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个看来不错,新加坡应该有机会实现这个,只要稍微调整一下。但,慢着,有一些东西应该考虑:
1. 高收取率。收入的30%,交保险了。注意,是保险,不是公积金。是肉包子打狗,有去不回(至少是法定退休年龄之前)。(**更正:据15楼,交缴率是30% 而不是20%)
2. 强制性。新加坡人对第一点的30%缴交率 + 强制性,是否愿意接受?
3. 其实,说白了,这相当于实行了福利社会。也就是很高的税收 (**更新:19%完全进入社保搞福利社会,进入自己帐户的只有11%)
4. 这是因为中国的国情。因为中国以前就是“福利”国家(而且极低收入、极低消费水平)。因此,改革后,必须仍然兑现“福利”国家的好处,不然以前的人就白工作了,那真的是翻天了
5. 这部分必须兑现的“福利”,就很顺利成长的用“三金”的方法继承下来。其实一个重要的原因,我想,应该是钱从哪里来?以前的低生产力水平的人,现在要得到相当高的退休收入,这笔钱,不可能是前面积累下来的(至少不完全,部分可以把以前的东西通货膨胀以后),那么,对不起,肯定是后面的人缴的啦!所以这就又涉及社保基金不够等等的弊端。因此,国家有破产的可能6. 不得已而为之。但我觉得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人口花红!这个我在[出生率问题深入分析以及对移民政策的可能影响] 有一些分析。
要保持这种后面人给前面人付帐、而且费用越来越高,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人口花红,即不断有更多的工作人口来加入这个行列,那么就没有破产的可能(这有点象金字塔销售方法了)
中国还在享受着这个花红,因为以前的享受福利社会的人少,人口少、城市里的人少、以及严格的户籍制度。后来,能够贡献的人越来越多、城市里的人越来越多、即使是严格的低于1.0 的人口替代率,因为有后来的新城市(工业化)人口的不断补充,三金体制足以支撑以前的福利人口的福利。
现在已经进入老龄化了,因此将是一个挑战。好在中国非工业化人口还有很多,因此,可能问题不大。
新加坡呢,可以简单借用的就是“人口花红”,不断地有新的工业化人口加入,那就是外来工作人员。比中国还简单,因为这些人不会老化,到时候走人了。
新加坡如果非要不这样做,那么,其他的解决方法我会在那个[出生率问题深入分析以及对移民政策的可能影响] 试做分析。总结,中国就是一个准“福利”社会。新加坡可以向中国学习,但学习的意义不大,因为新加坡并不是福利社会,而且福利社会本身就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新加坡的问题是人口急剧老化,中国的是福利社会的问题。
福利社会那么高的税率或中国式高保险率,并不一定可持续。中国因为人口劳动力充足可能可以持续,但很多国家无法照抄。因为 – 人口,劳动力人口!这不论是中国还是新加坡都面对的机遇与挑战。抱歉的是,并没有包括农业人口部分。是中国不平等的问题。但因为新加坡没有农业人口,因此忍泪不谈了新加坡的CPF制度不错。 可以灵活投资。新加坡的问题是人口急剧老化?
别乱说。新加坡是“人丁兴旺、可持续的”。如果CPF中OA比例調低,同時調高SA的比例,比如說SA20%, OA10%,這樣坡人的養老金就幾乎多很多了,同時也可以緩解房價尤其HDB上漲的力度。新加坡要借鉴中国的养老制度?别乱说。
新加坡要借鉴,也是借鉴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的养老制度。
新加坡人人可以过上欧洲人的幸福日子。新加坡没有农业人口?
别乱说。
我上次说新加坡没有农业时已经被人批评了。
某某网友说新加坡政府投资多少搞农业。
鸡蛋啊,鱼啊,有人也说是农业哦。楼主遇上认真专研,值得表扬。
关于中国的养老制度,其实那位先生自己引用的资料还真可以说明一点问题:
“现在中国60岁以上的有1.8亿,领取养老金的有6000万,人均在每月1500元左右。 ”
难道另外的1.2亿人不是人?而且那不是小众,那可是以亿计数的。是啊,我老家农村的要70岁才可以领导养老金50/月的。 拆迁得到3套以上房子的,也听说过不少,绝大多数是城乡结合部的。哦,那个可能是征地。不过你也说了,是“听说”。
这是个很悬很悬的东西以前看户口的时候么是很正常的呀,你想想里面十几个户口呢。
问题是哪里的3套房子?
市区分你3套郊区的房子很过分么?不过分。
我觉得按面积赔还是很合理的,如果市中心的单价是郊区的3倍,那是该给3套呀。
现在赔钱,让大家自己去买,不是更好。目测此楼已被我从养老制度歪到拆迁了,对不起楼主啊。偶家,有
一个门牌100平米,几套还真不知道,那时候出国了
我家整三套,其实加上我弟弟的一起有四套;亲戚的不算,至少三套
大家庭,代表性不足没事儿
等会儿纠偏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