天还完全没有黑的迹象,这个时间,我也习惯了仍然在街上晃悠,虽然在家里我可能已经躺被窝里看小说了。

  这里公交前排是一组座位,两两相对,北京的公车这样的座位一般在后排,这里是在入门处。由于是高峰期,只好坐背对司机的方向,虽然这样的坐姿会让人头晕,不过在疲惫面前,什么都不再重要了。我的对面坐着两个人,一个老一些的大概六十岁,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四十多的中年人头部很光亮,脸部也很光亮,根据我女友的判断这是一个做厨师或者理发工作的。那个老一些的看不出职业,穿的皮鞋和衬衣,估计不是在小贩中心卖餐巾纸的,不过想来这个年龄坐公车,除了体验生活,有社会地位的人是不大可能的,所以这个老者应该也不是花园洋房的主人,因为这两个人都在组屋区下车,更说明问题。

  我们坐下以后,这两个人开始讲话,新加坡人讲一口非常让人感到无语的singlish,估计除了他们自己国家的人外国人刚接触会非常不适应。但隐约可以听到新加坡,中国两个字。后来那个中年人开始讲中文,说实话这个人华文讲的很好,吐字清楚,我听得很真切。也许他看出来我好像对他的英语感到困惑,不过我觉得他肯定是觉得我不懂英文,而绝不会觉得哥是不懂singlish,我听不懂他们的singlish,但是虽然我的八级没有考到优秀,我和美国人交流时一点不会有问题的,这些这个中年人大概不知道,当然也不可能知道。

  首先是那个中年人,穿着凉鞋的中年人,我看到的是没有牌子的沙滩鞋,这种鞋子在新加坡也就是不到五十新币 。我不是物质主义者,但是我喜欢从我感兴趣的事务上琢磨一个人的情况。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经济状况其实可以从其衣着谈吐表现出来,由于这个人激起我强烈而浓厚的兴趣,我对其十分关注。此人看见我们入座以后,就开始进行其演讲。首先讲他们新加坡山清水秀,有山有水。这点我承认,新加坡确实很干净,马路上看不到一丝尘土,我的皮鞋到这里不用擦,这里的汽车每一个都是闪亮,这其实让我回想起中关村熙熙攘攘的人群,以及大雪过后满是泥泞的路边。我们要承认这个差距。中年人继续讲他们新加坡的富足,非常骄傲的谈起他们这个国家的高收入。顺及提到中国人不管学历再高,也要来他们新加坡刷盘子,做清洁工,一个月800块(新币,大概四千人民币)。接着讲到笌笼的小姐,十有八九都是中国鸡,说我们中国人出去不是做清洁工就是做鸡,还排成排接受他们新加坡男人的筛选。讲完这些,那个中年人下去了。

  这个时候太阳已经不见了。坐在公车里甚至觉得有些冷,看旁边我女友在默默地掉眼泪,我一时也不知道说什么。我们就这样枯坐了大概五六分钟,看着周围印度裔的,华裔的学生上车再下车,看着一张张酷似中国人的新加坡人从身边挤过,心里有些小小不爽。但是似乎找不到出口。但是我必须打开沉默,对面还坐着那个老年人,他们是认识的,我要让他听听中国人的声音。

  我跟女友说,歧视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随着人社会地位的降低而呈上升态势。歧视别人的人大多数没有受过正统的教育,由于视野的偏狭以及处于对自身群体社会地位低下的恐惧,必须通过歧视别人寻求自我生存的力量,这种力量会使之在心理上变得不再脆弱,当然这种心理妄想是源于其歧视对象的存在,一旦这种对象脱离其视野,他就会重新面对这个使他感到恐惧的现实世界。这个世界有和他相同人种但是却有着不同经历的其他人,这些人是其无法匹敌的,甚至是永远虚无缥缈的,这样的人会使之膜拜之余,更有感于其自身的卑微,这种卑微的情感又支配其继续靠歧视他人获取内心的一丝安稳,这是种恶性循环,但是又是真切发生的。

  我们中国人,再高的学历也得来新加坡刷盘子,当清洁工。我觉得这位先生的这些话让我没有反驳的一丝兴趣。我们的学历高的同胞有没有刷盘子的,有的,但是那是在美国多一些。为了美国的绿卡,很多人刷过盘子,洗过碗,但是这群清洁工将来靠自己的努力,却成为有所成就的海外华人。而有的人即使身在这样的有钱的发达国家,不用刷盘子拿800新币,但是拿两三千新币并不能使其本质区别于这些人,不过是一个穷人与一个更穷人的比较,一顿饭吃三个馒头与两个馒头,说真的,碰不上鲁智深,一般是饿不死人,也撑不死人的。

  当然,美国之外,在新加坡刷盘子的有我们学历高的同胞,这点我不否认。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也许有的人是真的热爱这个工作,乐的刷盘子。有的人可能是持不同想法,乐的在这边刷盘子,更有的也许只是暂时安顿,为的就是将来的一飞冲天。我们中国人穷是穷点,但是有一点我们在海外的知识分子做的很好,就是有一种不懈地拼搏进取的精神,我们有为了达到目标不惜卧薪尝胆的勇气。当然这里没有任何对学历不是很高的同胞偏见的意思,比起那些有过教育背景的人,不具有相关学历,在海外出人头地会相对难一些,这些我身边的朋友有很多可以举例。但是不管怎样,我们身处海外,背井离乡只是为了生活得到改善,这些你们这些长着我们中国人样子,有着我们中国人血统的人的祖先不是一样走过相同的路?不是也下南洋历尽千辛万苦?我女友那句话,觉得自己高贵就不要讲中文,讲你的英文去!

