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嘛
过段时间就好了
这也是一种宝贵的经验啊
人生难免不如意事
自己尽了努力就好了
不要只看他眼前情绪低落。孩子受点挫折不是坏事,既能积累经验,又能锻炼心理素质。他还那么小,以后有的是机会,每参加一次比赛都会有所收获,孩子也会在摔打中变得更健康、更有毅力,这就是成长。
没有经历过失败,岂能知道成功之可贵?
其实不要把得奖看得太重,作为父母更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参加这样的比赛,孩子得到锻炼比得奖本身更重要。得到奖又如何呢?从小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不以成败论英雄,全家人在一起准备竞赛的经历是最值得珍惜和回忆的。
教导孩子学会享受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这样他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7# MZHFAN
对偶句是怎样写法,请举个例子,学习一下,:$谢谢先.
对偶句:
以下选自网上:
山不在高有仙则明,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南洋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对偶句特点:
(1)上下句字数相等 (2)结构相同 (3)词性相同 (4)意思密切相关
以下为自编:
五十三岁探故乡,
单去独来心茫茫。
人老物非情何依,
身离故土心飞洋。
(后两句基本可算是对偶句子)
(详见http://m.zfan.blog.163.com/blog/static/9297023520103393620706/)
供参考。
真得有点象对联,我女儿说是对偶就是对仗句,象她们二年级时背诵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我认为新加坡的华语应该不会要求用这种修辞,所以问一下,学习了.谢谢!
下面是我给儿子拟写的演讲稿初稿,晒给各位看看,“丑媳妇不怕见公婆”嘛!
我为什么要来新加坡?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上午好!
我出生在中国,全家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来新加坡读书前后300多个日日夜夜里,我经常在想、也在问:“我为什么要来新加坡?”
去年6月,从我就读的国内那家学校参加欢送班会回来,我突然问爸爸:“我不愿意,你为什么要我送去新加坡读书?”
爸爸回答说:“我们想让你到新加坡,现在也有这个能力,就像当初送你进这家寄宿制国际学校一样。至于去新加坡的路是否正确,要到以后见分晓了。”
我又问:“如果路走错了呢?”
爸爸很有信心说:“让我们共同努力,寻找那条唯一的路——‘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到了新加坡以后,我在QQ个性签名里仍然写着:“我为什么要来新加坡?”
在莱佛士坊那座高高的塑像前,我也摆出思考的姿势,留下一张照片,仿佛是告诉这位老前辈:我——也来了!
我天天穿上整洁的校服,自己搭乘Bus,自豪地前往学校。学校犹如谦诚、和爱的好朋友在等待着我。
在大礼堂席地专注地阅读,充实自己;在教室里认真听老师讲课,还敢于不耻下问。
在电脑世界里尽情创作,畅游学习;在热闹的食堂里排队买饭,同时与伙伴们谈论着天马行空的话题;在体育场竞技锻炼体魄,培养壮大着体育精神。
直到在广场上高唱完校歌、国歌后,轻松愉快地回家,向迫不及待的家人播报学校的精彩故事。
人们问我喜欢不喜欢在新加坡读书。我说:“喜欢!喜欢!特别喜欢那‘一个多一个少’:就是学校放假多,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少。”不是吗?!
走出了学校,看到洁净的路面,悠然的小鸟,大片的绿地,高大的树木,鲜艳的建筑。人们坐着等Bus,招手即停,不争不抢。人与车听从红绿灯的安排,井然有序。
教堂里,大家都是弟兄、姐妹;住地里,互不认识、不同肤色的人见面“hi”,还要送一个善意的微笑;春节时,到处都听得到“恭喜、恭喜”……
这些都让我感受到:新加坡真好!
可是,当我想买玩具时,妈妈却说:按人民币计算,太贵了,不要买吧。
我想吃美食或大餐时,妈妈又说,太贵了,在家自己做着吃吧。
当我在房间里无意大声说话,妈妈总是说,“轻一点,这套房可不是只有咱一家人呀……”
遇到这种情况,我又要想,又要问:我们来新加坡,是不是错了呀?在中国,爸爸在机关单位上班,妈妈办一个小公司,有车又有房,要吃有吃,要喝有喝,要玩有玩,到了新加坡,一下由小富人变成了大穷人。
特别是看班上那些比我年龄小,个子比我矮的同学们,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写一手顺畅的英文,每次英文考试都在八、九十分,而我的考卷却让老师批改得血红血红,能得六、七十分也算OK了。
这时,我又会想,又会问:来新加坡是不是错了呀?
春节期间,爸爸来探亲,临走那天晚上,我放学带回了刚刚考完的英文试卷,100分的题,我一共得了58分,比去年底的考试还要少。吃饭时,我发现妈妈哭了,这是她到新加坡后第二次哭,第一次是刚来的时候。
妈妈为什么要哭呢?是爸爸今晚要回中国了?可是中秋节那次走的时候就没有哭呀。还是因为我考的不好?
我喃喃自语地说:“为什么放弃熟悉的中文,花大把的钱,全家别离来新加坡学陌生的英文呢?难道在中国就不能学吗?”
爸爸听了大发雷霆:“为什么遇到困难就埋怨,就退缩,就不能勇往直前吗?
