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投资理财

转:《组屋的价格负担》

文章来自昨日的《联合晚报》2010.03.11

大家讨论讨论。


本地人真的太喜欢complain了。
大部分新加坡人认为供房子只能用公积金,不应该用到现金。对这种思维方式,我过了这么多年还是不理解也不敢苟同。


回复 1# 老鼠爱小米

没什么好说的,成长的代价。简单地说的贫富差距变大,所以,你如果是中位数以上的就没问题了。就如中国人刚到新加坡的时候,底层。后来,逐渐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觉得买房、买车什么的不是负担了。

有一个作者的比较不准确,因为我估计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是很少的,那应该都算是精英了,不是现在的年轻人可以比的。


同意99 的观点。。。 20年前,几个大学生呀。。 现在的精英, 人家过的也是很好的。。
认识一个朋友, 他的朋友是房地产中介。。。 人家说有钱的太太, 一口气买相邻的8个公寓单位。。。这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为了了几十万的hdb 我们都抓耳挠腮的。人家几百万扔出去就根不是钱一样的。。。那太太本身倒不是大学生,也不是人才了。。。 人比人气死人呀。。。


回复 4# 记忆消失

    为什么要跟别人比呢?


我说人比人气死人的意思就是不要比。。。 有钱的太多了。。。 整天比较我们就没办法活了。。。
同样的, 报道中的和20年前的大学生的比较,我觉得没什么意思。。。比了我们也还是回不去20年前了。。
毕竟我们活在20年后, 买不起房子的年代。。。


这个坛子有钱的人也是太多了。


在国内,大城市一个年轻大学毕业生就算月薪4000-8000很不错了,很多都是2000-3000多的,得负担80万–200万的房价。较便宜的小城镇现在一套屋子也要40万吧。比起中国老百姓,新加坡人太幸福了,还有什么好抱怨的,感恩吧,感谢新加坡zf的组屋政策!


新加坡ZF确实干的不错


我家那边的10年左右的二手房是20万上下,地点差些,新的80多平方要30万起。近年流行返乡潮,大学生起薪千多块,我同学留在家乡的薪水基本都2k以上还不包括年终有些上万块花红的。早年大家的热钱都流向深圳广州这种大城市,家里的地产才没被炒起来。现在家里喊房价高的,基本上都是外地人。
我不认为目前新加坡的房价低,只能说相对比HK低。ZF的廉价屋在裕廊榜鹅这种偏远地点的,20多年的4房都要30多万,有些刚满5年90平方的炒到45万。新加坡近年有很多富有的移民像李连杰这样的支撑着GDP,其真正人均收入中位数不过2000多点。
另一点,为什么大家会觉得周围的PR生活都过得不错呢,因为ZF的吸收人才政策,他们只把PR放给需要的人才。至少大家不会看到做保姆的扫地的过来ZF也发个PR。如果每个国家都能这样吸收人才,能不强大。新加坡ZF的精明之处是近年拉开SC和PR的区别,导致大量PR加入公民。但是,那只是拉开SC和PR的区别,真正来看,近年公民的好处在逐步减少。


你好像忽略了最大的因素,人口。新加坡的人口规模就比三线城市略多。
上海那些大城市,有三四千万的人居住,有可比性么?


回复 11# sh2sg
我的贴子也不是说偏远地区没有中产阶级的新加坡人居住,而是比例现在全岛的房子普遍上涨厉害,按中介的话说,全岛除了北部少数地方,价钱基本抹平了。
看事情别太片面了,还你这句。


你还不如把全中国的人口都算到上海头上,而根本不去考虑面积。新加坡的面积是香港的 60%,人口是香港的 58%。新加坡面积是上海的 10%,人口是上海的 25%(常住人口 500万/2000万),人口密度,人均占地是差不多的。事实上新加坡有40%的地是自然保护区,实际人均占地要比上海更少,人口密度更大。按理说这样大的人口密度应该对房子的需求更大,房价应该更高才对。


    新加坡家庭月入5500是不是有点高了?


回复 15# sh2sg
你不更奇怪吗,人家看贴起兴说两句,你要跳出来指正别人看东西片面,其实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看得很全面很准确。BBS上就是各说各话,没必要把自己的观点扣别人头上。


    那个是平均家庭月入…

记得双薪家庭月入~7200… 单薪家庭月入~4500…  具体数据不记得…


不是平均,是中位数 (median)。大概等于住4房以上 HDB (100平米)的家庭的收入。

平均的话,要有 7000 了,不过新加坡富人太多,平均数不说明任何问题。


回复 20# goldenstar

    都这么高


我敢说,连统计那些数字的人,都不敢打保票那是正确的。何况是捧那些数据的人。
因为溜动人口在国内的某些城市是庞大的,十几亿国民追捧的城市和SG相比,是很苍白的。
另外,我是最近查访市场所得的言论,比你这类不住HDB的真实得多。


再说房价,我认为一个400多万人口的城市,把各边缘地带的二手ZF公屋炒到4房要35万SGD以上,就是泡沫多了,ZF也意识到一点所以用政策打压。
国内的房屋存在一种有趣的现象,由于新旧房交替的时代,电梯房贵,楼梯房便宜。同一区域价钱能差20万不止。又听说现在深圳新起的楼盘都有游泳池之类的,不知广泛度如何。


您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统计局的真实数字不信,宁可相信市场调查?你还亲自查访了?你那样本是多大啊。

流动人口。。。流动人口要买什么房子啊。

刚才有人悄悄跟我说了,“这小白猫老是用乡下人的眼光看世界,满好笑的”。别回这句话,我转述而已。


房价是收入的 4-5倍,这还不满足,那您希望多少才合适呢?


    好奇的问,谁跟你说悄悄话?^_^


可能用错词了,应该是常住人口。大意是这批人也是能买房的。
你搬的是哪国的统计局抽样了多少人口多少年才得出的数据呢?这些数据是给哪些人看的?
我不敢说自己眼光如何城市,因为我在国内不是住在拥挤的大城市,是国内80%的小城镇里的普通人。在新加坡住的是HDB,也是80%里边的普通人。
查访市场,不需要多少本,只是看你有没需要而已,至少我查的房价是自己问出来的。没到市场问过价,就用一堆数据说别人眼光乡下,还挺二的。
有一句话地球人都知道: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悍卫你说话的权利。除非你认为自己说的是真理,不然就别乱指点或批评别人。


在新加坡工作,然后在新加坡买房却是压力不算大,大部分人家庭2人都工作的话,1-3年内能买房子住。
跟在中国大城市比还是幸福不小啊。只是没想到香港的家庭收入这么低,我还以为跟新加坡差不多呢。


照理HK 的薪水比SG高不少啊,特別是銀行


这就得问新加坡人喽,谁叫他们眼光这么乡下呢,二三十年的破组屋卖几十万,你觉得合理他们喊贵。如果你经常看的是公寓,就不怎么适合讨论这个标题。
我曾经认为SG的生活水准很高房价很便宜,不过那是08年之前。


对啊,错了吧,香港的薪水要比新加坡高啊~
我姑姑一家在香港,姑父是厨师,月入两万港币,表妹跑到澳门金沙做荷官每月差不多两万澳门元,在香港早几年随便哪个看更阿伯都月薪7,8千港币


前面不是你一直在说贵说不合理吗?怎么又要去问新加坡人了。您到底想说什么呀,怎么前后脱节的。


这么简单的都看不懂,汗了一下。
我喊贵了,但没有用,得新加坡人喊贵了,ZF才会出政策。
现在是很本地人都喊贵了,您应该去纠正视听,不贵,合理着。


目前ZF组屋价格太高,抬高所有居住在组屋的人们的整体生活成本,人们的生活负担和生活压力加大。钱都被迫进了房子里,其他开销下降,生活质量下降。

供房靠工作收入不是牢靠的,收入不是永久的,工作可能随时丢掉,偿还能力消失,靠什么还款?