  我们同胞出去做鸡的,在这个中年人眼里,十有八九的笌笼妹都是中国人。我不知道笌笼,也不知道那里是红灯区,这是我回来问房东才知道的。我在新加坡生活过一段时间,去过很多地方,但是我不知道这个地方。可能我这个人不好这口。用我女友的话,你们新加坡男人去嫖妓,本身就够下贱,还说我们中国小姐便宜,岂不是搞不了欧美妹本地妞,只能迁就着光顾中国妹,那岂不是更下贱?

  那个老年人下车了,紧接着我们也该下车了,虽然说在车上讲上述的话感觉怪怪,整车人非常安静,只有我和女友的声音,也许又会被人认为,看,粗鲁的中国人。这些都无所谓了,下车时有一些轻松,但是更多的是沉重,这种感觉压的人不爽,有些话还是觉得要讲出来,不管大家什么看法,我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也许是错的,没关系,尽管骂都可以。

  作为一名群众,我没有交过任何申请书,之前最大的想法就是尽早地移民。哪怕是新加坡这个地方,移民这里作为跳板可以去欧美,相对来说会容易许多。在中国读法律,尤其是中关村应用文理学院这个地方读法律,更多的时候不仅不能给人希望,反而更多的看到的是无奈。许多东西禁锢着人的选择,在良心与物质面前很多时候的二选一让人无言以对。很多匪夷所思的名词隔一段时间就会冒出来,从一种体育运动到另一种体育运动,从一种被动语态到另一种被动语态。这些成为我尽快脱离这个国家的催动力,尽管我学到的东西在别的国家只是废纸一筐,但是貌似这个念头根深蒂固不可更改。

  但是今天的事情犹如一记闷棍,告诉我就算我能拿到这个国家的国籍,但是我无法欺骗自己是中国人这个事实。我也在抵抗任何外国人对我祖国的污蔑。这种污蔑虽然只是群体性的,但是具体到自身,就是针对我们每一个国人。人都说,不到了海外不知道爱国,是有一定道理的。这种感觉就是自己家人说什么都好,吵架打架都好,邻居过来唧唧歪歪就会使人不爽甚至一致对外,这种感觉是一致的,不管小到家庭,还是大到国家。

  新加坡这个国家,很多国民都是没有读过大学的,他们读理工学院,类似我们的大专,就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这个国家的国民可以享受政府的组屋,以及分享政府发展的成果。这个国家靠着优良的港口,健全的法制,廉洁的政府,高效地管理在亚洲非民主国家中独树一帜的存在。而我们拼命挤破头的读书,从硕士博士到圣斗士烈士,仍然面临失业的巨大危险。我们国家是非常庞大,从人口基数到国土面积,这决定了治理这个国家的难度远远大于这个城市小国。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借鉴这个岛国的经验,在合理的范围内放开某些管制,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这些应该引起一些关注。

  爱这个国家,就不是抛弃这个国家。也许到现在我才明白,有些矫情,很多人看了会骂了,无所谓的,只是本人一些肤浅的言语,如果有人认为我是五十分党,也无所谓。我知道的只是自己而已。

  我讨厌今天的以及仍然在污蔑我们这个民族的人。但我反省的,是我们如何避免别人污蔑的。改变别人先改变自己,也许我会真正的考虑考一个法官,去维护最低限度的司法公正,也许这也是我唯一为这个国家做的,前提是我要放弃自己对名利的追求。这些都是一种考验,当然也是一种责任。


口音是难免的,就算你说普通话,有意无意中也是有口音的,统一说话版本,也只有在小学里忽悠忽悠那些孩子,看看你周围,谁不是南腔北调的说普通话?北京人说的也不是普通话啊。那些在台上露脸发言的官老爷们,说的那一口都是普通话吗?也不妨碍大家在台下点头拍掌吧。

说话带口音就妨碍交流了吗?这逻辑很扯吧。


在你的眼中,中国各省各地同是中国人,也没什么平等可言。有时候,眼界当然要在脑门上,尤其是做北京上海人。北京人去湖南需要什么暂住证吗?人家湖南的历史悠久不必北京差吧?对吧。


工程的例子不能用来说明语言。
需要的是推广普通话,但口音总是难免的。即使有口音从本质上也不影响交流。
为什么说美国人有口音,就不是大问题。而却觉得有口音的普通话就是大问题?


