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

【大家讨论】新加坡大学生为何这么少?

在别的地方看到的文章,觉得比较有意思。转过来大家讨论一下。

新加坡仅三所大学 大学生只占应届生的20%
    新加坡大学生为何这么少?
    亚洲哪个大城市的人学历最低?虽然没有科学统计,但如果不算那些落后地区,仅仅以发达的现代都市而言,新加坡,这个被称为“花园城市”的发达国家,拥有大学WP的人数却少得惊人。
  
    在这里,每5个中学生只有1个能进入大学继续学习,历史上大学生占应届生人数的比例长期低于20%,2000年前大学也只有两所: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新加坡有了第三所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但适龄新加坡学生当中仍旧只有21%能够上大学。东京、首尔、台北等大城市的大学生比例都远高于新加坡。新加坡ZF希望提高大学生比例吗?世界还会有ZF不希望提高大学生比例?没错,有的,那就是一贯特立独行的新加坡,至少他们希望大学生比例提高得不要那么快。有一点也许可以从侧面反映这一点,除了三所ZF大学外,被ZF承认的私立大学只有1-2所,且规模很小。
  
    目前,新加坡有170多所小学,150余所中学,却只有20余所初级学院(大学预科),三所大学和五所理工学院(大专)。小学6年后,在中学读4年(成绩不佳可以继续读第5年),然后进行分流,较少人进入初级学院,大部分人进入理工学院(大专),成绩实在不佳的则进入工艺学院(大约相当于中国的职高),学习实用的技能。
  
    从中小学到初级学院再到大学,这是一个明显的金字塔结构,过去的几十年里,这种精英主义的人才分流制度甚至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了,最近几年虽然名义上取消了“小四分流”,但是竞争激烈的程度可想而知。
  
从我个人的角度看,这个政策很残酷,小孩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上考场拼命了。也许有人会问,既然竞争这么激烈,那为什么不多办几所大学?或者像中国一些大学那样,进行扩招呢?
  
    实际上,就我旅居新加坡十年的所见所闻来看,较少的大学对新加坡整体上有着许多积极的意义:
  
    降低雇主成本
  
    学生从各类院校毕业后,他们的起薪也根据他们所拥有的学历来制定,在国有企业控制国家经济的新加坡,做到这一点并不难。较少的大学生使得企业不必支付太多的薪水,不仅对国有企业有好处,对外来投资者也更有吸引力。
  
    降低教育成本
  
    这样的政策还降低了国家的教育成本。就目前的情况看,有21%的新加坡学生能够上大学,不算各类奖学金,新加坡ZF补贴了将近80%的大学学费。如果有一半或者更多的人都进入大学,国家的培养费用将是天文数字,其结果很可能是学校降低在每个学生身上投入的成本,资源分散,单个学生能够分享到的师资将减少。这将违背新加坡“精英教育”的本意。
  
    增加工作年限,节省人力资源
  
    以新加坡男生为例,假设他18岁从工艺学院毕业,当兵两年后才20岁,按照通常62岁退休的制度来算,可以工作42年。而在其他许多国家,大部分人要修读学士学位,甚至出现大批量的硕士学位。其结果是导致一大批年轻人二十好几才出来工作,五十多岁最迟六十岁就纷纷退休,平均只工作了35年不到。这对于人力资源过盛的国家来说也许是件好事,但对于新加坡来说却无法接受,ZF说:人力资源是新加坡的唯一资源。
  
    读大专性价比更高
  
    越来越多有资格念初级学院(大学预科)的中学毕业生选择报读工艺学院(大专)。新加坡教育部政务部长黄永宏在2003年的一份报告中显示以2000年为例,共有大约3200名学生符合初级学院入学标准但选择升上工艺学院。这个数据表明,目前新加坡的工艺学院对年轻人有着一定的吸引力。
  
    和大学教育相比,工艺学院所学的知识更加实用,在找工作的时候反而更容易得到雇主的青睐。虽然工艺学院比大学差一个档次,但从所投入的时间、金钱和所得到的回报来看,其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国人才
  
    和日本,韩国,TW比起来,新加坡人在融入西方社会的时候没有太大的语言障碍和文化震荡,这加剧了新加坡人才流失的状况。特别是70至80年代,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加坡人有5%-10%移居海外的发达国家(据《李光耀回忆录》)。如何留住本地人才,如何吸引外国人才是ZF的一大课题。如果新加坡采用大部分人都可以接受大学教育的制度,会给外国人才的移入设立更高的门坎儿,也会让本国人更容易移民出去。这对新加坡本身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


从宝宝版转到这里吧,大家看看。


好像是这么回事,以前听说还有中学读2年就去工艺学院的。


很有意思
感叹新加坡ZF真是算得太精了


我觉得现在的中国,大家全上大学也很不可取。人才是要分出层次和特点的。比如有个亲戚的孩子跟我们差不多大,当时成绩不好没有上大学,就去学汽车维修,后来做宝马的汽车维修。现在是北京宝马维修行的总经理。年薪很高,公司还送他房子和宝马车。这种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是人才。


新加坡本地人也认可这样的国策么?很让人费解。


这个帖子多有用


回复 5# 寂寞有害
没错,一个社会本来就是需要各种层次的工作人员,过度教育对社会和对个人都是极大的资源浪费。

不知道新加坡的职业教育水平怎样,据我所知加拿大和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成功,培养的学生很受企业的欢迎,学生就业以后的薪水也很不错。


好贴留名。。。再仔细读一遍。


在德国和北欧的国家,各种类型的工作人士都会受到同样的尊重,薪水也差不多。真正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工作,人的压力也不大,身心愉快。共 产 主 义 社会。


我觉得新加坡应届毕业生出国读大学的比留在国内读大学的多。


很多新加坡人都到外国大学就读,一部分是考不进新加坡大学,一部分是想进更好的大学。

另一部分,家里经济情况不太好,选择半工半读吧。


相当一部分的初院跟理工的录取分基本上都八斤八两,无非是看毕业中学生自己的兴趣跟想法.就如新加坡人常说的,认清自己的兴趣跟天赋的人可以去读理工,而还比较模糊的可以去读初级学院


同意,WP只是一张社会入场券,是否真正人才还得用自己进入社会后的努力来证明真正的成绩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