我不看好ZF组屋走高价路线。


中位数哪有这么高…
新加坡底薪基层还是很大的… 人均收入3600多,中位数只有2200多…


好像是2300的说………


    香港的女佣薪水最低也有5000元港币,在龚如心的一篇报道上看到过。Singapore的女佣才多少钱呀?


家庭收入,大哥,“家庭”!


“ZF统计处昨日公布2008年香港十八区人口及住户统计报告书,去年全港家庭住户平均月收入18000元,较2007年上升3%。”
这个家庭住户月收入等同家庭收入吗?

排名 国家 人均收入
1 卢森堡 43,940
2 挪威 43,350
3 瑞士 39,880
4 美国 37,610
5 日本 34,510
6 丹麦 33,750
7 冰岛 30,810
8 瑞典 28,840
9 英国 28,350
10 芬兰 27,020
11 爱尔兰 26,960
12 奥地利 26,720
13 荷兰 26,310
14 比利时 25,820
15 香港 25,430
16 德国 25,250
17 法国 24,770
18 加拿大 23,930
19 澳大利亚 21,650
20 意大利 21,560
21 新加坡 21,230
世界各国人均收入表,美金~


不能比,香港女佣雇主不需要缴税,但这里可是有女佣税的。


看到这话说点有关这个月BTO。
Jurong的地点我时常经过,离MRT远,本地人眼中的贫民区,旁边是正在翻新的民工宿舍,很多黑皮肤的工人。
5房30-35万,我想这毛坯房2015年建好了还得再装修个三五万。这个高峰时期,连BTO都是危险的。
从07年到09年,我的月薪涨了不到一千,但是ZF组屋涨了……….不知别人的薪水如何………


其实您不用这么绝对的,这一棒子打翻的好多啊


说事实嘛。。。。谁知道这么多人看个图片就去抢。。。。。
6家人抢一套,我听到的时候差点噎着。。疯狂的楼市啊。。


其实买这个BTO肯定不亏,要亏买二手的亏更多啊,35岁以下的只需要交5%,收入低的还有ZF两三万的津贴,基本不用交现金了,然后2015年后收到一套全新的组屋,你现在看到的楼价都是5年以上的楼龄,5年后等你收楼时你那套房比它们值钱多了~这就是BTO的价值所在~
何况JURONG的BTO极少,很多人冲着靠近父母的津贴去的
我们也有申请,不过号码是四位数


请问,怎么申请新组屋?


BTO出来的那几个小时我就发现,当晚过去再看决定放弃。如果当时申请,肯定是前100名。这时候BTO的人我相信以换房的居多,都是能等也能舍弃的,所以才危险。以下是我美好的算盘,叮当叮当想。
1,三年之前买的房,现在抛出去换个小的。赚了100k,真金白银,小房从银行贷款,自己需要住也有能力供。如果房市下跌,凑点钱买个小公寓。
2,现在高峰期BTO,旧房子继续住。5年内即使有钱也不能买公寓, 5年后如果楼市不景,要割肉卖掉现有的好地点的,再花一笔钱去装修新的地点差的?
不清楚BTO要付多少首期,如果只是2k现金的话,建好的时机不好或房子不理想,放弃的人应该不在少数。
这种要锁十年不能房产交易的BTO。。要不是地点特别好,我不感兴趣。


如果你家没有公民,也没卖掉手上的公寓,不能申请。


针对收入水平,个人觉得新加坡的房价是不贵的,compare 亚洲各大城市,香港,台北,上海和北京。

只要有中国的房价不停的涨,新加坡的房价还是会有搞大上升空间,为啥,因为热钱不断涌进。


回复 48# 谦纭
这位斑竹的小算盘能响都是建立在楼市5年后变差的基础上,假设5年后它还是稳步上涨呢?你的大房变小房,这10万说少不少但说多也不算多,大趋势来讲楼市还是会涨这个跟股市一样吧,只要有耐心能拿住就能赚钱~
何况申请了BTO后,能住上全新的房子,二手的起码是5年楼龄,在等的5年内你可以随时卖掉旧房,只要你认为赚够了,然后在外面租整套等你的新房~
抽到房后要在4个月内交5%或10%的首付,前一年家庭月收入低于5千可享受ZF津贴,这个5千是底薪,在父母家附近的也有津贴


听朋友说,他在申请公民前买了房子,申请到了公民后,最近他申请榜鹅的新房子,竟然让他申请到了。而且竟然可以申请。可见,在申请公民前买的房子不算吧。


家庭收入5000的,不算高。。。。


楼市本来就是不稳定的,十万不多,但凑多点就是个公寓的首付了,只要不被ZF套牢看时机进场还能赚一笔。有时私人楼市从受打击到复苏只是那么一两年时间。
在等的5年内能随意卖房子,却不能买房子,贪了那点津贴,就表示十年里失去其他机会。这几万块在08年前还真是很实在很厚实的,但对现在的房价只能算是车水杯薪。
再不济,等楼市稍差的时候BTO。当然这些都是理论上操作,实践如何还是未知数。
以近月调查楼市所得,买二手HDB不如凑钱买公寓。


说的是公寓。。。不是组屋。。
要是没记错,月薪超过8k或拥有公寓者不能向ZF拿新房。


新加坡的安居政策的确不错,对收入一般的普通小老百姓起了很大程度的安抚稳定作用。

谁都知道新加坡85%左右居民住在ZF组屋,不少公民都申请过津贴,从上面的数据来看,俺衷心佩服那15%的非组屋居民的创富能力,他们把整体平均收入拉高了那么多,真的厉害。

关于上面这个香港的平均收入和房价数据,俺也觉得还蛮搞笑,哈哈,俺就在香港。


他就是申请到了新组屋。不是公寓。
公寓不用申请的。
再说,很多申请了公民的人,在成为公民前在国内也买了国内公寓啊,还不是照样在这里申请到了新组屋吗?


哎呀。。。你还没听明白哦。。是在新加坡拥有公寓的人,不能和ZF申请新组屋,需要卖掉公寓两年还是三年后才能申请。。。


官方数据:
http://www.gov.hk/en/about/abouthk/factsheets/docs/population.pdf

27% 的香港家庭月收入少过 1万港币。不用很吃惊,香港穷人多得是。

8.5% 的香港家庭月收入超过 6万港币,也就是相当于 1万新币,相当于新加坡无法买HDB,住私宅的那群人,大概 15%。

看到没有?以高收入人群来看,新加坡比例差不多是香港的一倍,但2地平均收入差得不多。这说明香港的富人更厉害,简直是以一当十,你应该更佩服那 8.5% 的香港家庭才是。


压力大自然就压抑。看看那个官方的数据,除去 8.5%的富裕家庭,和 28% 的已经什么都无所谓的底层家庭,压力最大的就是中间那些,也就是俗称的中产阶级。这些家庭在新加坡住HDB是毫无房贷压力的,但在香港却要背着21倍年收入的压力。


;P ;P  照这数据那我得先佩服咱家一个,竟然轻松“被”跃居到了首8.5%,惊。。。不过香港的确是贫富悬殊极大。。。懒得争论,继续路过


08年SG就成为最多富人聚居的亚洲城市,财产数字中包括了房产。去年的数据是20%以上的人徘徊在贫穷线上。。到底哪个城市更多富人在拉高那个距离我想没人能争清楚。。。。
还有,这贴讨论的是ZF组屋不是公寓,根本是两类操作手法完全不同的项目。不知道是我用乡下眼光看了新加坡的组屋,还是有人用公寓的体验提升了组屋的形象。新加坡目前超过80%的组屋在10年以上,这其中有半数超过20年或30年更久。由于形象工程一再的粉刷和翻新,外观上光鲜,但内里很差。从N年前找房子起就注意到这边的装修和结构不是一个差字了得,今年仍然再次深深体会。。我敢说,包括近十年的房屋在内共有高达70%的组屋是靠走廊的,如此不合理的设计,不知当初哪个磕了脑袋的请来的设计师,还成批生产。。。
唉,谁让我舍不得砸CASH给5年的新组屋,怕用公寓的首付去买没有小区游泳池健身房的ZF组屋。。。ZF一年BTO推出上万套也是能理解的,再不把一大片矮矮的L字型半圆型凹字型旧房子拆掉会有损城市花园的精英形象。