你没看明白吗?中国国内要是人人平等,湖南人去北京就更不不用什么暂住证。在你眼中皆兄弟,在地方官儿眼中可不是这样。大城市的老百姓看不起外来务工人员,这也不是什么新加坡人中国人的差别,在中国人之间这种歧视更严重。

歧视不歧视,有时候只是很主观的感觉,或许自己太敏感。譬如被当地人问一句,你家有电视机吗?听者就会觉得被歧视了。或许人家没见过世面,真不知道中国的现状。

我总是觉得心里有些自卑的人才会很敏感,老是觉得别人在看不起你。不然的话根本就不会去理会别人说什么。你过得比当地人好,这就证明了你的地位。


明白人都知道,这个政策是防止中国人聚集在某一个区域。
因为按照种族分配,印度人是没有条件聚集在一个区域的。
中国人属于华族,在种族分配中属于大头,所以,需要再详细配额。
这样的结果,当然是让PR买房的条件越来越窄了。
因此价格也会贵。
但同时PR也会越来越受卖屋的人欢迎。
因为当一套房子既能卖给公民又能卖给PR时,屋主一定卖给PR。
因为这时候,PR会比公民更舍得出COV。


    这是国情不同,没有必要上升到平等的问题

新加坡地小,1000万人都能撑爆了,要是中国人都不用签证就能来,那新加坡该因重力过大而下沉了。。。

反言之,新加坡人少,就是都在同一天去中国旅游,我们也没影响啊!所以应该对自己的国家地大物博感到自豪,不要觉得自己亏了不平等。

不过最近中国在推行去东南亚国家免签证旅游,看看政策落实之后是如何实施的吧。

中国现在发展的快,学中文的热潮大起,但是中文的确还不是世界通用语言,只有英文是,这是世界公认的。所以也没有什么好愤愤不平的,不是看不起自己的国家,是自己还需要努力。


工程可以标准化。但语言本质上和工程不一样。能同能懂是可以。但标准化就不一定了。
你自己都说了,发音和用词问题。而其中恰恰是发音,怎么可能一样,即使英语音标也存在很大争议。
英语是表音文字,所以用词可以一样,但发音和口音都会不一样。
而汉字是表意文字,加上区域广阔。存在多种地方语言也正常,所以要推广普通话。但说标准也不容易。
学地方化某种意义上也算学一门外语了。


说只是防止中国人,还是太片面了。为什么印度人没有条件?
我们至少现在是不知道政策出台的真正目的。任何事件只有在当事的的环境中才能进行合理推断。
昨天焦点说了其实PR买房只是占了买房的20%,比例不是很高。
至于房价,不能说没有影响。


印度人是少数民族,在种族配额中就已经有限制了。印度族公民都不可能聚集在一起,何况PR。
政府的目的是要新移民和公民按比例居住在一起。避免产生新的特殊族群。
而在华人种族中,新华人移民也要按比例跟当地华人居住在一起。避免新华人移民聚集在一起,产生新的新移民华人族群。


正因为不知道具体数据,所以很多只是猜测。所以说只有政府才知道。
这也是官方的说法。
毕竟是针对所有PR的。


这贴不顶了,看来大家吵够了吵赢了。。。。。

可是我对“优质服务的”出租aunti的隐喻没人提起,或争吵者本身与此女一个理解能力。
如果一个“粗鲁的”中国人文明地斥责“统统高素质的”本地人懂得所以源头,却遭大多数原先“同胞”的恶评,真不知说什么好?
想到鲁迅先生,并且选了篇“合适的”不是文言课文,仍不能阻止评价者本身应有的知耻之心,真感觉到被别人一棍子打死BS有道理了。如果我是个女子,也就麻木认为别人骂“妓”我就是妓了。

歪曲本意这么久,为个语言争得脸红耳赤,却不知是“驴子在同马说话”。如果真要为此歪下去,我有如下建议:在新加坡,很多象点样儿的女子被洋人泡走了,这是本地很多人的痛,却不能如在报上电台骂中国妓(陪读妈妈)那么爽。你可以调查一下,或悄悄跟踪一下,被泡的有几个是Singlish横飞的。见过娶本地妇的洋人住三房,却未见过本地妇Singlish驯洋夫的事例。我枉在新加坡那么久那么久,太孤陋寡闻,对吗?

华人有个优点,来几十年的瞧不起来十年的,可后者却总是拿新来的开刀。


大家都看不出你老人家到底想说什么,你干脆自问自答得了,干嘛还啰里啰嗦的又来扭扭捏捏的顶一下?

