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准证

民调显示96.5%的新加坡人宁可接受经济放缓也不愿意增加人口

如题。
大势所趋,所有准备长期定居新加坡的要开始好好考虑未来的发展规划了。哪来的民调???请精通经济学的朋友指点,如果小岛维持现状500多万,经济放缓,0增长,对广大工薪阶层的收入啊,生活品质啊有啥影响。
不知天高地厚 忘记自己祖宗 井底之蛙的xxx人 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问题问得不好,应该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受新币贬值 物价飞涨 失业率高企。经济放缓就是GDP变少那么简单?是这个意思。现在是1。3%,再放缓,很可能0%。
就现在这样,过去三年偶都没有涨过工资,因此,简单地说薪金冻结了 — 那么以后都这样,大家觉得如何吧。而且,是长远,不是3年5年。吓我一跳,这不算民调,样本不是随机的。
不过是个投票,有严重的统计意义上的selection bias。想嚷嚷,想抗议的都去投,而且还会故意夸大自己的想法以期达到点效果。跟《我是歌手》上面的听众和《非诚勿扰》的女嘉宾一样,上节目就跟打鸡血了似的。观众投票往往也会有更偏的结果出现。如果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得从新加坡生育率入手,而不是从移民的增加来提高未来国家的筹码,生育率低是因为国家补贴太少,而民众生活压力太大,每个人的站位不一样,那些拿不到PR的人当然希望新加坡移民越多越好,但是等到这帮人拿到PR甚至转了公民,我相信很多人会变的害怕人口越来越多。这就是一个很矛盾的地方。
站在政府立场,当然没错,一个国家没有人口红利,根本不可能发展,所以一定要依赖移民,前提是基于新加坡目前的生育率,未来我觉得政府应该更多着手于如何使新加坡人多生孩子,如何能够让新加坡土生土长的人越来越多,能够有国家认同感。。如果采取措施,让新加坡本地生育率有明显的改善的话,可以慢慢放缓移民速度,政策嘛,都是人定的,今天这样,明天那样。
站在新加坡本地人的角度考虑的话,确实人是越来越多了,而且这么多年收入增长远远没有物价,房价上涨速度快,当然会怨声载道,再加上一些国人移民的不自敛(比如那个法拉利公子),让本地人认为新移民素质太低,有钱就以为怎么怎么样,不遵守本地的法律法规,如果是新加坡本地人这样可能没有这么显眼,但是就是因为是外国人,所以格外醒目。
我一个同事50岁了,他就是坚决反对白皮书,他也是希望政府能够在生育率上下功夫,而不是靠移民,他的想法应该也代表一些新加坡本地人的想法。
总之个人浅见,我觉得政府的政策还是会做出调整的,白皮书说的只是大方向,但是政策的更改是每天都有的。不用纠结于什么690万。1 不要以为成为新加坡公民就会支持减少人口输入。这不是个人的利益问题,而是新加坡的具体国情问题。某党的幻想是Mrt上的人少了,其他什么都不变,可能吗?经济减速就能惠及大众了?那世界各国干嘛不争着要经济衰退?
2 提高生育率。其实不想生孩子就是不想降低自己现在的生活水平。但是可能吗?除非xx主义实现了。其实,这说明好多人并不真正理解出生率这个问题,我来说说我的深入分析
1,新加坡人不是真正的低出生率,其实一般都有两个孩子。问题出在那近30%的不结婚的,这些人一般还都是高知阶层
所以,出生配套应该没法解决这个问题不错,这不是个人问题,是国家长久利益的问题
如果不是考虑长久,那么政府不会提出这么高政治代价的长远计划
计划不一定对,但,敢于牺牲巨大政治资本,这就说明出发点是好的。就如伟人说的,真的勇士,敢于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反之,有可能是平庸或者机会主义
是个人利益还是国家利益,这个问题是一个问题!布鲁诺为了维护日心说,付出了生命。 可想而知:当时的民众是愚钝的。
现在政策的前瞻性,遭到民众的反对;亦是正常现象。个人以为问题的关键不是害怕690万,这个只是一个绝对数字,问题的关键是在人口大幅增长的同时,人口分布和密度并不是平均分散的,某些地区的人口密度是呈几何的增长,不管政府如何增加新的住宅区或者市政,也不管是填多少地,传统的商业活动中心和金融中心,以及政府办公区域和休闲生活场所,并没有随着新市镇和填海面积的扩大而扩大。为什么大家现在觉得处处拥挤?看看MRT就知道,上下人流多的车站就是那么几站。而且就算在市镇居住区域,衣食住行也是集中在某些mall里面。政府需要着力于基础设施和合理铺设,同时也要把某些地区高密度的人口降下来,但是要做到这个真的非常困难。所以人口增长应该要注意密度的管理和控制,同时也要有个良性循环,纯粹就是为了增加人口而增加人口,最后是得不偿失的。预料中事 不出奇这么比喻完全不合适,政府的既定政策并不等同于科学定理,更不能就说是真理。如果一定要认为政府的政策就是有前瞻性的,那就跟你所举例的科学精神完全背道而驰了。政策的制定者是人,不是神。为什么民间现在情绪这么大?又为什么偏偏现在移民课题变得越来越敏感?新加坡引进移民又不是今天第一天的事情,以前没有这么大的民怨为什么现在会这么大?那是因为政府没有在民生问题上做足做好功夫,这个问题越发显得尖锐,那么某些问题,如移民问题,就会吸引民众的注意力,同时又称为某些人做文章的好材料。所以现在政府的行为一方面并不能让新加坡人满意,也无法让永久居民和外国人开心,至少个人而言,我不觉得有什么前瞻性,就像晓林所言,这种报告不需要精英来做。我发现英文论坛比华人论坛骂的更加不堪入目,这是神马现象?持哪种语言的人素质更加堪忧?骂人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露了骂人者的老底。而且跟帖里面出来叫理性讨论的都没有,物以类聚?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