我一个朋友4月份从香港来新加坡玩,他在香港工作5年了,现在还在租房子住,一个月HK25K,他太太工作不固定。租了个40几平方米的,2室一厅,每月HK6900. 他说本地香港人的生活模式通常是男的工作,女的在家做闲职太太,然后有小孩的话,每月可以从ZF拿HK3000,如果太太工作,这个津贴就会取消。是不是因为这种家庭占很多,所以家庭总收入才会上不去?不像新加坡,大部分家庭都是双职工。他说认识很多本地香港人,居住环境都是很差的,很多都是3代人住在他租的那么大的一套房子里,住很多年。 我2006年去香港玩过一次,到朋友租的房子里住了一个晚上,至今记忆深刻啊,就因为那个晚上,所以我后来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打死也不去香港,哈哈!


我觉得新加坡的房子还好了,虽然很多有走廊。 去过香港,你就会觉得新加坡的住房算非常不错了。当然跟中国没法比。中国家家户户都是大房子,地方越小,住的房子越大。住乡下的更是,都是好几层的。


我在香港的两个男性朋友,都是四十多岁的香港本地人,有老婆小孩,他们都有比较decent的工作,老婆则不上班。都是租房子,没有买房子,说是买不起。我想这种情况在新加坡还是很少见的。但也许香港人思维更靠近西方人,认为租房子划算?


您在您那小镇买的那套被誉为天上人间美轮美奂绝无仅有的房子,过个10年20年再看,或许也是一堆垃圾。时代在进步的,别用现在的眼光去评论以前的东西。

中国60年代起一直到90年代,都有建集体房,我不知道你住过没有,在上海这种房子叫做“新公房”。跟旧式的 HDB 外形一样,也是一长溜的走廊,只是没那么高,没电梯,家里也没有厕所。设计的人脑子没坏,长廊是最节省建筑成本的,这也是建这类房子的目的。


对,对,对。很多人因为贪津贴,所以,不管市场上是什么好,总之先买组屋拿津贴。可是,等5年不能买公寓,有时候对于一些有经济基础的人来说,就会失去机会。
再说,那个津贴其实只是暂时借给你的。如果你卖房子,ZF要拿回去的。
不拿津贴的房子操作起来就简单多了。以前还更简单,一年以后就可以卖,现在改成3年了。
当然,对于经济基础还比较差的刚毕业的工作人士来说,拿津贴是很好的帮助。因为可以早一点住自己的房子。
所以,我觉得,如果很年轻的人,刚结婚的人,应该拿津贴房。对于已经3,40以上的人,就不要第一考虑津贴为好。


香港的房子可能真的是太贵了。我朋友讲他租的那个40几平方米的,2室一厅,市价是HK1900-2300K。100m2的房子在香港是豪宅了,至少得HK5000K了。香港的物价水平跟这里差不多,一个人工作的话,想买房子似乎真的有点困难啊。


我认为你是对SG不太熟悉,至少是对ZF组屋不熟的人。
新加坡直到02年建造的房子还是L字型长廊的,相对而言,国内近十年所建造的房子都有提高,即使是乡下96年的房子也没有建成这模样。还有,新加坡并不缺少土地,ZF更不缺钱。相反,有的是土地,你开车溜一圈就知道,靠近地铁的地皮ZF留着卖给开发商。国内新楼盘也有一梯N户不靠走廊的。再说,现在的5年新组屋也很漂亮,那表示ZF不再节省建筑成本了??还是发现当今两种设计成本一样的情况下房子还能更漂亮些?
中国不是只有上海是大城市,我住在侨乡,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个成员留洋或在HK,每家年轻人都在珠三角工作过,早期05年之前我就想在深广买房安居,等到房价下不了手才转向家里小城市。现阶段看不到城市之间差异缩小各有优劣的人,才是目光老土的。某些城市人的优越感和新加坡的安哥安弟一样。相较之下深广的包容度比较高。


建得好看,成本就高了,房价就上去了啊,这道理都不懂?何况在这里建房子,建材,人工都要比国内高出n多,哪像国内随便找个包工头拉些民工打张白条就可以搞定的。

新加坡不缺土地?我觉得你像火星来的。。。


你对L行走郎耿耿于怀,我对国内的暗厕耿耿于怀。我老家05年建的房子,两个厕所都是暗厕。07年建的房子,3室两厅,厕所一个,依然是暗厕,有个房间也是暗房,没窗户。真受不了,吃屎的建筑人到处都有啊。


那是表示现在ZF就不需要节省成本了吗?
建材人工,我觉得您真该到工地实际瞧瞧,人家请的不是民工???还是黑黑的几百块的人工!员工本土和外籍的比例是否合法的我们也不知道。建材直接批发。
新加坡的土地现状是否真的像媒体传言那样缺乏,自己溜一圈就知道有多少地是空置的,有多少MRT附近的地是留着卖给开发商的,有多少矮矮的菜市是有待拆建的。早期填海建的都是工厂,这点上大大保有了居住土地量。ZF说要向HK看齐,不会是空话。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而不是靠网上数据。
我以前觉得愤青们都被**洗脑了,现在发现SG被洗的也不少。当然,国泰民安也就无所谓洗的是脑还是屁股了,哈哈。


对不起,我都不清楚你的观点是什么?你要说明什么问题。
可能是脑子转不过来吧。
不好意思。:P


暗厕是味道要处理得很勤快,我也发现了,没买。
走廊房可遮掩不了,男人热了脱个上衣,没准经过的女士就投诉了。要是女人趴在客厅睡觉,难保有色北北经过就近观望一翻。。


看他的问题说啥我就回应点,有些要分两贴的我懒。。。
其实这类争论挺无聊的,闲着也是闲着。。
我只知道你是公寓人士,哇哈哈哈


我何时说过不要节省成本?尤其建材成本的上涨本来就不是人为能控制的,沙都要买,人家涨价你连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HDB 的成本各方面综合起来,最终售价是年收入的 4-5倍,这是它目的,收入在增加,那成本也就增加点建得好看点。

还有,我觉得你还真是“乡下人”的眼光,以为房子就该像香港上海那样造的密密麻麻才算好。。。香港上海的城市规划完全是建商说的算,这里不一样。


首先声明,我特别不喜欢有长走廊的组屋。

ZF建这类组屋,好像是有政治上的考量,希望组屋居民能守望相助,不要封闭在自己的小家内。ZF认为走廊可以起到促进邻居交流沟通的作用。
我觉得ZF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太一厢情愿


关于新加坡空地:

确实是有很多空土地,甚至大片大片在别的钢筋水泥都市看不到的林地。我认为这正体现了ZF在土地规划上具备长远的眼光和考虑。


说来也真奇怪,我在新加坡这么多年,租住过很多地方,还没住过走廊房。买房子时看得房子也基本都是point design的,或者角头的房子。没有感同身受,所以对走廊房没什么感觉,也谈不上厌恶。