本意是什么?本意是楼主贴的那个东西,跟你跟个aunti 着急的事有什么关系?不过没关系,混论坛的第一要点就是东拉西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人接得上就热闹,接不上就成太监。看把你急得。。。


    呵呵,完全同意,可能是我十几年的语文都白学了,读的那么多书都白读了,我怀疑我以前写东西拿的那些奖都是狗屎运得来的了,居然连有些人说话都看不懂了,晕菜,不说话了,哈哈


    大叔,我服了你了,你每次都说"这帖我不回了不回了",可是下次又见你说一串,而且又是看不懂的,你好可爱呀。。。

好啦,我是驴子你是马,我就是看不懂你说话,我太笨了,您倒是帮我解释一下,您这句 仍不能阻止评价者本身应有的知耻之心 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为什么你要阻止别人的知耻之心呀?有知耻之心不好?如果不好,那又为何是本身应有的呢?你到底是想说什么呀,我整个被你从头到尾弄晕了,从来没有看懂过你写的东西,但是你每次都写一大篇一大篇的。。。

不过哦,其实您也不用那么愤慨,老是觉得中国人被新加坡人歧视怎么怎么的,其实我觉得仰着头看中国人的新加坡人更多,我们要往好的方面看,不要老是自己找没趣。

我的公司的同事,都常常跟我说,中国这好那好,中国好漂亮,马路比新加坡的宽,大厦比新加坡的高和气派,东西好好吃等等的。都说要和我一起回国玩。我每次回国他们也都求我从中国帮他们买东西。

我的同学知道我是中国人,都问我家里是不是住洋房,有大花园,他们印象中的中国人是很有钱的。他们也非常乐意和我一起做功课,我做project都从来不用主动找组员的。

咱们往好的方面看好吗?全世界都在努力学习中国话呢,您老这么自卑干吗呀? 人家爱歧视谁是人家的事,人家闲得无聊爱自己乱说话,你就当他是一个屁放了算了吧,别跟没文化的人斤斤计较了好不。


我对你的敬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对你曲高和寡的处境深表同情~~~~
有机会一定,将你所有跟贴仔细阅读~~~


HAHAHAHAHAHA  不能不笑了,越来越好笑了。另外,对熊猫妹妹有些兴趣了。怎么还上电视了?谁解释下?


努力+机遇+运气,这就是人生啊~~~~


楼上的能不能说清楚?熊猫罗天使到底是做什么的?


    大哥。。我没做什么。。。我是平民。。。。


仔细阅读“上电视”之贴,答案就在不言中~~~~


   周末,金融市场停止运作,公司事务也抛之脑后,那个闷的啊不行啊,早早就寝以前,扔一小小石子,没想。。。。。。
  你的公司氛围,令人羡慕。我没你那么幸运,写字楼里清一色国内来的妙龄俊男美女在保洁(打扫卫生),我以前贴中有提过。本地同事从不“好奇”问我在中国有没有电,也从不对此置评,但他们一定不会弄错,“中国只比孟加拉国好那么点”。
  谢谢你尊我为大叔,那我就教你想一下男女场上的规则:目前“小三”横行,可是有几个小三开始就与正室争地位的?有几个最终不争的?
  打字如蜗牛爬的慢,再写就不能接着睡啦,你们接着“演义”先。


难道政府会说,针对华人pr新移民的吗?
稍微想想,就能明白,华人pr是最大的影响啊。


这颗石子威力巨大~~~~
写字楼在哪里啊?
为何本地人就应该问这种问题?被问这种问题光荣啊?
很多本地人对中国还是不了解,这个可以理解,毕竟中国那么大,毕竟他们没有在那里生活过。
估计你同事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不屑于中国.就像很多印度人,或韩国人一样,自以为自己的国家很强大,自我感觉良好认为中国还很落后一样.井底之蛙而已。
值得奇怪的是,为何楼主对小三那么感兴趣?世界各国都有这个问题。还是有切身体会?


华人pr可能是最大的影响。
仍是猜测~~~~


比拟的辞格是 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的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 情。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经常使用比拟的辞格。

说个熊市的笑话:有一猎人进山打猎,惨遭熊强奸;第二天这人又若无其事进山了,熊见到他叹气说,傻胆真大又来了。

你以为我真在说熊强奸人啊?故国文化丢了,本地却未融入,这不是邯郸学步又是什么呢?

金融市场,智慧与信心第一,我的所有帖子离不开一个话题,有自尊地赚傻钱!


大选之前一定出炉。


公有公理,婆有婆理。大家可以不要吵吗? 每个人情况不同,立场就不同,立场不同就观点不同,这些原本就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上,谁也不必指责谁啊。


狂顶,国内再不好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拿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比,鸡蛋碰石头。


    大叔,应您要求,我又来说话啦

您也太衰了,怎么您的工作环境这么不理想啊?赶紧换一工作吧,挑个周围都是文化人的地儿,干活也比较轻松,老跟一群井底之蛙混在一起有什么意思呢?久而久之把自己都搞得如此之郁闷。。。

不明白为什么您突然跳题要和我讨论小三的问题,不过我想这又是您的一个伟大的隐喻(又是我不能理解的)。。不知道您想比喻什么。。

不过这问题我也答得上来,一开始就和正室争地位的有,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的也有;拼命争到底的有,半路放弃不争了的也有。。。至于您问有几个,这个我没有去查证,汗