“新加坡的先辈们,那时没有飞机,没有冷气,没有网络,他们吃的苦、受的累、磨的难比我们高出十倍、甚至百倍。就是那位莱佛士先生,放弃英国优越的生活,来新加坡开疆劈土,仅仅45岁就生病去世了。
“人生一辈子,要多学自己不懂的东西,要勇干挑战,要勇于冒险。今后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一定要毫不犹豫地向前冲,一直找那条唯一的路——我们来新加坡的选择是正确的!”
爸爸回到了中国,妈妈一人陪伴着我,他们一直在鼓励我,信心十足地回答我“应该不应该来”的疑问,既用话语,又用行动,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
我的演讲到此,谢谢各位!
楼主,你的孩子写得很好呀
如果没记错的话
你的孩子好像还不到10岁
能写到这种程度已经难能可贵了
不用在乎奖项
他确实有水平,这就够啦:)
真不好意思。
可惜不是我儿子写的,捉笔者是我,后来学校老师又作了修改,题目改成了《不轻言放弃》,作为参加初赛的稿子。修改后的稿件也由现在的先扬后抑,变成了先抑后扬。
我喜欢看国庆演讲,他们虽然都是大人物,但言谈让人有亲切感.会举一两个众所周知的例子,吸引听众的注意力,然后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有些领导人还不忘幽自己一默,引来了笑声,也引起了共鸣.
不能理解楼主的行为。一篇与小孩年龄不相称的演讲稿,能获奖吗?
你的孩子能理解内容吗?他是在背稿而不是演讲,如果他得奖了,对别的参赛者公平吗?
如果每一个参赛者都得奖,那种比赛有意义吗?
如果一个孩子受点挫折都情绪低落,父母是不是要检讨一下教育方式?
告诉你,我们家孩子参加“辩论比赛”,问她为什么没得奖,她说:没办法,我们四个都尽力了,可对手那刚从中国来的学生,超厉害。。。要教育孩子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
谢谢您!
您的语言很中肯,意见很好,这正是我们要好好反思的。
但有几点需要谈谈我的看法:
1、少儿演讲的演讲稿由演讲者本人撰写,绝大多数没有可能,除非这个参加演讲的少儿是神童,我的儿子肯定不是。听老师说,许多参加演讲少儿的演讲稿都是从网上下载的。不仅仅是少儿,即使一些成年人,包括杰出人物,他们的演讲稿也不见得是自己亲自撰写的。我们自己写演讲稿,并且写的都是孩子亲历的事,虽说开始不能理解全部所讲词句,应该说已经很贴近自己、贴近生活了,几个看了这篇稿子的熟人,有说还为此流下了眼泪。
2、我们也没有苛求一定要得奖,只是希望能借此论坛听听有这方面体验的人的经验,交流一下,就好象人郁闷时需要找人倾诉或开导一样。
3、孩子有了挫折造成情绪低落,他的持续性一般不及成年人时间长,但是我们也应该予以重视。从家庭内部看,对自己的孩子,我们肯定要多从自身找原因,引导他看开点,不断探讨和改进教育方式。从外部看,家长也不能听之任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特别是像我们初来乍到,家长更有责任协助孩子认识适应这个新的国度,认知其行为规则。如果不明其规律、规则,不就是等于驱赶孩子做一个明知不会有好结果的游戏吗?
4、刚从中国来的孩子有其长,也有其短,不过我更看重长期住在新加坡的孩子,他们英文好,讲礼貌,守规矩,综合素质好。你们孩子参加的“辩论比赛”可能是华文吧,如果是英文的话,超厉害的角色就颠倒了,是吧?!
我把你说的这段话发给我太太看了,她说:“这人说得有意思!!”
再次感谢您!
我们应该改变一下思维方式:能够参加比赛并进入决赛,已经很好,很优秀了。比如一个美国孩子考试得了70分,父母会夸奖他。一个中国孩子如果得了98 分,父母会责备他为什么没拿满分。奥运会上中国的选手只要是没拿到金牌,就垂头丧气的,外国选手拿个铜牌就兴高采烈的。父母的鼓励会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会激发孩子的兴趣。
中国学生数理成绩那么好,可没出来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原因之一是我们的兴趣早被分数给泯灭了。教育的功利心毁掉了孩子们追求探索的天性。
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也在参加演讲,是新加坡基督教青年会主办的,新加坡教育部等协办,现在在搞网上投票,你们是不是同一个比赛呀。
胜败乃兵家常事。。。。
鼓励他再接再厉就好。。。。
最怕就是孩子们失败不能面对现实,而自暴自弃。。。
如果他愿意再接再厉。。。总有在台上肯定自己的机会的。。。。
您说的对!开始我们搞错了,现在的确是在搞网上投票,我儿子是[b]A4 号,欢迎进入下面网站,一睹“风采”,并投下您珍贵的一份鼓励票!
http://www.ymca.org.sg/msa/2010/poll/index.html
失败仍成功之母!
中国学生的演讲很做作,喜欢大义凛然、慷慨激昂,让人起鸡皮疙瘩。还是自然一些的好。楼主是模范家长,支持一下!
是呀,台风也很重要,弟弟曾代表我去学校参观外甥女的辩论赛:你女儿这次胜在台风,因为她们的对手激动起来,就
口沫横飞,拍桌子,形象被扣了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