回复 81# EvenMorn

我买的第一间组屋就是走廊房,我都把靠走廊的窗帘常年拉着。


Sh2sg和谦紜,你们两个有世仇呀?走到哪争论到哪,没完没了啦。都老大不小了,一人让一步吧。


    知道无聊还争?少说几句。


角头房还更糟糕。
因为一定要通过很多人家的门口。
你会每天看到现场直播的。
社会版。


我有说过建筑要密密麻麻才好吗?你自己连新加坡都没转几圈吧,就查着数据说新加坡土地缺稀,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至于很多空地ZF有什么样的安排是另一回事,唯一的现实是近年MRT附近的地越来越多卖给开发商。
哪个地方建东西成本不是跟着市场走的?而且新加坡还可挑选合作国家,小建筑商成本贵了没处说,国家成本贵了就用媒体宣告。再说一点,如果黑皮肤的劳工都是花大把中介费过来的,那中介费其中有一部分会回扣给雇主。人工,可是很便宜的呢。这些你不知道吧,城里人。
我在这里认识蛮多上海人,他们多数认为新加坡就是好的,什么都是好的。所以遇到其他城市的人的不同想法,有些人会觉得不能理解,认为自己的眼光比较都市。。这和部份SC是一个眼神呐。。


回复 83# 老鼠爱小米
他追着我从组屋装修争到组屋价钱,我也不知道哪得罪这家伙了
怪怪的,他不住也不了解组屋,有什么可争论的。我都用观望学习的态度看公寓贴。


谦纭,不理解你的观点,三线城市60万的房子很值得,新加坡的BTO不划算,三线城市的医疗交通教育是个大问题,新加坡再怎么郊区打个德士半个小时就到市中心了~
ZF的BTO以4房来讲定价一般比市面起码5年楼龄的二手房便宜5万,一般人申请到公民就会想到换房,个人认为申请BTO比买套二手的划算~BTO说是5年但一般会提前一年多交楼,我这种升斗小市民只考虑自住问题,将来在BTO的基础上再拥有套私人租屋就满足了,至于你讲的十万再筹点能交上公寓首付,不知道这点指多少,这公寓是米老鼠公寓吧,就算楼价真的崩盘了,跌到十多万能首付买套象样的公寓,那时新加坡的经济也崩了吧,到那时我拍屁股走人了,还买什么公寓~
另外买公寓外国人都可以买,有钱的话叫父母帮忙就是了


别把三线城市的房子扯上来,不一样的需求关系,毫无可比性质。
BTO的事,是见仁见智的,各家有各家的算盘,我不能保证我的一定有划算。
那十万块只是打比喻,我家的即使买二手房扣掉一堆费用还远超这个数。所以我有我的考量。
我更不想左右你的考量,万一真的房价涨了,那我不成了罪人?只能分享这个算盘。


回复 50# chachabo

至少对我来说,新加坡的私人公寓是很贵的,每尺4000块的(合人民币20万/米)都有人买,每次1000的(合人民币5万/米)大家疯抢。

请别拿新加坡组屋与国内商品房说事,那不是一个台面上的东西。ZF组屋的概念为何总搞不清楚啊。


回复 89# 谦纭

您也歇歇,别争了。

反正我也认为现在ZF组屋(公开市场)价格高得离谱,人人变成了房奴,没人会从中受益。


我就住角头啊,经过的两户邻居长年关窗闭户,住了两年,前一阵坐电梯碰到第一户的大女儿,她还问我几楼~第2户的男户主长什么样忘了,他们都很忙,早出晚归,新加坡特色


回复 88# trespasser
广东三线城市市中心的60万电梯房,你觉得降价能降多少?4万还是5万SGD?我一直有留意它的房价从06年到现在调控之下都是坚挺缓升。
如果上升,我投进去的SGD就保值。如果下降,自己装修起来享受等ZF拆城中村的房子
HDB可以在金融风暴和一系列天灾人祸后,降下不止10万SGD,更别提公寓。新加坡的现状很安稳,但之前的经济状态是有风吹草动就跟着摇晃。08年乌兰的公寓掉到两房四五十万,同事LG做中介的问过我要不要,当时认为现金为王就没投进去。09年上升到。。。万。。。
说这些,只是和你分享,我时常带着学习的态度去看公寓的讨论,并等待时机拥有。


你不就那个意思吗,什么多少地都空着,言下之意不就是说应该见缝插针,把那些空地都用上了。

北京上海地不够了还可以靠行政手段向周围扩张,这里就这么一个岛,地还能长出来不成?有点常识的人都不会说一个岛国土地资源充足,还说用眼看呢,都不知道你看到哪儿去了。

我不是说你,不过你的见识确实不怎么样,看到块空地就说土地充足,看到走廊就说房子不好,建材搞批发、黑皮肤工人很便宜,所以成本不应该高。。。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你仔细看看你的帖子吧。你就是纯粹为了抬杠而回帖,没一点可以让人信服的理由。

争论,没什么哪个地方好不好的前提,本来就是据理力争,别把什么话题到最后都上升到洗脑洗屁股这种莫须有的高度。


回复 93# 谦纭
嘿嘿,我觉得国内的问题挺多的。。。这个就不讲了~
只是觉得如果你要买三房的话,还要不要那三万津贴呢?
现在换房不划算啊,大家都认为三房便宜搞得三房溢价很高,三房不便宜,只是大部分三房楼龄很长才便宜,新的三房还是很贵的,如果是不要三万津贴换套旧的三房拿了笔现金等,首先居住条件就降下来了,能不能买到公寓还是未知数。拿三万津贴的话也是要等5年。


合理的规划就是见缝插针??我说新加坡还有很多空地,你就说我的意思要建筑密密麻麻?这什么逻辑?地是不能长的,工厂用地快填到MY了,但眼光所及的空地也是大批存在的。资源是缺乏的,所以从国外批发建材,但合作国家是能挑选的。新加坡的水资源才是真真切切不能浪费不能反抗的。
我的见识确实比很多人逊色,但说别人见识差的,往往就是自身的死穴。
我所说的也是陈述事实,不像你光用网上胡乱搜索的数据去反驳,到最后就结论别人说的是废话。我不敢说自己见多识广,但就组屋这个题材,相信比你资料查的多也见识得多。就回应主题上,谁是为了抬杠而回帖的,大伙一目了然。你觉得走廊房子好,你住过吗???
你对公寓的了解比较丰富,但组屋这一块,别不懂装懂。


回复 97# 谦纭

谦芸,我要疯了。你还是去报名参加辩论赛比较合适。。。


现在PR+SC是2万块。两种选择。
1,可拿。机会早用早安心,大大提高了买公寓的机会,但是5年内得由父母出面,而且不能和ZF再申请新房。
2,可不拿。灵活操作,机会留着日后和ZF拿新房,更长远的考虑到小孩中学换房子。
我家不会和ZF拿津贴,除非以后不再换房子,不然这就是左手赠送右手取回的把戏。选三房还是四房是未知数,只要求选的地点不能亏待小孩上学和老人家买菜。


    我也不认识你,跟你也没有任何仇,不过我知道你是某人的马甲。听我劝,一人让一步,少说几句。争论太多,旁观者听着是噪音。


现在不就是合理规划吗?还是怎么算合理,要你来说的算的?

这里的人口规划是 600万,因为再多,大家就“住的不舒服”,所以这里空地的保留率是非常大的。


    还是我的邻居厉害哦,我都还没有搬进去,去视察装修时,在电梯里面遇到第一户邻居,小孩想帮我按电梯号码就问“安蒂,几楼?”因为我抱着个纸箱正在放下,男主人和女主人没等我开口就对他家的孩子用马来话叽里呱啦,大概是说:“同层的呀,咱们的新邻居呀”因为那个小孩子帮我按了6,我说声谢谢,他们就在电梯里面想跟我聊起来了。电梯到了,他们帮我搬纸箱到我的家门口我才晓得原来是隔壁的马来邻居哦。嘿,我都不认识他们,他们竟然认得我,还帮我搬纸箱。马来人其实很单纯的。每天路过他家门口,女主人都对我点头哈腰说 hello,说moring……搞到我不对着她笑都不行。


回复 103# sh2sg
是啦是啦,现在很合理灰常合理,从规划到房子到价格都公道死了,您就别费心了哈,留我等HDB居民操心去。


回复 103# sh2sg

    好吧,IP地址有误,不准确。不过,你们不要再争执了行不行?