凡是都没有绝对的,都不是死的,谋事在人,往好的方面看哈


    大叔,容我直白的说一句吧

比拟这种修辞手法是好的,但是不至于一开口就比拟,这样会被别人认为您中枢神经失调。。不好意思

而且吧,我(冒昧的代表大家群众),貌似都觉得您的比拟修辞的功夫还没到火候,都不能把咱们整明白,每次都您自己一人爽了,咱们都傻着挠头。。

您要是觉得这种情况下,是我们都傻,不精通故国文化,您自个儿没问题,那你就自己一人继续慢慢爽去吧。。

不过我真的真诚的请求您,请您说大白话吧,饶了我们吧。。。


电视名人的你,给了明确的验证,没忘记祖宗,至少还会国骂。
你不懂的东西,有很多人懂的。本贴已娱乐化了,造福大众人民,哈哈。。。。。。。。。


    别狗急跳墙呀,呵呵

好吧,我知识是非常之浅薄,名人也不敢当,不过我哪句话骂着您了呀?小女子没这个胆呢,哈哈


还没全懂???????背景图片上是洋文洋人。。。。。。。


    。。。。。。。。。。。。。。。。。。。。。。。。

太深奥了,我只看见狗急跳墙了,硕大一只狗

哪位观众第一眼看就明白了大叔发这图片的意思了的,快点过来捶我一下。。。。

是我太不懂了吗?是我吗?是我吗?真的是我而已吗?啊啊啊啊啊啊。。。。。。


这帖子好像变调了呢。


米版把这帖子封了吧,这样下去要出人命了,不和谐啊。


干吗要封?为何要封?我觉得很好啊,无论是否跑题,至少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就是达到目的。顺便表达本人意见,凡是来新加坡工作和生活的人,内心爱着祖国就行,外在言行尊重本地习俗就可,不必什么都做价值判断。什么好了坏了,都是相对的。大家还是继续讨论配额制度,还有其他理财投资项目吧!!!来点务实的。。。


那就不封。
讨论这种事,真没必要扯上爱国不爱国的。我们做的重大决策,哪个不是先考虑自身的利益?
前两天,我把自己房子卖给了印度人,才发现最可怜的是印度人。由于印族的配额少,很多组屋印度人都不可以购买。所幸我的所在的那座组屋这个月印度人可以购买,所以买主一见有了配额,就冲进来买了。由此联想,如果PR配额制实行,多半会是同样的情形。


请按“只看该作者”,看看我在贴中什么地方不是陈述,而是一路骂人来了?

如果说坐车被人BS,在这儿陈述又被BS,况且对方都根本不在一个层次,换了你会不会力争权利。

不可否认,有些隐喻,是需解释,才能弄懂,但主体却“明了”到让人找BS的借口的地步。我们这类移民,已经到了写字十个要想一、二个这一步,如何好意思拿语言说事。来时间长的人都知道,话必须选择性地说,有些处于边缘性又想说的话就只能抱歉用隐喻了,性情中人必已心知肚明。如果是在中国或是美国,我绝不会用一个这样的修辞说话。生活所迫,敬请谅解,不然只好就不发帖子了。

“小三”说一喻,其实有一转帖,管理员批准已费些时候,却引来多人攻击。我太太没有这么关心,不知为何对方至此,也许毁人声名是最好的武器罢了。其实在原住民眼里,移民就是“小三”,移民本身刚开始为了落脚,吃尽酸甜苦辣,但一旦站稳脚跟,就要争取成为“正室”,不再当“小三”。看看上海与香港哪个地方不是这类“小三”式取得主导了。新加坡现在不是,不等于将来就不是,文化渗入是需时日,除非中国衰败了。看看今日何处不是英国人留下的印迹,而香港这种印迹却被一点点地抹掉。不用担心,中国正宗菜,汉语拼音的姓名,中国电视频道,Popular的大陆书籍,会越来越多,哪天普遍出现“我的普通话不普通耶”(香港店主示好的口头婵),大陆女不再是妓、陪读妈妈、本地人老公终结者、客工等的代名词时,我的话就不难懂了。上面说了,不再同一层次,可别再误解为社会层次不同啦。

至于最后那张图片,在西方文化里是示好的友善之意,中美由此也发生不至一次外交风波。新加坡是崇洋的,当然此图并无恶意,我拿来给所有人娱乐。但有人此时偏要转投中国文化来理解事,一头就开始“不知尊长地骂上大叔”,实在令人唏嘘。看来这里的人,是没有夜梦中说英文的。。。。。

最后,忠告一句,网络属于全世界的,穷梭于多国的人或在中国忙年不亦乐乎的人,感觉到有些人“彻夜不睡式适应本地生活”,有时却在帮别人倒时差,孰不知骂人者也如此“伟大”。。。。。。。

金融市场又将迎来一周开盘,中国春节可不是外国假期,小心了你的头寸。哪天中国年世界全部停盘,才使财神安心之年。


大叔,虽然依然对你的话不知所云,但我可生气了,你说我那句话不知尊长的骂上了你,你可调出来给我看看,不然我可跟你杠上了哈


哎,怪只怪你的言语太隐喻了,不解释没有几个能看懂的,何况有很多就算解释了也是要在这里经历很多风风雨雨和浮浮沉沉才能明白的。


咱们确实不在一个层次,您写的我大多看不明白~


感动!终于出现两位和我同一频道的同仁了,原来不是我的脑子不好使。。

流泪了,感谢楼上两位


现在我觉得就是老人家,还是认为中国很落后。。。
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来留学, 大家也都比较了解,已经好很多了。。我那时读的那个是邻里的中学,学生本来就不多, 比我大2级的有2个中国人, 学习很好,但是人很傲慢,那时他们2 都是独行侠。我进去同学以为我也是那样的,我主动打招呼,最多也就回个hi ..  我后面几届就会很多中国学生近来了,几乎每个班都有中国人了,情况很快就不同了。。 等我读理工的时候,虽然我的专业没有一个中国人,但是同学也都觉得中国人来读书的是家里比较有钱的。。到现在工作也是, 我同事经常问我,你将来是不是要回国的呀? 你们在新加坡不爽了能回国真好,你们回去了基本上都是有车有房,不用还贷款, 压力没有新加坡那么大。。
大概这也是人多力量大的体现, 中国人多了,自然新加坡人也更多机会了解我们。。。。
现在还以为中国很落后的那些中年人和年轻人, 我都懒得理他们, 我都怀疑他们家没有电视还是怎么了, 看新闻也知道中国现在和他们想的不一样了。。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靠中介来打工的人, 我拿工作准证的朋友说新加坡人也又开始认为在新加坡拿工作准证的人都是很穷很穷的人。。。 对于新加坡人这种片面理解的功夫真的是服气。。


    是的,我还是觉得有文化的眼界开阔的人都知道中国是好的,是强大的

刚才我的同学还在msn跟我说不知道湖南省在哪里呢,因为中国实在是太大太大了,他只知道厦门,自感惭愧。

所以我觉得没有什么必要好自卑好愤慨的,骄傲就好了。

国内有些乡巴佬家里有几亩地几头猪也就牛得认为自己是天王老子呢,别人如果有愚钝的思想,谁也控制不了呀


你看懂他的解释了?我还是没弄明白这哥们到底想表达些什么,我只看出来他善于把事情一刀切,不是黑的就是白的,看不懂文言文的就是呱噪的,同事没赞美中国就是在(心底里)看不起中国,被个aunti 吼了一声就耿耿于怀连着2天纠结得不得了,最后语重心长的来了一句:请有尊严的赚钱。貌似他看穿了别人都是帝国主义的买办,只有他自己最有尊严。。。没明白,实在不明白。


哈哈哈,想起很久以前我们刚来的时候,我们的经理还问我们上海家里有几亩地几头牛呢。


看懂他的小三解释,但没有看懂那张图片的解释。至于他为什么要拿小三来比喻,我想有他一定的道理。以当前社会要当小三也是要有技巧的,不是每个人能做到的。首先你不能享受正室所拥有的待遇,其次你不能有怨言,再来还要能忍受别人的歧视和不公平的待遇。而新移民就像小三,首先不能享受很多待遇,比如不能买新房子,不能拿津贴之类的,其次新移民要多做事少说话的,就好像在公司里面如果你要跟老板多投诉或者多建议,你看最终的结果会是什么?再来就是本地人对新移民的观点,很多不管他们有理没理,如果讲不过你,就会来一句你们中国人都怎样怎样的。


    举双手双脚赞成。。。我今晚睡得着了,不然我还以为我真的脑子有病了,怎么看不懂人说话了呢

不然人家还说我“彻夜不睡的适应本地生活”呢,我来了这么多年,才知道适应本地生活是需要彻夜不睡来努力的,至于努力方向是什么,我也不明白。。。。


小三是不道德的,这跟新移民有什么可比较性?这2者的心理状态本来就不一样,非要把自己当作小三,这不是看扁自己吗?


不是不明白,有很多事还是不要明白的好,弄明白了给自己增无谓。何况到了我这把年纪早已过了愤青的年龄。


那你去问他了,为什么要把自己当小三。


我不敢问他,我怕一问他又拽出一大篇云里雾里的文字来。


我觉得我能理解hwwca的话, 可能上面的人来新的都很幸运, 或者你们已经来了很久, 要么已经习惯, 要么已经被习惯

就那我来说, 做的事情最多, 拿的最少; 挨批评的是我, 受功劳的是他人.

我也很想争取我自己的权利, 但是这个是别人的社会, 你要争取权利, 别人可能一直在抵制你, 从刚过来的那天起, 可能就对你有不一样的目光.

为什么选举了就要拿PR开刀? 而不是提高PR的福利? 因为新人并不喜欢移民和外地廉价劳工


哈哈,原来你也有怕的人啊?每次见你辩论有章啊,宝宝版也好这里也好都少不了你的高谈阔论呢。


同意楼上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没看明白的原因,根本没往这两方面联想。


曾经记得在组屋坐电梯的时候, 一个莫名其妙的人很不友善的对我说: 你是来新加坡挖黄金的?
当时差点给他一拳


哈哈哈哈哈哈   我大笑,这算灌水吗?
我也没看懂大叔的话,但我可以想象,他一头大汗的在灯下打字,打了2小时,打出了2段大家都看不懂的文字,最后还惹得熊猫妹妹郁闷。实在有才啊!!加油!!!