我是来看马甲第 :lol


回复 101# 谦纭

    谦紜,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了。


回复 98# 老鼠爱小米

我才在这个斑混了2,3个月,看到的3个“争论”贴全是和谦纭有关的,一次是她自己的楼,2次都是歪别人的楼。


回复 109# tianyamumu
我在这里混了六年,从宝宝版到投资版,最多争执的就是LS某个马甲,你看到的二帖是和他的,其中一贴是和你。起初都是我陈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别人跳出来指点,互相不接受就吵开了。
不知道你读了多少贴,至少这贴我基本都是围绕组屋的,不算是歪楼。


家庭月入5500偏高?


我可没什么分身跟你吵架,我n年前有个马甲是专门混男女版的。

其实也就看到了,觉得不对,就随手回了一下,至少我还引用了官方的数字,而不是信口开河乱说一通。


我打酱油的


好好的贴为什么又变吵架贴了?不管是组屋还是公寓自己量力而行才是正道。


原来随手回两个都正好是我的贴呀,从装修贴到价格贴,还真的很巧灰常巧呢。
官方数据看看就算了吧,具体还是要实践了才知道,市场离不开调查。房子要住了才知道差别。
也希望有一天,能跟你争论一下新加坡的公寓,让我提升点城市的目光。


继续打酱油


回复 114# 酒酿丸子
顺便做俯卧撑来瞧瞧。。。


马宝山说了:ZF会倾听人民的心声,但是组屋的价格还是要根据市场来制定的。因此涨是必须的。


打酱油也不行?


你确定是打酱油不是打醋啊?


你来回这么多次,打来泡澡么,哇哈哈哈


希望钱云早日出手买公寓,也希望shtosg那天**了去住有“现场直播”的长廊组屋。然后继续讨论。


各抒己见未尝不可,何况还能让围观的我们这些路人长见识呢


我围观


期待有在香港住过几年的网友聊聊新加坡和香港的工作生活情况。


我帮你解答,俺一个朋友刚全家大家去了hk 房租15w hk$$$一个月 我双腿发软


鱼怎么长脚了?
如果他们能从百忙之中,谈谈新加坡和香港的优缺点会更全面一些。

他们为什么要去香港生活而不再最宜居的新加坡呢?


俺另一个朋友在湾仔租了一个STUDIO 300多尺,房间装修还可以,但在很旧的楼里面,9800HKD, 据说是友情价


晕,你确定是HK15w,而不是HK15K一个月吗?我也双腿发软。


钱云的帖子还是值得看看的,也许与其在新多年有关。顺告,并鼓励。


我有点担心,是否会出台《跟帖配额制暂时规定》。:'(


亮晶晶的祝福。。。。。真美好。。。。3球~3球威力马~吃~。。。


小鱼不才,15k 一个月到是拿得出,可人家的真的是!150k/m rental 呢,吓得那个小心肝呢


嗯嗯。。。偶买个房子买点股票都上来嚷嚷下,就是听听各家看法,有些建议可能现下用不上,但听多了头脑更灵活,当然主意是自己拿捏的。


应该是15k吧。如果是15w,猪猪mm发财了:二手的椅子都会涨价的,刚性需求嘛!


俺也看成15K了,汗一个,同时敬仰一哈!


都说了2次 15w =150k 你们2位还要强行当作15k 好了 我让步了15k


    谢谢!我租一套!


正想去一趟香港boxianboxian。


过来景仰一下,150K的rental。


这个吵架的帖子 变成了 对150得景仰如滔滔江水 ok 成交


天:funk:!原来你朋友是预备拿综援阶层,那3000块综援金是扶贫救济金,通常给非常贫穷(个人资产不超过2.4万港元)的年迈孤寡老人/单亲妈妈/儿童/残疾人。。。。如果年纪轻轻身体健康的人去领取那些来自其他纳税人的救助金,实在不是一件值得拿来公开讲诉的光彩事,全世界都视之为社会寄生虫。在HK,清洁工都有7、8千块月薪。。。生活品质都那样了,还不工作在家做“太太”。。。。汗

这种阶层在HK当然不是没有,谁都知道香港贫富悬殊大,至于他们如此艰辛却还坚持留在那里的动机是什么,我也不解。


说得很有道理。
组屋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噪音!如果ZF能改善噪音问题,住组屋也挺好的。


不需要zf来做 自己做就行了 安个双层玻璃  君不见多少condo 对这high way 声音震耳欲聋


咱们得到的信息好像有点偏差。他说的是太太不做工,有小孩子的话有3000元ZF补贴,但是太太做工,给小孩的补贴就会取消。 不是说太太自己不做工,有补贴。 我也不懂他为什么坚守在香港,可能想呆满7年拿身份吧,然后买房。


俺买房只要求 位置方便、房子新就行
价格无所谓
不会无目的的去追求公寓
没什么意思


他们吵他们的,咱们旁观就行。


李嘉诚说过房地产最关键就是地段。这点在新加坡特别明显。香港有很多地比如靠近深圳的新界,根本没人愿意住。而九龙港岛这些最中心的地方挤得要死也贵得要死。


唉!我只能诚实的对自己说:我除了旁观,我还喜欢煽风点火,就是经常点错地方了。烧着了自己


笔误:应该是这点在香港特别明显


40几平米,租金HK$1900-2300叫做市价?呃,很难想象那是座什么样的建筑位于HK的什么位置。100㎡以上如果在港岛区中半山或九龙海傍的确可以称为豪宅,如果说“至少”得5000万那就真的是太夸张了。看来每个不同境况下的人们都很会安慰自己:lol 。


晕,你看东西好像很不仔细。40几m2,我说的房租是HK6900,房价HK1900-4000K,后面有个K啊,小姐。
100m2价格说的是5000K,不是5000w。晕!


我也不太能理解LZ的思维。我们工作2年能买上个5房住,我真的很满足了。周围的朋友也都差不多工作1-2年就买房,不管大小,不管地点,总归都是很快有了自己的房子,知足常乐阿。


贵肯定是在比较的基础上的。第三点的要求比较不现实。
如果ZF都出台政策帮公民打压房价的时候,还认为这房价没问题,那我也没话可说。
我没享受过公寓,但知道HDB很多是外墙亮丽,里边是惨不忍睹的旧,新加坡人常常换房子,很多把HDB当成发财的工具,不肯花钱在装修上,用最原始的装修,赚一笔钱。
PR要么买这种旧旧的COV大概30k左右的二手房,要么就花很多COV买5年的90平方的HDB,这笔钱花下来,也够一个偏远点的两房公寓首付了。
如果首付相近,贷款额没问题,你会选个有物业的公寓还是个二手组屋?贷款放二三十年,摊下来每个月比组屋多个几百块而已。


没看明白。。这帖的中心思想到底是啥啊。。


回复 141# WAYNEWEI

新ZF建组屋解决入门级的居住问题,所谓居者有其屋,是英明伟大正确,这点毫无疑义。

但当价格偏高时,比如一个30几年的破旧3房也敢卖到30几万时,味道就变了。

别以为工作永远是有的,别以为房价只涨不跌,当经济危机来临,大量屋主无力还款时,问题就大了。

私人公寓可以炒上天,组屋价格要受控。保证起码的居所的稳定保障,是ZF的要责。


恩,可能他有他的考虑吧,不过他讯息确实太偏差。如果没住满7年没永久身份,他拿不了任何救济金,除非他把小孩生在香港,然后以小孩(永久居民)的身份去申请这特困户救济金(不过他得保证所有资产不超过2.4万港币,如果有天资料被查出有假,诈骗综援那是大罪),再说以他这条件,还要再生小孩,呆满7年,在HK也没可能买房,连申请购买居屋都不够资格,去排长队申请一间狭窄局促的ZF公屋低价租住倒是有可能。