大概看了看,觉得HWWA的文采还不如以前的”龙兄”……


    呵呵呵,其实有些我也看得懂,但是我就是觉得拐弯抹角的憋着慌,像旧社会老太太的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说就好了呀,就算要比喻比拟什么的,也应该要简明易懂。

还有就是,要不就写全文言文,要不就写全白话文,不要像新加坡人说华语一样,掺一半一半的不伦不类。

看着是不爽,不过我也没有阻止别人说话和怎么说话的权力,我就发发牢骚,呵呵


借帖子的人气,问一下:哪有物美价廉的餐具卖啊?NTUC的有点儿粗糙。
大家吵架都累了吧,歇会儿,帮我参谋参谋。


我觉得ikea的还不错阿,或者tang‘s打折的时候,有些日式风格的,价格还可以。


怎麽説是人家的地,入鄉隨俗就是咯~~


大吃一惊,这么多不懂却喊痛的回帖啊!介绍点止痛药吧!
===========================================

止痛片大体可分三类。第一类为非甾体抗炎止痛片。以阿司匹林为代表,如布洛芬、消炎痛、扑热息痛、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等。非甾体类抗炎止痛药使用广泛、疗效确切,用于一般常见的疼痛,不具有成瘾性。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目前非甾体抗炎止痛药是全球使用最多的药物种类之一,全世界大约每天有3000万人在使用。随着使用的增多,这类药物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关注。临床上报告的不良反应,大多是这一类止痛片造成的。第二类是中枢性止痛药。以曲马多为代表,是人工合成的中枢性止痛药,属于二类精神药品,列为非麻醉性止痛药。曲马多的止痛作用比一般的解热止痛药要强,但又不及麻醉止痛药,其止痛效果为麻醉止痛药代表性药物———吗啡的1/10。主要用于中等程度的各种急性疼痛及手术后疼痛等。第三类是麻醉性止痛药。以吗啡、杜冷丁等阿片类药为代表。这类药物止痛作用很强,但长期使用会成瘾。国家对这类药物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不能随便使用,主要用于晚期癌症病人。


这种事情需要猜测吗?
这叫猜测吗?
这叫分析,推测。


哈哈,顶hwwca一个~~


:loveliness: 楼上说得有理


    很不巧,<大学><中庸>我初中高中的时候就已经读过了,以前能找到的文言文书籍都读过了,少算应该也有30多本,可能现在记得的不多了.之乎者也可能懂得不是很精通,但是也略晓一二,但是我还是看不懂大叔写的东西.

还是那句话,我支持要不就全部说白话文,要不就全部说文言文,要引用,也不要不伦不类.不要一句话里三五个白话词五六个文言文,看着头疼,跟听新加坡人说中英马文参杂的华语一样闹心!


您也太大胆点了吧!这个时候还敢站在明显势单力薄的“反方”。“正方”如AVATA中的“美国拆迁队”般浩浩荡荡,气势磅礴—-电视名人+粉丝群一干人等。连我这样的“大叔”也后悔当初没归顺得个录像,回来偷偷流口水。。。。。。呵呵
我也是说胖就喘之流,当然想争个该有的“大叔”般敬意,劝敬者过年“常回家看看”,不要滥用这个当地多半的蔑称,把自己真正的大叔也一并污辱了。
不过话说回来,在本坛中我实在还是要叫您为大姐的,这是我看贴对年龄的判断,别再用您来折杀我也。


回复 335# angel_luo

    听我忠告,我在倒时差,你这么个“秀恩爱”的如花青春别为个糟老头儿熬夜。我的良知激发我再告!
    我的文言加白话,是不想惹上官司又想说话。你不必苦恼“不懂”。
    华语中“不懂”是不知道或“无知”之意,这是中新商贸谈判常因之失败的词,因为中方被激怒。当然,在本贴中,你一再宣称“我无知”,可惜啊小侄女,国内网友会笑得前仰后合的, 你的粉丝群很难“国际化”了。
    如果你反对我的说法,说你这句话在用中文,那么,下次你说话前注上“我说中文了。。。。”或“我说华语了。。。。。”这些标签。我的这种孔乙已式语言是落后中国的象征,你就省心勿评了吧!
    以上所述,均是长者忠言,听似逆耳,多年后读读,兴许有用,呵呵。


我貌似看到了有若干人在做“恍然大悟”装?真看懂了吗?看懂了文字还是看懂了意思?又呵呵又哈哈的批评别人不懂古文的句式,不懂古风(咦?古风?他那些文字好意思称古风吗?),却不知道人家争论的焦点根本不在句式上。

其实他写大白话也好,写严谨的文言文也好,写鲁大师喜欢的那种杂文体也好,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些东西,受过些中国教育的或者爱好中国文学的,都没看不懂的。我烦他的就是他在拐弯抹角的说话,然后还非告诉我那就是中原文化的精髓,那我就不乐意了。古文有寓意,无论怎样引申影射,论点都是明显的,但是看看这位自称懂古文的文化人,写得却都是些不着边际的东西。我就不明白他的粉丝们,都看懂他写的东西了吗?您把他的帖子给我逐个解说一遍?