老实说,像他这条件,真不如去SG,至少买房门槛低ZF津贴补助,弄个组屋先安居了再说,混好了再换好房子。在HK,他这阶层绝对生活得苦不堪言,压力巨大,尤其公屋或是贫民区时常发生些伦常惨案,都是给强大生活压力给逼的。。。HK跟SG不同的是,HK是一花花世界,缤纷繁华,人们生活品质对比反差很大,绝对是无形压力,特别那些不事生产靠综援维生的健康青壮年人,要想获得人尊重的话更是比较勉强。。。而SG,至少8成以上人都住在组屋区,衣食住行质素表现比较平均,品质说不上高,但至少简单安稳,空气还好。

良禽择木而栖,个人觉得还是你的选择比较明智。


哦,对,哈哈,我来凑热闹看看帖子乐一乐的,经常晃晃就走,的确向来对网上的帖子都看得不是很认真;P。。。我去墙角反思一下


哈哈,理解,在HK市区一家子人要住得宽敞舒服点,月租这个价不出奇,客户群不少呢。想当年俺刚出道见世面那会,也是景仰得口水直流:lol


她的怨气看上去是由于想换房但是没挑到满意的房子而引起的。。。

我老婆有次没在 net-o-porter 上秒杀到一个限量版的包包,结果从 starhub 的老板到 bill gates 连带女佣一起骂了一遍。。。女人真是情绪化,一不顺心就开始头脑发热。


如果你觉得这房价还能再热点,十几万首付不成问题,那代表你经济非常良好。
我楼下的08年高楼卖325k,隔壁楼的相近条件中楼上个月叫价428k卖出。你可以不在意地说两年只是涨100k而已,但那是ZF组屋。工作一两年能买下个房子的时代也一去不复了,薪水这几年涨了多少,生活成本提高了多少大部份人心里都有数。97年后到03年的楼市状况在这里时间稍久一点的也知道。
我不在乎那几百块当然是我的事,前边也说了,这是一种分享而已,再说我不是中介,大家也不是小孩子。网上言轮自 由,总有人会提出不同的看法。


汗一个。。。你老婆还挺幸福的~
偶这会儿顺心得很,一边喝饮料一边淘宝一边看贴。。。房子确实让人着急了下,但想起了这版某前辈的话,买房,讲的是时机时机还是时机。。。现在时机不对,等等更健康。
哇哈哈~


我们说好的,我们都要幸福哦


几时的约定…..。。。不会是一百树吧。。。照现在偶攒钱的进度。。。很难同时幸福捏。。只能让你先幸福去了。。。。。。


小摩托,等等偶~~~哇哈哈哈


恩,那种旧房子叫唐楼


ZF对租屋的责任问题,ZF已经有很多说明和澄清。如果平时有看报纸的话应该知道。
我在此提醒的是:新加坡ZF负责公民的居住问题,不是PR。而公民是可以直接买屋的,还有津贴。而且ZF负责保障“有房住”,不是保证“住得好”。

一个30几年的破旧3房有人愿意出30几万,请问在哪里?可以肯定地段起码很好。再说了,有人愿意买才卖得出。别以为买的人都是傻瓜。


晕S,我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我和trespasser一直谈论公寓的前提是,我们都是有房子想换房的。。你半途进来看,可能有误会。
没有房子的人,我认为还是先买组屋,除非能承受贷款压力。想换房的,有这笔钱不如考虑买公寓,要换HDB只能换小的收现金,等待时机买进公寓。
组屋和公寓各买一个,用其中一份租金养另一个,这个大多数SC的梦想你不会没听过吧?


这帖看得我爽啊。。。


所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墨水的就多说两句,没墨水的就旁观好了


我是从头到尾把这个帖子看了一遍的。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你认为组屋贵或低,或者你认为买公寓比较好,这些都是你的看法和选择。我对此完全没有意见。只是实在看不过去你在辩论过程中犯的低级错误。最让我看不过去的,就是很明显你错了,却一直没有正面承认,而是顾左右而言他。
组屋的话题,说白点你就是觉得这两年涨得太厉害,但你没有想到的是低端公寓的泡沫化比组屋更严重。我认识一些人(包括新加坡人和PR)都喜欢住公寓,这很正常,但千万别扯一些误导人的东西来证明自己多正确。


为什么你们这么喜欢写字?写这么多 动则来一个中长篇,看客看的累。建议 言简意赅。


小弟,冷静一点。
我想澄清一些。
1,关于管理费
住组屋,也有类似管理费之类的东西啊。叫什么杂费。
住公寓,管理费因公寓里的单位多少而不同。有的公寓的管理费只有100多块钱。如果他有车的话,相比之下,比组屋的杂费+停车费还便宜呢。
2,关于房产税,
公寓和组屋一样,只要是第一套房子,都是房产值的4%。只是公寓的房产值一般都比组屋高一些,所以,相对房产税贵一些。
3,关于风险
住公寓有一定的风险,在哪儿呢?就是,当你破产的时候,公寓是可以被充公的。
住组屋,没有风险,就是当你破产的时候,是不可以没收组屋的。
还有一个风险,
住公寓,当交不起贷款时,银行是会毫不客气地拍卖公寓的。
住组屋,如果跟建屋局贷款的话,还贷款的期限是可以商量的。建屋局会安排你卖大屋换小屋的。

所以说,住公寓舒服,但是确实需要一定的财力。
住组屋,绝对有ZF的保障。何况,现在的组屋,这个坛子里的人的组屋,间间堪比公寓啊。至少我觉得比我家里漂亮。


买公寓的观点是和trespasser在谈论ZFBTO的时候截入的,都是有前提的。
我懒得说了,自己看吧。
而且我后边提到,现在买房不是时机,如果是现金持有者,应该先观望。
不知道为什么到你这就变成我叫大家买低端公寓了,我当中介么?


LS‘S 你们的妈妈们喊你们回家休息了


5555 5555 以前叫我小甜甜 现在都不把我放眼里了 当人家小颠颠。


你澄清之前看清点:我没有说租屋没有管理/杂费。我说的是公寓的管理费比租屋多。同样,我说的是公寓的房产税比组屋多是因为公寓价值高。
不过你说对了,有些组屋装修得比一些公寓漂亮。


嘿嘿。。。。还是小甜甜。。。今晚不做鱼汤SPA了吗。。。


无错可认,因为你连我和别人讨论公寓的前提都没看清楚。
你可以继续重复这种贴子,等别人帮你申冤或到站务投诉,尊便。


    恩 鱼公陪着ne,拿着ip追看你们的新战况 spa好热热


    你觉得错了 也不一定非得要人家道歉啊,再说了又没人让你认同


哎呀呀
我在151楼 16页第一贴 说了 偶才是喜欢煽风点火的人 but功力不够 常被烧到手 误会一场


:lol:handshake 嘻嘻,遇到知己嘞,我这不是刚被烧了一下吗,明显功力严重不够,正准备逃了:_mjll


可我在吃醋
人家叫你小姑娘。。。让我不舒服了


那这“小姑娘”转送给你吧,我可不要,同不舒服,继续赶路去:_mjll


    不要不要 我自称老娘 :(


那就把你这“老娘”连带那“小姑娘”一起回赠给那位强男吧,物归原主


酱油都被我打没了


朋友在HK自有他们自己的想法,也不至于像你说跟香港的贫民抢救济金、抢房子去。我说他挣HK24K一个月,他太太虽然收入不稳定,可没说他太太的收入比他低啊。两个月在香港一个月HK50-60K,他太太还有上涨的空间,已经熬了5年,再熬2年弄个身份,再考虑其他的不至于太困难。现在再来新加坡就有点晚了,他太太的一切又要从新打拼。况且他们喜欢香港多元化的生活。


一觉起来,这里又多了好多页,大家吵得热火朝天的,看着真热闹啊!!!继续…..