我特指 333 楼主哈,您那哈哈一笑,一副倚老卖老的样子,我就看着不舒服。


出租上发生点事,一点不想大惊小怪的。一句话,习惯了但不麻木。你去米国人家却关心你是不是回乡下建房子去了,不鲜见,。。。。。。。。。。这一故事完全是为了本话题而贴出来的。


    我说中文了:大叔,终于见你顺畅的说话了,我如沐春风

我什么时候宣称您“无知”了?请您指教。

别说我不认识您,就算认识,我也看不穿您的脑子,断不敢妄下结论说谁无知,请您明察。


    突然发现你跟我想法如出一辙,真神了


回复 340# hwwca

老大,你自己都说,不是一个层次。
快过年了,何必跟这帮“孩子”斗嘴,伤脾又伤肝。

不如,说说你的本行:
其实美国的状况不比希腊好多少,为何机构抢美元,而抛欧元,接下来日元走势如何?


回复 343# Harry9009

黄金已低于黄金分割点很多,美元有崩溃的可能,汇市不能反映,但黄金一定会大大反弹。只是跟着找底吧


开贴以来,已一路从米国,小日,小新,一路跟贴。iPhone发贴不容易。虽然如此,诸位解了我不少旅途劳顿。感恩不尽!适逢下午在本港机场无聊,有位电视明星还要赛贴,可以!不过请原谅我电池有限。。。


楼上旅途劳顿,请注意休息。
身体是回帖的本钱。


    既然人家都說我這“小孩”跟你不是一個層次的人了,還賽個屁呀,不賽了,省點時間看卡通去了


去芝加哥的united航班上只有个中国团,洋人几乎没有。他们也过春节?经济啊经济!!!在一排上可躺倒睡。我是回中国穷乡僻壤过年,没心事显摆。到了中国,可没时间上网骂战了。


如果frequency完全不同, 争论的结果只会going nowhere. 熊猫mm, 还是看动漫比较开心划算哦


    呵呵,我很少看动漫的,偶尔看看Naruto, 看港剧和美剧较多


这里最大的一棵葱就是那位学了几句之乎者也就开始卖弄的老先生。

本来就没什么口诛笔伐,这帖子其实早几天已经沉了,话不投机接不上茬,也就算了,偏偏这位隔了几天又不甘寂寞的把它顶上来,是谁想挑起争端?麻烦您看清楚再来说话。

人身攻击?哪句话惹到您那瓷器般脆弱的神经了?


我也同意这里最长得像蒜一般粗的葱就是那位老先生了

我也没有见着谁口诛笔伐人身攻击,只是好言相劝说咱们看不明白,麻烦整点明白的,人家反要说我们傻,这我就不爽了,而且也不是我一人不爽,我还是相信群众的意见是正确的

可能打字看不出语气吧,误会也难免,要不然人家老是说我骂他呢,我可冤了

我可不想当葱了,可是人家非要我上青下白杵在泥里,一口一个电视明星,我还流汗呢。。。


《古文反讽帝墙倒众人推,电视工作者得理不饶人》
淡定呀,各位,相煎何太急


顶真啊,一个个的就是这么一句接一句的等下茬杠上了.何必呢, 都离题十万八千里了.:dizzy::dizzy:


我觉得,是某几位国人一直对新政府有着某种积怨,因为本贴是本版少见与政治密切相关的,因此,怎样都想发泄几句。


狮城华人网自李先生2001年创办以来,在各位同胞的精心耕耘下,已成为新加坡新移民的精神家园,也成为享誉海外华人圈的5000强知名网站之一。投资理财版也成为精英荟萃的高质量的专业板块。

本人9年来在此家园守望、学习,以感恩之心分享、回报。

此帖主题适逢其时,关系同胞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新加坡社会的民生主题。
各位各抒己见,分享思想,畅所欲言,百家争鸣是好事,相信各位也从自身利益出发作出了最佳选择。
走向世界的今人,自然比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有更广阔的眼界,更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

前面几番出贴,主要围绕主题表明自己的观点。
后面几贴,明眼人看得出,我旨在消弭某些锐利的词锋,男女老幼皆获同胞尊重。
顺耳也好,逆耳也罢,言尽于此。
各位智慧之人,拿出专业精神,多出建设性的好帖,造福同胞。

谢谢楼上各位姊妹好意~
与主题无关之贴尽删之。


政府政策都是退两步,再前进一步。

新移民配额制不会实行,但会有折中的新政策出台。


我在想下个星期会不会出新政策来拉远SC和PR[房屋]

1. PR-买房子之后,只可以自住,不可出租[房间也不可以]
2. PR-买房子之后, 十年才可以合法出租,包括房间


这样也挺好的。。。。。
总之,不管他。。。
咱们生活照过不误。。。
他们爱怎么改政策就怎么改。。。。
反正是他们家的事儿。。。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