关于裕廊西BTO的早报网新闻
http://property.zaobao.com/pages6/hdb100520.shtml

义顺裕廊西预购组屋 申购超六倍
何惜薇 (2010-05-20)
  在预购组屋(BTO)价格普遍比附近转售组屋便宜的当下,首次购屋者对预购组屋的需求依然红火。昨天截止申请的裕廊西和义顺两个预购组屋项目,7154个总申购额超出新单位总数(即1050)的六倍。

  建屋发展局网站显示,昨天下午五时截止申请时,裕廊西Boon Lay Grove的150个五房式单位吸引了1410人申请,超过九人争购一个单位;300个四房式单位则吸引了2527人申请,出现了超过八人争一屋的情况。

申购者看好裕廊发展计划

  虽然申购额同样超出供选购的单位,但义顺Floral Spring预购组屋项目的申购情况却截然不同:1016人申请购买五房式单位,是240个新单位的四倍;四房式则最受欢迎,264个单位吸引超过六倍的人(达1682人)申购,而96个小型公寓则吸引了519人争购。

  义顺预购组屋项目受欢迎的程度显然落在裕廊西后头,偏偏义顺项目的价格比裕廊西来得便宜。房屋经纪受访时表示,这极可能与ZF公布裕廊一带的发展计划有关。

  根据市区重建局2008年发布的裕廊湖区蓝图,占地360公顷的裕廊湖区将发展成为集商业、休闲和住宅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湖区。

  ERA助理副总裁林东荣说,预购组屋的对象以包括年轻夫妇的首次购屋者为主,他们相对重视售价是否合理。由于相信ZF对裕廊湖区等发展规划会让不久后的裕廊更具活力,房子也会跟着升值,他们都选择在现阶段多花一些钱来购买裕廊西的房子。

  Dennis Wee集团董事许家荣受访时也对裕廊西比义顺更受欢迎感到惊讶,但也举出早前发布的一系列能使裕廊成为设备齐全卫星镇的发展计划。他认为购屋者愿意此时搏运气,希望裕廊西组屋转售价会节节高升。

  裕廊西四房式单位价格介于23万9000元至28万7000元,比义顺高约两万元;五房式介于29万8000元至35万8000元,比义顺的高出1万至2万元。

  建屋局不久前推出这两个预购组屋项目时说,它们的价格比附近转售组屋便宜。例如,Boon Lay Grove周围屋龄10至11年的转售四房式价格介于31万元至34万9800元,五房式介于36万5000元至41万5000元;Floral Spring邻近屋龄22至23年的转售组屋,四房式价格介于23万8000元至27万5000元,五房式价格介于34万元至37万4000元。 

  林东荣说,由于溢价(cash-over-valuation)居高不下,而购买第一个安乐窝的年轻夫妇一般不会愿意以巨额现金购屋,因此相信接下来的预购组屋项目仍受欢迎。

  建屋局计划在今年9月前推出至少1万2000个预购单位,如果需求强劲,则将推售更多预购项目。接下来的预购项目将在武吉班让、榜鹅、盛港和兀兰。建屋局也将在义顺和盛港推售约900个共管公寓(EC)单位,以满足较高收入者的购屋需求。


我可没说他们去抢房子,他们有这打算和关于综援可都是你说起的,幸好我都把你原话完整引用了一下。
是你在65楼引用我的回复并举例说明你朋友在香港境况非常不堪令你对HK退避三尺,现在才知道原来他们又成了月入50-60K+++的高收入家庭,按照前面某男公布的数据计算和照他说法,你这朋友已经可进入HK收入榜首8.5%的“什么都可以不在乎的”富裕家庭,然后他们才租住月租HK$6900的破旧房子,并整日与所有家当不超hk$24K的综援人士为邻为友,视之为HK大部分家庭生活风格。。。关于您这朋友讯息的上下跨度也太大了点,谢谢分享,真长见识了。

这帖子里强人真多啊,我还是搬个板凳,多看少说,观摩观摩,当见见世面好了。


有点好奇有多少人跑去Jurong实地看了,旁边几座正在翻新的工人宿舍,很靠近。。周围的环境又脏又旧。。以后房子是新了,但周围环境还是那样,至少工人宿舍是不变了。
榜鹅那边至少设施之类都是新的,环境好。我还是再等等看,有合适的才BTO,不急~


似乎你误会了吧,人家只是分享一下香港很多本地人的生活方式,说说香港人的住房困难情况。在香港2口子,租个6900的2室一厅,跟新加坡的2室一厅当然没法比了,你觉得他们租的是破房子,可是以香港的住宅情况来看,我觉得他们住的并不差,只是相比新加坡比较差而已。 当然他们的住房根你们这种
以W来计算房租的人相比,当然差很多,他接触的本人人群跟你接触的当然也不会是一个档次,你们是在top 8.5%里的人,他们的收入远远在你们之下。只是在我眼里,他们的收入和他们租的房子,在香港应该算不上穷人,只是普通的小职员。
关于救济金,咱们间似乎仍旧存在理解差别,我认为他说的补贴是针对小孩的,领取的条件是母亲不工作,与家庭资产无关。而你说的是低收入或者说低资产者的救济金。这两个是否是一个东西,我不清楚。他太太是自由职业者,拿到香港人身份后生了小孩满不满足领取小孩补贴条件我就不知道了,
发现你一个问题,看帖子真的很不仔细,我说他们2人月收入50-60K,在你这里又变成了74K.晕!


2006年去香港的时候,我在新加坡花S$330元住一个HDB的单间,而香港的朋友花HK1500跟别人share一个房间,而且房子的破旧程度我在这里也不描述了,花差不多的钱租房,可是条件相差这么多,我能不退避三舍吗? 你觉得香港的住房跟新加坡差不多,那可能是针对你们这种有钱人,在哪里都能住得起好房子,膜拜一下!


8好意思,这回我看帖可仔细过了,关于那74K,源自你原文里“ 他太太虽然收入不稳定,可没说他太太的收入比他低啊。两个月在香港一个月HK50-60K,他太太还有上涨的空间。。。”这句,以为你说的是太太一人能有50-60K,所以给相加了。。。按照某男士前面公布的HK收入数据,您朋友50-60K,仍然可以跻身于TOP8.5%里

至于我,家庭月入60K+我是绝对敢当,但要自称位于HK收入TOP8.5%那就有点折煞,无地自容。那数据我不清楚来源,但我就在HK,照我身边这么多人的经济情况生活质素来看,我可不敢认同,虽然我当然想自己排列前茅


关于房子大小的问题,你对国内乡下大屋的这个看法,跟HK私宅拥有者对SG组屋面积的看法类似,共勉


8好意思,偶插个话。。
HK和SG没什么可比性质。那里97年后就一国两制,绿卡和公民权现在都吊高了卖,和SG不在同一条线上。早年家里人去HK的人很多,从ZJ上来说,HK的护照比SG好用,各等环境更为开放宽松。再者,HK贫富悬殊,你朋友还没有拿到公民过的生活,和拿到公民后过的生活,也有差异。有个朋友去了日本,住房更没有可比性,但人家的收入也是高一截的。这些地方的总人口都比SG多,拉高收入距离的难度也可想而知。


我看你们是黄河决了堤,流水滔滔不绝止不住了。争论个没完了。


那些看客,就不要再煽风点火了。


貌似我从来没有说过香港的住房跟新加坡差不多这句话吧,有的话,麻烦引用下,我都想看看。

从你的角度比较俩地,确实没错,所以我不是说了你的选择明智了吗?这有问题?

的确,在HK,连月租HK$6900的都可以确定是破旧老房子,别说1500的了。。。你说的那房屋残旧画面,我可以想象得到。


8好意思,插个话
无论是各项国际排名,还是消费,收入,ZF,空气素质,衣食住行 等等等等 。。。各方各面,好像香港和新加坡都是亚洲最喜欢被拿来比较的两个地方呢。如果没有可比性,为什么媒体,机构,民间,都喜欢比较两个地方啊。。。

各位别跟我开展论战,要我举什么佐证啊,拜托。我是懒人,弄不好那个。
大家继续。。。。。。


我要谢谢这个帖子,让我知道一些香港的住房情况,
我原来对香港的住房情况一无所知。
谢谢你们的争论。
虽然有点儿偏题了。
因为这个帖子是讲组屋,不是讲香港的居住情况,也不是讲香港的公屋。
只有新加坡的这类房子叫组屋。:)


8好意思,虽然我只是回复别人对我的引用,但的确我错,歪楼了~~~你们继续讨论,我不说了:shutup:。有时间再来看,了解了解SG的组屋投资常识,开拓下眼界,谢谢谦芸、鼠版的信息分享。


SG确实常常和HK相较。。台面上的东西都相差不远,但两者的背景完全不同,HK的公民还是中国人,所以倍受国内外人士追捧。但对普通中国人来说要换成新加坡公民却会挣扎很久。所以HK的房价具配了良好的支撑背景。相对而言SG的背景。。。很贫。。。新加坡近几年发了一堆PR和公民给不同国籍的外国人,也是推高房地产的因素。


组屋的观点偶讲完了,太贵,COV狮子乱开口。买房换房都不是时机。
有点悬的是IR开张后,能为私宅带来多少热钱顺带提升HDB的热度,还是未知数。
COV是新加坡的特色之一,无法算进房屋贷款的真金白银。


嗯,不错,基本达到共识,共勉!


酱油厂被我打垮了


在你看来,HK和香港没什么可比性,不过在我看来,中国的房子跟新加坡的房子更没有可比性,但是你好像蛮喜欢拿中国的房子来比这边的,所以你和那个s2g才有那么长的讨论阿。


谢谢你夸奖我明智选择新加坡,主要是我实在没勇气去香港打拼。不像我这个朋友,还有他老婆这把宝剑,尽管现在还不锋利,过几年看,应该是比我们强很多,所以敢在香港呆下去。不像其他的朋友呆个1-2年就撤。


哦,刚才看错了,你说的是中国的房子,我还以为是我家的房子。
我的贴一直在陈述SG的组屋即ZF公屋现在太贵了,说国内的房子是题外话顺带扯的,并没有PK过。


喜歡哪里就去哪里吧


恩,呵呵,一些具体的劳工保障法例、移民条例、气候等一类上官网就可以了解到,至于民众,生活在不同阶层群体有不同看法,难有统一答案,不过整体社会还是很和谐,整个城市动感时尚经济活跃贸易自由度高,发展空间大,如果你或你朋友有具体赴港计划,可以帮你客观分析建议一下。
关于对大陆亲疏度认知度,HK人越来越爱国是肯定的了,中国大市场发展有目共睹,大树底下好乘凉。


哈哈,看来这里不认真看帖的不止是我;P


8客气,是滴是滴,自己有多大头戴多大帽子绝对是明智。

PS:俺该出门了,之后的讨论我就不回了哈


玩得开心滴~好迟才出花。。


也包括我。。。。哇哈哈。。。改贴了~


我看得也是收入和房价啊,s2g说的也是收入和房价的比阿。我不懂为什么你总说你老家的房价:收入比这边低。
你拿你说的你老家房子为例子,旧房RMB20几万,新房RMB40几万,刚毕业的人收入RMB1000+.
两个刚毕业的人一个月的收入大概可以买1m2的旧房,0.5m2的新房. 你的工作多年的同学,2000+,两人一个月收入可以买2m2的旧房,1m2的新房.
新加坡,刚毕业的人收入S$2000+,两个人S$4000+,两个人一个月的收入可以买1m2的2手祖屋(非中心)。尽管cov是新加坡的特色,可是买二手房3万津贴和低收入津贴也是新加坡的特色,新加坡人首付10%也是新加坡的优势,所以刚毕业的人在新加坡更容易买房。现在拿你的情况跟你同学比,如果你要买新房,你们家的月收入肯定可以购买大约1m2了,这是你比他们强的地方;如果买二手房,你家的购买力可能不如你同学了。因为两边的房价是反着来的,中国新房贵,二手房便宜;新加坡二手房贵,新房便宜。但是对于第一次买房的人来说,新加坡还是比在你老家容易啊。对于你这种想换个儿手房又不拿津贴的情况来说,当然困难了。


我怎么感觉你一直在拿你老家的房子在跟这边的房子PK阿……


安心出门,我今天闲来没事,继续讨论,哈!


回复 229# EvenMorn

222楼的贴子改了。
你再查查我的旧贴,里边没有关于两地PK呀。我被你绕得晕了还真以为自己把两地房价PK过了,结果才回复这种话。
PR在新加坡是没有津贴的,国内买房也是没有COV这一项的,但是国内的贷款制度不健全,也没什么可比性的。
拿津贴是在谈论另一回事,表把我和不同的人说的话搅一起啊。。


说话东拉西扯,懒得分贴的错。。。。。几件事叠一起就变成这样了。


嗯,好吧,我也累了,先休息,等mandy幸运_q回来让她谈谈香港。


    既然打垮了,就不再打了吧。总是打酱油,你咸不咸呀?


我都没有说什么,我只是上传了报纸的文章,看你们争论成这个样子。。。。。


如果真的是偶尔看不过眼的,也不会有你这种说话方式。你03年注册的,刚好过来投资版说两句?呵呵,针对性这么明显,你当别人是傻子么?
任何话题都有一个前提,离开了那个前提说的都是放P。你连我和别人说的话的前后都没看清楚就乱放炮,这种争论有什么意义?所以我中途就懒得和你辩。
我确实是那意思,如果你对我的结论有什么不满,有本事去投诉。即使到了法庭,也不会说我有错,何况是论坛。


俺也是03届的


最近的组屋cash要得很厉害,很差的装修也要5w


回复 90# yishun2009

我没有特别指明ZF组屋或者私人公寓,而是针对普通老百姓,能够安居的housing 的支出。


恩恩,绝对证明你是厚 道 人,不是偶尔拿出来吵架用的马甲


回复 243# mandy幸运_q

    你这是夸奖我吗? 嘿嘿ie


对新ZF对城市设计的前瞻性还是很佩服的,想想这儿最早期建的组屋,都建有很宽敞的停车场,那时的新人家庭有车的也没多少,所以到现在住的人也没什么多大的停车难的问题。反观国内别说十年前,就是近年的建的商品房都有这种没处停车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国内开发商以利益为先,ZF在规划上对发展商建房也没多大控制能力和意愿。


是啊,是啊,也有兴趣知道啊呀
以前一同事是香港人,也说还是新加坡的住房宽敞,舒适,虽然是组屋。当然与近5年中国大城市的商品房相比,组屋当然就逊色太多了,但买得起这样的房子的人毕竟占的比率不高。


同意。不但如此,国内家庭月入4000RMB比新加坡月入4000SGD购买力还是要弱的。吃饭交通可能差不多,国内大排档快餐5RMB,这边咖啡店吃5SGD;但衣服,电器,电影,旅游等等就不是1RMB对1SGD了。月入4000SGD绝对是比月入4000RMB要节余更多钱。这里我说的是正常老百姓,那些花公家钱的不算。


当然,肯定确定以及认定


回复 248# mandy幸运_q

    从此不再淡定。。。。


同感,上个月回国,最大感触是家里小区变成大型停车场了,物管疯了,小区地下停车场每个位卖20万,停小区外面空地的收4百一个月,附近所有车都跑这边来了,晚上回来那个壮观啊,小区外面黑压压都是车,马路两边都停满了,物管只管数钱,可怜我们都生活在停车场里了,废气那么多还让人活吗?!业主们又要维 权了


    房源少呀。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